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型论文_王娟,吕静,龚娟,刘毅,刘娟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落叶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疱疮,落叶,腋芽,黄萎病,棉花,菌核,抗病性。

落叶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吕静,龚娟,刘毅,刘娟娟[1](2019)在《成功救治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治疗提供临床救治经验。方法给予抗炎、抗免疫、抗感染、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局部清创换药等治疗。结果治疗过程中,皮疹无反复,头面部、眼周、鼻周痂壳全部脱落,躯干、双上肢、臀部及腹股沟糜烂面全部愈合。复查肝功示白蛋白32.5g/L(40.0~55.0g/L),天疱疮抗体滴度1∶80;血常规、凝血四项、D-2聚体、肾功、电解质、血糖均无明显异常。结论落叶型天疱疮存在多项高危因素,在抗炎的同时及时抗感染治疗,据病情联合使用抗生素;重视皮损护理,避免感染加重。(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段逸群[2](2018)在《儿童落叶型天疱疮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10岁。头皮起鳞屑性红斑1月余,泛发躯干、四肢1周。曾误诊为"银屑病"和"脓疱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部、基底层上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及炎性渗出,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表皮细胞间IgG呈网状沉积、C3、IgM、IgA阴性。间接免疫荧光(IIF):抗天疱疮抗体Dsg1阳性(1:157)。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给予患者口服强的松25mg/d,局部外用丙酸氟替卡松,夫西地酸软膏,住院7d后皮损仍有新发,改为泼尼松40mg/d(早25mg,晚15mg),继续服药1周后病情有效控制,目前随访中。(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4-19)

王莲,李萌萌,徐飞,闫薇,李薇[3](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落叶型天疱疮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因面部红斑2年,躯干、双上肢红斑、水疱4个月,复发2个月于2015年11月入我科。入院前2年,患者面颊出现火柴头大红斑,伴畏光,院外诊治20余天后出现意识丧失,入住我院风湿免疫科,完善白细胞计数:2.34×10~9/L(3.5~9.5×10~9/L);24 h尿蛋白量:0.27 g/d(<0.15 g/d);补体C3:0.1750 g/L(0.785~1.52 g/L),补体C4:0.0549g/L(0.145~0.360 g/L),抗核抗体:(++)1∶1000颗粒型,抗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胸部CT:双肺斑片、磨玻璃影;MRI头部血(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陈茜,范佳露,王宝腾,王瑞琪,袁斌玲[4](2017)在《落叶型冬青雌、雄株茎段的组织培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落叶型冬青(Ilex verticillata L.)雌雄株的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方法】以落叶型冬青优良雌株和雄株的幼嫩茎段为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6-BA、IBA、NAA、氯吡苯脲(CPPU)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外植体消毒时间、诱导培养基、增殖及生根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落叶型冬青雌株、雄株茎段外植体腋芽诱导最好的培养基分别为MS+0.5 mg/L 6-BA+0.2 mg/L IBA和MS+0.5 mg/L 6-BA+0.5 mg/L IBA,诱导率分别为93.3%和83.3%;雌株和雄株丛芽增殖效果最好的培养基分别是MS+1.0 mg/L CPPU+0.2 mg/L NAA和MS+1.0mg/L CPPU+0.1 mg/L NAA,增殖系数分别达3.48和1.25;落叶型冬青在1/2 MS+0.4 mg/L NAA培养基上雌、雄株的生根率分别为26.7%和20.0%;添加一种促根剂后,雌、雄株的生根率可达66.7%和46.7%。【结论】该组织培养体系特别是雄株组培体系的建立可为落叶型冬青苗木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吕静,龚娟,刘毅,刘娟娟,戚东卫[5](2017)在《成功救治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1例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患者女,68岁,皮损主要表现为泛发全身的红斑、水疱、油腻性结痂、鳞屑、糜烂、渗出,病程1年。组织病理提示棘层内裂隙、松解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提示角质形成细胞间IgG、C3网状沉积,血清中抗Dsg1(+)。给予抗炎、抗免疫、抗感染、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局部清创换药等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4-20)

汪敏,赵杨,丁胜利,李洪连[6](2016)在《河南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分布及致病力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黄萎病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西北内陆棉区发生危害严重。近年来,河南省多地出现强致病力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但落叶型黄萎病菌在河南棉区系统分布及致病力分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2014—2015年,从河南不同棉区采集分离棉花黄萎病菌38株,通过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分离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交配型基因鉴定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交配型基因均为MAT1-2-1,不含有交配型基因MAT1-1-1。通过黄萎病菌小种特异性引物VdAve1F/VdAve1R与VdR2F/VdR2R鉴定黄萎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均为小种2。通过黄萎病菌的落叶型(D)/非落叶型(ND)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与INTND2F/INTND2R扩增,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中落叶型菌株有36株,占94.7%;非落叶型菌株有2株,占5.3%,说明落叶型黄萎病菌在河南所有棉区均有分布,且成为优势菌株。通过分生孢子蘸根接种法测定36株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在抗病品种中棉所41和感病品种冀棉1 1上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极显着差异。河南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可分为强致病力类型和中等致病力类型。其中,强致病力类型30株,中等致病力类型6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3.33%和16.67%。此外,河南棉区不同地区间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无显着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南棉区棉花黄萎病菌以强致病力落叶型菌株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陈媛,农祥,刘彤云,杨智[7](2016)在《落叶型天疱疮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全身红斑、水疱、鳞屑2月,加重伴发热、畏寒1月。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首先在双耳皮肤出现散在水疱伴轻微瘙痒,未予重视,皮损逐渐增多,泛发全身,水疱很快破裂,破裂后出现糜烂面、鳞屑,渗出较多,并发出恶臭味,1月前病情加重,并伴有发热畏寒,为中低度热,水疱基本干涸,出现弥漫性红斑、暗红斑。鳞屑不断片状脱落,头皮见厚层鳞屑,头发呈束状。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检:系统(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6年03期)

