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微胶囊论文_代海波,陈文清,胡程月,刘子仪,郭青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微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胶囊,生物,海藻,固化剂,芽孢,酸钠,硫酸钠。

生物微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代海波,陈文清,胡程月,刘子仪,郭青鹏[1](2019)在《生物微胶囊在盐碱地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北地区土地盐碱化日益加重,影响作物产量,肥料的使用也是超量低效,严重影响了土地环境,也进一步加重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根围菌可以促进作物生长,但是游离菌容易受到环境胁迫影响而导致存活率不高,现在迫切需要一种可以提高菌株存活率的技术手段。目前微胶囊技术已经大量地在农业、医药、食品等多个方面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缓外界环境对胶囊内部活性剂的干扰。而且制备微胶囊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手段去保护活性剂不被外界环境因素所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罗园春,朱光明,汤皎宁,邢锋[2](2015)在《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对生物微胶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氧树脂为壁材,制备一种含有孢子的生物微胶囊,其中环氧树脂分别用N-(β-氨乙基)-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792)、间苯二甲胺(MXDA)和2,4,6-叁(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进行固化.通过耐受性测试评价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对孢子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微胶囊化后孢子的存活率;利用纳米压痕仪测试环氧壁材的弹性模量;通过叁点弯曲测试壁材的抗折强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环氧壁材及复合基体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KH-792、MXDA、DMP-30和环氧树脂对孢子活性影响依次减小;由KH-792、MXDA和DMP-30固化的环氧树脂壁材断裂韧性依次降低,弹性模量依次增大.可知由DMP-30固化环氧树脂作壁材制备的生物微胶囊具有较高的孢子存活率和较好的力学触发性能.(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5年04期)

罗园春[3](2015)在《生物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产生的生物矿物碳酸钙是一种很好的混凝土裂缝修复剂。某些细菌能代谢钙离子,形成碳酸钙沉淀物,填补裂缝。因此可以先将这些细菌进行微胶囊化,然后埋入混凝土中,成为自修复混凝土。考虑到微生物与微胶囊制备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微胶囊的壁材通常都是天然高分子,如海藻酸钠、甲壳素、明胶等,这些高分子都是亲水物质,在水里会溶解或溶胀。在与混凝土复合的过程中不具有防水性能,使得微胶囊不能让微生物成功渡过潜伏期,因此不适合用在自修复混凝土中。本文以环氧E-51为壁材,通过油相悬浮分散法制备了含有科氏芽孢杆菌DSM6307孢子的防水性生物微胶囊,优化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参数,研究了微胶囊化对孢子活性的影响,测试了孢子对环氧及其固化剂的生物相容性,考察了这种生物微胶囊在混凝土中的自修复过程,解决了孢子在混凝土中的埋入和休眠问题,为实现混凝土的生物自修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防止孢子在微胶囊化之前遇水萌发,本论文采用双油相悬浮分散法来制备微胶囊,也就是,分散相和连续相均为油相,全过程无水。工艺过程是:先将孢子与萌发剂、营养物质混合造粒,再在表面裹上一层环氧树脂,然后加入固化剂使环氧树脂部分固化,以增加树脂在芯材上的附着力,再转移至油性溶剂聚二甲基硅油中,搅拌分散,进行二次固化,形成以环氧树脂为壁材的生物微胶囊。论文系统地考察了芯/壁比、搅拌速率、固化剂、预固化时间、二次固化温度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芯壁比为1:1.0,使用固化剂DMP-30,用量10克每百克环氧E-51,预固化时间为40min,两次固化温度50℃,搅拌转速为300rpm,二次固化时间2~3小时。包覆后,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得知微胶囊化后囊芯中孢子的存活率达到89.2%。通过防水性测试得知微胶囊在纯水中浸泡7天后不破裂,表明壁材具有优异的防水性。通过矿化率实验得知微胶囊在高碱环境中浸泡6h后,矿化活性依然高达81.5%,表明微胶囊能够保证孢子在高碱环境下具有较高的矿化活性。即该微胶囊在能够保证孢子存活率的同时也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保证了微胶囊在复合到混凝土中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原来状态,使得微胶囊中的孢子能够持续保持休眠状态,直到混凝土开裂使微胶囊触发而释放芯材中的孢子。为考察微胶囊壁材的力学触发性能,论文将环氧树脂壁材做成了标准试块进行性能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挑选的叁种典型环氧固化剂所固化的环氧试块中,DMP-30所固化的环氧试块的脆性最好,且断裂强度最低,约为86N。为考察微胶囊在混凝土基体中的力学触发性能,将这种生物微胶囊埋入了普通的波特兰水泥基体中,对其进行抗压试验,发现微胶囊在应力下可以随基体同时破裂,释放芯材。修复试验表明,37℃下,30天时间,科氏芽孢杆菌DSM6307代谢沉积出的碳酸钙基本可以将宽为100?m的裂缝填平,且宽度大于500?m的大裂纹也有被修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5-05-10)

