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苯地平缓、控释片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沈惠芬[1](2018)在《水溶性药物pH调控长时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S-川芎嗪(LS-Ligustrazine,LS-TMP)药理作用广泛,在临床上主要用以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目前国内己有LS-川芎嗪普通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尚无其缓?控释制剂上市?其临床疗效确切,但生物半衰期较短,约为4h?微孔渗透泵制剂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维持药物治疗浓度同时可减少血药浓度出现“谷峰”现象;不需频繁的给药,可以提高患者的顺应性。本课题以LS-川芎嗪为模型药物,分别制备了片芯含枸橼酸钠和酒石酸钠的两种处方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控释片。通过枸橼酸钠和酒石酸钠的弱碱性,调控片芯的pH,实现药物长时控释释放。对二者的制剂处方、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并进行了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制剂稳定性考察。本课题选用枸橼酸钠(或酒石酸钠)和乳糖用作片芯主辅料,醋酸纤维素(CA)选作包衣材料,聚乙二醇-400(PEG-400)作致孔剂、柠檬酸三乙酯(TEC)作增塑剂,丙酮、异丙醇为有机包衣溶媒,制备16-24h完全释放的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控释片。采用FDA推荐的f2相似因子法作为释放度评价指标,研究其包衣工艺、体外释放条件、片芯处方包衣液处方等对释药行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找出对16小时内体外累积释放度(R)和曲线拟合度(r)影响较为显着的因素:片芯pH调节剂含量(A,A1枸橼酸钠、A2酒石酸钠)、包衣液致孔剂PEG-400含量(B)及增塑剂TEC含量(C)及包衣增重(D)。将以上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16h累积释放度(R)和释放曲线的拟合度(r)为考察因变量,采用正交试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进行四因素三水平L9(34)的优化实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到最优处方:(1)片芯:LS-TMP 100mg,枸橼酸钠40mg,包衣液:CA 3%,PEG-40090%,TEC 20%(占CA质量的百分比),包衣增重:4.5%;(2)片芯:LS-TMP 100mg,酒石酸钠60mg,包衣液:CA 3%,PEG-400 80%,TEC20%,包衣增重:3.5%。按照两个最佳处方进行中试放大试验制备三批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进行考察,试验结果显示,体外累计释放度曲线拟合结果符合零级模型,拟合度好(r=0.9950),16h累计释放度达85%以上。三批验证结果批间相似因子f2为8497左右,说明重现性好。最后,本文考察了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自制片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该制剂在置于60℃高温和4500Lx±500Lx光照条件下10天后稳定,而在置于25℃、RH92.5%±5%10天后,包衣片略微膨胀,片芯有吸湿现象,增重量接近4%,表明本制剂对湿度比较敏感,因此应选择密封性能较好的材料包装;加速试验结果表明:对已包装的三批样品在40℃、RH75%±5%的条件下保存,各项考察指标3个月内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异常变化,后续试验还在进行中;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对已包装的三批样品在25℃、RH60%条件下保存,各项考察指标3个月内未发现明显变化,后续试验还在进行中。
谢美玲,刘世诚,徐贞贞[2](2017)在《臭氧氧化去除水溶液中硝苯地平的效能研究》文中指出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痕量污染物之一,其浓度在ng/Lμg/L之间。笔者选取硝苯地平作为目标物质,采用臭氧氧化工艺,考察了臭氧浓度、硝苯地平初始浓度、溶液pH、不同水质本底对水中硝苯地平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分析得到了最佳的处理条件:臭氧浓度为1.6 mg/L,硝苯地平浓度为3.6 mg/L,溶液pH=7。
王健松,邢盛,李翠芬,徐平声[3](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那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中两组分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依那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中马来酸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方法采用ZORBAX SB-PHENY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2mol·L-1磷酸二氢钠缓冲液(磷酸调节p H至2.0)(65∶35);流速为1.0 m L·min-1;检测波长215 nm。结果马来酸依那普利在2.1052.38μg·m 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在99.4%99.6%,RSD均<2.0%(n=3);非洛地平在2.22655.654μg·m 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2%99.8%,RSD均<2.0%(n=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依那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的质量评价。
冮怡琳[4](2015)在《硝苯地平自微乳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硝苯地平20世纪70年代源于德国拜耳公司,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硝苯地平成为了世界最畅销药物之一。但因硝苯地平水溶性差,结晶度较高,见光分解,生物利用度低,普通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等特点。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硝苯地平在临床上的应用,所以提高硝苯地平的稳定性,改善其制剂的不良反应己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课题欲将硝苯地平开发成SMEDDS。硝苯地平-SMEDDS是以硝苯地平为主药,由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等组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方法学建立:在方法学的考查过程中建立了HPLC,考查了线性关系、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方法重现性。