导读:本文包含了临床麻醉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压,深度,动脉,二氧化,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临床麻醉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1](2019)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醉在临床手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麻醉是否成功直接决定着手术是不是能够顺利实施。麻醉学中麻药的使用剂量是要科学掌握的,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就几种常见的麻醉尝试监测方法做一简要的分析,以便同仁在临床中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9年02期)
陈莉丽,郑艳萍,赖萍[2](2018)在《无创瞬时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无创瞬时动脉血压与有创动脉血压的变化对比,探讨无创瞬时动脉血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方法选取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术前在手术对侧手腕上安置无创瞬时动脉血压连续监护仪进行血压监测(无创血压),同侧上臂行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同侧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进行血压监测(有创血压),记录叁者的初始血压值(基础血压)及给药后1、2、3、5min有创血压值和无创血压值,计算与基础血压值的差值(T1、T2、T3、T5)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波形图均能及时发现血压的快速变化,表明无创瞬时动脉血压波形和有创动脉血压波形有良好相关性。袖带血压与无创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有创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血压检测T1、T2、T3、T5值与有创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血压中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袖带血压、无创瞬时动脉血压高;同时段无创瞬时动脉血压和有创动脉血压的变化趋势相同,变化幅度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丁丽红[3](2018)在《临床麻醉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科手术临床麻醉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52例实施全身麻醉(全麻)手术患者,监测麻醉前、机械通气15、30、60 min患者PETC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分析PETCO_2、PaCO_2相关性,记录监测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 652例患者中,通过监测PETCO_2水平而成功处理的不良事件34例,其中包括:机械通气不足5例、过度3例、小气道阻塞4例、植物性神经紊乱4例、气管插管损伤8例、低氧血症5例、连接脱落和机械故障3例、钠石灰耗竭2例。患者PETCO_2及PaCO_2水平在麻醉前、机械通气15 min、机械通气30 min、机械通气60 min呈正相关(P<0.05);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患者PETCO_2及PaCO_2水平逐渐升高,各项指标水平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期间,患者PaCO_2与PETCO_2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监测PETCO_2可及时发现呼吸道异常现象,具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8年16期)
盖自强,盖红卫,赵莉[4](2018)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全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麻醉方式,研究组则应用基于双频谱脑电图(BIS)监测的麻醉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清醒、手术疼痛、记忆力下降等情况,通过综合评价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及苏醒时间。结果研究组术中清醒、术中出现疼痛、记忆力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综合评价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研究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的使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手术中应用可有效预防术中患者清醒及疼痛的发生,减少麻醉药使用剂量,缩短术后清醒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白巨军[5](2017)在《肌松监测对维库溴胺在临床麻醉中的指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肌松监测对维库溴胺在临床麻醉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选取60例需进行维库溴胺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进行肌松监测,分析肌松监测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丙泊酚、咪哒唑仑、舒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维库溴胺用药总量大于观察组,且观察组肌松监测指标间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维库溴胺麻醉的患者采用肌松监测,临床效果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93期)
李伟[6](2016)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麻醉应用与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呼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麻醉应用与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1月行手术采取临床全麻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病例,监测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结果在整个手术期间,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比较稳定,全麻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升高,全麻2 h后上升(P<0.05),术中各时间点监测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对于疾病诊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6年10期)
贾娜,张昊鹏,文爱东,吴寅[7](2015)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麻醉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状态,包括镇静催眠、记忆缺失、镇痛、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多方面因素,并历经全麻诱导、维持及苏醒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均通过使用麻醉药物来控制。不同手术方式、不同人群及不同程度的术中刺激对麻醉药物反应性亦不同。麻醉药物用量不足造成的麻醉深度过浅,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术中知晓和体动等不良反应,使手术无法顺利进行;麻醉药物过量造成的麻醉过深则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内的生命器官功能出现严(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王明芳[8](2013)在《临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呼末二氧化碳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手术全麻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就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aCO2)等资料进行监测,回顾临床资料。结果手术过程中,PE T CO2变化较稳定,而全麻后PaCO2呈上升表现,开始全麻120min显着升高,其二氧化碳分压与麻醉前PaCO2比较,升高较明显,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在多个记录时间点,PaCO2和PET CO2相关性均较好,但120 min和180 min时相对较差。此外,机械通气不足2例,机械通气过度2例,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呼末二氧化碳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有较好相关性,麻醉应用中呼末二氧化碳监测意义重大,利于病情诊断,但针对危重症等患者,应协同血气分析应用,以免出现不良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3年31期)
黄建辉,张兴安[9](2013)在《胸腔电生物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腔电生物阻抗(thoracic electrical bioimpedance,TEB)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是一种基于胸阻抗血流图(impedance cardiogram,ICG)的间接测量方法,利用心脏射血所引起的胸部血流阻抗的改变来计算每搏射血输出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SV/SVI)、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SVRI)、(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3年26期)
蔡军,周成华,武玉清[10](2013)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麻醉监测中反映镇静深度非常可靠的客观指标,作为一种客观的镇静评价手段逐渐应用到包括ICU监护在内的更多临床麻醉领域。本文就其近年来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8-01)
临床麻醉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观察无创瞬时动脉血压与有创动脉血压的变化对比,探讨无创瞬时动脉血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方法选取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术前在手术对侧手腕上安置无创瞬时动脉血压连续监护仪进行血压监测(无创血压),同侧上臂行无创袖带血压监测,同侧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进行血压监测(有创血压),记录叁者的初始血压值(基础血压)及给药后1、2、3、5min有创血压值和无创血压值,计算与基础血压值的差值(T1、T2、T3、T5)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波形图均能及时发现血压的快速变化,表明无创瞬时动脉血压波形和有创动脉血压波形有良好相关性。袖带血压与无创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有创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血压检测T1、T2、T3、T5值与有创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血压中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袖带血压、无创瞬时动脉血压高;同时段无创瞬时动脉血压和有创动脉血压的变化趋势相同,变化幅度无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床麻醉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浩.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J].现代养生.2019
[2].陈莉丽,郑艳萍,赖萍.无创瞬时动脉血压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8
[3].丁丽红.临床麻醉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
[4].盖自强,盖红卫,赵莉.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
[5].白巨军.肌松监测对维库溴胺在临床麻醉中的指导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6].李伟.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麻醉应用与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7].贾娜,张昊鹏,文爱东,吴寅.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
[8].王明芳.临床麻醉中呼末二氧化碳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3
[9].黄建辉,张兴安.胸腔电生物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的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13
[10].蔡军,周成华,武玉清.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进展[C].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