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带论文-田蕴,杨雾晨

波动带论文-田蕴,杨雾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动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金属,地下水,土壤污染,迁移规律

波动带论文文献综述

田蕴,杨雾晨[1](2019)在《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分析方法,考虑地下水循环波动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过程造成的影响,建立了重金属与水位波动的一维模型,通过水流控制方程分析土壤水分的特征曲线以及重金属在土壤内迁移过程中存在的滞后现象。在一维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蒸汽扩散方程和能量方程构建重金属在水波动带土壤中的对流-扩散-吸附方程,对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能够为土壤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正确方向,同时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有利于中国环境质量的提升,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技术性进步。(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赵磊,刘慧[2](2018)在《江汉油田波动带土壤氮循环功能菌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位波动带氧化还原条件交替变化,是物质循环最活跃的场所,也是物质从地表向地下迁移的必经之路。研究地下水位波动带氮循环功能菌群的特性对弄清氮素循环、控制地下水氮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高通量16S rDNA的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地下水位波动带土壤中氮循环功能菌群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和多环芳烃污染共同决定波动带微生物种类多寡和各种氮循环功能菌群的消涨。多环芳烃抑制了整体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尤其是反硝化菌群;农田中氮肥施用后氨氮含量较高,硝化菌群占主导地位;由于硝酸盐容易迁移至下层,造成波动带硝态氮含量较高,反硝化菌群随之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刘月峤,丁爱中,刘宝蕴,梁信,李实[3](2018)在《地下水位波动带中石油烃污染迁移转化规律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烃污染是中国土壤-地下水环境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石油烃因其毒性及难降解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主要论述地下环境中石油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生物降解途径、地下水位季节性波动给石油烃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及生物修复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一特殊地质条件,如何开展石油烃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及优化方案探索。(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4期)