所得数据表明HPLC专属性强,精密度良好,回收率高。HPLC用于硝苯地平-SMEDDS体外的含量测定及硝苯地平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为硝苯地平自微乳的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2.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考察硝苯地平原料在不同辅料中的饱和溶解度,根据所选不同油相、乳化剂的配伍情况以及不同助乳化剂的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域的大小,确定空白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基本处方为CremophorRh-40-TranscutolP-油酸乙酯。绘制空白自乳化给药系统的三元相图,确定处方中油酸乙酯的质量分数为35%,以硝苯地平在空白处方中的溶解度、粒径为指标进行优化,得出处方为:CremophorRh-40为45%,TranscutolP为20%,油酸乙酯为35%,硝苯地平的含量为1%。以自乳化时间为指标,考察制备过程中自乳化时间的影响,确定制备工艺温度为37℃,混合方式为磁力搅拌,搅拌速度为300r/min,搅拌时间为25min。通过考查硝苯地平-SMEDDS的外观、理化性质(粘度、折光率、电导率、Zeta电位)、微观形态、粒径分布和含量测定,对硝苯地平-SMEDDS进行初步质量评价。3.硝苯地平-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建立了HPLC测定大鼠体内硝苯地平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硝苯地平-SMEDDS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经WinNonlin5.2.1数据统计软件计算硝苯地平-SMEDDS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t1/2=7.59±2.43h, Cmax=40.5424±13.69ng/ml, Tmax=2.41±0.67h, AUC0-t=208.2±68.04ngh/ml, MRT0.t=6.93±84h=由此可见硝苯地平-SMEDDS在大鼠体内吸收效果良好,与硝苯地平普通制剂相比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扩大硝苯地平的临床给药途径、减少因水溶性差而引起的吸收性差、延长硝苯地平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孔华,刘燕,杨阳,狄忠,刘善堂,梅兴国[5](2013)在《HPLC法测定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测定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Venusil MP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乙腈-水(28∶22∶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溶剂、辅料与各杂质对主药无干扰;线性范围为4.00~40.0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0.72%(n=9)。杂质Ⅰ的检测限与定量限分别为1.3 ng和4 ng。结论本方法是测定该制剂含量及有关物质较理想的方法。
方晓雪[6](2013)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六种有机药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学修饰电极是当今电分析化学和传感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石墨烯基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新兴的一个领域,由于其优良的电学、热学、光学及催化性能而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利用纳米石墨烯基材料制备修饰电极对几种有机药物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测定相应药物的电分析方法。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利用Nafion和无水乙醇分散纳米石墨烯以制备纳米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并研究了非那西汀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测定非那西汀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pH为5.0的0.10mol/L的HAc-NaAc缓冲液中,非那西汀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出现了一对氧化还原峰,而在裸玻碳电极上只出现一个极小的氧化峰,说明纳米石墨烯可以明显提高测定非那西汀的灵敏度。其氧化峰电流与非那西汀浓度在2.0×10"6~-9.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76×10-7 mol/L。此修饰电极可以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制备了一种以Nafion和乙醇分散石墨烯的GCE/Nafion-graphene修饰电极,对盐酸川芎嗪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建立了测定盐酸川芎嗪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pH为2.0的0.02mol/L的HCl-KCl缓冲液中,石墨烯/Nafion修饰电极对LZC有明显的促进电子转移的作用,还原峰电位由-0.70 V(裸电极)正移至-0.602V (vs.AgCl/Ag)(修饰电极),峰电位正移约100 mV,峰电流增加了约10倍。还原峰电流与盐酸川芎嗪浓度在1.0×10-7-2×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p(A):7.992×10-6+0.387C(mol/L),R=0.995,检测限为6.82×10-8 mol/L。因修饰电极有优良的选择性,且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因此可以用于药剂含量的测定。研究了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对氯霉素的检测,采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DPV)在0.1 mol/L NH3-NH4Cl(pH=9.4)缓冲溶液中,考察了各种实验条件如支持电解质浓度、pH、修饰剂用量、富集电位及时间对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在-0.4 V下富集100 s后测定氯霉素的溶出峰电流在浓度5.0×10-7-8.0×10-4 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7×10-7mol/L。结果表明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且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因此可以用于药剂中氯霉素含量测定。