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能力论文_吕春娟,陈丹,郭星星,王煜,郭岩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贮水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能力,水分,模式,入渗,容重,人工林。

贮水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娟,陈丹,郭星星,王煜,郭岩松[1](2019)在《铁尾矿不同复垦模式土壤贮水能力及入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铁尾矿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水分特征,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6种复垦模式(STJ尾矿砂-土-菌糠、ST1尾矿砂-土、ST2尾矿砂-土、SJ1尾矿砂-菌糠、SJ2尾矿砂-菌糠、T纯土)和对照裸尾矿的土壤入渗过程和贮水性能。结果表明:复垦对土壤贮水性能的提升表现为土壤滞留贮水量>土壤饱和贮水量>土壤吸持贮水量,掺菌糠复垦模式持水贮水量高于掺土复垦模式; 6种复垦模式均渗率与初渗率变化趋势相同,是裸尾矿的1. 17~4. 93倍,其中纯土入渗性能最好,掺菌糠尾矿砂均渗率(1. 958 mm/min)高于掺土尾矿砂(1. 106 mm/min)。分别用Horton、Philip、Kostiakov模型拟合不同复垦模式水分入渗过程,模型拟合精度分析表明,Horton模型适合模拟裸尾矿水入渗过程,Kostiakov模型是描述其他6种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最佳模型;对于复垦年限较短的修复模式,密度、孔隙度是影响该尾矿入渗性能的关键因素,与植被类型关系不明显。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结果,可为铁尾矿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提供支撑,并为优化尾矿区复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吕刚,王磊,卢喜平,李叶鑫,刘雅卓[2](2017)在《不同复垦方式排土场砾石对饱和导水率和贮水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天煤矿排土场是由矿井下采出的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的表土、岩石及覆土共同组成的松散土石混合堆积体,其内部含有的砾石对土体导水性能和贮水能力有重要影响,以往关于砾石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多集中于自然土壤,缺乏对排土场、弃渣场等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的水文-侵蚀过程研究。以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定水头入渗试验,研究了排土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体砾石分布特征及其对饱和导水率和贮水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矿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方式下排土场砾石总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土体剖面砾石总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农用地最小,这可能是由频繁耕作导致,不同土层之间砾石总量无显着差异;排土场土体不同粒径砾石相对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2~10 mm)>(>20 mm)>(10~20 mm),表现为大粒径砾石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正逐渐变为细粒径;排土场土体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灌木林地最高,农用地和荒草地较低;饱和导水率与各粒径砾石含量之间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且随着砾石粒径的增大其相关性越强;排土场土体贮水能力各指标均以灌木林地和荒草地最强,乔木林地和农用地最差,并且饱和贮水量与各粒径的砾石含量之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最大滞留贮水量与各粒径的砾石含量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幂函数相关关系,最大吸持贮水量与粒径2~10 mm砾石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抛物线相关关系;对于>20 mm的粒径而言,影响土壤贮水能力的砾石含量阈值为14%。(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卞建民,刘彩虹,杨晓舟[3](2017)在《吉林西部大安灌区土壤贮水能力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吉林西部土壤贮水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水分有效性,以吉林西部大安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测定土壤贮水量及根系区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结合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贮水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土和非盐碱土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的均值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际贮水量均值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实际贮水量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南北方向的空间变异性均高于东西方向的空间变异性;轻度盐碱地、水田和旱田实际有效含水量分别占其最大有效含水量的78.94%、58.28%和56.62%,水分有效性较高,蔬菜地、高粱地、草甸土以及中度和重度盐碱土实际有效含水量占其最大有效含水量的20.83%27.13%,土壤水分有效性较小;水田、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贮水和持水能力强,旱田和蔬菜地土壤贮水能力较强,持水能力中等,而重度盐碱地、高粱地、草甸土等土壤的持贮水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对旱改水工程水资源管理和预防次生盐渍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曾掌权,田育新,邓鹰鸿,罗佳,牛艳东[4](2016)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地表径流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湖南省平江县选取针叶树种+一般阔叶树种混交林(M1)、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林(M2)、珍贵阔叶树种(M3)等3种重建造林模式;于湖南省资兴市选取针叶树种+珍贵阔叶树种混交林(M6)、竹、乔混合经营(M7)、人工促进天然更新(M8)等3种恢复培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模式径流产生特征与土壤持水能力。结果表明:造林模式M1、M2与M3的年地表径流量相差不大,其排序为CK1(73.07 mm)>M3(66.47 mm)>M2(62.51 mm)>M1(61.74 mm)。培育模式M7、M6、M8的年径流量相差不大,排序为为M7(22.76 mm)>M6(21.88 mm)>M8(20.16 mm)。造林模式在30~40mm和≥50 mm降雨区间产流量较多,占全年径流的25.89%~30.42%。造林模式20~30 mm和≥50 mm降雨区间产流量较多,占全年径流的27.83%~35.09%。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复模式下产生径流量较对照小,说明森林植被重建和恢复有利于降低林地地表径流。(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4期)

