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1]2004年在《基于中间件的领域分析开发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软件开发方面存在着很多方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对软件系统适应变更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特别是大型的软件系统的开发陷入困境。 中间件技术是叁层C/S体系结构中的核心技术。它屏蔽了系统平台和数据库产品在物理和逻辑上的差异,为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程序提供了通信的普遍方法和相对于网络与操作系统的独立性。为此,我们根据中间件优点结合领域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中间件的领域分析软件开发方法,针对特定领域的软件系统需求,通过领域分析,领域建模,以中间件为基础划分和形成可重用构件库,最终集成目标系统。 文章分为5个部分首先简要通过对这些传统方法的研究和软件本质的分析,针对大型复杂软件的开发发展,表明对于引入一些合理或有指导意义的开发方法的迫切要求。进而提出了我们的设想,结合领域分析方法,更好的突出中间件的优势。其次简要介绍了多层体系结构(叁层体系结构),中间件,构件及构件复用技术,领域分析等新兴热点技术。然后主要描述了我们所提出的基于中间件的领域分析开发方法的实施步骤和框架,包括领域的定义和建模。最后针对该系统的特点自行开发了数据库中间件,并利用该方法对电信服务的小额支付业务系统软件的开发进行了研究。
庞恩灵[2]2006年在《软构件技术及其在卫星虚拟装配工艺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软构件技术就是软件构件化技术,其目的是要让软件开发类似机械制造业一样,可以用各种标准和非标准的零件组装形成最终的软件系统。软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复用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已经成为软件复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用户对软件质量、个性化、开发周期和软件成本等要求的逐步苛刻和“软件危机”现象的逐步加剧,软构件技术的研究必定会被产业界和学术界更加重视。构件获取、构件分类、构件存储、构件检索以及构件的组装是软构件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将质量功能部署方法和领域工程方法相结合,分析客户需求,然后提出在现有面向对象系统中基于UML的软构件获取思路,实现现有系统中可复用程序体的抽象和提取。本文还对软构件粒度大小、粒度的度量、接口的作用及目前国际上的常用接口规范进行了讨论。刻面是软构件着重体现的属性中的某些方面或某些角度,软构件的一个方面或视角就是软构件的一个刻面。本文介绍了刻面的定义和术语空间的概念,叙述了刻面树的生成过程,以刻面为基础研究了刻面术语之间的语义匹配和软构件之间的相似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刻面的构件分类方法和检索方法,针对基于刻面树的软构件检索算法提出了两种提高匹配率的匹配方法,并以民用航空发动机测试车台数据管理子系统的构件库检索为例,叙述软构件查询算法的实际应用。构件组装的就是将构件装配起来形成应用系统的过程。本文研究了对象连接式体系结构、接口连接式体系结构和插头插座式体系结构叁种软件组装体系以及黑盒、白盒和灰盒式的构件组装方法,提出了基于中间件的构件组装方法,还对中间件连接的简化问题进行了探索,在通信顺序进程(CSP)基础上,根据组装的特点提出了4种构件组装机制。最后以DVD刻录机软件组装为例,进行了简单的验证说明。最后结合卫星虚拟装配工艺系统开发了6个软构件,并叙述相应构件的刻面描述、存储及组装形成应用系统的过程,验证了软构件技术的有效性。
王士成[3]2009年在《软件复用技术在卫星运行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随着航天器的研制、发射的日益频繁,其对应的卫星运行控制系统必须配套建设,而针对每颗卫星均重新建设卫星运行控制系统是不现实的。论文主要针对在卫星运行控制领域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如何应用软件复用技术(software reuse)进行了研究,目的是通过复用技术提高软件生产率、加快软件开发速度。论文首先对软件复用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领域工程中的领域分析定义、过程及模型,给出了基于中间件的领域软件开发方法;比较了软部件的开发组织及软部件库的应用方法;最后,将软件复用技术应用于卫星运行控制系统,完成了卫星运行控制领域分析,实现了卫星运行控制领域的框架复用、构件复用和文档复用。在卫星运行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广泛采用软件复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要将软件复用技术融入到卫星运行控制系统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柯海丰[4]2003年在《基于中间件的特定域软件开发方法及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对软件系统适应变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软件开发方法,特别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陷入困境。研究表明:软件工程领域存在着需求瓶颈和开发断层。论文通过对软件本质复杂性的分析及对传统的一些软件开发方法的研究,表明了现在软件开发正向着大型复杂软件的开发发展。这就迫切要求引入一些较为合理、对某些开发过程有着积极指导意义的开发方法。 论文简要介绍了叁层体系结构,软件重用技术,构件,中间件等主要新兴热点技术,结合领域分析方法的优点,对电信业的大型系统软件开发方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领域分析方法通过特征分析,识别领域中应用的共同特征和可变特征,形成特征模型,并探讨需求规约的构件化机制,即需求规约构件的基本模型;将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到需求分析和需求规约中,以更有效地支持需求复用、需求规约和系统设计间的可追踪性、以及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致性。中间件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地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为此,作者根据领域分析方法结合中间件的优点,提出了基于中间件的特定域软件开发方法,针对特定领域的软件系统需求,通过领域分析,形成领域模型,以中间件为基础划分和形成可重用构件库,最终集成目标系统。 此外,文章提出了一个运用基于中间件的特定域软件开发方法的系统实现,对其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在系统开发中专门提到了关于监控通信中间件CMS的设计和开发。最后论文对本开发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缺陷和不足,指出了在日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戈鹏[5]2003年在《敏捷化CAPP系统原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敏捷制造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制造模式之一。