研究了尼美舒利在用水分散的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建立了测定尼美舒利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在pH为6.6的0.25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对尼美舒利有明显的电催化增敏作用,还原峰电位由-0.70 V(裸电极)正移到-0.568V (vs.AgCl/Ag)(修饰电极),峰电位正移132 mV,灵敏度增加约7倍。其还原峰电流与尼美舒利浓度在4.86×10-7~9.72×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24×10-7 mol/L。此修饰电极有优良的选择性,且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以用于药剂含量的测定。研制了用Nafion与无水乙醇分散石墨烯的化学修饰电极,研究了硝苯地平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NH4Cl-NH3缓冲液中(pH=9.0),硝苯地平在裸电极于-1.037 V处有一个不明显的还原峰,与NIF在修饰电极上于-0.937 V处上有一明显的还原峰,峰电位正移100 mV,灵敏度增大约15倍。说明石墨烯修饰电极对硝苯地平有很好的催化和增敏作用。且NIF在电极上的电极过程是完全不可逆的。定量测定的线性范围为4.0×10-61.0×104mol/L,相关系数为0.991,检测限为4.0×10-6 mol/L,说明此修饰电极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研究了盐酸氯丙嗪在用Nafion分散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盐酸氯丙嗪(CPZ)在0.12 mol/L的PBS(pH 6.9)缓冲溶液中于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还原峰电位从0.6323V(裸电极)负移至0.5618 V(修饰电极),负移了70.5 mV,灵敏度增大约4倍,说明石墨烯对盐酸氯丙嗪的电化学还原具有较好的催化增敏作用。峰电流与CPZ浓度在4×10-8~4×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3),检测限为2.0×10-8 mol/L。该电极反应为-具有吸附作用的不可逆过程。用该法对片剂中CPZ含量进行测定,回收率在95~110%之间,结果较满意。
孔华[7](2013)在《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文中提出尼莫地平为第二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的治疗。该药水溶性差,生物半衰期为1.52h,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健康受试者的生物利用度仅为5%13%。同时,市场主流产品尼莫同给药次数频繁,为此本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将其开发成渗透泵控释制剂,该制剂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延长其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以前期释放无时滞、最终释药完全及膜的完整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增溶剂、助悬剂及致孔剂等,确定了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最优处方,使其能在12h内接近零级释放,且最终的累积释放度在90%以上。建立了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释放度、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自制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除在高湿RH92.5%条件下吸湿严重外,高温60oC、光照4500lx、高湿RH75%条件下均较稳定。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均较稳定。选取雄性beagle犬为受试对像,采用单剂量双周期交叉法,以市售制剂尼莫地平缓释片云门尔平为对照制剂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自制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与市售尼莫地平缓释片的AUC0-24分别为(325.45±100.27)和(444.28±143.32)μg·h/mL,Tmax分别为(2.29±1.52)和(2.17±0.82)h,Cmax分别为(76.62±13.56)和(137.69±28.47)ng/mL。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54%,说明受试制剂与市售制剂生物等效。受试制剂和对照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方程分别为:y=0.9745x+37.483(R2=0.9168)和y=0.0.5219x+65.85(R2=0.6486),由此可以看出自制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内外相关性优于对照制剂。
孔艳[8](2013)在《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文中认为满山红总黄酮,是从满山红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总称,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疾病有的确切疗效,其普通剂型有消咳喘片、芩暴红颗粒剂、消咳喘糖浆剂等,以上剂型剂量小,服用次数较多,对于临床病人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用药多有不便。且其溶解度小从而影响体内吸收,使大多数满山红总黄酮普通制剂生物利用度低。本文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改善满山红总黄酮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再将其制成微孔渗透泵控释片。本文首先通过对满山红总黄酮提取物的性状、TLC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的考察,进行了质量控制研究。同时建立了满山红总黄酮的体外分析方法,以满山红总黄酮为指标成分建立了其释放度和含量的UV测定方法,为以后的处方筛选和制剂的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制备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考察了包括载体的种类和用量、溶剂的种类和用量、制备方法等因素,最终筛选出最佳的处方。最后对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进行了UV测定药物含量测定,为以后的制剂处方筛选提供依据。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采用单因素考察的方法,考察了压片方法、填充剂的种类、促渗剂的种类和用量、致孔剂PEG400的用量、增塑剂DBP的用量以及包衣厚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采用f2相似因子法判定各释药曲线的相似度,筛选出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为促渗剂氯化钠的用量、致孔剂PEG400的用量和包衣增重率。然后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处方进一步优化,并对优化处方进行了零级模型、一级模型和Higuchi模型的拟合,结果说明该优化处方符合零级模型,且零级释放特性显着。本文最后进行了控释片的质量控制研究。考察了性状、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初步稳定性,初步稳定性结果显示,该制剂有一定吸湿性,应封闭干燥保存。但高温、高湿和加速试验对该制剂无显着影响。
