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花分化论文_文廷刚,王伟中,杨文飞,顾大路,钱新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颖花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秧龄,光合作用,低温,化与,籼稻,光辐射。

颖花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文廷刚,王伟中,杨文飞,顾大路,钱新民[1](2019)在《水稻穗分化期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水稻生长的第一苞分化期(Ⅰ期)、枝梗及颖花分化期(Ⅱ期)、颖花分化-雌雄蕊形成期(Ⅲ期)、雌雄蕊形成-减数分裂期(Ⅳ期)喷施乙烯利(Eth, 10×10~(-3) mol/L)和多效唑(PP_(333),300 mg/L),以清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时期外源调节剂处理对稻穗一次枝梗颖花和二次枝梗颖花的分化、退化以及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在幼穗分化各时期处理均显着增加了水稻总颖花分化数和退化数,但每穗颖花数均表现为降低,尤以Ⅳ期每穗颖花数降低最多,其中主要降低了二次枝梗颖花数。多效唑在幼穗分化前期(Ⅰ和Ⅱ期)处理总颖花分化数、总颖花退化数和每穗颖花数均表现为增加;而在后期(Ⅲ和Ⅳ期)处理则相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结实率和实粒数与二次枝梗颖花数关系更紧密,而总颖花数和千粒质量与一次枝梗颖花数关系更紧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处理和调节剂处理以及不同时期处理与调节剂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因此,乙烯利处理通过减少一次枝梗颖花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从而降低了每穗颖花数和实粒数,空秕粒数增加,导致了结实率、千粒质量和产量的下降。多效唑前期(Ⅰ和Ⅱ期)处理通过提升一次枝梗颖花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促进了每穗颖花数的增加,从而提高了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终提高了产量;但在后期(Ⅲ和Ⅳ期)处理则相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亚梁,张玉屏,向镜,王磊,陈惠哲[2](2017)在《籼稻颖花分化与退化对不同播期温光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以叁系杂交籼稻‘五优308’和‘天优华占’以及常规籼稻‘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0个播期,研究田间不同温光条件对籼稻生育期天数、颖花分化和退化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3个籼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比日照长度大,平均温度升高1℃,播种-穗分化始期天数平均减少1.5 d,而穗分化历期天数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均不密切.不同播期间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分化数存在显着差异.穗分化期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升高,有效积温增加,昼夜温差扩大,光辐射增强,有利于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和颖花分化,各品种趋势一致.穗分化期间有效积温增加50℃,颖花分化数增加10.5朵,昼夜温差扩大1℃,颖花分化增加14.3朵,总光辐射量增加50 MJ·m~(-2),颖花分化数增加17.1朵.颖花退化率与温度呈现二次项相关,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颖花形成,但低温天气对颖花退化的影响大于高温.温度低于临界温度,颖花退化率大幅增加,穗分化期临界积温为550~600℃,日平均温度为24.0~26.0℃,日最高温度为32.0~34.0℃,日最低温度为21.0~23.0℃.适宜高温、昼夜温差大、光照辐射强的自然条件利于颖花分化,并减少颖花退化.(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金恩,聂秋生,李迎春,田俊,王尚明[3](2016)在《颖花分化期低温处理对早稻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杂交稻金优458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7℃和15℃两个低温水平,对颖花分化期的盆栽水稻处理3d后(17℃3d和15℃3d分别为T1和T2),以大田盆栽为对照(CK),测定低温处理解除后0~32d早稻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参数、SPAD值及产量构成因子,以探讨低温对早稻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低温解除后光合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低温处理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T1处理低温解除后3d、T2低温解除后6d,水稻气体交换能力均恢复至对照水平,但17d后P_n、G_s均明显下降,T_r显着增加。(2)低温解除后0~6d时T1处理光响应能力增强,而T2则显着下降,低温解除6d后其最大光合速率(P_m)恢复至对照水平,但至32d时T1和T2的P_m、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半饱和光强(I_k)均降低,暗呼吸速率(R_d)显着增加。(3)低温处理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T1处理低温解除3d后及T2低温解除6d后,叶绿素含量恢复至对照水平。(4)低温处理导致早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空壳率和秕谷率显着增加,产量下降达25%。由此可见,颖花分化期低温会显着降低叶片气体交换能力,15℃低温还会显着降低光响应能力,低温解除后叶片光合能力出现一定程度恢复,但长期影响无法消除,最终产量也明显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水稻气象灾害影响评价和气象灾害指标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4 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期刊2016-11-01)

