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标记,单倍体,蛋白,品质,毛细管。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皋芃,高翔,杨明明,赵万春,董剑[1](2016)在《小麦-簇毛麦易位系中贮藏蛋白的鉴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簇毛麦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利用A-PAGE、SDS-PAGE和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技术对12个易位系及7个附加系的贮藏蛋白进行鉴定。将簇毛麦的一条ω-醇溶蛋白基因定位于1VL。结果表明:易位系T1DL·1VS可用来改良小麦品质;定位于簇毛麦1VS染色体上的高分子谷蛋白在小麦中表达不稳定;其他材料醇溶蛋白组成发生改变较小,可能对面筋相关品质影响不大,在育种工作中不会引起面筋相关品质下降;易位系材料中的小麦醇溶蛋白的质量分数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尹军良,王睿,唐明双,马东方,王海鸽[2](2015)在《两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材料对不同条锈菌系的抗病水平、抗病基因组成和易位系间抗病基因关系,对V9125-3和V9125-4易位系进行了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利用V9125-2抗条锈基因Yr WV的2个侧翼分子标记,分析了3个易位系抗病基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易位系对当前国内7个优势菌系均表现良好的抗病性,但对不同菌系抗病性的抗病基因遗传特点有所不同。V9125-3对CYR29、CYR30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CYR32、CYR33和Sun11-11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控制,对Sun11-4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V9125-4对CYR30、Sun11-4和Sun11-1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CYR32和CYR33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控制,对CYR29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V9125-3对CYR29的抗病基因其中之一可能是Yr WV,另一个为未知基因。(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皋芃[3](2015)在《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和簇毛麦—小麦易位系的贮藏蛋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国内生活水品的提高,改良小麦品质已经成为我国育种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小麦中各类蛋白的组成和含量对于品质存在极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簇毛麦-小麦易位系贮藏蛋白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相关品质的变化;利用醇溶蛋白指纹图谱分析了14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亲缘关系;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鉴定了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期望对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一定参考:1簇毛麦-中国春易位系T1DL?1VS可直接用于改善小麦品质,但其中来自簇毛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表达不稳定;其他簇毛麦-中国春易位系中贮藏蛋白变化不大,推测这些材料中能够直接在育种工作中应用而不必考虑面筋品质改变的问题。2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进行统计和分析,认为多数材料含有优质亚基,且有较高品质评分,但是总体上缺乏稀有、外来亚基。3利用醇溶蛋白指纹图谱分析了141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将参试品种(系)按照醇溶蛋白相似度分为6类。这些材料在醇溶蛋白相似度为0.48处才能完全聚为一类,说明近年来选育品种拥有广泛的遗传基础和大量的醇溶蛋白资源。4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醇溶蛋白聚类中第一大类的第一亚类中的品种与中国春醇溶蛋白相似度较高,尤其是许麦918、阜麦18和阜麦0642叁个品种,可尝试利用簇毛麦-中国春易位系对这些品种进行改良。第六大类中的品种醇溶蛋白组成有一定特殊性,可用于与簇毛麦-中国春易位系杂交,以研究簇毛麦染色体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和品质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方正武,马东方[4](2015)在《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具有抗逆性强、抗条锈性强和抗白粉性强等许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用9个中国目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对V8360进行了抗条锈性评价,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抗条锈性。以条锈菌小种CYR32对V8360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置的F1、F2、F3和BC1代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其中一个F2代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表明,V8360对条锈菌CYR32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 V8360。从329对SSR引物中筛选到位于小麦4AL染色体上的4个SSR位点Xwmc161、Xgwm565、Xgwm494和Xcfd257与该基因连锁。(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宋营营[5](2013)在《用玉米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L.2n=14,VV)是一年生异花授粉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和高加索地区,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物种,抗多种小麦病害,它几乎对所有白粉病生理小种表现免疫,还具有抗寒、耐旱、籽粒蛋白质含量高等多种优良性状。