杨唐仪,李朝霞,丁成,杨春生[4](2011)在《响应面法优化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生物微胶囊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生物微胶囊(SA-CA-PAC)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影响微胶囊机械强度的重要参数,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区域后,利用Box-Behnken设计确定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结果表明,影响微胶囊机械强度的重要参数为壳聚糖浓度、壳聚糖pH和液化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浓度1.799%,壳聚糖pH6.0,液化时间为7.31min。此时机械强度为730.31g/cm2,与实际值725.64g/cm2接近,表明模型拟合度好。(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1年03期)

谭件云[5](2011)在《以碳酸钙微球为核心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阴离子纤维素硫酸钠(NaCS)—聚阳离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胶囊体系是聚电解质生物胶囊的典型代表。该胶囊体系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好、截留性能好等优点,但传统的NaCS-PDMDAAC的制备方法主要为液滴法,尺寸一般为1 mm以上,且多数超过2 mm,限制了其在微观方面的应用。本文从制备模板核心出发,利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得到微米级的粒径均一的中空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晶体生长调控剂控制CaCO3粒子的合成,考察了CMC浓度、搅拌速度、沉积反应温度、沉积反应时间对CaCO3粒子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在CMC浓度为0.5 g/L、搅拌速度为400 rpm、沉积反应温度为室温、沉积反应时间为30 min的实验条件下可得到表面光滑粒径均一的碳酸钙微球。进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仪、Zeta电位分析仪对合成的碳酸钙微球的形貌与内部结构、粒径分布、晶型、CMC含量、表面电位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碳酸钙微球为表面光滑无突起、内部结构严实的球文石型粒子,粒径分布主要在6-8μm之间,粒径较为均一,单分散性好,微球内部CMC含量为5.12%;表面电位为-37.3 mV,并有较好稳定性,可作为层层自组装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模板核心。然后,以碳酸钙微球为核心,以聚阴离子电解质NaCS和聚阳离子电解质PDMDAAC为壁材,利用层层自组装法得到了外包NaCS-PDMDAAC复合膜、内有CaCO3核心的核壳结构粒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核壳结构粒子形貌进行表征,证实了该粒子的核壳结构,并采用热重分析仪对核壳结构中复合膜的含量进行了表征。最后,在膜过滤装置中采用EDTA-Na将核壳粒子中的核心去除,得到微米尺寸的中空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尺寸形貌进行了表征,用大肠杆菌裂解液的扩散实验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了微胶囊的截留分子量(MWCO)为50 kDa。(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3-01)

刘博[6](2010)在《生物微胶囊技术在催化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能源危机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加速了可再生、环境友好型替代能源的发展,而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生物燃料无疑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均相催化生产工艺不但副反应多,腐蚀设备,而且产生大量废水污染环境等。因此,以固体催化剂或生物酶为核心内容的非均相催化方法逐渐成为生物柴油催化工艺研究的焦点。针对此问题,本文以生物体系催化桐油生产生物柴油为研究目标,以质优价廉的天然多糖海藻酸钙和壳聚糖为微胶囊原材料、脂肪酶和头状丝孢酵母为生物模型,采用温和的脉冲电场液滴制备工艺制备载脂肪酶和载头状丝孢酵母的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对载酶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载细胞微胶囊的特性以及酶法催化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系统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对载酶微胶囊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和载酶量对载酶微胶囊形态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壳聚糖质量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通过调控微胶囊膜的紧密程度和膜的厚度影响固定化酶活力。壳聚糖溶液pH依次影响了壳聚糖与海藻酸钙分子官能团的电离状态、成膜反应静电络合程度、酶蛋白包封率,达到对酶活力的影响。载酶量15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lOmg/mL,采用50kDa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浓度为lmg/mL、pH=3的壳聚糖溶液成膜反应,此时制得的载脂肪酶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形态好,粒径均一,酶活力最高。2.微囊膜的介入使得微囊化培养的头状丝孢酵母菌较游离培养略滞后,但更稳定的生长、代谢并获得更高的酶活力。培养基中添加橄榄油可以诱导细胞代谢产生更多的脂肪酶,且表现出二次生长现象。微囊化培养的适宜pH范围略广于游离培养,二者的最适培养温度相同。3.初步建立了载酶微胶囊催化桐油转化生物柴油的工艺,转酯化体系中水含量、醇/油摩尔比、微囊化酶用量、反应温度以及有机溶剂均对微囊化脂肪酶催化桐油生成脂肪酸甲酯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叁步等加甲醇,总醇/油摩尔比为3,体系水含量8wt.%,微囊化酶用量8wt.%,在35℃下以石油醚为溶剂反应48h后的脂肪酸甲酯收率最高。4.采用载头状丝孢酵母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作为全细胞催化剂应用于桐油转酯化反应生产中,获得了一定量的脂肪酸甲酯。初步证明了该法在生物柴油生产中具有一定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01)