卢立娜,赵雨兴,胡莉芳,李维向,石麟[5](2015)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种植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土壤容重、孔隙度与贮水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砒砂岩地区营造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可显着缓解该区蓄水能力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但其中的机理还不清楚。通过对2~8年生沙棘林下不同深度土壤的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观测,探讨了人工栽植沙棘对砒砂岩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数量和土壤持水量,而且这种作用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主要表现在0~10cm土层。可见,在砒砂岩地区营造沙棘人工林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物理状况,原因可能是由于枯落物和根系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5期)

刘一龙,杨具瑞,李慧,柏绍光[6](2013)在《松华坝水源地坡面水土保持林对水沙关系影响及其贮水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松华坝水源地径流与泥沙变化规律分析。利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1982-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图像,采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估算出该流域多年水土保持林地面积变化情况,并按不同坡度进行分类。通过双方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径流含沙量与水土保持林覆盖度呈指数关系,水土保持林覆盖度越高,径流含沙量越低。本文采用扣除负功能法对水土保持林计算森林实际贮水能力,由此得出松华坝地区水土保持林平均年实际贮水量为1.1344亿m3。(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贾秀红,毕俊亮,周志翔,刘晓宇,高大雄[7](2013)在《鄂中低丘区主要纯林凋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北省京山县太子山林场内马尾松、柏木、杉木和麻栎四类人工纯林不同龄组林下的凋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柏木近熟林凋落物层现存量最大(15.53 t/hm2),麻栎幼龄林凋落物总现存量最小(2.39 t/hm2);麻栎林各龄组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均高于其余叁类针叶林对应龄组,但是柏木近熟林的最大持水量(29.82 t/hm2)和有效拦蓄量(23.76 t/hm2)均为最大,其次为柏木中龄林、马尾松近熟林和麻栎近熟林,说明柏木中龄林和近熟林凋落物对降水的拦蓄能力最强;麻栎林各龄组0~40 cm土层滞留贮水量和吸持贮水量均高于其余叁类纯林;在中龄林、近熟林内,麻栎林土壤贮水能力最强(分别为2 182.4、2 658.2 t/hm2),马尾松林最弱(分别为1 291.8、1 739.8 t/hm2)。(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赵磊,王兵,蔡体久,满秀玲,李道宁[8](2013)在《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江西大岗山地区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厚度、蓄积量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饱和蓄水量大小均表现为N3500>N4700>N2700>N1700>N900,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与之相反。(2)N3500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2.60t/hm2;N1700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最高,为254.98%。N2700林分最大持水量、持水率均最小,分别为9.69t/hm2,229.07%。各林分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在5.18~6.35t/hm2之间,大小排序为N3500>N4700>N1700>N900>N2700。(3)不同密度杉木林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率同浸泡时间呈显着对数关系(Q=aln t+b),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显着幂函数关系(V=ktn)。(4)N3500林分毛管孔隙度、毛管蓄水量均最大,分别为40.04%,3 153.16t/hm2,N900林分最小,分别为38.56%,3 059.76t/hm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N4700>N3500>N2700>N900>N1700,变化范围为9.42%~11.33%,有效蓄水量表现为N3500>N4700>N2700>N900>N1700,大小在721.93~894.70t/hm2之间。(5)不同密度杉木林土壤稳渗速率在1.34~3.52mm/min之间。综上,林分密度在3 500株/hm2左右表现出很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建议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选择合理的造林密度,以便更好地发挥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杜阿朋,韦东艳,张婧,谢耀坚[9](2012)在《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5个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各层土壤容重均呈现随林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孔隙度随林龄增加有所增大,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现随林龄增加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0~100cm土层的土壤最大贮水力排序为:7年生(585.39 t·hm-2)>3年生(582.93 t·hm-2)>5年生(580.41 t·hm-2)>1.5年生(570.99 t·hm-2)>1年生(570.63t·hm-2),土壤有效贮水力排序为:1.5年生(59.50 t·hm-2)>7年生(46.96 t·hm-2)>1年生(22.47 t·hm-2)>5年生(22.46 t·hm-2)>3年生(13.82 t·hm-2)。(本文来源于《桉树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李成泉,陈莉莉[10](2012)在《乐都县上北山林区土壤贮水能力评估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通过测定森林土壤贮水量,可以反映森林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乐都县上北山林区土壤物理性质、土壤贮水量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乐都县上北山林区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结果表明:上北山林区土壤容重和比重层状递增趋势明显;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及总孔隙度,具有愈往底层愈低的分布特征;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层间分布特征较特别,上层稍大,底层最大;乐都县上北山林区的土壤总贮水量为2923.2万t,总最大持水量达43176万t,其贮水能力对湟水河的涵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贮水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露天煤矿排土场是由矿井下采出的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的表土、岩石及覆土共同组成的松散土石混合堆积体,其内部含有的砾石对土体导水性能和贮水能力有重要影响,以往关于砾石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多集中于自然土壤,缺乏对排土场、弃渣场等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的水文-侵蚀过程研究。以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定水头入渗试验,研究了排土场不同复垦方式下土体砾石分布特征及其对饱和导水率和贮水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矿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方式下排土场砾石总量随土层深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并且土体剖面砾石总量的平均值表现为农用地最小,这可能是由频繁耕作导致,不同土层之间砾石总量无显着差异;排土场土体不同粒径砾石相对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2~10 mm)>(>20 mm)>(10~20 mm),表现为大粒径砾石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正逐渐变为细粒径;排土场土体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灌木林地最高,农用地和荒草地较低;饱和导水率与各粒径砾石含量之间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且随着砾石粒径的增大其相关性越强;排土场土体贮水能力各指标均以灌木林地和荒草地最强,乔木林地和农用地最差,并且饱和贮水量与各粒径的砾石含量之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最大滞留贮水量与各粒径的砾石含量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幂函数相关关系,最大吸持贮水量与粒径2~10 mm砾石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抛物线相关关系;对于>20 mm的粒径而言,影响土壤贮水能力的砾石含量阈值为1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水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吕春娟,陈丹,郭星星,王煜,郭岩松.铁尾矿不同复垦模式土壤贮水能力及入渗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2].吕刚,王磊,卢喜平,李叶鑫,刘雅卓.不同复垦方式排土场砾石对饱和导水率和贮水能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7