培育簇毛麦小片段易位系是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的理想途径。用玉米花粉诱导小麦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碱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是一种高效率的小麦单倍体育种途径,这种方法能在较短的年限内快速获得纯合体。本研究以多种小麦-簇毛麦易位系为母本材料,利用白甜糯玉米和苏玉糯6号玉米花粉用滚粉法或沾粉法与之杂交。授粉后24小时剪下杂交穗,喷施100ppm浓度的2,4-D,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割穗离体培养。14-15天后,剪下杂交穗剥取膨大的颖果,在超净工作台解剖镜下剥取幼胚,接种于1/2MS培养基中进行胚培养至成苗。待小麦单倍体苗长到2-3片真叶后将得到的幼苗遵照逐渐过渡的原则从培养基中移栽到土壤中。单倍体苗有2-3个以上分蘖时,采用浸泡分蘖节法或分蘖节注射法用秋水仙碱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用秋水仙碱处理后的植株移栽至土壤,待成熟时收获套袋自交结实植株。收获的种子,用分子细胞学方法进行鉴定,筛选含有簇毛麦外源片段的小麦双单倍体植株。利用上述方法两年中得到的单倍体胚分别为1031个和66个,得到的结实植株分别为42株和12株。对第一年实验获得的42个结实植株后代进行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发现42株结实植株均为双单倍体植株。这些植株经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ISH、顺次C-分带-FISH、分子标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和自交结实率鉴定,共检测到7株涉及簇毛麦外源染色体片段的DH植株,其中包括6个整臂易位材料和1个大片段易位材料,并初步判断6个整臂易位材料为T4VS-4DL纯合易位系,1个大片段易位材料为T2BS-1VS·1VL纯合易位系。本研究首次利用玉米花粉与携有外源染色体的小麦-簇毛麦易位杂合体进行有性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进而用秋水仙碱对小麦单倍体植株处理,成功的获得遗传稳定的含簇毛麦外源染色体片段的小麦双单倍体。(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董剑,杨华,赵万春,李晓燕,陈其皎[6](2013)在《普通小麦中国春–簇毛麦易位系T1DL·1VS和T1DS·1VL的农艺和品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普通小麦中国春(CS)–簇毛麦整臂互补易位系T1DS.1VL和T1DL.1VS对农艺特性和加工品质的效应,于2008—2010年在陕西杨凌连续2个生长季对这2个易位系和CS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加工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SDS-PAGE法对簇毛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基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染色体臂定位。结果表明,这2个易位系的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同,但比CS晚1~2 d,T1DS.1VL其他农艺性状与中国春相似,T1DL.1VS的春季单株分蘖、千粒重和单株粒重显着高于中国春;2个易位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中国春无显着差异,T1DS.1VL的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仪质量指数显着降低;相反,T1DL.1VS的这些性状值显着提高。说明T1DS.1VL易位系对小麦的面团强度有显着的负向效应,而T1DL.1VS易位系显着增强面筋强度。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簇毛麦的1VS和1VL上均含有簇毛麦的HMW-GS基因Glu-V1,但该基因在T1DL.1VS中的表达可能强于在T1DS.1VL中。(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曹亚萍,别同德,陈佩度,范绍强,周元成[7](2011)在《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着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位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位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2;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睿[8](2010)在《叁个簇毛麦易位系抗小麦条锈病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叁个簇毛麦易位系V9125-2,V9125-3和V9125-4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揭示了其抗条锈性及抗条锈遗传机制,并对其中一个品种V9125-2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确定了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的位置。结果如下:1.用我国7个条锈流行小种对叁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9125-2、V9125-3、V9125-4及亲本簇毛麦,受体亲本7182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3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对检测的小种均表现为高抗的免疫或近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抗病性。2.叁个簇毛麦易位系与铭贤169杂交F2代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1)V9125-2对CYR29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0、CYR32、CYR33以及Sunll-11为一显一隐两对基因控制;对CYR31以及Sunll-4为两对重迭或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2)V9125-3对CYR29、CYR30、CYR31的抗病性由两对重迭或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CYR33和Sunll-11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控制;对Sunl 1-4由两对互补基因控制。