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中的资源整合效应研究

风险投资中的资源整合效应研究

代祺[1]2003年在《风险投资中的资源整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引擎”和“孵化器”的风险投资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风险投资不仅是发展高科技、增强民族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我国尽快摆脱传统工业的束缚,走向现代化、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驱动力。 风险投资在中国由一个陌生的新事物,发展到今天几乎尽人皆知。人们由最初的新奇,到后来的追捧,然后随纳斯达克的暴跌而冷落,经历了几多波折,也引发了人们对风险投资的进一步思考。在众多思考中,有一点值得大家尤为关注的就是风险投资的成功之处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解决融资和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价值链脱节问题?本文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风险投资的成功正是由于其存在着独特的资源整合效应,即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把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经理的目标统一起来,把人力资源、技术、资金、信息这几个宝贵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产生高投资收益。 本文概述了风险投资的起源、发展、特征和操作流程;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叁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探讨了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如何通过合理的合同连接以及有效地参与管理来达到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比较了股市、银行信贷、企业内部项目、风险投资这四种投融资机制优缺点的基础上,论证了风险投资作为资金配置手段的生产性和有效性;在分析了传统管理咨询公司信息收集效率的障碍后,证明了风险投资家收集信息及管理咨询的有效性;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在借鉴了美国当前流行的集中式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有效的连续激励模式,并探讨了风险投资家对企业家最优激励机制的支付条件和最优监督机制条件下的监督力度,希望对解决目前中国风险投资业中存在的激励、约束不足的问题有所帮助。

丁海涛[2]2012年在《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险投资一直被视为一种神秘的行业,直到股权分置改革和创业板开闸后,伴随着目标企业上市带来的丰厚利润,风险投资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公众所揭开。尽管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近十几年内,我国风险投资的案例数量和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数量以及风险资本总额都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转型。随着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不断发展、投资环境的不断变化,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式和投资策略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联合投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并逐渐在投资实务中得到普遍的验证和肯定,成为风险投资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投资策略。作为一种投资策略,联合投资行为的产生有多种驱动因素,不同的投资机构、不同的投资项目以及同一项目投资的不同进展阶段对联合投资策略运用需求的出发点都是不同的,跟谁一起联合投资也是要经过慎重选择的。那么影响联合投资行为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本文将对该问题做出详细解答。本文从资源依赖和关系网络两个视角对联合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联合投资行为与资源依赖及关系网路的相关关系。期望通过对联合投资行为的深入分析研究,使风险投资人士能够充分认识联合投资行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联合投资的相关决策,从而充分有效地整合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各种稀缺资源,增强合作、减少恶性竞争,使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助推我国经济的转型。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联合投资的研究状况、阐述了联合投资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联合投资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提出了本文的两大理论基础,即资源依赖理论和关系网络理论,在以上两个理论的支撑下对联合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两个假设。最后,通过对叁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印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本文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联合风险投资已经成为普遍的一种投资策略,而且将成为投资机构合作共赢、整合风投资本市场资源的主要方式,但是与联合投资广泛地应用于风险投资领域相比,对联合投资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笔者搜集了国内外有关联合投资行为研究的文献,它们都是从资源依赖的个别需求出发,忽视了关系网络的作用,对联合投资行为动因的解释都不够全面,更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解释我国的联合投资行为。本文在结合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了中国的联合投资行为并提出假设,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最终来印证本文的假设,做到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第二章的内容是联合投资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第一小节介绍了联合风险投资、关系网络的定义;阐述了风险投资关系网络和联合投资关系网络的内涵。第二小节首先介绍了联合投资的优势,包括:分散风险、优化投资交易流的筛选、带来更多的交易流、提高项目价值、提升投资机构声誉、促进风投行业的发展;然后总结了我国联合投资的发展现状,对近十年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发生的联合投资交易流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叁章对联合投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了联合投资行为的动因、联合投资关系网络及联合投资行为绩效叁个方面。其中关于对联合投资行为动因的研究有分摊风险、降低风险、交易流观点和提升地位四种观点。分摊风险的观点认为,风险投资机构在一定的资金规模下,通过联合投资可以减少对特定项目的投资额度,从而分散其投资组合,降低非系统投资风险。降低风险的观点认为,通过联合投资,各投资机构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参考彼此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经验,可以共同为目标企业提供管理建议,弥补自身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降低决策失误、项目失败的风险。交易流的观点认为,通过联合投资可以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以后便可以相互之间分享交易流。邀请对方进行联合投资是为了将来获得对方的邀请参与有利可图的项目。