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流动性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高流动性混凝土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张国权[1](2019)在《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高流动性混凝土工作性影响因素方面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其在地铁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结合实体工程项目,调整减水剂成分及掺量、砂率、水灰比和粉煤灰掺量,研究其影响。经研究可知,胶材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性能随砂率的上升先改善后变差;合理砂率对流态混凝土的扩展时间T_(500)有着显着影响;最终扩展度会随水灰比的上升逐渐增加,其离析率变化情况与之相反;粉煤灰最佳掺量的质量分数在20%~30%之间。(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罗栋[2](2019)在《基于全颗粒级配优化的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混凝土水胶比低、黏度大,由于其流动性能不佳容易给施工造成困扰。基于紧密堆积理论改善混凝土的颗粒级配,提高其密实程度,从而释放更多的自由水,是目前提高混凝土流动性能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胶凝体系或者骨料体系进行单一体系的研究,鲜有从整个混凝土体系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矿物掺合料资源的匮乏,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掺合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华南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石灰石粉具有需水量低和易于粉磨的优点,使得超细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但是其在高强混凝土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分别从胶凝体系、骨料体系对混凝土进行全颗粒级配优化,并探究超细石灰石粉在高强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此本文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通过实验研究了粉煤灰、矿粉、石灰石粉(叁种粒径分布)单掺和复掺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复掺的效果要优于单掺;粉煤灰的减水效果最好,其次是石灰石粉,最差的是矿粉。胶凝体系的颗粒级配不仅与各粉体的掺量有关,还受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粒径较小的石灰石粉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具有更优的减水效果。在骨料体系中分别从细骨料、粗骨料进行颗粒级配优化,将细骨料按照粒径大小分成0-0.6 mm、0.6-1.18 mm、1.18-4.75 mm叁个粒径等级,粗骨料按粒径大小分为5-10 mm、10-15 mm、15-20 mm叁个粒径等级,通过调整叁个粒径等级比例可获得不同颗粒级配的骨料体系。研究发现通过优化骨料的颗粒级配,获得堆积密度较大、比表面积较小的骨料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超细石灰石粉分别和粉煤灰、矿粉复掺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优异,且当矿物掺合料总量在40%以下,水胶比为0.27时混凝土的28天强度均在80 MPa以上。石灰石粉和粉煤灰复掺效果较好,强度最高为93.6 MPa。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掺量小于20%)石灰石粉可以起到较好的微填充效应,降低孔隙率,改善孔结构,降低水泥水化放热,并有一定的缓凝效果。因此超细石灰石粉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侯云芬,郑东昊,刘锦涛,司博旸[3](2018)在《搅拌时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匀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拌合物是保证硬化混凝土性能达到要求的前提。在搅拌设备相似的现状下,合理控制搅拌时间可以使混凝土拌合物达到均匀。研究搅拌时间对现代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匀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设计的45~120 s搅拌时间内,搅拌时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影响很小,但是过长的搅拌时间会导致泌水现象,使匀质性变差,尤其是掺入大量需水性小的掺合料,如优质粉煤灰;搅拌时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没有影响;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大流性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偏差率降低,到90 s时达到最小,匀质性好;之后随搅拌时间增加而增大,匀质性变差。分析认为,搅拌时间较短时,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组分分散不佳,匀质性不好,搅拌时间合适时(本试验为90 s),组分分散均匀,匀质性好。(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8年11期)
苏怀平,王李[4](2018)在《沉管隧道钢壳高流动性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基于大量国内外调研和国内现有相关设计标准、规范、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叁明治结构沉管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通过大量国外设计施工调研、工艺试验参数论证、可行性检测类型的成套技术咨询,依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最终接头施工实例,采用"引进、吸收、转化、创新"的思想制订了一套适合最终接头施工的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8年08期)
[5](2018)在《日本大林组开发高流动性混凝土 可减少35%原材料费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大林组近期开发了一种减少单位水泥用量、不易产生裂缝的高流动性混凝土"Neuro-crete Neo"。仅需向普通混凝土内添加新开发的特殊增黏剂和市面上销售的混合剂"高性能AE减水剂",即可产生"自我填充性",通过混凝土自身重力进行均匀填充。新开发的高流动性混凝土能够减少单位水泥用量,相比普通混凝土可减少25%~35%的原材料费用,并且因具有自我填充性,(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8年05期)
张子艳,王永刚,薛惠娟[6](2018)在《基于工程统计资料的水工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定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工混凝土配合比定额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造价服务,研究成果不仅要方便造价专业人员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将设计意图如实反映在工程造价中。原水力发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1997版)附录中收录的"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及材料用量"(以下简称"97附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规程和规范的要求,据此编制的工程单价与实际有一定偏差。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基于我国近10年已建或在建100余座水电站工程实际资料对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定额进行研究,得出了287个配合比定额,并将研究成果与"97附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拌和物材料总费用较"97附录"基本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期刊2018年02期)