[3].卞建民,刘彩虹,杨晓舟.吉林西部大安灌区土壤贮水能力空间变异特征及土壤水分有效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

[4].曾掌权,田育新,邓鹰鸿,罗佳,牛艳东.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地表径流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6

[5].卢立娜,赵雨兴,胡莉芳,李维向,石麟.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种植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土壤容重、孔隙度与贮水能力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5

[6].刘一龙,杨具瑞,李慧,柏绍光.松华坝水源地坡面水土保持林对水沙关系影响及其贮水能力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

[7].贾秀红,毕俊亮,周志翔,刘晓宇,高大雄.鄂中低丘区主要纯林凋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

[8].赵磊,王兵,蔡体久,满秀玲,李道宁.江西大岗山不同密度杉木林枯落物持水与土壤贮水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

[9].杜阿朋,韦东艳,张婧,谢耀坚.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贮水能力研究[J].桉树科技.2012

[10].李成泉,陈莉莉.乐都县上北山林区土壤贮水能力评估及建议[J].陕西林业科技.2012

论文知识图

注水和排水实验砂柱水位面变化过程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土壤颗粒贮水能力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贮水能力...土壤颗粒的贮水能力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贮水能力...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土壤贮水能力

标签:;  ;  ;  ;  ;  ;  ;  

贮水能力论文_吕春娟,陈丹,郭星星,王煜,郭岩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