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雇佣劳动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雇佣劳动,资本,劳动关系,关系,马克思,零工,资本论。
雇佣劳动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崔学东,曹樱凡[1](2019)在《“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经济"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或平台资本主义的叙述修辞。本文认为,西方"共享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修复后工业和金融资本主义新"滞胀"(停滞与资产价格膨胀)崩溃后所面临的积累危机,转向从受众无酬劳动、家庭生活资料的再商品化中提取剩余价值;利用数字化的零工劳动重塑雇佣劳动关系,解决在开放分散劳动场所下的劳动组织与监督问题,创造更为弹性和不稳定的劳动后备军;以数字创新扰动者的角色,挤压和取代有管制行业和企业,削弱政府管制,强化新自由主义。因此,"共享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或终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政治经济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闫兴华,项荣建[2](2017)在《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及其扬弃——重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抗性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资本家通过支付表现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掩藏了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工资形式是资本家所使用的一种巧妙的支配手段和统治方式,他使雇佣劳动关系在法权意义上获得了公平正义的外观。实际上,雇佣劳动关系作为一个二元张力结构反映出的乃是资本之为对抗性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资本存在和运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资本主体之间由此展开激烈竞争并带来了分工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的文明面"。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有意遮蔽了"资本的野蛮面",工人作为被压榨的对象和手段,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陷入贫困的深渊,他生产越多反而越贫困,创造出的反对自身的力量也越强大。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然和谐",和谐的幻象所掩盖的不过是两大阶级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而利益的冲突无法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就必须破除劳资关系二元结构,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增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7年11期)
张雷声[3](2017)在《《资本论》关于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分析的整体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主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运用总体规定性方法,在创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资本再生产论中,分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虽然是具有差别的不同方面,但却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研究《资本论》,必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7年09期)
江峰,刘文华[4](2017)在《劳动关系法治化治理专题 边界型民事雇佣劳动法律规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论边界型民事雇佣可以理解为一般民事雇佣与劳动关系混同与交叉区域的用工行为,如,"勤工助学、实习""见习""超龄劳动者就业""互联网平台用工""建筑工地包工头承包用工"等。将这部分民事雇佣中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用工行为适当、适时纳入劳动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处于中间地带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期刊2017年07期)
张轶,冯科[5](2017)在《新经济背景下资本雇佣劳动关系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占据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劳动者并不占据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劳动者会迫于生存压力,受雇于资本家,资本家借此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本文分析了新经济条件的特点,认为新经济具有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经济下经济增长的周期时间拉长,传统经济中的周期性特征淡化;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管理重心的四大特征。根据这四大特征,本文论证了新经济下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变化:在新经济下,生产的形式有所改变,对于劳动-资本关系有所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会触及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依然控制着生产过程。(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7年07期)
吴天江[6](2017)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基本关系的解读——读《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所着的《雇佣劳动与资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些重要思想,并且围绕着雇佣劳动、资本及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对其经济学思想展开了精辟论述。其进行论述的方面主要涉及到竞争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劳动力商品、工资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7年13期)
何江文[7](2015)在《安全事故引纠纷 雇佣劳动承揽关系该如何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近日获悉一起跨度达十余年的劳务纠纷诉讼案件,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西沟村的几位农民因一起安全事故而引发纠纷并多次对簿公堂。该案案情虽然简单,但涉及法律关系极为复杂,涉及雇佣关系、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的界定、表见代理等实践难点问题,笔者现就相关问题简要分析如(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15-05-06)
魏小萍[8](2015)在《雇佣劳动关系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由马克思对巴师夏批判引起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劳资分配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即风险回报和业绩回报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风险回报所涉及的是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双方(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关系,而业绩回报所涉及的是价值创造主体即一般劳动和高科技、管理劳动在劳动价值形成中的关系,这是两个不同方面的不同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5年02期)
吕守军,严成男[9](2014)在《安倍经济学对雇佣劳动关系改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安倍经济学(Abenomics)是指安倍晋叁于2012年12月26日成为日本第96任首相后提出的一揽子政策。从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有叁个:第一,大胆的金融政策:日银放松对金融的规制,促使日元贬值和物价上涨2%,设立由政府、日银和民间共同参与的外债基金;第二,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对公用事业的投资为主,在未来10年投资200兆日元用于桥梁、道路和港口的建设;第叁,以唤起民间投资热情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战略:对劳动力市场、能源、环境、健康和医疗等领域进行结构性改革。从政策的目标来看,主要有两个:第一,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5-10)
赵吕生[10](2014)在《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线索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一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4年01期)
雇佣劳动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抗性是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资本家通过支付表现为"劳动报酬"的工资掩藏了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工资形式是资本家所使用的一种巧妙的支配手段和统治方式,他使雇佣劳动关系在法权意义上获得了公平正义的外观。实际上,雇佣劳动关系作为一个二元张力结构反映出的乃是资本之为对抗性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资本存在和运动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资本主体之间由此展开激烈竞争并带来了分工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的文明面"。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却有意遮蔽了"资本的野蛮面",工人作为被压榨的对象和手段,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并陷入贫困的深渊,他生产越多反而越贫困,创造出的反对自身的力量也越强大。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自然和谐",和谐的幻象所掩盖的不过是两大阶级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而利益的冲突无法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就必须破除劳资关系二元结构,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增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雇佣劳动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崔学东,曹樱凡.“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
[2].闫兴华,项荣建.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对抗性及其扬弃——重读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J].知与行.2017
[3].张雷声.《资本论》关于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分析的整体意蕴[J].求索.2017
[4].江峰,刘文华.劳动关系法治化治理专题边界型民事雇佣劳动法律规制研究[J].中国劳动.2017
[5].张轶,冯科.新经济背景下资本雇佣劳动关系转变研究[J].新经济.2017
[6].吴天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基本关系的解读——读《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的启示[J].农家参谋.2017
[7].何江文.安全事故引纠纷雇佣劳动承揽关系该如何界定[N].中国商报.2015
[8].魏小萍.雇佣劳动关系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由马克思对巴师夏批判引起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
[9].吕守军,严成男.安倍经济学对雇佣劳动关系改革的研究[C].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4
[10].赵吕生.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线索管窥[J].现代哲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