周苏[9](2011)在《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药物,通过激动组胺H1受体而发挥拟组胺作用。能特异性增加大脑、脑干内血液循环及内耳微循环,消除内淋巴水肿,可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头晕和眩晕。现有的普通片剂需要一天给药3次,血药浓度起伏较大。将甲磺酸倍他司汀制成微孔渗透泵控释片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恒定的释药速度释放出一定量的治疗药物,减少给要次数,提高病人顺应性,减少副反应,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相似因子法为分析方法,以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甘露醇为促渗剂,乙酸纤维素为包衣膜材料,PEG-1500为致孔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增塑剂,丙酮为包衣液溶剂,制备微孔渗透泵控释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筛选出最佳处方;以外观、含量、释放度为指标,考察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稳定性;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部制剂通则中片剂的有关规定,初步制定质量标准。结果最佳处方为甘露醇80mg/片,包衣液中PEG-1500的含量是乙酸纤维素的3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含量是乙酸纤维素的20%,包衣增重4%,乙酸纤维素的浓度为3%。通过释药过程的动力学拟合,可知该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释放机制较为接近零级释放模型,r=0.9926。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在光照、高温条件下外观、含量、释放度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在高湿条件下外观吸水膨胀明显,含量有所下降,释放加快。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质量控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好,回收率高,为研究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具有显着控释制剂的释药特征,能够恒速释药12小时,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但是要注意密封保存。
赵锋[10](2010)在《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盐酸氨溴索,又名沐舒坦(ambzoxol),系粘液调节剂,对呼吸系统有保护作用,为治疗哮喘的一线用药。目前,该药在国内、外只有缓释片剂上市,没有渗透泵控释剂上市。为了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同时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本研究采用渗透泵技术,研制出盐酸氨溴索的渗透泵双层控释片及胶囊。方法:本研究以盐酸氨溴索为模型药物,在药物及辅料性质的基础上,制备盐酸氨溴索渗透泵双层控释片及胶囊。(1)盐酸氨溴索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将盐酸氨溴索、渗透活性物质、助悬剂、稀释剂、润滑剂混合,以无水乙醇为润湿剂,通过制软材、制粒、整粒等工序制备含药层颗粒;同法,混合膨胀剂、渗透活性物质、润滑剂、色素,制备助推层颗粒。将以上两种颗粒压成双层片(直径9 cm)。分别对包衣液组成及包衣工艺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包衣液及包衣工艺,制备出渗透泵控释片。(2)盐酸氨溴索渗透泵胶囊的制备:将盐酸氨溴索、渗透活性物质、助悬剂、稀释剂混合,以无水乙醇为粘合剂,经制粒、整粒、装胶囊,后包衣、打孔,制备出盐酸氨溴索的渗透泵胶囊。对自制片、自制胶囊的渗透活性物质、助悬剂、稀释剂、增塑剂用量、膜厚度、片重、释药小孔、释放介质、转速等因素进行考察,评价药物释药行为。(1)自制片:通过单因素考察,以助悬剂、渗透物质、增塑剂的用量和膜的厚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以极差分析法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最佳片芯处方和制备工艺。对最优处方的释放度曲线与零级释放方程进行拟合。(2)自制胶囊:通过单因素考察,以渗透物质、增塑剂的用量和膜的厚度作为考察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星点效应面设计,筛选出最佳胶囊处方。对自制片及自制胶囊进行质量控制研究,考察性状、回收率、精密度、含量测定、释放度、稳定性等一系列制剂检查项目。含量测定条件为:色谱柱:Kromasil C18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1 mol/L磷酸氢二铵(磷酸调至pH 7.0)-乙腈(50︰50);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44 nm;进样量:20μl。采用HPLC法测定Beagle犬体内的血药浓度。对自制片、自制胶囊与市售盐酸氨溴索缓释胶囊进行三制剂三周期二重(3×3)拉丁方交叉试验设计,对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及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1)确定了最佳处方。a)自制片:根据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处方。含药层,盐酸氨溴索75 mg、葡萄糖30 mg、PEO(200,000)80 mg、无水乙醇(适量)、可溶性淀粉45mg、硬脂酸镁0.16 mg。助推层,PEO(5,000,000)60 mg、NaCl 10 mg、HPMC(k4M)10 mg、PVP 7 mg、柠檬黄(微量)。b)自制胶囊: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星点效应面设计,确定最佳处方。盐酸氨溴索37.5 mg、葡萄糖50.5 mg、PEO(Mw, 200,000)40 mg、可溶性淀粉37 mg、无水乙醇(适量)。(2)确定了最佳包衣液。a)自制片:醋酸纤维素6 g、PEG-1000 0.54 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0.6 g、丙酮200 ml,包衣增重9%。b)自制胶囊:醋酸纤维素6 g、PEG-1000 0.7 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0.6 g、丙酮200 ml,包衣增重4.4%。(3)确定了最佳包衣工艺。包衣温度35- 40℃、喷雾压强0.15 kg/cm2、包衣锅转速45 rpm、包衣液流速1.5 ml/min,包衣后40℃干燥12 h。(4)确定了最佳打孔方法。a)自制片:在含药层上中央打直径0.8 mm的孔。b)自制胶囊:在胶囊两端各打直径0.6 mm的孔。(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盐酸氨溴索进行了体外释药测定方法,确定了检测波长为307 nm。