提升地位的观点认为,与业内知名的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可以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联合投资有时是为了获得有利的网络地位而作出的一种战略选择。第四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资源依赖的视角对我国联合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对基础理论,包括资源依赖理论及资源依赖与战略联盟进行了阐述。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存在多种稀缺资源,包括行业经验、项目渠道、增值服务等。任何一个风险投资机构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因而时常会在不同的项目投资、不同的投资阶段中遇到稀缺资源的瓶颈。本部份叙述了资源的稀缺性及异质性是风险投资机构面临资源瓶颈的根本原因,分析了为什么联合投资通过投资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及相互信任与合作可以突破资源瓶颈,形成彼此之间的资源依赖,进而提出本文的假设一: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风险投资机构普遍存在资源依赖的需求;进行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资源依赖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关系网络的视角对联合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对关系网络、风险投资关系网络及联合投资关系网络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之后论述了建立联合投资关系网络的必要性,并重点分析了联合投资关系网络形成的四种路径。最后阐述了联合投资关系网络对于风险投资机构的价值所在,并提出本文的假设二: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跟自己关系网络内的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参与联合投资的投资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着关系网络。第五章是案例分析。第一小节对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分别对资源依赖的情景和建立关系网络的情景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相应的行为驱动因素,借以提高案例分析的说服力。接下来,笔者选取了叁个有代表性的联合投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详细阐述了联合投资机构之间存在的资源依赖及关系网络,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并画出了关系图。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结论做出总结,并提出笔者建议和对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主要提出了叁个重要结论。一是,联合投资作为被普遍采用的投资方式具有多种功能优势。二是,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的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异质性,风险投资机构普遍存在资源依赖的需求,联合投资是突破资源瓶颈的重要途径,参与联合投资的投资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着资源依赖的关系。二是,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着联合投资关系网络,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跟自己关系网络内的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参与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着关系网络。最后,笔者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了建议,并就有关联合投资领域的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个人看法,用以抛砖引玉。本文在创新上主要体现在:国内少数关于联合投资的文献均是从资源依赖的角度去分析联合投资行为,仅仅从联合投资的优势上去解释联合投资行为,这种解释忽视了关系层面的作用,因此是片面的。本文第一次从资源依赖与关系网络两个方面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的联合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内外诸多对联合投资行为的研究中,’把风险投资机构单方的联合动机作为研究考察的主体,但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实践中,联合投资不是某一投资机构单方的行为,是多个投资机构和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种行为,所以只有把联合投资行为作为一个包含各个投资方和各种关系的有机整体,才能清楚、全面地去揭示联合投资行为发生的本质,本文在研究角度上做到了创新;在先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忽视了关系网络对联合投资的作用力,本文笔者认为资源上的需求并不是驱动联合投资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关系网络也是影响联合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本论文的不足之处是:本文属于案例式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叁个具有代表性的联合投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印证了联合投资机构之间的资源依赖和关系网络是联合投资行为发生的驱动因素。笔者在风险投资实践中发现,有些时候创业企业也会对联合投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2009年之前,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中,风险投资机构相对目标企业占有绝对的强势地位。但是,随着2009年二级市场熊市的到来和国家打压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各路资本均投入到风险投资市场中来,顿时间各种不同背景的投资机构雨后春笋般出涌现,从而导致了风险资本开始追逐目标企业,一些优质的、很受追捧的创业企业开始召开融资会,公开筛选投资机构,完全占据着强势地位,这也就意味着,目标企业有能力干预投资的方式。所以,某些情况下目标企业也会对联合投资行为产生一定的作用力。由于数据搜集的困难和研究的复杂度以及笔者研究能力限制,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没有考虑创业企业方对联合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谭胜[3]2008年在《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价值评估问题是风险投资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而风险投资价值的核心是预期公允价值。本文对预期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基于对风险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预期,通过对创业企业静态价值、风险投资协同价值的合理分析和判断,预测风险投资所持有创业企业金融工具1未来在风险资本市场上易于变现的价格。预期公允价值主要取决于创业企业自身所具备发展潜力、投融资双方的协同及努力程度、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及合同的可执行程度等因素,对预期公允价值估值必然涉及创业企业发展全过程。同时,考虑到风险投资价值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人文特征、法律制度及产权性质差异等都会对价值的实现产生本质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在比较中西方人文特征、法律制度差异和分析产权的经济特征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传统金融、公司金融及企业价值等相关理论知识,针对创业企业价值演变全过程,展开对我国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本文的核心观点是:风险投资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协同价值和退出价值的融合,其价值视角必须贯穿着创业企业成长全过程,除了关注评估对象本身所具备基本价值外,还注重评估对象价值实现途径与风险投资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及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价值取向。