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生存论文_万江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意的生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意,自然观,周易,诗史,意识,意蕴,左翼。

诗意的生存论文文献综述

万江涛[1](2018)在《远离人潮 诗意生存——青海油画发展史略述(1940-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艺术史研究已经成为显学,针对近现代油画的研究同样也成为学术关注的重点。但是有关西部油画家、西部油画地域特色的相关研究却涉及较少。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应不再停留于仅仅做出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更多的是将20世纪的美术现象放在一个自身生长环境和语境中,并探寻每种语境自身的生长逻辑和脉络。通过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扩展的细节还原或重构历史的片段。针对青海油画的研究,正是笔者对应于这种学术研究趋势所做出的自觉回应。(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唐代兴[2](2018)在《由“赋”而“歌”的诗史溯源——《四川民歌采风录》的诗意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光治先生所带领的四川民歌研究所学术团队采风民间,发掘"活态文学"。通过对赋体文学的标本性研究,走向田野,开采出民歌这一"活态文学"宝库。作为"活态文学"的民歌,始终是生长的艺术,它的土壤是民间,它的母体是人性化、人本化和民生化的诗意生存。(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张慎[3](2018)在《理想人性与诗意生存的探寻——徐吁剧作思想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吁的剧作大都借男女婚恋题材表达对人性、文明的思考:他审视热恋男女微妙的精神世界,思考权利与义务、理想与责任等人生问题;他肯定现代文明,也反思现代"唯理"社会对人情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表现出对"现代"与"传统"、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审视态度。他剧作中的"寂寞与哀愁",既有人性的隐忧,也有文明的忧惧。受左翼思潮影响,他将金钱观念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联系起来批判,反对以青春美貌来衡量女性的价值,赞美底层劳动妇女坚强的个性与独立的精神。尽管徐吁的理想受到了世俗观念、现代文明、民族战争的重重威胁,但他终生都在戏剧创作中探寻理想的人性与诗意的生存。(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赵绍印[4](2016)在《设计,实现诗意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设计作为具有协调性功能的媒介来实现诗意生存为主题,目的在于通过论述设计作为媒介本质的叁种功能的具体体现——如何协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叁种关系,使设计作为具有协调性功能的媒介到实现适而乐,舒而美,和谐发展的诗意生存空间的构筑。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设计作为媒介发挥着协调性功能——为人类诗意生存的环境实现和创造提了供可能;设计作为媒介在变,而其具有的协调性功能不变。这为设计理论研究进入宏观的、哲理层上的思考开创出一条道路。(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6年18期)

范志忠,封雨汐[5](2016)在《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残酷现实中的诗意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朗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作品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其影片用流动的影像向人们展示生活的残酷,在深刻揭露宗教、传统与现实矛盾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和社会问题的悲悯情怀。(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6年09期)

刘云超[6](2016)在《李退溪的诗意生存与韩国《易》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朝时代的大儒李退溪晚年定居故乡安东,创建陶山书院,着书讲学。从历史资料和陶山书院的文化遗迹中可以清晰感受李退溪晚年的诗意生存方式,李退溪的诗意生存方式源于"易"的"生生"精神。"易"道的生生精神核心在于对于生命本身的契会、关怀与欣赏,并基于此,尚"时变",尚"中和",尚"仁爱"。从李退溪弟子柳氏兄弟迥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也正可印证以上所述。韩国诸多文化遗存在在可见"易"文化的烙印。正是由于深受大"易"文化的熏陶,韩国的民族文化呈现有两个典型面目:一是刚健奋勉的有为精神,一是天人一体的诗意生存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论衡》期刊2016年01期)

莫力锋[7](2016)在《中华先民的诗意生存》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简洁优美的典范汉字文本,它们既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最佳课文,也是同学们获得心灵滋润与人格熏陶的最佳课外读物。但是古诗数量巨大,佳作如林,我们应从何处入门?古诗意蕴深厚,我们应怎样循序渐进?古诗中有些词语、典(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8-16)

张旭曙[8](2016)在《当代中国人的诗意生存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人的诗意生存论致力于对中国人的理想生存世界的可能性的现实条件及其时代精神内涵进行分析,分为叁个层次:物质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环境的美化)、人的条件(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社会条件(社会公共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核心是人,围绕着现代人格的塑造而展开,是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他人)这叁个"始源"问题的重新思索。(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陈继红,周红波[9](2016)在《“感”:从诗意的发生到诗意的生存——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的启示意义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老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感"既是阴与阳、天与地交互运动的途径和方式,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途径和方式。诗学之"感"根植于这个古老文化体系,既指客体之"物"对主体之"心"的一种触发、一种滋养;也指主体之"心"对客体之"物"的一种拥抱、一种回应,是心与物的双向互动,更是一种神奇的创化活动。"感"是诗意发生的起点,也是诗意创化的保证。对现代人诗意的生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姜琬,张超[10](2015)在《从“诗意的生存”到“生存的诗意”——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的神话在其产生之初,其角色与今天全然不同,它不仅只是文学和艺术的作品,而是作为一种对生存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理性自然观逐步建立,神话观点受到根本的动摇,淡出人类主流的认识方式。然而神话思维并未因此退出人类认识范畴。神从直接的因果联系中退隐而出,却仍作为更上层原因隐现着;神从可视的自然中退隐而出,却仍居留在思想的更深层,泛化为无处不在的神性,栖身于哲学和宗教之中。而神话的社会角色也从"诗意的生存"转化为"生存的诗意",作为人们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的结晶,回归到其文学和艺术的本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诗意的生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万光治先生所带领的四川民歌研究所学术团队采风民间,发掘"活态文学"。通过对赋体文学的标本性研究,走向田野,开采出民歌这一"活态文学"宝库。作为"活态文学"的民歌,始终是生长的艺术,它的土壤是民间,它的母体是人性化、人本化和民生化的诗意生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意的生存论文参考文献

[1].万江涛.远离人潮诗意生存——青海油画发展史略述(1940-1960)[J].美术研究.2018

[2].唐代兴.由“赋”而“歌”的诗史溯源——《四川民歌采风录》的诗意生存[J].中华文化论坛.2018

[3].张慎.理想人性与诗意生存的探寻——徐吁剧作思想新探[J].文化艺术研究.2018

[4].赵绍印.设计,实现诗意生存[J].设计.2016

[5].范志忠,封雨汐.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残酷现实中的诗意生存[J].当代电影.2016

[6].刘云超.李退溪的诗意生存与韩国《易》文化[J].中国文化论衡.2016

[7].莫力锋.中华先民的诗意生存[N].光明日报.2016

[8].张旭曙.当代中国人的诗意生存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6

[9].陈继红,周红波.“感”:从诗意的发生到诗意的生存——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的启示意义之二[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10].姜琬,张超.从“诗意的生存”到“生存的诗意”——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历史演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资源列表上海喜玛拉雅中心:清明前后的“开水节”(图片来源于...福建省图书馆自然的中庭Fig3.13TheN...一3课题研究的内容:二王庙民间祭祀活动(图片来源于网...

标签:;  ;  ;  ;  ;  ;  ;  

诗意的生存论文_万江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