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区论文_刘一霖,温娅檬,李巧玉,陈娟,张小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山峡谷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山,峡谷,泥石流,青藏高原,岷江,灾害,土壤。

高山峡谷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一霖,温娅檬,李巧玉,陈娟,张小晶[1](2019)在《川西高山峡谷区6种森林枯落物的持水与失水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山峡谷区森林较高的地表枯落物储量可能具有较好的水文生态效益,但缺乏研究关注。以川西高山峡谷区6种森林为对象,在雨季调查了不同森林地表枯落物的持水和失水特性。结果表明:(1)川西高山峡谷区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与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呈显着正相关,林地枯落物蓄积量为6.90~17.49 t/hm~2,最大持水量为1.64~5.42 mm,最大持水率为138.18%~330.09%,有效拦蓄量为0.53~3.33 mm,有效拦蓄率为77.57%~203.02%。(2)相对其他森林,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麸杨(Rhus potaninii)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好,橿子栎(Quercus baronii)-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栌(Cotinus coggygria)林枯落物的持水性能最差。(3)林地枯落物的累积持水量和累积失水量分别随浸泡时间和失水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形式变化,但枯落物吸水速率和失水速率分别与浸泡时间和失水时间呈显着的幂函数关系。川西高山峡谷区森林枯落物在雨季具有明显吸持拦蓄降雨的功能,且以亮叶桦-青麸杨林最好,研究结果为该区森林生态建设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与靖[2](2019)在《高原高山峡谷区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研究——以西藏甲玛、玉龙铜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甲玛矿区和玉龙矿区是西藏较大的铜矿,开发利用价值极大,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发了诸如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防治措施主要为常规的支挡、坡面防护、排导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由露天开采、弃渣及尾矿堆放等引起,防治措施主要为采坑平整、草皮移植等;水土污染主要由选矿废水及采矿扬尘等引起,防治措施主要为废水处理、降低扬尘等。(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孔艳[3](2019)在《滇西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危险性预测及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作为破坏力极强的一种地质灾害,一直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滇西高山峡谷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由于监测不便、实地勘查困难等原因,泥石流危险性预测工作难以开展,政府及科研机构正积极地采取各项防护措施,以求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提高滇西高山峡谷区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工作的准确性,本文首先通过选取更完备的孕灾因子详细分析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泥石流灾害的孕灾特点,然后使用结合信息量法和层次分析法、逻辑回归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法叁种方法分别实现研究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预测,最后基于ArcGIS二次开发技术构建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泥石流危险性预测模拟平台,为用户提供区域可视化地图以及在线预测泥石流危险性等服务。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由于滇西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孕灾因子的复杂性,本文从地理环境、地质因素、气象水文、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5个方面,选取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NDVI、地质岩性、断裂带、河流分布、累年日平均降雨量、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和公路分布12个孕灾因子对研究区域的泥石流孕灾特点进行全面的掌握,为构建泥石流危险性预测体系奠定基础。(2)本文通过结合信息量法和层次分析法、逻辑回归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法叁种方法建立泥石流危险性预测体系。首先通过随机选取80%的泥石流灾害点和非灾害点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进行体系的构建,剩余的20%数据作为测试样本进行验证。其次运用ROC曲线验证了本文叁种方法应用在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危险性预测中具有有效性。(3)本文根据上述叁种预测体系得到的预测结果,基于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及ArcGIS二次开发技术构建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泥石流危险性预测模拟平台。该模拟平台实现了地图的基础操作、对泥石流数据及孕灾因子数据的管理、预测因子各权重的录入以及预测预警等功能,满足了用户对该区域泥石流灾害的预测查询等多项业务需求。(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1)

孔艳,王保云,王乃强,魏保[4](2019)在《滇西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高山峡谷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其成为泥石流灾害的高发区.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以历史灾害数据为基础,选取地理环境、地质、气候水文、地形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包括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岩性、断裂带、河流分布、降雨量、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公路分布12项评价指标,采用统计指标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分区和评价.结果显示:泥石流的危险性分区以中低危险区、中危险区和较高危险区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0.96%、25.5%和20.57%,而低危险区和高危险区共占22.94%;不同样本泥石流分布密度与危险性分区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直接印证了分区方法的合理性;评价方法受试者工作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756,表明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方留杨,杨成,杨涛,王开洋[5](2019)在《高山峡谷区带状地形图空地一体化测绘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高山峡谷区利用无人机测绘长线路带状地形图存在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和车载激光扫描技术的高山峡谷区带状地形图空地一体化测绘方法。首先,归纳了高山峡谷区无人机测绘带状地形图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控制点数量偏少和分布不均、传统航测空叁加密方式不适应倾斜摄影空叁加密、无人机点云非地形噪点滤除难度大,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上述解决方案,提出了完整的带状地形图测绘流程和方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生成的带状地形图满足工程带宽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车载激光扫描技术后,地形图测绘精度进一步提高,可以满足大比例尺工程地形图的实际测绘需要。(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1期)