焦志亮,符亚兵,曹会,林广宇[4](2018)在《潮汐波动带深基坑降水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计工程实践,对于受潮汐作用影响的深基坑,降水设计前必须通过水文地质试验查清地下水与潮汐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并掌握潮汐在基坑开挖时段内的水位变幅,推算出基坑开挖不同时段的安全水位。在降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潮汐作用对基坑涌水量及水位滞后的影响。可供在潮汐影响作用下从事深基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等人员借鉴及参考。(本文来源于《港工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盼盼[5](2017)在《苯系物污染含水层水位波动带内的物-化-生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近年来石化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中石油化工类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化,尤其是地下水土环境因其污染具有潜伏性、隐蔽性,一旦发现问题通常已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苯系物具有密度小且不易溶于水的特点,因此其在地下环境中主要浮于地下水面发生迁移。而在地下水面附近,常因开采或回灌、河道水位涨落、降雨等因素促使地下水位反复下降与回升,形成地下水位频繁变动区,被称为地下水位波动区。该区域内苯系物的迁移转化,由于地下水位波动作用以及随之产生的氧化-还原特征变化而具有特殊性,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下水位波动带内BTEX在天然和空气扰动修复下的分异演变机理》,采用室内一维砂柱模拟实验,通过监测水位变动过程中污染物以及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特征指标的变化,开展对苯系物在地下水位波动带内衰减规律研究,并探讨其中地下水环境中的物-化-生变化规律,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加清楚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为研究污染物的去除提供科学理论基础。通过本次室内实验和所获数据的系统分析,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水位波动过程中随水流迁移的甲苯浓度衰减速率符合一阶衰减模型,不同介质条件下的衰减速率不同,中砂和含10%黏土细砂中甲苯衰减速率分别为6.4 mg·L~(-1)·d~(-1),5.3 mg·L~(-1)·d~(-1);而非波动条件下中砂和含10%黏土细砂中甲苯衰减速率仅为0.57 mg·L~(-1)·d~(-1),0.59 mg·L~(-1)·d~(-1);水位波动明显加大了甲苯随水流迁移的速率,水位波动条件下的甲苯残留量小于非波动条件。2、随累积出水量的增加,不同条件均发生了以NO_3->Fe~(3+)>SO_4~(2-)>CO_2为顺序的还原反应。波动条件下氧化还原电子受体转换的时间晚于非波动条件,中砂介质氧化还原电子受体转换的时间晚于含黏土介质。3、微生物种类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不同时间的介质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波动条件下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程度大于非波动条件,含黏土细砂介质中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程度大于中砂介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在不同条件下随时间呈现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4、水位波动和非波动过程中,甲苯衰减前期主要以物理作用为主,后期以化学-生物作用为主;微生物种群与环境因素在数量上分析得出,有机物含量与OTU值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介质的粒径与OTU值呈正相关性,介质比表面积与OTU值呈负相关性;Pseudmonas菌种在中砂波动条件下与TOC、NO_3-、SO_4~(2-)之间相关性强,受到他们的综合影响,含黏土细砂-波动条件下,Acinetobacter与HCO_3~-、NO_2-、Fe~(3+)相关性强,受综合影响程度高;其他不同菌种与环境中物理-化学因素都呈现了不同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孟祥菲[6](2015)在《地下水位波动带铁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水水源地,受到生产井间歇性开采影响,地下水位反复下降与回升,形成地下水位的大幅波动,从而产生地下水位波动带。地下水位波动不仅使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还改变了地下水环境及其物质组成,进而影响地下水中溶质的迁移转化。由于间歇性人工开采等产生的地下水位波动所引起的地下水酸碱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易导致诸如铁锰等对氧化还原条件敏感的元素在含水层地下水中发生还原溶解、氧化沉淀等地球化学作用。地下水中的铁锰被氧化产生沉淀常发生在地下水的取水口处,会引起井管过滤器及管壁上积累铁锰沉淀物,而降低输水能力、减少生产井的出水量、造成生产井堵塞甚至报废。因此,研究地下水位波动对含水层中铁锰变化的影响是保障生产井以及水厂持续运行的基础,同时也可为水厂运行的合理规划提供指导。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傍河地下水开采影响下潜流带内铁锰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以沈阳黄家水源地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地下水位波动带中的铁锰变化规律问题,开展野外场地监测、室内动态模拟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生产井地下水中铁锰含量的变化主要受人工开采的影响,开采期地下水环境及铁锰含量向区域地下水的背景值发生演变;停采期,水位恢复过程中,地下水中的铁锰发生氧化、沉淀反应,地下水中总铁、总锰含量降低;2.通过水位波动影响下地下水中铁锰含量变化规律的模拟实验,确定了实验条件下出水中铁锰分别主要以氢氧化铁和碳酸锰形式存在,推测地下水中的铁锰分别发生了如下反应:二价铁被氧气氧化成叁价铁,叁价铁不稳定,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二价锰与重碳酸根生成碳酸锰沉淀。3.地下水位下降阶段,地下水中的各环境要素指标及铁锰含量在对流、弥散作用下,发生砂槽初始水与进水之间的混合作用,砂槽中的水向进水演化;地下水位恢复阶段,受地下水中DO含量、Eh及pH值影响,二价铁的氧化作用和锰的沉淀作用程度先增加后减弱,出水中总铁、总锰含量先降低后增加。4.在水位波动带垂直方向上,由波动带底部到顶部,整体上地下水中DO含量增加,地下水环境的氧化性增加,地下水中总铁、总锰含量降低,叁价铁占总铁比例增加;在水平方向上,由变幅较小的位置到变幅明显区,整体上地下水中DO含量及Eh值增加,地下水中铁锰的氧化反应和沉淀反应向正向进行程度增加,总铁、总锰含量降低,叁价铁占总铁比例增加;地下水位波动过程中最大降深持续时间短,地下水环境的氧化性较弱,地下水中参与氧化、沉淀反应的铁锰的量减少,出水中铁锰含量整体上高于长持续时间实验出水的含量。5. 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流及溶质反应性迁移的数值模拟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验中地下水流的基本特征及铁锰反应变化规律,并显示单次开采持续时间长或开采频率高使地下水更易发生铁锰的氧化、沉淀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明星[7](2014)在《石油有机污染组分在水位波动带中的分异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下水位波动带内BTEX在天然和空气扰动修复下的分异演变机理(41272255)”,基于野外石油污染场地中的污染物特征和环境条件,通过不同尺度的室内模拟实验、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综合运用渗流和溶质运移等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石油污染组分在地下环境中不同运移赋存形态的形成机理、变化特征和相互转化过程。针对环境因素变化最为活跃的水位波动带,提出了不同污染组分基于物质性质和土壤介质性质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水位波动条件下污染组分赋存形态及多相流运移分异演变机理,阐述了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环境因素的响应机理,并采用TMVOC模型对水位波动带中的多相流过程进行了详尽模拟。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石油污染组分在地下环境中的分布演变规律,为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低耗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翔,席北斗,姜永海,袁志业,张进保[8](2013)在《水位波动带氮素迁移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水位波动对非饱和-饱和土层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设计土柱实验装置Ⅰ和Ⅱ分别模拟水位稳定与波动两种情景,测定一个水位波动周期内地下水中NO-3-N、NO-2-N和NH+4-N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柱Ⅱ水位第1次下降柱内1#,2#,3#,4#采样点NO-3-N浓度均增大,增幅分别为6.5%、14.9%、15.33%和19.8%。水位上升时结果相反,分别降低17.3%、26.15%、50.29%和44.61%。第2次水位下降至初始位置4个采样点NO-3-N浓度再次增大,幅度分别为7.1%、10.6%、13.89%和7.76%。铵态氮呈相反趋势不同程度的变化。水位波动柱Ⅱ连通水槽内总氮量增加显着高于柱I水槽,即水位波动有利于波动带地下水中氮素垂向迁移,加重波动带以下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因此,水位波动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贾艳红,赵传燕,牛博颖,鲁雪峰[9](2011)在《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表温度遥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温度是地表环境的重要参数,在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演替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地表热量平衡的结果,地表温度将直接影响地表水分蒸发和植被蒸腾。因此,本文在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植被生态需水量时空分布研究中,首先利用覃志豪等(2001)提出的单窗算法及Landsat TM数据对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估算及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区域地表温度空间分布与地表覆盖状况吻合;2)根据单窗算法得到的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很好地体现了沙漠和戈壁地温高,而水体和绿洲地温低的干旱区地表水热关系,能够为区域地表蒸散发、植被生态需水研究及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源。(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Lakes‐Wetlands‐Watershed and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EPLWW3S 2011 V3)》期刊2011-06-25)