辅料在此波长下,对药物无干扰。盐酸氨溴索浓度(C)在10 135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A)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 =0.0075C + 0.0035,相关系数为r = 0.9999,回收率为99.92%,精密度RSD为0.93%。结果表明,此分析方法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能准确测定盐酸氨溴索渗透泵片的释药量。将释放度曲线以零级释放方程进行拟合(双层片r= 0.9921;胶囊r= 0.9944)。结果表明,符合零级释放要求。(6)采用HPLC法对盐酸氨溴索进行含量测定,检测波长为307 nm,线性回归方程为A= 27.037C+ 10.514(r= 0.9923),浓度(C)在15 1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A)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日间精密度RSD为1.19 1.29%,日内精密度RSD为0.79 1.12%,回收率为98.59 100.13%。(7)在高温(60℃)、强光照射(4500Lx)条件下,盐酸氨溴索渗透泵双层片、胶囊的性状、含量及释放度均无显着性变化,表明两制剂对热和光均稳定。高湿实验中,在RH 92.5%条件下,吸湿现象严重,两制剂出现了膨胀和药物外渗现象;在RH 75%条件下,两制剂的性状、含量及释放度基本无变化。加速实验表明,两制剂的性状、含量及释放度基本无变化。(8)药物动力学研究,各参数如下:自制片:AUC0→∞=7799±1.8,Tmax(h)=7.466±0.28,Cmax(ng/ml)=414.7±0.18。自制胶囊:AUC0→∞=7581±0.40,Tmax(h)=6.8712±0.30,Cmax(ng/ml) = 479.33±0.81。市售胶囊:AUC0→∞=7390±0.32,Tmax(h)=3.920±0.41,Cmax(ng/ml) = 517.97±0.35。经统计检验,结果如下:与市售缓释胶囊相比,自制片剂的达峰时间相当、峰浓度降低,以AUC0→∞为指标,两制剂生物等效;以Cmax为指标,两制剂生物等效。与市售缓释胶囊相比,自制胶囊的达峰时间相当、峰浓度相当,以AUC0→∞为指标,两制剂生物等效;以Cmax为指标,两制剂生物等效。结论:盐酸氨溴索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及渗透泵胶囊具有显着的控释制剂的释药特征,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模型,重现性良好。在光照、高温、加速试验中均有良好的稳定性。体内药动学实验证明,两制剂渗透泵控释片达峰时间比市售制剂长,并与市售制剂达到生物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苯地平缓、控释片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苯地平缓、控释片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药物pH调控长时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模型药物LS-川芎嗪的研究背景 |
1.1.1 LS-川芎嗪的来源与理化性质 |
1.1.2 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 |
1.1.3 LS-川芎嗪的制剂研究的意义 |
1.2 渗透泵控释片的特点 |
1.2.1 渗透泵制剂的释药原理 |
1.2.2 微孔渗透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目标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的处方前研究 |
第一节 LS-川芎嗪理化性质的测定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紫外法测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释放度的方法学考察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3 LS-川芎嗪原料药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的制备与处方优化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2.1 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的工艺考察 |
3.2.2 释放介质对释放的影响 |
3.2.3 处方单因素考察 |
3.2.4 正交实验优化处方 |
3.2.5 最优处方重现性考察与释药曲线拟合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HPLC法测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含量及杂质的方法学考察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仪器 |
4.1.2 材料 |
4.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4.2.1 溶液制备 |
4.2.2 色谱条件 |
4.2.3 方法学验证 |
4.2.4 含量测定方法 |
4.2.5 杂质测定方法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流动相的选择 |
4.3.2 破坏试验 |
第五章 LS-川芎嗪微孔渗透泵片稳定性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1.1 仪器 |
5.1.2 材料 |
5.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5.2.1 影响因素试验 |
5.2.2 加速试验 |
5.2.3 长期试验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臭氧氧化去除水溶液中硝苯地平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分析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臭氧浓度对NIF去除率的影响 |
2.2 NIF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2.3 溶液p H对NIF去除率的影响 |
2.4 不同水质本底对NIF去除率的影响 |
3 结论 |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那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中两组分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 |
2.2.2 供试品溶液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精密度考察 |
2.6 重复性考察 |
2.7 稳定性考察 |
2.8 回收试验 |
2.9 样品含量测定 |
2.1 0 样品含量均匀度测定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选择 |
3.3 流动相的选择 |
(4)硝苯地平自微乳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所涉及到的英文缩写 |
1 研究综述 |
1.1 硝苯地平的研究进展 |
1.1.1 硝苯地平的概述 |
1.1.2 硝苯地平的药理作用 |
1.1.3 硝苯地平的药动学研究 |
1.1.4 硝苯地平制剂研究概况 |
1.2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的研究进展 |