传统价值评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在相对确定价值基础上的价格发现过程。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本质上是一个价格相对确认基础上的价值不断发现过程。“价格相对确定”指风险投资对其投资退出收益具有非常刚性的约束,对不同阶段项目的投资往往都会要求创业团队有明确的相应的收益承诺并通过合同安排进行相应的保障,这是其价值评估隐含的基础和前提;“价值不断发现”指风险投资对象未来发展大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其未来发展空间取决于投融资双方的协同努力,需要在未来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挖掘和发现。因此,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是是一个动态价值评估过程,是一个价值不断发现过程,其核心就是一定环境条件下不断评估所发现创业企业价值对其“相对确定价格”的支撑程度。如果其价值明显不能支持未来预期价格,投资行为将被适时终止。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价值评估决策偏差广泛存在,从而存在对朝失败方向发展创业企业追加投资的行为。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不仅体现在投资前决策,还体现在对投资过程中的契约安排及投资后的契约执行力评估,管理团队及风险投资的承诺水平、风险投资资源协同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及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都对创业企业预期公允价值评估产生重要影响。风险投资通常并不希望创业企业完全公开其内部财务信息,而是利用其尽职调查来弥补公开财务信息的不足,即风险投资通常充分利用市场失灵,借助其专业优势来获取超额利润。风险投资一直试图辨别并理解那些可能威胁投资的风险因素,从第一次阅读商业计划书至退出,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确定并分离被投资公司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尤其在早期的创业企业中,对风险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勇气和经验,而与理性和理论恰恰相反。Holger Erchinger和Thomas A Rowles(2006)2认为:就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而言,它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它更依重于判断而非事实,它更多地依靠市场分歧和市场机会而非单纯技术本身的价值,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对将来的判断和预测。随着我国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以支持科技创新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及创业板市场的即将推出,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在面临巨大行业机会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对风险投资运作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对相关概念认知的偏差,我国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研究一直偏重于对“理性和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勇气和经验”这一艺术性特质在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制约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紧对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在“勇气和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明晰确定的并适应于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特点的价值衡量体系,顺应“发现价值”投资价值评估体系,具有较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本章是对本文写作背景、主体思想、观点及结构的总体概括。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分析,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其次按照本文研究的流程,以框图方式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结构;第叁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观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四指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含义及本文界定部分。本章在对创业企业价值构成及演变过程分析基础上,指出创业企业起初价值由隐性价值和显性价值构成,而在创业初期隐性价值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不断显性化;同时,通过对风险投资运作特点的分析,指出风险投资具有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及实现价值的特征,并确立了风险投资价值的核心是“预期公允价值”这一本文内核。第叁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研究综述部分。本章对国内外风险价值评估的主流理论、方法及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综述研究,并结合笔者自身对国内外风险投资运作理论及实践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了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偏差客观存在,合同的执行力及承诺水平是预期价值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等观点。文章最后指出了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是为本文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体系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理论及方法确定部分。本章在对创业企业成长不同约束条件和经济特征属性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对风险投资风险特征及经济特征深入分析,指出了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主观性、渐进性及不完全性等经济特征。同时,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提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及实现价值这一风险投资价值评估价值链理论,确定了包含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及价值补偿机制在内的总体评估体系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借助包括实物期权等理论方法展开对模型价值构成具体评估方法的研究。第五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发现价值研究部分。一方面,本章探讨了项目来源对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准确性及运作成本的影响,指出了良好的项目来源可以有效提升项目评估的准确性并降低评估成本。