孟庆山,陈能远,杨超[10](2011)在《地下水位波动带内滨海软土性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沿海城市地下水位波动带内的软土在饱和与非饱和状态之间交替转化的特点,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地下水位波动引发地面沉降以及地面沉降间接造成相对海平面上升等的研究现状,提出:探讨地下水位波动及工程施工荷载作用下非饱和软土的变形强度规律,揭示软土中孔隙水在减饱和-增饱和反复过程中的激变、转化和迁移机制,以及建立反映地下水渗流与荷载变化的非饱和软土固结沉降理论计算方法,是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1年04期)

波动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下水位波动带氧化还原条件交替变化,是物质循环最活跃的场所,也是物质从地表向地下迁移的必经之路。研究地下水位波动带氮循环功能菌群的特性对弄清氮素循环、控制地下水氮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高通量16S rDNA的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地下水位波动带土壤中氮循环功能菌群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和多环芳烃污染共同决定波动带微生物种类多寡和各种氮循环功能菌群的消涨。多环芳烃抑制了整体微生物群落的活性,尤其是反硝化菌群;农田中氮肥施用后氨氮含量较高,硝化菌群占主导地位;由于硝酸盐容易迁移至下层,造成波动带硝态氮含量较高,反硝化菌群随之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动带论文参考文献

[1].田蕴,杨雾晨.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2].赵磊,刘慧.江汉油田波动带土壤氮循环功能菌群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3].刘月峤,丁爱中,刘宝蕴,梁信,李实.地下水位波动带中石油烃污染迁移转化规律综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4].焦志亮,符亚兵,曹会,林广宇.潮汐波动带深基坑降水设计分析[J].港工技术.2018

[5].李盼盼.苯系物污染含水层水位波动带内的物-化-生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7

[6].孟祥菲.地下水位波动带铁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5

[7].杨明星.石油有机污染组分在水位波动带中的分异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

[8].李翔,席北斗,姜永海,袁志业,张进保.水位波动带氮素迁移转化规律[J].环境工程学报.2013

[9].贾艳红,赵传燕,牛博颖,鲁雪峰.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表温度遥感与分析[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logicalProtectionofLakes‐Wetlands‐WatershedandApplicationof3STechnology(EPLWW3S2011V3).2011

[10].孟庆山,陈能远,杨超.地下水位波动带内滨海软土性状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11

标签:;  ;  ;  ;  

波动带论文-田蕴,杨雾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