黄勇,张四朋[6](2018)在《高山峡谷区村镇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康定折东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村镇间人际联系的角度构建村镇空间联系网络,用以表征区域村镇空间结构。以康定市折东区域两镇七乡为例,研究结果表明:一、康定市折东区域村镇空间结构呈现"整体联系松散,局部联系紧密,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各社团范围与村镇行政范围不完全吻合;二、各村镇主要以人口流出为主,重要村镇与市域村镇体系产业布局存在部分耦合关系,村镇间发展差距明显,发展较好村镇主要集中在河流沿线的下游地区。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发展中村镇群体的组团划分和各村镇重要程度的确定。(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刘瑞平,徐友宁,乔冈,何芳,陈华清[7](2018)在《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矿山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防治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造成矿山防治难度大,本文以某铜矿为典型矿山为例,充分分析矿山勘探到开发阶段采取的治理举措,土壤来源、草籽存活、高寒高海拔高陡硬质岩壁复绿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1)通过草皮及腐殖土的整体移植、橄榄蛇纹岩土壤营养化改造技术进行快速种草复绿;(2)有效利用露天采坑土地资源,一方面可以对回填后的地形地貌景观再造工程;另一方面对有教育科研价值的露天采坑,闭坑后进行部分土地整治发展绿色矿山。本文将为青藏高原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提供可参考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齐沛森,文勇立,李铸,李子谦,安雅静[8](2018)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峡谷区舍饲牦牛与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峡谷区舍饲牦牛与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及关联性,采集5个县8个牦牛养殖场的组织样及饲料、土壤和饮水样品,采用ICP-OES等方法对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牦牛肝脏中Cu含量为0.369mg/kg,低于一般含量10 mg/kg~40 mg/kg,可能处于缺乏状态.肝脏Fe元素含量为5.037 mg/kg,低于一般含量132mg/kg~188 mg/kg,处于缺乏状态;饲料中Cu、Mn、Zn、Co、Mo的含量,精饲料中Fe元素含量,以及土壤中Co、Mn、Zn元素含量均低于有关标准,处于缺乏状态;牦牛组织中B与Fe、Mn和Mo,Co与Cu、Fe、Mn和Mo,Cu与Mn和Mo,以及Mn与Mo和Zn呈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表明具有同源性;饲料Co与Cu、Mn、Zn和Cu与Mn、Zn以及Mn和Zn呈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表明具有同源性;肝脏Fe和Mo及肾脏Fe与饲料具有关联性;背最长肌和肝脏Mo与土壤具有关联性.以上结果表明,该地区组织和饲料中微量元素普遍处于缺乏状态,组织和饲料内大多数微量元素间都存在同源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旭[9](2018)在《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过程扰动的加强,泥石流灾害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如何有效地适应突发的泥石流灾害是经济落后的山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但目前对此问题关注尚少。集山区、贫困、民族、边疆于一体的怒江高山峡谷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频发的灾害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如何适应泥石流灾害,适应水平如何,将来如何更好地适应泥石流灾害是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为此,本文在明晰怒江高山峡谷区泥石流活动规律及人地矛盾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居民点,采用问卷调查及关键信息人访谈的手段,运用“感知-适应”框架,分析居民的泥石流灾害的风险感知水平,以及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适应行为与能力,并从不同层次揭示制约当地居民适应泥石流灾害的关键因素。研究对提升怒江高山峡谷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适应性研究,得到以下几方面主要结论:(1)受环境和灾害的双重胁迫,怒江高山峡谷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广泛分布在泥石流堆积扇上的居民点和频发的泥石流灾害,使得许多村、镇处在中高泥石流灾害风险范围内,其中79个泥石流堆积扇上分布有居民点,居民户数以10-30间为主,35个自然村、12个乡、镇政府驻地分布在泥石流堆积扇上;(2)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总体灾害意识与风险感知水平和实际灾害威胁情况相符合,村、镇相对风险感知强度差异较小,分别为0.74、0.75。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风险感知水平与个体受灾经历和受教育程度关系最为密切;(3)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适应行为分居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居民自身层面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日常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灾前避灾行为、灾时应急避险、灾后自助互助。其中防灾减灾知识以被动学习为主,建筑物选址远离高风险区域是最为有效的灾前避灾手段。政府引导下的群测群防是怒江高山峡谷区较为有效的泥石流防灾措施;(4)怒江高山峡谷区泥石流灾害广布,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仅能适应中小规模的泥石流灾害,目前尚无应对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5)防治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技术和群测群防能力建设等政府行为,以及居民自身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对当地泥石流活动特征的认知是当前制约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对泥石流灾害适应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23)

