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分析

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分析

郭勇[1]2004年在《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运用教育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对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经费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概述。首先对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政策、基础教育经费政策、教育政策分析和基础教育经费政策分析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所包含的内容,即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政策、分配政策和使用政策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历史回顾。从1949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笔者着重从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几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进行回顾。 第叁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分析。根据第一部分所构建的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框架,在对通过各种方法所搜集到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典型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经费政策从来源、分配和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部分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对策建议:稳定教育经费来源,增加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以保障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毕正宇[2]2006年在《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已经成为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而教育事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政策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教育政策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南针和导航机。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绩效化依赖于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依赖于科学的教育政策制定、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以及合理的教育政策评价。其中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观念形态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才能转变为现实形态的教育政策执行结果。然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也体现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导致教育政策执行效益不高,教育政策执行结果有时会有悖于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甚至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教育政策执行模式作为一种理论模式,是在总结和归纳教育政策执行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概括,有利于指导教育政策执行的实践活动,使教育政策成为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杠杆。因此,重构转型时期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模式是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 本文除导言外,主要分为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研究,包括第一、二两章。第一章是关于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关概念研究,首先是对政策和教育政策概念的理解,其次是对政策执行和教育政策执行概念的理解;本章为教育政策执行模式概念的界定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二章是关于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阐释了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教育政策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论、人性理论、组织理论。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为后续部分的研究提供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关于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界定及几种主要政策执行模式的评析。该部分包括第叁、四两章。第叁章是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界定,包括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内涵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首先,我们认为,教育政策执行模式就是教育政策执行者、教育政策执行机构以及教育政策执行制度叁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结构。其次是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构成因素分析。关于教育政策执行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叁类: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行政机构内部的行政人、各级各类学校的实施人(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和教育政策执行的对象人(即目标群体);关于教育政策执行中“机构”的因素,主要是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行政机构及其相关的政府行政机构;关于教育政策执行中“制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政策执行机构内部的制度和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机构的制度环境。本章是本文的研究起点和理论归宿,是对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的立足点。第四章是几种主要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评析。此章首先对西方已有的七种政策执行模式:过程模式、互适模式、循环模式、博弈模式、系统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分别进行了简述:其次,通过对七种政策执行模式的

石长林[3]2005年在《中国教师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就是对中国教师政策问题,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进行的一种分析。由于本研究不仅对教师政策理论进行了探讨,而且还从教育政策内容的视角,对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政策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探讨我国教师政策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教师政策内容的若干建议,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是对教师政策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教师政策体系的新观点,对教师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论证。本论文认为国家的教师政策体系是由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和教师管理政策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要求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教师队伍及其个体在职业要求、培养培训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教师待遇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及激励教师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对教师的地位、教师职业权利、教师的工资及其他福利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教师管理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管理的规律,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考核及其奖惩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则性规定。科学教师政策体系具有两大根本特征:其一,国家教师政策体系内部相互配套。其二,叁大教师政策体系内部相互配套。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第叁章和第四章,主要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分析和反思。第二章,根据前面提出的教师政策体系的观点,把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教师政策分为教师要求政策、教师待遇政策和教师管理政策叁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考察。第叁章,在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的内容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教师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教师政策的发展走向;①教师要求政策的走向:教师要求的高标准。②教师待遇政策的走向:教师待遇的高水平。③教师管理政策的走向: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第四章,根据对我国建国以来教师政策的内容所作的考察,结合笔者在个别访谈中收集的资料,反思了我国教师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政策问题产生的危害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塔娜[4]2015年在《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与内蒙古独特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影响源于地理位置上的邻接,由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加之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蒙古族具有一个双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其次,蒙古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语言文字,使蒙汉双语教育获得了重要的语言和文化支撑。再次,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也是最早实行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使蒙汉双语教育积累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当然,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广人稀、地处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从而妨碍了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内蒙古双语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研究选择了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锡林郭勒盟作为调研地点。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锡林郭勒盟地处边境,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长达1098公里的国境线,占内蒙古边境线长度四分之一,具有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典型性。本研究调查的几所个案学校都处于该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6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双语教师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样,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制约此后的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演变历史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将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时期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存在问题分析和发展途径探索等方面。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其中主要针对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实践状况、双语教育特征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次,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此部分详细描述了蒙古族教师和蒙汉双语教师形成的历史背景,并从内蒙古双语师资的发展状况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状况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再次,以教育社会学的框架和视角,从双语教师结构、双语教师生存状况、双语教师工作状况叁个方面,呈现出了较为立体而全面的牧区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中主要对当前牧区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第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第叁,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第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第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第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本研究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第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第叁,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第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第五,加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第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第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结论部分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发现及不足之处,并进行了相关课题展望。