作为连接设计与生产的“纽带”,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CAPP)在敏捷制造信息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传统CAPP过多地强调工艺生成的“自动化”,忽视了CAPP系统的适应性、重构能力、重用性、扩展能力的重要性,导致CAPP长期以来针对性较强,不能迅速适应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需求,制约了敏捷环境下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此,针对敏捷制造模式的特点,研究和实现能够快速响应企业生产的需求、具有敏捷化特征的新型CAPP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敏捷化CAPP的需求、概念和技术特点,本文从系统体系结构、单元系统的信息模型、工艺决策模型、工艺知识的共享和获取方法、协同工艺设计以及软件实现方法等角度研究了CAPP的敏捷化原理与关键技术。针对制造企业大实际需求,进行基于智能中间件的敏捷化CAPP工具系统研制和应用开发。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如下: (1)通过概述21世纪制造业的特征和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指出制造信息系统的组成、CAPP在制造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敏捷制造模式的可重构、可重用、可扩展(RRS)准则和敏捷化制造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在综述传统CAPP的缺陷、CAPP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支持敏捷制造模式的敏捷化CAPP是CAPP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将敏捷化思想引入CAPP系统设计中,提出面向产品、基于数据库并具有并行协同设计等特征的敏捷化CAPP的概念,提出敏捷化CAPP的功能模型和软件系统设计方法,提出一种由CAPP主体、代理层和企业环境叁层功能模型所组成的敏捷化CAPP工具的体系结构。 (3)在分析工艺资源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元的统一数据模型、面向敏捷化CAPP的集成化产品模型,讨论基于特征的零件信息模型,并给出基于知识元的特征表示方法,对敏捷化CAPP的工艺规程模型和卡片模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型进行分析、定义,以“抽象资源工厂”模式定义统一的制造工艺资源模型。 (4)工艺决策建模是开发CAPP工具的研究难点,亦是CAPP走向智能化和实用化的瓶颈所在。在综合分析工艺决策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融合基于实例的推理(CBR)、人机交互设计以及其它决策方法相结合的敏捷化CAPP系统多模式工艺决策模型,提出一种由工艺基元、工艺元、工艺模板、工艺实例组成的层次化工艺实例知识的形式化描述。研究基于移动智能体的敏捷化CAPP决策模型的实施方法。 (5)敏捷化CAPP是基于知识的智能工艺设计系统,工艺知识的共享和知识获取技术是敏捷化CAPP实现实用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研究工艺知识全局共享和管理的机制后,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工艺知识共享模型。提出基于文本聚类的知识获取方法。 (6)工艺设计过程是多人参与协作的并行设计过程,协同技术是实现CAPP系统敏捷化的一个关键技术。提出由用户视图层、安全控制层、全局特征层以及网络层所组成的CAPP协同工作环境模型。分析敏捷化CAPP的版本控制的特点,提出一种版本控制模型。用过程、状态、角色、任务等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给出协同工艺设计任务模型,将权限控制与工艺设计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不同任务协同机制问题上,提出基于锁的任务协调方法。 (7)在分析消息队列、DCOM、CORBA、Java、W七b Service等几种中间件实现技术的特点,以及基于知识的智能中间件特点基础上,提出接口标准化、主体静态稳定、运行时动态定制、功能增量进化、模块功能自治以及插拔兼容性的CAPP系统敏捷化策略。以智能中间件为核心,提出CAPP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CAD、PDM以及工艺设计助理的敏捷化集成模式。 (8)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成都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信息系统(CG一TIS)的项目为背景,开发了具有敏捷化特征的CAPP工具系统(SCU一CAPPTool)。该系统由主体系统、工艺设计扩展组件以及卡片设计系统、工艺资源管理系统、工艺文件浏览器、通用排图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应用结果验证了敏捷化CAPP工具系统设计的方法学与软件原理的正确性。
毛静芳[6]2006年在《基于构件的领域分析方法及其在协同平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软件复用技术,构件,中间件等热点技术,结合领域分析方法的优点,对烟草业的大型系统软件开发方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加,对软件系统适应变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软件分析方法陷入困境。论文首先研究了传统的一些软件分析方法,指出了这些分析方法已不能很好的支持现在软件开发正向着大型复杂软件的发展的趋势。这就迫切要求引入一些较为合理、对某些开发过程有着积极指导意义的分析方法。领域分析方法通过特征分析,识别领域中应用的共同特征和可变特征,形成特征模型,并探讨需求规约的构件化机制,即需求规约构件的基本模型;将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和原则引入到需求分析和需求规约中,以更有效地支持需求复用、需求规约和系统设计间的可追踪性、以及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致性。中间件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地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为此,根据领域分析方法结合中间件的优点,提出了基于构件的特定域软件开发方法,针对特定领域的软件系统需求,通过领域分析,形成领域模型,以构件为基础划分和形成可重用构件库,最终集成目标系统。 此外,本文列举了协同平台中传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实例,此实例提出了一个运用基于构件的特定域软件开发方法的系统实现,对其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在系统开发中专门提到了关于消息中间件的选择。最后论文对本开发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缺陷和不足,指出了在日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晓庆[7]2006年在《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下一代网络将是一种可以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性开放式网络。本文以实现网络开放、智能网(IN)的在线演进为目标,研究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原理及其实现技术问题。在对异构网络中间件的概念、原理进行详细定义的基础上,以OSA/Parlay的技术标准为背景,以独立于实现技术的MDA方法对异构网络中间件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描述。