1.2.1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的概述 |
1.2.2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辅料的研究 |
1.2.3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的制备工艺研究 |
1.2.4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MEDDS)的药动学研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硝苯地平-SMEDDS处方前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1.1 实验仪器 |
2.1.2 试药 |
2.2 硝苯地平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色谱条件 |
2.2.2 硝苯地平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3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2.4 方法专属性 |
2.2.5 精密度实验 |
2.2.6 回收率 |
2.2.7 稳定性实验 |
2.2.8 方法重现性 |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3 硝苯地平-SMEDDS软胶囊的制备 |
3.1 仪器与试药 |
3.1.1 仪器 |
3.1.2 试药 |
3.2 色谱条件 |
3.3 自微乳处方组成研究 |
3.3.1 油相的选择 |
3.3.2 乳化剂的选择 |
3.3.3 不同乳化剂与油相之间的配伍变化 |
3.3.4 助乳化剂的选择 |
3.3.5 处方优化 |
3.4 硝苯地平-SMEDDS的制备 |
3.4.1 搅拌温度 |
3.4.2 混合方式 |
3.4.3 混合速度 |
3.4.4 混合时间 |
3.5 硝苯地平-SMEDDS体外评价 |
3.5.1 形态 |
3.5.2 粒径分析及Zeta电位 |
3.5.3 粘度 |
3.5.4 初步稳定性考察 |
3.6 硝苯地平-SMEDDS软胶囊的制备 |
3.6.1 软胶囊的处方 |
3.6.2 软胶囊内容物的配制 |
3.6.3 胶皮液的制备 |
3.6.4 软胶囊制备工艺的考察 |
3.6.5 处方工艺重现性的考察 |
3.7 本章小结 |
4 硝苯地平-SMEDDS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1.1 仪器 |
4.1.2 试药 |
4.1.3 实验动物 |
4.2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4.2.1 色谱条件 |
4.2.2 对照液及内标液的配制 |
4.2.3 含药血浆的处理及测定 |
4.2.4 方法专属性的考察 |
4.2.5 标准曲线与线性考察 |
4.2.6 定量下限 |
4.2.7 精密度与准确度 |
4.2.8 提取回收率 |
4.2.9 血浆样品稳定性 |
4.2.10 方法重现性 |
4.3 硝苯地平-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4.3.1 给药方案 |
4.3.2 药动学参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HPLC法测定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含量测定 |
2.1.1 溶液制备 |
2.1.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2.1.3 专属性考察 |
2.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5 回收率实验 |
2.1.6 溶液稳定性实验 |
2.1.7 重复性实验 |
2.1.8 中间精密度实验 |
2.2 有关物质的测定 |
2.2.1 溶液的制备 |
2.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 |
2.2.3 降解产物分离实验 |
2.2.4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 样品检测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3 避光操作 |
(6)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六种有机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MEs |
1.1.1 CMEs起源及发展 |
1.1.2 化学修饰电极概况 |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1.1.4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
1.1.5 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2 石墨烯 |
1.2.1 石墨烯(graphene)概况 |
1.2.2 石墨烯特性 |
1.2.3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2.4 氧化石墨烯(GO) |
1.2.5 Nafion膜 |
1.3 石墨烯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1.3.1 超级电容器 |
1.3.2 传感器 |
1.3.3 酶生物传感器 |
1.3.4 DNA生物传感器 |
1.3.5 石墨烯修饰电极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Nafion分散纳米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对非那西汀的测定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石墨烯修饰电极的构建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3.2 非那西汀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2.3.3 样品测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盐酸川芎嗪在石墨烯/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GCE/Nafion-Graphene修饰电极的制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3.3.2 优化实验条件 |
3.3.3 LZC注射液的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氯霉素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构建石墨烯修饰电极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氯霉素在GCE/Nafion-Graphene上的电化学行为 |
4.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3 分析应用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尼美舒利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电极的预处理 |
5.2.3 GO/GCE修饰电极的制备 |
5.2.4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2 尼美舒利在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5.3.3 样品中尼美舒利含量的测定 |