同时,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国外风险投资机构筛选的基本原则,从市场、技术、资金、地理位置、管理团队及盈利模式六个方面研究了影响项目筛选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确定良好项目来源的简单准则;另一方面,本章沿着创业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两条主线,在借鉴相关学者提出观点基础上,建立了以创新性、价值性、持续性、稀缺性、非占有性及管理柔性为指标体系的静态价值评估模型。本文提出的静态价值评估模型由创新性单元、价值性单元、持续性单元及柔性单元构成,并借助了反馈系统原理及相关评估线索对各单元逻辑结构、信号输出及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了风险投资关注的九种创业企业基本模板。第六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创造价值研究部分。本章主要在风险投资评估创业企业具备的静态价值基础上,通过对风险投资提供协同作用评估确定创业企业未来可能成长空间,更多体现了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服务所带来的创造价值功能。为了更好说明创业企业的成长性价值,本章引入实物期权概念对创业企业成长性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适合于创业企业成长性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第七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现价值研究部分。本章在对创业企业协同价值评估基础上,通过对风险投资收益预期分析基础上,结合对风险投资资本运作能力的评估分析,并考虑当前及未来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判断创业企业未来可能退出方式及市场公允价值,从而确定风险投资所持有金融工具未来退出的可能公允价格(价值)。第八章是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补偿机制研究部分。本章在创业企业未来公允价值估计基础上,根据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主观性、渐进性和不完全性的特点,为了协调投融资双方对价值认识的分歧,促进双方更好地努力工作,需要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补偿机制。而合理的补偿机制必须具备债权和股权双重特性,在经营不善时由创业团队向投资者让渡权益,在经营非常好时,由投资者向管理团队让渡权益。文章最后通过对一个简单的风险投资通常采用的“对赌协议”案例分析得出,附带其它权益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公司债是风险投资比较好的投资金融工具,可以起到动态的良好的价值补偿作用。第九章是本文结论部分。本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媛媛[4]2001年在《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及外部环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展望21世纪,我们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化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由于高科技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高、投资大、风险高、回报高的特点,传统的金融体系很难直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风险投资将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依托。 本文介绍了风险投资的特征及功能,论述了高科技产业独特的资金需求特征,揭示出风险投资中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美国作为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国家,其成功的经验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文章着重分析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过程、特点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结尾部分论述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构建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严红[5]2008年在《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瞬息万变,区域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成为提高个体和整体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结成网络进行创新,已成为区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区域创新网络由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结点以及这些结点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链组成,为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顺畅流动提供了一种介于层级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理想组织模式。区域创新网络以其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效应、创新效应、竞争优势效应、整合效应和时间效应,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种内生的、稳定的制度安排,非常有利于创新行为主体持续、自觉地交流与学习,实现区域创新效应的最大化。区域创新网络的健康运行与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与完善,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创新主体联合平台,才能使区域的网络创新效应顺利发挥,才能有效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国内外成功的区域创新网络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美国硅谷创新网络、传统产业的代表——“第叁意大利”创新网络、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代表——日本丰田创新网络、成功的科学园区代表——台湾新竹创新网络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武汉光谷创新网络,它们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式不同,但都是在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完善创新网络结点和培育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应该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网络结点和关系链,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为创新网络提供支持环境。成渝经济区的经济架构主要是在解放后“一五”和“叁线”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力发展,目前虽然已经具备了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创新结点,这些结点之间的联系链条也已成雏形,但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具有计划色彩浓厚、要素配置不均和合作创新不足等特点,面临着区位条件较差、创新要素缺乏、集群发育不良、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因素和文化基础薄弱、制度约束乏力、体制障碍突出、协作机制缺失等发展难题。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成渝经济区加速区域创新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官、产、学、研、金互相促进、协同创新的区域创新网络。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包括创新结点和关系链的构建。创新结点的构建,包括建立政府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集群创新系统、科研创新系统、中介创新系统和金融创新系统等内容。