苏怀平,冯伟[7](2018)在《最终接头钢壳“叁明治”高流动性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量国内外调研和国内现有相关设计标准、规范、研究理论成果,总结国内外叁明治沉管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验,通过大量国外设计施工查询、工艺试验方法参数论证、可行性检测类型的成套技术咨询,依托港珠澳岛隧工程最终接头施工条件,结合"引进、吸收、转化、创新"的思想制订了一套适合最终接头施工的技术方法。钢壳混凝土叁明治组合的沉管结构,其应用领域、施工工艺较特殊,工程案例很少,目前仅在日本有类似的应用案例。所以在港珠澳大桥方案比选阶段前往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咨询调研考察,对沉管隧道钢壳混凝土叁明治工法形成初步了解;对钢壳混凝土叁明治沉管的起源、应用性、功能及成套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实现了钢壳混凝土叁明治沉管结构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8年04期)
徐双全[8](2018)在《现代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过去,混凝土的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采用水泥、砂、石、水四种材料现场搅拌,用手推车运送到结构之中,几乎谁都能做,且做的都一样。现在,混凝土高性能化,掺加了外加剂、掺合料等,需要泵送。外加剂的发展、掺合料的应用、自然资源的消耗(机制砂、特细砂的应用)引发了现代混凝土的问题,笔者在与众多混凝土企业沟通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混凝土企业供应的混凝土不尽相同,呈多样化,可以说,现代混凝土与传(本文来源于《商品混凝土》期刊2018年04期)
武道凯,邵瑞[9](2018)在《收缩徐变模型对高强、高流动性混凝土适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超高层结构混凝土收缩徐变实测数据,利用B3变异系数法考察了CEB-FIP模型、ACI209R-92模型以及GL2 000模型对于高强、高流动性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的预测准确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高强、高流动性混凝土,ACI209R-92模型更适于预测徐变,而GL2000模型更适于预测收缩。(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郑东昊,侯云芬,司博旸[10](2017)在《搅拌时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施工性能和后期强度是评判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从搅拌时间入手,研究不同搅拌时间对于不同矿物掺和料组成的大流动性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影响.试验选取粉煤灰掺量为40%和粉煤灰矿渣各20%的双掺混凝土,水胶比为0.38.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搅拌时间在120 s左右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的离析泌水,但搅拌时间在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泌水的区间内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较小.给予较合理的搅拌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高流动性混凝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强混凝土水胶比低、黏度大,由于其流动性能不佳容易给施工造成困扰。基于紧密堆积理论改善混凝土的颗粒级配,提高其密实程度,从而释放更多的自由水,是目前提高混凝土流动性能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但是国内外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胶凝体系或者骨料体系进行单一体系的研究,鲜有从整个混凝土体系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随着传统矿物掺合料资源的匮乏,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掺合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华南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石灰石粉具有需水量低和易于粉磨的优点,使得超细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但是其在高强混凝土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分别从胶凝体系、骨料体系对混凝土进行全颗粒级配优化,并探究超细石灰石粉在高强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此本文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通过实验研究了粉煤灰、矿粉、石灰石粉(叁种粒径分布)单掺和复掺对水泥浆体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复掺的效果要优于单掺;粉煤灰的减水效果最好,其次是石灰石粉,最差的是矿粉。胶凝体系的颗粒级配不仅与各粉体的掺量有关,还受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粒径较小的石灰石粉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具有更优的减水效果。在骨料体系中分别从细骨料、粗骨料进行颗粒级配优化,将细骨料按照粒径大小分成0-0.6 mm、0.6-1.18 mm、1.18-4.75 mm叁个粒径等级,粗骨料按粒径大小分为5-10 mm、10-15 mm、15-20 mm叁个粒径等级,通过调整叁个粒径等级比例可获得不同颗粒级配的骨料体系。研究发现通过优化骨料的颗粒级配,获得堆积密度较大、比表面积较小的骨料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采用超细石灰石粉分别和粉煤灰、矿粉复掺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优异,且当矿物掺合料总量在40%以下,水胶比为0.27时混凝土的28天强度均在80 MPa以上。石灰石粉和粉煤灰复掺效果较好,强度最高为93.6 MPa。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掺量小于20%)石灰石粉可以起到较好的微填充效应,降低孔隙率,改善孔结构,降低水泥水化放热,并有一定的缓凝效果。因此超细石灰石粉在高强混凝土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流动性混凝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力,张国权.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科技.2019
[2].罗栋.基于全颗粒级配优化的高强大流动性混凝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侯云芬,郑东昊,刘锦涛,司博旸.搅拌时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匀质性的影响[J].混凝土.2018
[4].苏怀平,王李.沉管隧道钢壳高流动性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公路.2018
[5]..日本大林组开发高流动性混凝土可减少35%原材料费用[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
[6].张子艳,王永刚,薛惠娟.基于工程统计资料的水工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定额研究[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8
[7].苏怀平,冯伟.最终接头钢壳“叁明治”高流动性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J].中国港湾建设.2018
[8].徐双全.现代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评价[J].商品混凝土.2018
[9].武道凯,邵瑞.收缩徐变模型对高强、高流动性混凝土适用性[J].低温建筑技术.2018
[10].郑东昊,侯云芬,司博旸.搅拌时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和易性和强度的影响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