之后详细研究了基于IN平台构建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最小改变策略的增强IN模型以满足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新需求,为了应对开放环境下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新挑战,将反射特征以业务的方式引入到中间件平台。 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简要归纳如下: 1.建立了异构网络中间件的原理框架 首先从网络运营商的角度,以开放网络能力、支持第叁方简捷制作业务为目标,提出在业务层和网络层之间引入异构网络的中间件层,以屏蔽网络的异构性,为基于异构网络中间件的业务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基准模型。 2.分析了异构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的全貌 从全局的视点,以与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MDA模型,借助“4+1”多视点的方法,分析了中间件平台体系结构的全貌,为构造独立于实现技术的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模型。 3.提出了基于IN构造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方法 深入研究了基于IN平台基本架构,用私有化的IN平台和制作业务的私有技术,构建开放式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的理论和实现技术,并以业务的方式实现了OSA GCC SCF原型系统。 4.提出了基于最小改变策略的增强IN平台功能模型 针对用IN平台直接构造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在许多功能和性能的支撑方面的不足,基于最小改变策略,将截取器的概念自然引入到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作为增强IN功能的基本手段。 5.研究了基于IN业务特征的反射式异构网络中间件平台 以面向业务层的需求为导向,利用IN本身的特征,建立了基于
李建华[8]2005年在《GIS动态集成框架及其UIB核心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的运作过程以资源共享、任务分担和协同工作为主要目标,突出的问题是异构系统的集成、资源共享和群体协作,而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是遵循开放的原则,采用标准化技术,建立集成软件环境。开放性、标准化、构件化的软件开发思路也是面向复用的软件工程化开发和工业化生产的必然趋势。目前主流软件开发技术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且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规范和接口标准。但是由于实现厂商的差别,事实上他们产品之间集成与互操作的实现存在很多问题。另外他们可能无法满足众多领域所需的多类服务需求,因此用于特定领域的工业级公用集成总线的研究被提出并被认为是解决领域集成的可行技术。 本文拟通过GIS领域分析和多类使能技术的性能比较,将软件体系结构原理、方法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相结合,从两个不同层次,探讨开放式GIS公用集成总线(GUIB:GIS Utility Integration Bus)的软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GUIB为核心,融Agent开发策略、Web应用于软构件/软总线技术之中的分布式自适应动态集成框架,将紧耦合集成和松耦合协作的设计集成。并进一步分析了框架内GIS领域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通信、信息交换模型、分布式空间事务管理、并发模型与并行控制等),研究建立在框架基础上的应用集成技术,解决分布式GIS系统集成的底层公共业务逻辑功能,使得GIS的开发者只关心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特定功能部件或代理的开发,从而降低系统集成的复杂度,试图为分布式GIS集成提供一种支持动态配置、支持演化、与平台无关的公共业务逻辑服务级框架,实现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更高层次的软件复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1.利用领域分析方法,在详细讨论GIS环境模型、需求模型和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指出了分布式GIS领域设施建设的重点研究所在,提出了GUIB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了建立基于GUIB核心的动态框架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法。 2.研究了以GUIB为核心构建动态框架并最终实现分布式集成应用的核心支持技术。主要成果包括四方面内容: ⅰ.以共享领域本体论为前提,参考OGC的信息交换规范,利用XML/GML等信息描述工具,建立了框架内的一致性信息交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GUIB的框架内及框架间的分布式GIS互操作模型。 ⅱ.在综合分析ADL、CDL、WSDL及OGC提出的地理空间服务元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扩展的地理空间服务元数据模型。以期达到GIS软件体系结构及构件描述语意上的一致性。从而支持构件的描述、检索、
盛秀杰[9]2010年在《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经过数十年的高强度的勘探与开发,含油气盆地已进入勘探与开发的高成熟阶段,对油田的投入与产出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统筹兼顾、多学科、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最快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是获取地下更准确认知、最大化提高采收率的最终有效途径。同时,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们需要突破常规研究思维,在深入对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在跨学科的新技术引入、不同学科团队合作的有效性方面做大胆突破。多年来,围绕有利勘探目标圈定,精细油藏描述等研究课题,油气E&P领域已经在石油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测井解释、钻井工程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包括相对成熟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但,目前油气E&P领域的综合研究在团队运作和技术手段上还相对落后。如,项目资料仍过多停留在纸介质层面,常见的有课题报告、离散的图件、和诸如数据表格等简单的计算机文件。项目研究则借助于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软件来进行,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当下勘探与开发的高水准要求,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通用数据处理和图形软件均有各自的原始数据格式和并非面向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数据处理功能,原始数据的准备一般只能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导致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繁重且容易出错。