其中,政府创新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大力提高政府官员素质、大力提高政府机构素质、大力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廉洁型政府,提高政府的规制水平;优化企业创新系统,关键在于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宽松环境,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既要重视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也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还要加强现有产业集群内的产业整合,通过产业整合促进创新;科研创新系统包括大学创新系统和科研院所创新系统,提高大学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方式提高科研院所的运行效率,加强政府对非营利性科研院所的资金支持;构建中介创新系统,关键在于通过管理运行现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中介网络信息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等措施,完善中介机构体系,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完善金融创新系统,关键在于增强银行资金支持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构建,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服务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结点组成的官产学研金关系链。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有效载体和实现形式,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关系链的构建,应该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政府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链、政府与科研机构的关系链和产业集群与科研机构关系链的构建,形成政府、产业集群、科研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之间交流合作、协作创新的关系网络。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有效运行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因此,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为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提供重要的支持体系。加强区域制度创新,包括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两个方面;培育区域创新文化,需要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和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搭建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就是要搭建交通网络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科研网络平台和城市网络平台,为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物质载体。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是推进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是在跨行政省区构建创新网络的新探索,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的新尝试。因此,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政府协调,通过建立跨行政省市政府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建设中的协调作用;必须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整合成渝经济区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网络化,加速官产学研金联合平台建设;必须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财政、科技、文化等体制,加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创新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为辅助推动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

王庆[6]2007年在《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集群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新视界。这一研究从集群理论中得到启示,并围绕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大学自身办学行为的特点予以展开,其基础命题是:大学集群能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本研究以叁维资本——知识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整合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方式,以及资本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支配、使用,寻求大学集群知识放大效应、资源放大效应、时空放大效应的优势,以及由此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途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研究高等教育现象的新分析框架——群分析框架,为进一步开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探索一个新的领域;借鉴多学科研究成果探讨大学集群,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将目前研究中有关一组自主独立的大学在某一区域或特定领域依据内在关联因素联系在一起,并与周边环境整合一体化的现象予以本质上的凸现,使行为主体称谓在学术上加以归一化,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概念;围绕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探索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整合对建立高等教育资本运作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高等教育价值形态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用动态的、系统的和联系的观点探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组织、管理、环境、竞争与合作等问题,为探究大学之间合作发展的某些现实理论问题,为政府、大学和相关机构在实践中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通过集群内外关系的分析,为大学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发展、区域创新发展、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提供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本文共分十一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的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综述部分。对集群理论、资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叁章是内涵和特征分析。从形态、业态、动态叁个方面分析大学集群的特征;从中间性组织、网络组织、种群生态系统、自组织系统四个方面分析大学集群的组织属性,并分析大学集群要素结构。在此基础上,从范围、类型、程度、要求四个方面提出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整合的视角,并分析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特征。第四章是动力机制分析。