郑巧[5]2009年在《效率 素质 公平》文中指出本文采用话语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个代表性基础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全文总体可以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的研究概述。首先提出了为什么要选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这个论题,呈现了研究意义,话语分析是研究教育政策全新的视角,同时本文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历史契机,对于事关教育全局的基础教育做话语分析,意义重大。接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最后对于现有的教育政策话语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以年代为界限,依次对于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的基础教育政策文本进行了话语分析,从政策文本到政策语境,最后到话语实践,体现了话语理论文本和实践的互动,描述了不同时期教育政策话语的特点,即“效率”,“素质”,“公平”,并且结合教育实践加以论证。在具体脉络层次中使用政策工具等方法,加深了分析的力度。第叁部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政策话语进行动态分析,归纳出政策话语的发展新和继承性。挖掘基础教育政策话语变迁背后的力量,分析教育政策话语文本和教育政策话语实践之间差距的原因,思考了话语分析对于促进教育政策发展的意义。通过对于教育政策话语的历史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基础教育政策话语变迁是对应社会历史变迁的应变量。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是新的基础教育政策话语和旧的基础教育政策话语共存,斗争,取代的复杂过程。教育政策话语变成教育政策实践的过程中,旧话语的环境,新的话语的配套话语,话语传播中的利益关系,都是话语实践和话语文本差异的原因。所以制定基础教育政策话语要关注这些因素,从而完善基础教育政策话语体系。

郭勇[6]2011年在《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卡塔尔国家领导人一直把教育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个国家的教育却没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而且教育制度僵化、陈旧和阻碍变革。2001年,卡塔尔领导人邀请兰德公司对其幼儿园到12年级(K-12)教育进行诊断,并要求提出建设世界级先进教育制度的政策选择方案。在对兰德公司提供的叁种方案作出选择后,卡塔尔埃米尔(His Highness the Emir of Qatar)颁布了《面向新时代的教育》政策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自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制度。新教育制度的设计基于四项基本原则:自治权、问责制、多样性和选择权。本文基于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和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探讨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存在的不足,阐明了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介绍了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形成的政策背景,包括卡塔尔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及教育体制。第二章主要从教育政策问题的界定、教育政策规划的制定和教育政策方案的选择几个方面阐述了卡塔尔新世纪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第叁部分包括第叁、四、五章。着重从教育体制的构建、教育问责制的建立、教师政策和教育经费政策几个方面探讨了卡塔尔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第叁章重点阐述了教育改革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教育改革组织机构包括教育最高理事会、实施小组、教育局和评估局及其办公室和独立学校。第四章重点探讨了卡塔尔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教育问责制,包括课程标准、全国性学生测试和数据报告与奖罚。课程标准是教育问责制的基础,全国性学生测试是教育问责制的手段,数据报告与奖罚是教育问责制的激励机制。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教师政策和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涉及独立学校的经营者如何招聘和留用教师,以及应该为教师提供什么样的专业发展机会;教育经费政策涉及教育改革的总体经费、独立学校经费和人员经费,以及这些经费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主要从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对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动态的分析主要分析教育政策形成过程中政策问题的界定是否准确、教育政策方案的设计是否可行;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各项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静态的分析主要分析基础教育政策是否全面,是否能够确保实现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并展望了卡塔尔教育研究的未来。

于兴国[7]2002年在《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成败,乃至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这种共识,教师教育日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教育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焦点。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正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社会转型时期。此一转型发轫于经济领域,很快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自身也在发生转型。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可以说,教师教育也随之进入了重大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如何研究、制定、实施最为有效的教师教育政策,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和制度,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当前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处于新旧混杂的“转型”状态。传统的教师教育政策是以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制定的,适应计划经济时代要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我国各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逐步拓宽并加深了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和改革的力度。20世纪末至今,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新型教师教育政策,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反对封闭追求开放的“教师教育开放化政策”、反对分离追求整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反对低层次追求高层次的“教师教育高端化政策”等几方面。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旧政策是否应该完全摒弃,新政策是否完全合理,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转型期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进行多维度、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今后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进行展望性的思考。论文全文由绪论和正文七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正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对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进行纵向考察,一方面旨在明确教师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方向,同时也为了厘清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基础;正文第二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背景的横向考察,一方面为了阐明教师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同时也是为了探寻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现实基础;正文第叁章主要考察和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和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正文第四至六章则分别对转型期的中国叁大教师教育政策——开放化政策、一体化政策和高端化政策,从政策的缘起、过程与内容、成效与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剖析。基于前面各章的考察与分析,正文第七章就就今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调整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完善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第二,推进教师教育的重心后移;第叁,实施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第四,积极完善和改进教师教育立法;第五,改革与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第六,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李淼[8]2011年在《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社会矛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在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发展理念严重拷问着社会的公平秩序。教育作为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以消除外部条件影响的工具,原本是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样在加大,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境界。在我国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以及在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范围内彰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和消弭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危害,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上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全文除第一章绪论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论述了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公平理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需要通过社会公平来体现。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第叁章和第四章。分析选题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剖析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中国基础教育不公的现状及危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差距历程、状况及其危害进行了梳理。第叁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选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社会分层因素、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叁方面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不公现象进行内在的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政策性弊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衍生。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使得城乡教育不公持续扩大。以此为中心,对各个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选题的解决方案初探,通过国外实现教育公平经验的借鉴,结合弱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措施,以及当前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对目前我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单纯通过教育制度政策的改革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只有通过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削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终达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及良性发展,同时,结合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实行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