研究成果和原始数据之间缺乏迅速高效的互动反馈及追踪机制,在研究成果中补充考虑新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极为困难;多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难以有效的集成化管理,研究人员往往无法保证在应用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进而影响最终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以本文所在课题为例,本文所在的“鄂北杭锦旗地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课题对上述问题已经有“很好”的反映,也是目前典型主流研究团队的运作模式。本课题涉及到多门学科的最新研究,以便于该工区新的有利勘探目标的圈定。不管是地化方面的研究(各种地表异常圈定)、构造方面的研究(等时构造层位的建立)、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波阻抗的反演计算)等,课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基本上各自独立进行,项目关注的是最终研究结果及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主观判断与综合分析。显然,尽管上述学科最后分别提供了以不同的图件形式表达的研究结果,但无法实现多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统一量化表达,进而更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对比和分析,同时多学科间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协同互动研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在油气E&P领域与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等其它领域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最终落脚在信息科学、空间数据管理等最新技术发展在油气E&P领域中的应用,希望一方面把跨领域的最新研究思维和技术成果引领到当下油气E&P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以“适当的形式”能够量化、串接、组织起当下多学科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效果。目前,“适当的形式”就是本文提出的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本文在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体系架构设计及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及有意义的尝试:①在最快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方面,需要释放油气E&P领域专家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在被羁绊于本学科典型应用软件开发,在能够集成既有不同研究成果(也就是典型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更多推动本学科新算法、新技术的研究;②在推进不同学科间的有效研究流程方面,需要“映射”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定义研究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及上下文约束,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流程具有高度的可组合性及可匹配性;③在不同学科间的基本沟通方面,需要“抽象”油气E&P领域的数据、信息以及研究结果(知识的表现),一方面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具有一致的沟通与信息表达基础,同时通过对以往、现今及未来的海量领域数据的建模、存储及基于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等方面有新的突破;④有了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代表”(基于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专业应用软件实现),符合不同学科的一致性“语言”定义(领域统一数据模型)以及不同学科的一致性研究“过程”定义(系列领域服务的接口表达),接下来需要搭建不同学科的实时沟通平台,形成真正有效的面向油气E&P领域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因此,围绕上述要点,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理顺了当下信息科学技术最新的软件开发理念(软件重用)及基础软件实现(通用基础中间件),强调了系列软件重用的成果(面向对象封装、不同层次的设计模式、框架等)在形成弹性软件体系结构,快速、健壮软件实现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以系列设计模式为代表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可以被直接应用到油气E&P领域数据模型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建模手段。等同系列操作系统和系列商业数据库,面向分布式异构环境软件开发的基础中间件作为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其必将在油气E&P领域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通过深度参与油气E&P领域的典型横向课题,识别、定义领域基础中间件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覆盖的范畴及需求,顺承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封装与设计理念,国内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面向油气E&P领域的基础中间件定义及特点。定位多学科的有效协作,在数据集成、应用软件集成、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及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四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阐述及关键点说明。(3)在数据集成方面,除了强调信息科学技术在软件重用方面的新思维引入到统一领域对象的建模中,给出全新的领域对象间的关系定义外,强调了统一领域数据模型建模中的其它若干关键技术点。如,基于数据、信息、知识驱动的领域实体对象的归类技术,通过“活动”的概念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不同学科的实际研究过程及信息传递。基于海量数据管理的角度,面向油气E&P领域比较系统完整地引入空间数据对象概念,其与领域实体对象、空间索引机制等一起为领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最新的技术途径。最后,面向软件开发层面,基于模板技术等给出了部分领域对象的工具箱代码实现,展示了最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践成果。(4)在应用软件集成方面,特别强调了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概念。