郝蔚,王丽丽,景伟文,李克梅,陈全家[8](2016)在《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棉株的棉酚和单宁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棉酚和单宁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确定该测定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通过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病性的12个棉花品种进行接菌,测定了叶片和根部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棉花品种棉酚和单宁的含量与对落叶型黄萎病抗病性的关系,并且明确棉株不同组织中棉酚、单宁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该测定方法分析条件做了改进,试验精密度及重复性好(棉酚RSD=1.06%,单宁RSD=1.64%),准确度高(回收率为棉酚98%~102%,单宁98%~102.3%)。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酚含量比未经诱导高;未接菌根部棉酚平均含量比叶部棉酚平均含量高出8.65%,而接菌处理则高出4.56%;且抗病品种棉酚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棉酚含量与棉花品种相对病情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36,叶片接菌处理r=-0.941,根未接菌r=-0.991,根接菌处理r=-0.939)。未接菌叶部单宁平均含量比根部单宁平均含量高出6.81%,而在接菌处理下高出1.90%。未接菌的抗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叶部和根部的单宁含量,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叶片未接菌r=-0.992,根未接菌r=-0.988);而在接菌处理下呈现相反趋势,单宁含量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着正相关(叶片接菌处理r=0.980,根接菌处理r=0.874)。(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陈吉辉,赵淑清,李晓红,高中香[9](2014)在《血浆置换治疗一例难治性落叶型天疱疮伴感染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叶型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疱病,早期损害常限于头皮、面部和躯干上部,而后逐渐发展至全身,伴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易破溃、有渗液、脱屑,伴恶臭[1]。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难度大。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是根据血液中有形成分不同比重,通过离心分离血浆,进行置换,除去血浆中某些与发病有关的有害成分,从而减轻症状和缓解病情的方法 [2]。(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韩帅,胡东芳,Ahmed.A.ElSharawy,王春生,商文静[10](2014)在《落叶型大丽轮枝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TMT技术建立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XJ2008菌株的T-DNA插入突变体文库,共获得6 043个突变体。从中随机挑选104个突变体,以野生型XJ2008菌株为参照,评价其致病性、菌落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及微菌核的产生能力等。结果表明,有12.5%的突变体丧失产孢能力,4.8%的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着减慢,8.7%的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着加快,12.5%的突变体丧失产生微菌核的能力,47.1%的突变体的致病性显着低于野生型菌株XJ2008,且突变体2-736、2-740、2-745的病情指数分别约为野生型菌株XJ2008的0.184、0.168和0.197倍。该突变体库突变体遗传稳定性好,性状多样性丰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落叶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男,10岁。头皮起鳞屑性红斑1月余,泛发躯干、四肢1周。曾误诊为"银屑病"和"脓疱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部、基底层上方水疱形成,疱内见大量棘层松解细胞及炎性渗出,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表皮细胞间IgG呈网状沉积、C3、IgM、IgA阴性。间接免疫荧光(IIF):抗天疱疮抗体Dsg1阳性(1:157)。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给予患者口服强的松25mg/d,局部外用丙酸氟替卡松,夫西地酸软膏,住院7d后皮损仍有新发,改为泼尼松40mg/d(早25mg,晚15mg),继续服药1周后病情有效控制,目前随访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落叶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娟,吕静,龚娟,刘毅,刘娟娟.成功救治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1例[J].重庆医学.2019

[2].段逸群.儿童落叶型天疱疮1例[C].201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3].王莲,李萌萌,徐飞,闫薇,李薇.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落叶型天疱疮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

[4].陈茜,范佳露,王宝腾,王瑞琪,袁斌玲.落叶型冬青雌、雄株茎段的组织培养技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吕静,龚娟,刘毅,刘娟娟,戚东卫.成功救治伴严重感染的落叶型天疱疮1例[C].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6].汪敏,赵杨,丁胜利,李洪连.河南棉区落叶型黄萎病菌分布及致病力分化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陈媛,农祥,刘彤云,杨智.落叶型天疱疮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6

[8].郝蔚,王丽丽,景伟文,李克梅,陈全家.接种落叶型黄萎病菌棉株的棉酚和单宁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陈吉辉,赵淑清,李晓红,高中香.血浆置换治疗一例难治性落叶型天疱疮伴感染的护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

[10].韩帅,胡东芳,Ahmed.A.ElSharawy,王春生,商文静.落叶型大丽轮枝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J].西北农业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和JR2落叶型分子...群体落叶型分子标记检测及落叶...处理非落叶型菌株对落叶...棉花黄萎病发病症状叶枯型症状黄斑型...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土壤中不同浓度非落叶型孢子巢...

标签:;  ;  ;  ;  ;  ;  ;  

落叶型论文_王娟,吕静,龚娟,刘毅,刘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