符冠富,张彩霞,杨雪芹,杨永杰,陈婷婷[4](2015)在《水杨酸减轻高温抑制水稻颖花分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颖花原基分化期高温可抑制颖花分化,导致每穗粒数下降,最终会影响水稻产量的形成。以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探讨高温下不同浓度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水稻颖花分化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常温下适量SA促进水稻颖花分化,但高浓度SA严重降低每穗粒数。然而高温下,10~50000μmol/L SA处理每穗粒数均高于对照。无论常温或高温,100μmol/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其每穗粒数及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SA增强水稻耐热性表现在叁个方面:1)高温下SA处理的叶片实际荧光量子效率及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2)高温下SA处理的颖花SOD、POD及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而MDA含量则显着低于对照;3)无论高温或常温,SA处理的颖花ZR及IAA含量均高于对照,尤其在高温下,差异达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张金恩,聂秋生,李迎春,田俊,王尚明[5](2014)在《颖花分化期低温处理对早稻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级杂交稻金优458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7℃和15℃两个低温水平,对颖花分化期的盆栽水稻处理3d后(17℃3d和15℃3d分别为T1和T2),以大田盆栽为对照(CK),测定低温处理解除后0~32d早稻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参数、SPAD值及产量构成因子,以探讨低温对早稻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低温解除后光合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低温处理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T1处理低温解除后3d、T2低温解除后6d,水稻叶片气体交换能力均恢复至对照水平,但17d后Pn、Gs均明显下降,Tr显着增加。(2)低温解除后0~6d时T1处理光响应能力增强,而T2则显着下降,低温解除6d后其最大光合速率(Pm)恢复至对照水平,但至32d时T1和T2的Pm、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半饱和光强(Ik)均降低,暗呼吸速率(Rd)显着增加。(3)低温处理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T1处理低温解除3d后及T2低温解除6d后,叶绿素含量恢复至对照水平。(4)低温处理导致早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空壳率和秕谷率显着增加,产量下降达25%。由此可见,颖花分化期低温会显着降低叶片气体交换能力,15℃低温还会显着降低光响应能力,低温解除后叶片光合能力出现一定程度恢复,但长期影响无法消除,最终产量也明显下降。研究结果可为水稻气象灾害影响评价和气象灾害指标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4年04期)

吕腾飞,马均,孙永健,杨志远,徐徽[6](2014)在《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颖花分化和株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秧龄是影响水稻群体构建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确定适宜移栽秧龄是水稻生产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水稻机械化种植不断推进,但在不少丘陵山区,由于稻田灌溉无保障,田块分散且面积小,机耕道缺乏插秧机转移困难,实现机插秧难度仍然很大,且由于这些地区灌溉条件差、茬口迟、天气等原因,移栽大秧龄仍是丘陵山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形式。每穗颖花数是产量形成的重要因子,因此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水稻株型的好坏与单穗的形成、产量的高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氮肥和气候条件是影响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又是调控株型的有效手段;【材料与方法】为此,本试验以四川主推水稻品种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了35d、50d和65d叁个秧龄及基蘖肥:穗肥=10:0、8:2、6:4、4:6四种氮肥运筹,主要研究齐穗期水稻颖花形成特点和水稻株型特征,旨在为提高丘陵地区长秧龄水稻产量和制定合理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与分析】①65d和50d秧龄的一次颖花现存数及分化数都极显着高于35d秧龄处理;而随着秧龄的延长,二次颖花现存数及分化数呈极显着增加趋势,二次颖花退化数则极显着降低。长秧龄(50-65d秧龄)下氮肥运筹对水稻颖花形成的影响不大,综合而言,60%的穗肥施用比例最有利于长秧龄水稻颖花的分化和形成。②随着秧龄的延长,齐穗期水稻LAI不断降低,且65d秧龄的平均LAI显着低于35d和50d秧龄,但是由于65d秧龄上3叶的叶片长而宽,其高效叶面积率显着高于35d和50d秧龄;随穗肥比例的加大,,50d和65d秧龄齐穗期水稻群体LAI则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移栽秧龄的延长,上部3叶的长、宽和夹角整体表现为变大趋势,比叶重则是65d>35d>50d秧龄,且65d秧龄的剑叶、倒2叶长及上部3叶夹角显着高于35d和50d秧龄,倒3叶长和上部3叶宽也显着高于35d秧龄;65d秧龄下,随着穗肥比例的加大,剑叶夹角明显增大,倒2叶和倒3叶夹角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40%最大)。上部3叶的长度、宽度、厚度及夹角均与总粒数、实粒数和单穗重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延长移栽秧龄,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株高显着降低;【结论】延长秧龄有利于一、二次颖花的分化,并且可以减少二次颖花的退化,明显提高每穗颖花数和单穗重量。长秧龄水稻叶片大而厚,配合施用40%穗肥比例最有利于其扩展叶面积,施用60%穗肥比例最有利于颖花的分化和形成。延长移栽秧龄和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可明显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能力,改善株型,因此,生产上长秧龄水稻(秧龄50-65d)的最佳N肥运筹方案应为基蘖肥比例40%-60%,穗肥施用比例为40%-60%,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20)