主要运用叁个理论展开:一是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的定位及其供需约束、高等教育需求总量与供给能力、高等教育需求类型与供给结构,表明大学集群与供需之间的关系;二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分析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及其特征、外部规模经济对内部规模经济的影响,以及大学集群与外部规模经济的关系;叁是基于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大学外部交易活动及交易费用构成,大学集群的关系型交易特征,以及关系型交易对叁维资本整合的激励。第五章是知识资本整合分析。提出大学集群知识资本的概念、构成、特征;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叁个方面分析知识资本整合效应;提出知识资本整合的策略;分析知识资本整合视角下的大学集群发展模式;分析知识资本整合过程中高位势和低位势学校的关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溢出的关系、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第六章是物质资本整合分析。分析物质资本的构成和特征;从大学集群物质资本的配置、物质资本的利用、物质资本的投入叁个方面分析物质资本整合效应;提出大学集群物质资本整合策略和途径;分析物质资本整合与产权结构优化的关系、集群投融资与风险规避的关系。第七章是社会资本整合分析。提出大学集群社会资本的定义、构成和特征;提出不同组合大学集群社会资本的发展情境;从社会网络、信任、规范、信息等方面分析大学集群发展与社会资本整合要素关系;分析大学集群社会资本整合的创新效应、交互学习效应、交易成本节省效应、风险分担效应;探讨非正式制度对大学集群的影响;分析大学集群成员竞合关系、强关系和弱关系、嵌入性和开放性关系。第八章是叁维资本互动整合分析。提出大学集群叁维资本运动公式;分析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投入组合;分析大学集群叁维资本互动整合作用关系、叁维资本互动整合要素的基本流动轨迹;提出推进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整合的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学习激励机制和成本效用机制。第九章是系统动力学分析。择取大学集群资本整合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效用、技术创新叁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第十章是案例分析。以上海西南片大学集群联合办学为例,分析该集群知识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整合情况和绩效提升的空间。第十一章是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概要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曹学[7]2008年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已经超越了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成为高科技企业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本形式。高科技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也是高科技企业的基本价值增长要素,而高科技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源泉正是来自于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本。高科技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对企业的重要性,理解人力资本价值产生、发展、实现的原理,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对其人力资本进行有效激励和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和化解在企业经营中的巨大风险,从而使企业走向成功。基于此,本文在进行价值理论、企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基础的梳理后,从人力资本价值形成、价值投资与整合、价值增值与价值实现几个方面系统研究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产生、发展和实现的基本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运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从而为高科技企业进一步经营人力资本价值提供借鉴。本文共分八章。第1章导论。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拟定全文分析框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章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总结了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价值理论、企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第3章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定义并进行了分类;从博弈论的研究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重要性的凸现;提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六大原理,并从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经济与政策、家庭与个人因素及企业因素叁个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4章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投资与整合。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引进等初始投入、继续学习投入和人力资本价值整合投入叁个方面。本章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投资的基本途径,提出了基于人-组织匹配和成本-预期效益平衡的人力资本引进投资决策框架,并就人力资本引进中的逆向选择及其规避进行了阐释;以企业培训为例分析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继续学习投资及博弈过程。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的中心是基于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价值的转化与互动,构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的过程模型,指出人力资本价值整合需要从个体人力资本层面、团队人力资本层面和组织人力资本层面进行推进,提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的途径:推进全面人力资本价值管理、营造知识共享环境、打造学习型组织。第5章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增值的实质,阐述了人力资本价值增值的动力因素;构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增值的动力-战略-策略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学习强化、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培育、个体受益增值的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增值模式;提出了人力资本价值增值管理的概念并构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管理的框架模型。第6章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从知识的角度构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过程模型,构建了基于知识共享与转移、基于内部知识市场、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的模型,并分析了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转化策略。第7章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及运营实证研究。