其一方面定位于有助于不同学科专业软件的快速开发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相关领域服务的代理类,使系列油气E&P领域的专业软件达到企业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软件集成效果。(5)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方面,更多强调了直接受益于当下满足CORBA规范的最新基础中间件的开源软件。一方面展示了基于CORBA规范的典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另一方面在异步消息传递、请求与处理的并发处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细节的实现思路。(6)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概念奠定了面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基本分层体系架构。命名服务、负载服务为代表的跨领域共性服务与基于地震属性的含油气检测为代表的领域服务即插即用于同一软总线,通过面向分布式环境的不同事件驱动等机制,与数据访问服务一起构建了支撑当下最新多学科研究深层次合作的技术方案。(7)以地震属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为切入点,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理念及部分基础实现,在纵向上(相对单一的领域“智能化”服务平台)验证了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进行软件快速开发、软件集成、统一领域数据模型的存储与访问的验证。更为关键的是,结合杭锦旗地区的实际课题需要,给出了基于BIOT理论的含油气检测结果,为该工区的最终有利圈闭评价提供必要的佐证。最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也希望被看作是对传统石油工程研究范围的一个积极突破,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当下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在,在地学的学科分类研究中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其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油气E&P领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交叉研究方向与定义。一方面定位于利用其它领域的最新发展推动油气E&P行业的快速发展,即“资源有限,技术无限”,另一方面也为作为核心产业的油气E&P行业提供更多的民族软件。
袁姝[10]2004年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信息库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嵌入式开发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嵌入式开发质量和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支持嵌入式应用系统的高效开发,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为了有效地管理整个开发过程,需要对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构件和开发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为此,本文选取构件库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作为两个研究对象,对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构件、构件库管理体系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对于构件技术的研究采取如下策略:首先研究了构件技术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并分析了构件库技术及其分类检索策略;接着探讨了嵌入式操作系统构件和应用中间件构件的分类依据;然后讨论了嵌入式开发环境中的CASE 工具构件的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构件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嵌入式开发环境中的构件库管理策略。在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因为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选取是因不同的软件体系结构而异的,所以本文有必要首先对几种软件体系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依托工具软总线这种“即插即用”的结构,以此作为开发平台信息管理的基础;最终设计了一种基于工具软总线的开发信息管理技术。在上述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面向PDA 移动终端软件平台”项目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对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辅助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原型验证和测试证明信息库管理器可以对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用到的构件和开发信息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基于中间件的领域分析开发方法的研究[D]. 马宁. 广西大学. 2004
[2]. 软构件技术及其在卫星虚拟装配工艺系统中的应用[D]. 庞恩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3]. 软件复用技术在卫星运行控制领域中的应用[D]. 王士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4]. 基于中间件的特定域软件开发方法及在电信行业中的应用[D]. 柯海丰. 浙江大学. 2003
[5]. 敏捷化CAPP系统原理、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D]. 戈鹏. 四川大学. 2003
[6]. 基于构件的领域分析方法及其在协同平台中的应用研究[D]. 毛静芳. 浙江大学. 2006
[7]. 面向智能网演进的异构网络中间件体系研究[D]. 王晓庆. 北京邮电大学. 2006
[8]. GIS动态集成框架及其UIB核心相关问题研究[D]. 李建华. 武汉大学. 2005
[9]. 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D]. 盛秀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
[10]. 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信息库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袁姝.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软件定义网络论文; 软件过程模型论文; 软件体系结构论文; 异构网络论文; 软件开发模型论文; 中间件技术论文; 软件开发流程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软件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信息集成论文; 面向过程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