5.4 小结 |
第六章 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硝苯地平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修饰电极制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硝苯地平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6.3.2 实验条件优化选择 |
6.3.3 实际样品测定 |
第七章 盐酸氯丙嗪在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试剂与仪器 |
7.2.2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优化实验条件 |
7.3.2 CPZ电化学行为 |
7.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工作总结 |
(7)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高血压 |
1.2.1 高血压的危害 |
1.2.2 引发高血压的因素 |
1.2.3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1.3 渗透泵 |
1.3.1 渗透泵的发展 |
1.3.2 渗透泵制剂的优势 |
1.3.3 渗透泵的分类 |
1.3.4 渗透泵制剂的关键因素 |
1.4 尼莫地平 |
1.4.1 理化性质 |
1.4.2 药理药效 |
1.4.3 尼莫地平市场状况 |
第2章 制剂处方设计前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 尼莫地平在不同介质中溶解度的测定 |
2.5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5.1 专属性试验 |
2.5.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5.3 回收率 |
2.5.4 精密度 |
2.5.5 溶液稳定性 |
2.5.6 三批含量测定 |
2.6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
2.6.1 专属性试验 |
2.6.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3 定量限与检测限 |
2.6.4 精密度 |
2.6.5 尼莫地平杂质Ⅰ回收率 |
2.6.6 三批有关物质测定 |
2.7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7.1 释放度测定方法 |
2.7.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7.3 释放度检测方法的验证 |
2.7.4 体外释放条件的选择 |
2.7.5 释放度数据分析方法 |
2.8 辅料相容性试验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剂处方工艺研究 |
3.1 仪器与试药 |
3.2 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图 |
3.2.1 片芯制备 |
3.2.2 包衣 |
3.2.3 打孔 |
3.2.4 制备工艺流程图 |
3.3 单因素考察 |
3.3.1 片芯处方筛选 |
3.3.2 包衣液处方筛选 |
3.3.3 制备工艺的筛选 |
3.4 三批重现性 |
3.5 质量对比 |
3.5.1 外观 |
3.5.2 释放度 |
3.5.3 含量及有关物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剂稳定性研究 |
4.1 仪器与试药 |
4.2 考察项目 |
4.2.1 外观性状 |
4.2.2 含量的测定 |
4.2.3 有关物质的测定 |
4.2.4 释放度的测定 |
4.3 影响因素试验 |
4.3.1 高温试验 |
4.3.2 高湿试验 |
4.3.3 光照试验 |
4.4 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 |
4.4.1 加速试验 |
4.4.2 长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剂在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
5.1 仪器与试药 |
5.2 给药及采血 |
5.3 血浆样品处理 |
5.4 LC-MS/MS 检测条件 |
5.4.1 色谱条件 |
5.4.2 质谱条件 |
5.5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5.6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立题依据 |
1.1 病种选择 |
1.2 模型药物的选择 |
1.3 剂型选择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薄层鉴别 |
2.1 槲皮素的鉴别 |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3 鉴别方法 |
2.2 杜鹃素的鉴别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鉴别方法 |
3 含量测定 |
3.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
3.1.1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1.2 满山红总黄酮提取物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1.3 吸收波长的选择 |
3.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1.5 稳定性考察 |
3.1.6 精密度考察 |
3.1.7 重复性考察 |
3.1.8 回收率实验 |
3.1.9 总黄酮含量测定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槲皮素和杜鹃素的含量 |
3.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3.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3.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3.2.4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2.6 精密度试验 |
3.2.7 稳定性试验 |
3.2.8 重复性试验 |
3.2.9 回收率试验 |
3.3 满山红总黄酮提取物溶解度的考察 |
3.4 检验 |
4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4.1 释放度测定方法 |
4.2 方法学考察 |
4.2.1 溶出介质的选择 |
4.2.2 搅拌桨速的选择 |
4.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2.4 药物稳定性考察 |
4.3 释放度数据的分析方法 |
5 讨论 |
6 小结 |
6.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6.2 满山红总黄酮提取物的溶解性及相关理化性的考察 |
6.3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二章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主要应用的数学处理方法 |
2.2 满山红总酮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的测定 |
2.3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2.4 处方的筛选 |