本章是论文研究的实证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基本状况、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引进状况、人力资本培训状况、人力资本流动状况与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状况。建立了企业人力资本运作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运用SPSS13.0和AMOS4.0完成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本运营对高科技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显着,但不同的运营策略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第8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界定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的内涵,构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的过程模型,提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整合的途径。第二,构建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增值的动力-战略-策略模型;第叁,构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模型;第四,建立了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13.0和AMOS4.0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对企业绩效的四个维度(财务维度、成长维度、形象维度和员工维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但是结果也表明,不同的人力资本运营策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程度存在差异。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研究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既从理论上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本价值投资、整合、增值及实现等问题,也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更运用SPSS13.0和AMOS4.0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建模。

刘剑[8]2001年在《风险投资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它主要潜藏在持续恶化的银行呆帐中,而国有企业亏损则是呆帐形成的主要根源。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债转股,其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债转股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出困境。本文从债转股的实际运作出发,介绍了风险投资的操作与机制,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及债转股的基本操作,讨论了在债转股工作中风险投资的应用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杨秀华[9]2007年在《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是指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利用自有或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企业的股份,从而改变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企业并获得预期收益目的的收购行为。由于其在激励经营者、提高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管理层收购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模式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管理层收购也带来了诸如暗箱操作、定价过低和国有资产流失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其中,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是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核心和焦点问题。本文以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作为研究主题,针对传统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和定价方法的不足,以实物期权理论、博弈论、期权博弈理论以及传统资本预算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通过理论分析、实践论证和模型研究等,对管理层收购的定价,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相关因素的界定及合理量化、产权交易模式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叁段式”定价方法和综合定价模型,建立起适合我国当前管理层收购的科学合理的定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当前我国正在广为进行的管理层收购的实践提供指导,为相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规范管理层收购的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管理层收购定价是指管理层收购中拟转让目标企业产权价格确定的过程,目标企业产权的价值直接取决于目标企业价值。因此,目标企业价值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基础,准确判断和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是管理层收购定价过程的第一步。由于我国特别的市场环境和经济背景,我国当前的管理层收购具有特殊内涵,这些中国特色因素和内涵,已经成为制约管理层收购定价甚至决定管理层收购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学合理地界定和量化企业家人力资本补偿和激励、企业职工人力资本的补偿、控制权价格等相关特殊因素的影响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必要步骤。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确定是通过不同的产权交易方式来实现的,产权交易方式不同,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形成途径、数额大小、定价的效率和效果不同。因此,选择科学合理且适合当前实际情况、公开透明的交易模式对于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公平、公正合理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和步骤。基于以上分析,论文将管理层收购定价过程分为叁个主要步骤加以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特殊因素的确定和量化与交易模式的选择,分别对应着管理层收购定价的企业评估价值确定、基础价格确定与交易价格确定。其中,企业价值评估是企业价值的判断过程,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基础和基本依据,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第一阶段;基础价格的确定是当前管理层收购需考虑的特殊因素的确定及其量化的过程,是交易双方谈判或竞价的一个基本底线和一个比较公平的价格基础,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第二阶段;而交易价格的确定是一个交易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是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确定和实现的过程,是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第叁阶段。