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桩土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荷载,刚度,腹板,有限元,性能,组合。
桩土共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彪来,辛延甫[1](2019)在《桩-土共同作用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部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依托工程,基于Winkler地基梁理论,通过建立应用于连续刚构桥的桩-土共同作用计算方法,研究了桩土效应对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以及墩身高度变化时桩土效应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影响。研究表明:桩土效应对主梁的竖向位移值及弯矩具有显着影响;桩土效应对主梁下挠的影响与墩高的变化近似成线性关系,随着墩高的增加其影响逐渐降低;桩土效应对主梁弯矩的影响效应与墩高的变化近似成线性关系,对矮墩的影响大于对高墩的影响。建议墩身高度百米内的大跨连续梁桥在设计及施工中考虑桩-土共同作用,以保证结构长期内力、变形分布更为合理、安全。(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8期)
肖昭然,徐中原,蒋敏敏,刘海军,张洋[2](2019)在《浅圆仓基础桩土的共同作用实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不同位置、不同荷载情况下桩顶反力、桩间土压力、桩与土分担荷载的比例以及浅圆仓在建设过程中和加载过程中沉降大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圆仓在主体竣工和试装粮完成后地基土平均土压力只占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68.81%,没有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由桩顶应变计实测结果可知,浅圆仓在装粮荷载装粮完成后,桩基内部桩承载力不到设计值的60%,桩基内部桩需优化设计。同时,随着加载荷载的增加,桩间土分担荷载的比例逐渐减少,装粮完成时土承担上部荷载的20%。实测沉降结果表明,沉降较小且较为均匀,仓体结构安全稳定。分析结果可为浅圆仓的基础设计优化、施工及使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7期)
袁斌,韩建刚,张海康,肖彦杰[3](2019)在《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两桩承台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桩-土-两桩承台的非线性计算模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分析比较了不同距厚比的两桩承台在共同作用下承受荷载时的力流分布和受力特征,对比了承台内钢筋的应力及发展趋势;最后探讨了承台在共同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为两桩承台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对于距厚比w/h_0≤1的两桩承台建议可采用空间桁架模型计算,而距厚比w/h_0>1的两桩承台则可采用深受弯的梁式体系进行计算。(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喆,王崇实[4](2019)在《具有软弱下卧层地基的桩土共同作用体系实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桩土共同作用体系的工作机理,对实际工程通过单桩静载试验、基底土压力试验、桩顶反力试验和沉降观测等进行原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桩土共同作用体系中,在承载方面,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得以有效发挥,最终能分担28.07%的上部荷载;在变形方面,对结构平均沉降最终能产生比桩更大的影响,土在承载和变形方面的效用均呈现滞后性,桩率先进入工作状态,始终承担绝大部分上部荷载﹒软弱下卧层对沉降的影响体现在沉降速率上,对最终沉降量的影响不显着;结构平均沉降是桩顶变形与地基变形相互协调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傲[5](2018)在《桩土共同作用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抗滑桩在边坡加固、地灾防治等工程领域应用较为广泛。一般而言的相关设计理论很少涉及甚至是忽略了桩土共同作用,导致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理论上存在较大的误差,甚至不合理。为此,本文就土体抗力的分布在抗滑桩加固边坡时所对应的桩后推力及桩前土体抗力、对应的临界桩间距、滑坡推力及剩余下滑力、土拱效应及拱厚的求算、稳定性分析等问题展开了相关的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想要取得的成果如下:1.回顾与分析桩后推力及桩前土体抗力对应的分布形式,并用GTSMIDAS/相关的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及大小与土体的性质和变形有关同时得出桩所受的约束形式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的结论。2.必须合理的设置桩间距,使桩间形成土拱,才能确保土体有效地向桩传递滑坡推力。分析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及破坏形式,同时根据已有实验数据推导出拱厚的求算公式;桩间土拱的强度分析采用摩尔-库仑准则进行,从而得出相应的临界桩间距公式,运用GTSMIDAS/软件模拟相关情况,得出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的结论。3.本文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和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桩径以及对应的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对临界桩间距有较大的影响。且临界桩间距在通常的情况下受土体的变形模量、泊松比的影响较大。4.对各约束条件在运用现有的桩对应的挠曲微分方程及变形理论情况下分析得出:桩顶的约束条件对桩身位移、剪力、弯矩都是有影响的。且桩身位移、剪力、弯矩在桩顶固定和铰接时比桩顶不转动和自由时要小很多在滑坡推力恒定情况下。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工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对应的桩顶的约束情况,使对应的弯矩最大化及剪力减小,从而达到弥补桩身强度不足缺陷的目的。5.滑坡中部附近为抗滑桩合理桩位置,这是利用本文加固边坡方法结合计算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而且利用本文改进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所得到的安全系数和利用理正求算出的结果基本相同,同时运用GTS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所得到的位移云图证明了方案改进后边坡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12-21)
鲁荣利,董明渊[6](2018)在《桩土共同作用对波纹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地震反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土共同作用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很大,本文以某座单箱单室叁跨波纹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波纹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有限元模型。为分析桩土共同作用对波纹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本文计算与对比了考虑与不考虑桩土共同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为未来类似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7期)
孙霖[7](2018)在《上海软土地区CFG桩桩土共同作用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长江叁角洲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建筑工作需要在软土地区开展,因此对其软土地基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FG桩(CementFly-ash Gravel Pile)意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由碎石、石屑、砂、粉煤灰掺水泥加水搅拌,用各种成桩机械制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可变强度桩。目前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理论和处理方法呈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中桩的长度、直径等因素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还需对CFG桩桩土共同作用的影响因素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工作。论文在总结了 CFG桩复合地基的桩体材料特性、适用性、加固机理、受力特性和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上海市中海奉城工程为例,通过理论与数值模拟方法计算CFG桩桩长、桩径、桩间距与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为期45天的地基沉降监测,以期为上海软土地区CFG桩桩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结果:当桩长分别为18m、22m、26m、30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56.3mm、52.9mm、49.6mm、47.5mm,说明随着桩长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减小,地基承载力增加;当桩径分别为0.5m、0.7m、0.9m、1.1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56.3mm、53.2mm、50.3mm、48.1mm,说明随着桩径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减小,地基承载力增加;当桩间距分别为1.6m、1.8m、2.0m、2.2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56.3mm、57.9mm、59.0mm、61.8mm,说明随着桩间距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增加,地基承载力降低。