吕腾飞,周伟,孙永健,秦俭,朱懿[7](2014)在《不同秧龄下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方法】以四川主推品种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5、50和65d3种移栽秧龄,副区为总施氮量的0%、20%、40%以及60%4种穗肥比例运筹。【结果】随着移栽秧龄的延长,一、二次枝梗及其颖花分化和现存数逐渐增加,二次颖花退化数极显着降低。由穗基部至顶部,各处理水稻二次枝梗现存数、二次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呈双峰曲线趋势,二次枝梗分化数逐渐减少而退化数则先降后升;二次颖花退化数在基部第2位点最多,第6位点退化则相对较少。50d和65d秧龄下,40%穗肥的处理最不利于水稻二次枝梗和颖花的分化;35d移栽秧龄下,穗肥比例为40%或60%时,枝梗和颖花的分化数和现存数较多;就产量而言,随着穗肥比例提高,产量逐渐增加,且施用穗肥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无穗肥处理。【结论】为获得更多的枝梗和颖花,促进大穗的形成,在50d和65d移栽秧龄下不应采用40%穗肥比例这种运筹方式,35d移栽秧龄下则应重施穗肥。(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利,雷小龙,王丽,邓飞,刘代银[8](2013)在《种植方式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杂交稻机械化播栽技术的穗粒数形成特点,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种植方式和2个穴苗数水平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每穗总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均高于常规手插,每穗总颖花现存数显着低于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的一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显着高于常规手插,机插的一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则显着低于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均显着高于常规手插,二次颖花分化数表现为机插>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二次颖花现存数则是常规手插>机插>机械精量穴直播。不同种植方式之间,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差异主要集中在稻穗基部,不同一次枝梗部位的二次枝梗现存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主要与稻穗基部二次枝梗严重退化有关。每穗一次颖花现存数从穗基部至顶部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一次枝梗部位的二次颖花现存数差异则与该部位分化二次颖花的能力有关。高穴苗数处理每穗枝梗和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均显着低于低穴苗数处理。考虑种植方式和穴苗数二者的交互效应,机插和常规手插适宜配合低穴苗数,机械精量穴直播则以高穴苗数为宜。(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钟蕾,何虎,潘晓华[9](2011)在《籼型杂交稻恢复系、F_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所配24个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系及其F1单穗颖花形成数与枝梗和颖花分化之间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其中一次枝梗分化对大穗分化与形成尤为重要;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形成受恢复系影响大,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及其F1均具有大穗潜力,其中恢复系单株产量与其恢复系GCA相关系数为0.913 1。并从稻穗发育角度讨论了杂交水稻恢复系及F1的育种与栽培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钟蕾,何虎,潘晓华[10](2009)在《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F_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高产的获得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发展之结果。目前杂交组合与亲本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与形成相互关系(实则是遗传倾向)如何,值得深究;农(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9)

颖花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以叁系杂交籼稻‘五优308’和‘天优华占’以及常规籼稻‘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10个播期,研究田间不同温光条件对籼稻生育期天数、颖花分化和退化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3个籼稻品种生育期的影响比日照长度大,平均温度升高1℃,播种-穗分化始期天数平均减少1.5 d,而穗分化历期天数与光照和温度的关系均不密切.不同播期间每穗颖花数和颖花分化数存在显着差异.穗分化期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升高,有效积温增加,昼夜温差扩大,光辐射增强,有利于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和颖花分化,各品种趋势一致.穗分化期间有效积温增加50℃,颖花分化数增加10.5朵,昼夜温差扩大1℃,颖花分化增加14.3朵,总光辐射量增加50 MJ·m~(-2),颖花分化数增加17.1朵.颖花退化率与温度呈现二次项相关,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的自然条件不利于颖花形成,但低温天气对颖花退化的影响大于高温.温度低于临界温度,颖花退化率大幅增加,穗分化期临界积温为550~600℃,日平均温度为24.0~26.0℃,日最高温度为32.0~34.0℃,日最低温度为21.0~23.0℃.适宜高温、昼夜温差大、光照辐射强的自然条件利于颖花分化,并减少颖花退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颖花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文廷刚,王伟中,杨文飞,顾大路,钱新民.水稻穗分化期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2].王亚梁,张玉屏,向镜,王磊,陈惠哲.籼稻颖花分化与退化对不同播期温光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7

[3].张金恩,聂秋生,李迎春,田俊,王尚明.颖花分化期低温处理对早稻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农业丰产增效.2016

[4].符冠富,张彩霞,杨雪芹,杨永杰,陈婷婷.水杨酸减轻高温抑制水稻颖花分化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5

[5].张金恩,聂秋生,李迎春,田俊,王尚明.颖花分化期低温处理对早稻叶片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4

[6].吕腾飞,马均,孙永健,杨志远,徐徽.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籼稻颖花分化和株型的影响[C].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7].吕腾飞,周伟,孙永健,秦俭,朱懿.不同秧龄下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4

[8].刘利,雷小龙,王丽,邓飞,刘代银.种植方式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

[9].钟蕾,何虎,潘晓华.籼型杂交稻恢复系、F_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征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

[10].钟蕾,何虎,潘晓华.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F_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研究[C].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论文知识图

高O3浓度对汕优63和两优培九每穗颖FACE处理对每穗颖花分化数的影响不同部位一次枝梗上一次颖花分化...不同部位一次枝梗上二次颖花分化...不同底肥供给比例的颖花分化量比...不同时期施硅肥对群体颖花分化...

标签:;  ;  ;  ;  ;  ;  ;  

颖花分化论文_文廷刚,王伟中,杨文飞,顾大路,钱新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