(3)V9125-4对CYR29和CYR31由两对互补基因控制;对CYR30.Sun11-4.Sun11-11由两对重迭或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2和CYR33由一显一隐两对重迭或独立的基因控制。3.以簇毛麦易位系V9125-2与铭贤169杂交的F2代对CYR29的抗感分离群体为对象,进行抗条锈基因YrWV(暂时命名)的SSR分子标记,发现了6个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barc87、Xwmc463、Xwmc405、Xbarc126,Xwmc438和Xgwm473,与抗病基因YrWV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9.1、3.9、5.1、12.6、29.0和57.4cM,并将这个基因定位在7DS染色体上,随后用F3代验证了6个标记与YrWV的连锁性。用43个黄淮麦区品种对这此标记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同源性低。本研究对V9125-2、V9125-3和V9125-4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V9125-2的抗条锈基因定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6-01)
赵万春[9](2010)在《普通小麦—簇毛麦整臂互补易位系T1DS·1VL和T1DL·1VS的创制、鉴定和性状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簇毛麦为异株授粉一年生或多年生二倍体牧草,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东北部地区,它抗小麦多种主要病害,而且具有耐寒,分蘖力强,生长繁茂,多小花,籽粒蛋白质含量高,耐盐抗旱等特性。位于簇毛麦的1V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Glu-V1)、贫硫(ω-型)和富硫(γ-型)醇溶蛋白基因(Gli-V1)和低分子量醇溶蛋白基因(Glu-V3)是改良小麦品质的宝贵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细胞学技术创制、筛选和鉴定了2个新的小麦-簇毛麦整臂互补易位系T1DS?1VL和T1DL?1VS,并评估了其对小麦抗病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小麦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结果如下:1、在小麦第1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短臂(1DS)和长臂(1BL)的端部和近着丝粒区域选择设计了96对EST-STS引物,成功开发出了可以检测小麦背景中簇毛麦1V染色体臂的4个EST-STS分子标记。位于1DS上的2个标记BE499250-STS和BE591682-STS/RSAⅠ为共显性标记,可以扩增出1条1VS的特异片段,同时可以扩增出1条1DS特异片段,能将1DS和1AS、1BS区分开来,因此用这2个标记不仅可以检测小麦背景中簇毛麦1V染色体的短臂,还可以检测小麦1D染色体的短臂。而位于1BL上的2个标记BE518358-STS/HAEⅢ和BE585781-STS/RSAⅠ是显性标记,分别扩增出2条1VL和1条1VL的特异片段,但扩增的小麦染色体片段不能区分1DL与1A和1B。2、以中国春的1D单体为母本与中国春-簇毛麦1V染色体的二体附加系(DA1V)杂交。F1植株的根尖制片,计数并选择有42条染色体的植株(为1D和1V的双单体)自交形成F2群体,用我们开发的可追踪1VS和1VL的EST-STS标记筛选282株F2个体,并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鉴定出了5个杂合互补的Robertsonian易位株和1个非Robertsonian易位株。通过将易位染色体的C带和GISH形态与根尖细胞有色分裂中期1D和1V染色体的C带和GISH形态比较,确认在5个杂合互补的Robertsonian易位株中,3株为杂合互补的T1DS?1VL易位系(08-46-7、08-46-123和08-46-208),2株为杂合互补的T1DL?1VS易位系(08-46-56和08-46-83)。从52株来源于杂合易位株T1DL?1VS83的F3植株中鉴定获得2株纯合互补的T1DL?1VS易位系;从68株来源于杂合易位株T1DS·1VL208的F3植株获得4株纯合互补的T1DS?1VL易位系。3、中国春-簇毛麦的T1DS?1VL和T1DL?1VS易位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2个新易位系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和中国春的抗白粉病水平相同,都属于中抗。但2个易位系对4个条锈病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和水源11致病类型4)的抗性与中国春的不同。易位系T1DL?1VS对4个条锈病小种均为中感或高感,发病程度较中国春严重;而易位系T1DS?1VL对条中31号中抗、对条中32号中感、对条中33号和水源11-4免疫,发病程度较中国春轻。因此,在簇毛麦1VL上可能含有抗条锈病基因。4、中国春-簇毛麦T1DS?1VL和T1DL?1VS易位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中国春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并不显着;但是易位系T1DS?1VL的Zeleny沉淀值(10.0 ml)极显着低于中国春的Zeleny沉淀值(30.7 ml),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为1.5 min和1.2 min,分别比中国春形成时间(4.2 min)和稳定时间(4.2 min)减少了2.7 min和3.0 min,其面团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为199 FU和19,分别比中国春的弱化度(98 FU)和粉质质量指数(64)增加了101 FU和减少了45;而易位系T1DL?1VS的Zeleny沉淀值(37.4 ml)极显着高于中国春,形成时间为5.0 min,稳定时间为5.9 min,比中国春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增加了0.8 min和1.7 min,其面团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分别为47 FU和86,分别比中国春的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降低了51 FU和增加了22。结果说明T1DS?1VL易位降低小麦面筋强度和品质;而T1DL?1VS易位增强面筋强度,改善小麦品质。推测簇毛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Glu-V1可能位于1VS。