通过45天的实时监测,当桩长分别为18m、22m、26m、30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22.3mm、19.2mm、17.4mm、15.1mm;当桩径分别为0.5m、0.7m、0.9m、1.1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 22.3mm、18.6mm、16.4mm、15.6mm;当桩间距分别为 1.6m、1.8m、2.0m、2.2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22.3mm、22.9mm、24.1mm、25.2mm。通过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得出结果:当桩长分别为18m、22m、26m、30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23.7mm、21.5mm、18.3mm、15.9mm,说明随着桩长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减小,地基承载力增加;当桩径分别为0.5m、0.7m、0.9m、1.1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15.9mm、15.5mm、14.7mm、14.4mm,说明随着桩径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减小,地基承载力增加;当桩间距分别为1.6m、1.8m、2.0m、2.2m时,对应的复合地基沉降量分别为12.7mm、13.9mm、14.4mm、15.9mm,说明随着桩间距的增加,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增加,地基承载力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谭伟[8](2017)在《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由于其整体性较好、用料省、且能较好的适应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位移等优势,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研究如何提高其抗震性能,减轻在大震中的震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软土场地中的矮墩连续刚构桥,因土体对桩基约束较弱,桩基计算自由长度较大,在抗震性能分析中合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重要性也是连续刚构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某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动力特性、抗震性能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利用midas/civil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基本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该型桥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对连续刚构桥动力性能进行分析时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影响是必要的;墩高改变对桥梁整体动力特性影响最大,桥台支座纵向刚度、桩径和桩间距的改变只能对桥梁某些方向的动力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桥墩截面形式为空心或者实心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不大;2)分别利用反应谱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对基本模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桩-土共同作用计算的结构位移反应明显更大,这两种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都可以为桥梁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但时程分析法的分析结果更加直观丰富,并且对比发现桥梁纵向地震响应分析中多数情况下得到更加保守的结果,因此后续影响因素分析中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3)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桩径、桩间距、墩高、桥台支座纵向刚度大小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进行连续刚构桥下部结构设计时应尽量使设计墩高与“最优墩高”接近;对于边墩支座的选取要尽量避免纵向约束刚度过大;基础设计时,在满足承载能力和规范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连续刚构桥的桩径、桩间距。(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10-11)
黄博,梁雨兰[9](2017)在《桩-土共同作用下的高桩码头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桩码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码头结构形式,在我国港口码头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高桩码头一旦遭受地震荷载,其影响很大甚至产生破坏。因此,开展高桩码头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考虑高桩码头桩-土共同作用,对比不同桩基间距的影响和有无斜桩的影响条件下的高桩码头结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顶部最大位移,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7年09期)
周峰,朱锐,郭天祥,翟德志[10](2017)在《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工程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端承型桩等支承刚度较大的桩基础,在正常工作荷载作用下,桩顶较小的竖向变形无法保证桩土共同作用的实现,这可能导致良好的天然地基承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介绍的典型工程成功解决了支承刚度较大的桩基础难以实现桩土共同作用的问题,同时还实现了桩筏基础的变刚度调平,通过对工程设计及数值分析过程的详细论述与描写,并将现场测试数据与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应用于该项目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数值分析及现场实测结果显示,本工程采用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后,建筑物总沉降和差异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土分担了上部结构63%的的荷载,桩基数量大幅度降低,减少了高能耗建材的使用和桩基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工程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实施所取得的相关经验与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桩土共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不同位置、不同荷载情况下桩顶反力、桩间土压力、桩与土分担荷载的比例以及浅圆仓在建设过程中和加载过程中沉降大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浅圆仓在主体竣工和试装粮完成后地基土平均土压力只占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68.81%,没有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由桩顶应变计实测结果可知,浅圆仓在装粮荷载装粮完成后,桩基内部桩承载力不到设计值的60%,桩基内部桩需优化设计。同时,随着加载荷载的增加,桩间土分担荷载的比例逐渐减少,装粮完成时土承担上部荷载的20%。实测沉降结果表明,沉降较小且较为均匀,仓体结构安全稳定。分析结果可为浅圆仓的基础设计优化、施工及使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土共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彪来,辛延甫.桩-土共同作用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响应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2].肖昭然,徐中原,蒋敏敏,刘海军,张洋.浅圆仓基础桩土的共同作用实测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3].袁斌,韩建刚,张海康,肖彦杰.基于桩土共同作用下的两桩承台数值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4].王喆,王崇实.具有软弱下卧层地基的桩土共同作用体系实测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杨傲.桩土共同作用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8
[6].鲁荣利,董明渊.桩土共同作用对波纹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地震反应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7].孙霖.上海软土地区CFG桩桩土共同作用性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8].谭伟.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连续刚构桥抗震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7
[9].黄博,梁雨兰.桩-土共同作用下的高桩码头抗震性能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7
[10].周峰,朱锐,郭天祥,翟德志.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桩土共同作用的工程实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