许琦,杨春生,马小剑,李朝霞,姚成[7](2009)在《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微胶囊流化床的结构设计及对氯苯酚废水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制备的微胶囊具有生物半透膜特性和很好的强度;以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微胶囊包裹一株从活性污泥中筛选的对氯苯酚优势降解菌;根据废水处理的要求和流体动力学原理设计了气升式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中试设备;实验表明,以制备的微胶囊作为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微胶囊流化床中载体处理对氯苯酚废水处理最适宜条件:pH=7.0,温度为30~35℃,处理120 mg/L的对氯苯酚废水时,微胶囊最佳载体投入量为15%,通气量为120 L/h。(本文来源于《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陈国,方柏山,彭益强[8](2008)在《一种可控制生物微胶囊尺寸的气流微囊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胶珠或胶囊的尺寸是生物微胶囊在人工器官和细胞固定化应用方面的要求。建立了一种通过气流作用于针头出口处的液滴,来制备比较均一的、可控尺寸微胶囊的方法。通过对针尖出口处液滴的受力分析,建立了描述液滴尺寸和气体出口处流速之间关系的方程。通过该方程可以根据对胶珠(或胶囊)尺寸的需要,计算得到应该实际控制的气流速度。最后通过Alginate/Ca凝胶珠和NaCS/PDMDAAC微胶囊两种体系,在不同气流速度下获得的胶珠和胶囊尺寸,对建立的方程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同时对制得的胶珠和胶囊的尺寸分布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气流法可在1.0mm~2.6mm范围内获得尺寸较均一的胶囊和胶珠。(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朝霞[9](2007)在《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生物微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SA-CA-PAC)微胶囊,研究了添加适量粉末活性炭后对新型SA-CA-PAC生物微胶囊的粒径、机械强度和膨胀度等主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粉末活性炭的添加对海藻酸钙胶珠和SA-CA-PAC微胶囊其它制备条件的影响不大,但却对SA-CA-PAC微胶囊的机械强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30℃时,向2.0%的海藻酸钠溶液中添加粉末活性炭量为0.75%,氯化钙溶液浓度为4.0%,壳聚糖溶液浓度1.8%,成膜反应时间10 min,覆膜时间10 min,液化时间8 min,控制盐离子浓度为1.5%,所制得的SA-CA-PAC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成囊性能.扫描电镜结果显示,SA-CA-PAC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膜结构.(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7年06期)

王家荣,金谊,刘望才,高浩其[10](2007)在《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法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生物微胶囊,并考察了氯化钙浓度、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及其pH值以及柠檬酸钠溶液pH值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胶囊粒径随氯化钙浓度和海藻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胶囊的膜厚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厚,随壳聚糖溶液pH值的增加而降低;而在胶囊液化处理过程中,柠檬酸钠溶液的pH值对微胶囊的机械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当氯化钙浓度为1.5%,海藻酸钠浓度为2%,壳聚糖浓度和pH值分别为1.5%和5.0及柠檬酸钠溶液的pH值为7.2时,可制得粒径为2.65mm、机械强度为150mN的ACA生物微胶囊。(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7年04期)

生物微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环氧树脂为壁材,制备一种含有孢子的生物微胶囊,其中环氧树脂分别用N-(β-氨乙基)-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792)、间苯二甲胺(MXDA)和2,4,6-叁(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进行固化.通过耐受性测试评价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对孢子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微胶囊化后孢子的存活率;利用纳米压痕仪测试环氧壁材的弹性模量;通过叁点弯曲测试壁材的抗折强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环氧壁材及复合基体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KH-792、MXDA、DMP-30和环氧树脂对孢子活性影响依次减小;由KH-792、MXDA和DMP-30固化的环氧树脂壁材断裂韧性依次降低,弹性模量依次增大.可知由DMP-30固化环氧树脂作壁材制备的生物微胶囊具有较高的孢子存活率和较好的力学触发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微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代海波,陈文清,胡程月,刘子仪,郭青鹏.生物微胶囊在盐碱地应用探究[J].四川化工.2019

[2].罗园春,朱光明,汤皎宁,邢锋.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对生物微胶囊性能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

[3].罗园春.生物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5

[4].杨唐仪,李朝霞,丁成,杨春生.响应面法优化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生物微胶囊制备工艺[J].化学通报.2011

[5].谭件云.以碳酸钙微球为核心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的制备[D].浙江大学.2011

[6].刘博.生物微胶囊技术在催化合成生物柴油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0

[7].许琦,杨春生,马小剑,李朝霞,姚成.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微胶囊流化床的结构设计及对氯苯酚废水处理[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陈国,方柏山,彭益强.一种可控制生物微胶囊尺寸的气流微囊发生器[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

[9].李朝霞.海藻酸钠-壳聚糖-粉末活性炭生物微胶囊的制备[J].膜科学与技术.2007

[10].王家荣,金谊,刘望才,高浩其.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的制备[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

论文知识图

生物微胶囊固定化模型示意图一1生物微胶囊固定化细胞模型示意...生物微胶囊固定化细胞模型示意...生物微胶囊固定化细胞模型示意...1.3生物微胶囊示意图Fiu...SA/CS-CaCl2/PMCG生物微胶囊形成...

标签:;  ;  ;  ;  ;  ;  ;  

生物微胶囊论文_代海波,陈文清,胡程月,刘子仪,郭青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