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模型研究等,建立了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叁段”式的管理层收购定价方法,内容包括:基于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国情“特色”因素的管理层收购基础价格确定模型和以公开招标竞价为主、协商议价为辅的产权交易模式。基于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此为论文第叁章和第四章的研究内容。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能准确衡量企业的价值,同时,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战略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具有一定的期权特征。因此,论文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管理层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模型和整体思路框架:从交易双方的角度分别对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和投资价值进行评估,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由目标企业的现实资产价值和期权价值构成,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由目标企业的自身价值和由于管理层收购的实物期权特征与管理成本节约及战略整合效应而产生的收购增加价值构成。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只适用于垄断市场结构下的企业投资行为,在竞争存在的条件下,对管理层收购中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必须引入实物期权博弈的方法。根据管理层和目标企业自身资源及能力限制以及外部环境条件情况,利用实物期权博弈理论分析各种竞争条件下管理层收购的最优投资时机及对期权价值的影响,确定在不确定和竞争条件下管理层收购中目标企业自身价值和投资价值。论文以G公司作为实际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以成本加和法、收益现值法、实物期权法、实物期权博弈的方法进行评估,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在不考虑竞争的条件下,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是最佳的评估理论和方法,而竞争的存在会减少实物期权的价值并影响管理层收购的投资决策,得到了和理论研究相一致的结论。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国情“特色”因素的管理层收购基础价格确定模型。此为论文第五章的研究内容。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当前的管理层收购具有特殊的内涵,在定价中有叁个特殊因素需要考虑:一是企业家人力资本补偿和激励,二是就业弱势群体与企业普通员工人力资本的补偿,叁是控制权价值的衡量。论文研究了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中管理层贡献、职工安置和人力资本补偿、控制权价值量化的理论、依据及意义,提出量化模型。论文在特殊因素分析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从交易双方的角度提出了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国情、考虑各种“中国特色”因素的管理层收购基础价格确定的模型。交易双方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后确定的基础价格构成了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区间,作为交易双方协商谈判和招标竞价的基本底线和合理的价格基础。论文仍以G公司案例说明管理层收购中基础价格的确定过程。以公开招标竞价为主、协商议价为辅的产权交易模式。此为论文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研究内容。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需要经过谈判、拍卖、招投标等产权交易方式实现。产权交易方式不同,管理层收购最终交易价格的形成途径、数额大小、定价的效率和效果不同。论文首先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当前我国管理层收购的主要定价方式协议定价进行研究,构建了动态信号传递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解释了协议定价中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并构建了定价监督博弈模型,得出管理层作弊成本、股东(或政府)审查成本、惩罚力度、双方收益等指标是控制管理层收购协议定价风险的关键因素。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证明,协议转让是一种低效率的交易方式。传统的交易方式无法完全满足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产权交易的全部要求。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产权交易模式的选择应在满足政府多元化国有产权转让目标、及管理层收购特别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价格最大化,因此,管理层收购交易价格的确定应选择公开招标竞价为主、以协商议价为辅的交易模式: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公开披露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根据竞争状况确定交易方式,若通过广泛征集,最后只有企业管理层一个有意向的买方,则交易方式确定为协议转让;若有多个有意向的买方,则组织招标,若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买方达到及格线,则进入公开市场拍卖阶段,价高者得。论文最后总结前文研究,提出我国管理层收购“叁段式”定价方法和综合定价模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我国管理层收购定价的对策建议。论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合理确定和量化各种定价影响因素、建立以市场公开竞价为主、协议定价为辅的定价机制、建立健全事前、事后的监督控制体系、完善管理层收购定价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健全融资体制等是规范制度我国当前管理层收购定价的有效措施。

严敏[10]2003年在《风险投资与其他投资融资方式的比较》文中认为风险投资以“高风险、高收益”为基本特征。文章对风险投资与传统资本市场上的股权融资投资、风险投资与银行信贷和企业项目投资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说明风险投资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风险投资中的资源整合效应研究[D]. 代祺.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2]. 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行为研究[D]. 丁海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 风险投资价值评估研究[D]. 谭胜.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及外部环境分析[D]. 王媛媛. 河北大学. 2001

[5]. 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D]. 严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6]. 大学集群叁维资本整合研究[D]. 王庆. 同济大学. 2007

[7].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理论与实证研究[D]. 曹学.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8]. 风险投资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中的应用研究[D]. 刘剑. 湖南大学. 2001

[9]. 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D]. 杨秀华. 山东大学. 2007

[10]. 风险投资与其他投资融资方式的比较[J]. 严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风险投资中的资源整合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