(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马东方[10](2010)在《两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的病害之一。利用抗条锈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菌最有效、最经济、简单易行、对环境安全的措施,但一个抗病良种推广后总逃不脱抗病基因的失效抗病性丧失的结局。因此,寻找以及利用高质量的抗源成为解决小麦品种抗条锈病丧失的关键。本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小麦一簇毛麦易位系的抗条锈性及其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并对V3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取得以下结果:1.V3对Sun11-11的抗条锈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该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从18对SSR引物中获得了七个位于1B与抗病基因YrV3(暂时命名)连锁的分子标记gwm403, barc81, barc188, gwm124, cfa2147, wmc830和wmc719,它们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8cM、11.4 cM、10.2 cM、5.1 cM、7.1 cM、13.1 cM和16.3cM;另外利用RGA标记法结合缺四体定位法将YrV3定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并找到了两个与之连锁的RGA标记YrV3-RG1和YrV3-RG2,它们与YrV3遗传距离分别为6.9 cM和11.6 cM。2.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29、CYR30、CYR31、CYR32、CYR33、Sun11-4和Sun11-11对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19进行抗锈性评价和遗传分析。抗锈性评价结果表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19对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V19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V19对CYR29、Su11-11的抗病性是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重迭控制的:对CYR30、Su11-4的抗病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的;对CYR31、CYR33的抗病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作用控制的;对CYR32的抗病性是由一对显性细胞核基因控制的,其成株抗病性由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本研究揭示了所研究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遗传规律,获得了抗病基因YrV3分子标记,为科学利用V19进行抗条锈病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明确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材料对不同条锈菌系的抗病水平、抗病基因组成和易位系间抗病基因关系,对V9125-3和V9125-4易位系进行了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利用V9125-2抗条锈基因Yr WV的2个侧翼分子标记,分析了3个易位系抗病基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易位系对当前国内7个优势菌系均表现良好的抗病性,但对不同菌系抗病性的抗病基因遗传特点有所不同。V9125-3对CYR29、CYR30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CYR32、CYR33和Sun11-11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控制,对Sun11-4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V9125-4对CYR30、Sun11-4和Sun11-1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对CYR32和CYR33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控制,对CYR29和CYR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V9125-3对CYR29的抗病基因其中之一可能是Yr WV,另一个为未知基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皋芃,高翔,杨明明,赵万春,董剑.小麦-簇毛麦易位系中贮藏蛋白的鉴定及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6
[2].尹军良,王睿,唐明双,马东方,王海鸽.两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检测[J].植物保护学报.2015
[3].刘皋芃.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和簇毛麦—小麦易位系的贮藏蛋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4].方正武,马东方.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V8360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
[5].宋营营.用玉米与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D].南京农业大学.2013
[6].董剑,杨华,赵万春,李晓燕,陈其皎.普通小麦中国春–簇毛麦易位系T1DL·1VS和T1DS·1VL的农艺和品质特性[J].作物学报.2013
[7].曹亚萍,别同德,陈佩度,范绍强,周元成.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
[8].王睿.叁个簇毛麦易位系抗小麦条锈病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9].赵万春.普通小麦—簇毛麦整臂互补易位系T1DS·1VL和T1DL·1VS的创制、鉴定和性状评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10].马东方.两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性遗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