2.4.1 溶剂法中处方的筛选 |
2.4.2 溶剂-熔融法中处方筛选 |
2.5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4.1 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处方筛选 |
4.2 溶剂-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的处方筛选 |
第三章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处方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剂量设计 |
2.2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 |
2.3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 |
2.4 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单因素考察 |
2.4.1 片芯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2.4.2 包衣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2.5 包衣工艺参数的考察 |
2.6 片芯工艺的考察 |
2.6.1 压片方法的考察 |
2.6.2 片芯硬度的考察 |
2.6.3 颗粒含水量的测定 |
2.6.4 颗粒堆密度的测定 |
2.6.5 颗粒休止角的测定 |
2.7 满山红总黄酮渗透泵控释片处方优化 |
2.7.1 星点试验设计 |
2.7.2 结果与分析 |
2.7.3 模型拟合 |
2.7.4 Y2效应面分析 |
2.7.5 Y6效应面分析 |
2.7.6 Y12效应面分析 |
2.7.7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
2.7.8 优化处方的验证 |
2.8 处方的确定 |
2.8.1 片芯处方 |
2.8.2 包衣液处方 |
2.9 批间重现性及释药曲线拟合 |
3. 讨论 |
3.1 片芯处方的研究 |
3.1.1 片芯粘合剂与润湿剂的选择 |
3.1.2 片芯稀释剂的选择 |
3.1.3 促渗剂的选择 |
3.2 包衣处方的研究 |
3.2.1 增塑剂DBP的研究 |
3.2.2 致孔剂的研究 |
3.2.3 衣膜厚度的研究 |
3.3 片芯的工艺研究 |
3.4 处方优化的研究 |
4. 小结 |
4.1 单因素考察 |
4.2 处方优化 |
第四章 PVPK30-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质量控制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2.1 槲皮素的鉴别 |
2.2.2 杜鹃素的鉴别 |
2.3 检查 |
2.3.1 重量差异 |
2.3.2 累积释放度的测定 |
2.4 含量测定 |
2.4.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 |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满山红渗透泵片中槲皮素和杜鹃素的含量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PVPK30-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影响因素试验 |
1.1 高温试验 |
1.2 高湿试验 |
1.3 光照试验 |
2 加速试验 |
3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甲磺酸倍他司汀的理化性质 |
三、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 |
三、单因素考察试验 |
四、包衣处方的优化筛选 |
五、最佳处方的验证 |
六、稳定性考察 |
七、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质量标准的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UV 检测方法的建立 |
三、质量标准的研究 |
四、质量标准草案的制定 |
五、小结与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制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盐酸氨溴索渗透泵双层控释片的制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渗透泵胶囊的研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盐酸氨溴索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及渗透泵胶囊的质量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盐酸氨溴索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及胶囊 Beagle 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难溶性药物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苯地平缓、控释片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药物pH调控长时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D]. 沈惠芬.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2]臭氧氧化去除水溶液中硝苯地平的效能研究[J]. 谢美玲,刘世诚,徐贞贞. 供水技术, 2017(06)
-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那普利非洛地平缓释片中两组分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J]. 王健松,邢盛,李翠芬,徐平声. 中南药学, 2016(10)
- [4]硝苯地平自微乳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D]. 冮怡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08)
- [5]HPLC法测定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J]. 孔华,刘燕,杨阳,狄忠,刘善堂,梅兴国.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3(03)
- [6]纳米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六种有机药物的研究[D]. 方晓雪. 广西民族大学, 2013(08)
- [7]尼莫地平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D]. 孔华. 武汉工程大学, 2013(03)
- [8]满山红总黄酮固体分散体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D]. 孔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9]甲磺酸倍他司汀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的研究[D]. 周苏. 辽宁医学院, 2011(01)
- [10]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制剂的研制[D]. 赵锋.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