梁剑[9]2017年在《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型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主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格局,资源配置方式已经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已经开始发挥。经济领域的变化要求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从而促使我国教育办学体制机制转变。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对巩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也都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并将高中教育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性目标与突破口。然而,我国高中教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总是处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夹缝中生存与发展。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对原有高中教育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由社会转型导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迫使传统办学体制向现代办学体制转型。自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始,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在内的办学体制改革就拉开了序幕,迄今已有叁十多年,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到底遭遇到哪些困境致使其举步维艰?其转型的机理是什么?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促进我国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丰富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通高中教育为问题研究域,以办学体制改革为落脚点,针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是什么”→“为什么”→“现状如何”→“怎么样”的逻辑,综合运用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各种理论方法进行分析。论文主要由绪论和正文六章以及结语所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问题提出、已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以及对论文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正文第一章从本体论角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即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实质。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是一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传统计划配置方式向现代市场配置方式转型;又是我国中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制度变迁,即由传统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型的过程;也是高中教育领域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的过程,即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是政府及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的过程,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了办学体制改革的成效;还是一个适应性调整的过程,即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实质分析为后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文第二章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要求。内在因素主要是人的多元全面发展的要求与现行普通高中办学体制不能满足人们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外在因素主要是经济社会转型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办学体制下高中教育办学经费不足的外在要求、教育治理现代化以及新高考改革对办学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国际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所迫。正文第叁章是在分析了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基础上,重点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内容即转什么问题进行分析。论文主要从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办学经费投入以及办学评价等四个维度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的内容进行分析,办学主体是由传统单一政府办学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型;办学模式是由传统单一办模式向多样化办学模式转型;办学经费由单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向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转型;办学评价由单一升学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型。论文第四章主要是以重庆、四川两地共四所普通高中学校为考察对象,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实际境况进行考察。通过实践考察发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还存在着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真正落实、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发展不平等、政府职能缺位失位现象仍然存在以及制度供给困境等问题。论文第五章主要是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理论成果,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所遭遇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传统的社会文化、改革的路径依赖、政府主导办学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政府悖论、改革的制度缺陷、教育改革的行政化制约以及改革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等因素制约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其中,文化作为教育改革所蕴含的内在机理,它主要体现在实用主义文化、功利主义文化、行政主义文化和族群主义文化上;路径依赖作为一种旧体制与新变通,它是任何制度改革都无法避免的一种规律,必然要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政府悖论作为认识转型难的一个新视角,它是政府在办学体制改革中自身利益和角色冲突而引起的;制度是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是制约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难的根本;教育行政化作为我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它影响和制约着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利益分化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博弈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进程与成效。论文第六章主要是针对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转型的建议。第一,体制转型必须要以观念作为先导,因为观念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转变观念要立足于现实,准确把握现实转变;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以制度实现对思想观念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第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转变政府教育办学管理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政府理念,科学定位政府教育职能,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清单制度,实现政府在教育办学过程中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第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大高中教育制度供给,通过制定《高中教育法》及其相应配套制度等正式制度供给,来保障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有法可依;通过现代化媒介宣传与引导,转变广大民众对高中教育以及人才的思想观念,以非正式制度形式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第四,优化利益协调机制,消解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各种矛盾,通过构建利益引导机制、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构建利益保障机制,形成利益共享,从而降低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第五,多方联动,形成协同效应。普通高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它需要社会各方面改革齐头并进才能取得成效。通过重新科学定位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普职融通、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效益评价机制等形成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协同效应,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论文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做一个总体性总结以及对未来改革进行展望,认为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进程十分艰巨,周期也十分漫长。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要想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必须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一系列转变。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还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注重改革的协同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关键,以制度为保障。

李玥[10]2018年在《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探论》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运用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进行构建和论证,提出了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的构建与完善的建议。本研究主要有四个章节:第一章,引言。主要是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整体思路和方法进行概述。第二章,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的建构及其论证。首先研究了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相关概念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要素进行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的建构。再者,从理论层面和事实层面分别对构建的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进行论证。第叁章,当前教育政策内容研究的现状分析。分别是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方法、范式和思路叁个范畴对目前教育政策内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了教育政策内容研究问题产生的缘由。第四章,完善教育政策内容研究的对策建议。主要针对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中已有的问题,给出规范我国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分析[D]. 郭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 毕正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 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 石长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5

[5]. 效率 素质 公平[D]. 郑巧.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卡塔尔新世纪基础教育政策研究[D]. 郭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7]. 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 于兴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8].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李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9]. 普通高中办学体制转型研究[D]. 梁剑. 西南大学. 2017

[10]. 教育政策内容研究范式探论[D]. 李玥.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内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