任叁绍[10](2018)在《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堵江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自晚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区内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且强度大,导致在地质历史上形成大量堵江滑坡。本论文在总结前人资料基础之上,结合野外调查、岩土力学试验、地质测年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对岷江上游堵江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堵江滑坡的地貌效应、环境效应以及与古地震古气候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以扣山滑坡为例,结合地质测年、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其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启滑机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岷江上游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1)岷江上游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其中滑坡293处,崩塌110处,泥石流71处。(2)滑坡集中发育在岷江干流、支流两岸和公路边坡,多发生于千枚岩、板岩、中厚层粉砂岩、黄土地层中,发育的优势坡度为20~45°。(3)研究区崩塌主要发育于高陡岩质边坡、黄土陡坡、公路开挖陡崖地段。(4)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激增为震前的3.1倍,其中崩塌为震前10.1倍,滑坡为震前2.6倍,泥石流为震前2.6倍。(2)按时间序列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堵江滑坡分为四期:晚更新世时期堵江滑坡、全新世时期堵江滑坡、古代堵江滑坡和近现代堵江滑坡。堵江滑坡诱发因素以地震和降雨为主,地震堵江滑坡以大型-巨型滑坡为主,降雨诱发的堵江滑坡主要以中型-大型滑坡为主。地质历史时期的堵江滑坡集中发育于15~25ka BP,堵江滑坡群发事件与该时期构造活动诱发的强震事件有关;17世纪以来堵江滑坡集中发育于叁个时间点:分别对应1786年泸定-康定Ms 7~3/_4级地震、1933年迭溪Ms 7.5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表明在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群发性的堵江滑坡往往与强震事件有关。(3)岷江上游扣山滑坡的形成与茂汶断裂24ka BP左右活动诱发的强震事件有关,滑坡体积1.5~1.8亿m~3,曾堵塞岷江,形成堰塞湖。扣山滑坡强震诱发过程可分为坡体后缘震动拉裂、软弱层(千枚岩)顺层滑动、前部“锁固段”剪断、溃滑震动堆积四个阶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明显的潜在滑移面,根据坡度可将滑移面分为叁段:陡立后缘面、中部顺层滑移面和坡脚锁固段剪断面;(2)监测点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加速度均存在滞后效应,在地震波输入15s之后加速度值才开始逐渐增大;地震加速度对坡顶、坡肩孤立突出部位具有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且竖直加速度放大效应要大于水平加速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高山峡谷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甲玛矿区和玉龙矿区是西藏较大的铜矿,开发利用价值极大,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发了诸如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防治措施主要为常规的支挡、坡面防护、排导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由露天开采、弃渣及尾矿堆放等引起,防治措施主要为采坑平整、草皮移植等;水土污染主要由选矿废水及采矿扬尘等引起,防治措施主要为废水处理、降低扬尘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山峡谷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一霖,温娅檬,李巧玉,陈娟,张小晶.川西高山峡谷区6种森林枯落物的持水与失水特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杨与靖.高原高山峡谷区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研究——以西藏甲玛、玉龙铜矿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9

[3].孔艳.滇西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危险性预测及模拟[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孔艳,王保云,王乃强,魏保.滇西高山峡谷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方留杨,杨成,杨涛,王开洋.高山峡谷区带状地形图空地一体化测绘方法研究[J].人民长江.2019

[6].黄勇,张四朋.高山峡谷区村镇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康定折东区域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7].刘瑞平,徐友宁,乔冈,何芳,陈华清.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矿山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防治启示[J].科技通报.2018

[8].齐沛森,文勇立,李铸,李子谦,安雅静.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峡谷区舍饲牦牛与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李旭.怒江高山峡谷区居民对泥石流灾害的适应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0].任叁绍.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堵江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论文知识图

大渡河流域大地构造位置图若尔盖县北部高山峡谷区地质灾...西南高山峡谷区聚类结果示意图4-1高山峡谷区雷达几何成像图示...青藏高原自然区划示意图Fig.1Schemati...某高山峡谷区水系分析

标签:;  ;  ;  ;  ;  ;  ;  

高山峡谷区论文_刘一霖,温娅檬,李巧玉,陈娟,张小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