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1]2007年在《北方常用柴胡类药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胡是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抗肿瘤、保肝、解热等疗效,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其性状不同,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柴胡属植物众多,分布广泛,在产地均作柴胡药用,造成柴胡药材的品种混杂问题十分严重。柴胡的药源一直以野生为主,但近年来野生资源减少,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栽培柴胡。对于栽培品的质量需作系统研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对柴胡饮片的研究较少,亟待提出质量标准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柴胡的质量指标不完善,应考虑结合柴胡皂苷等指标,以更加全面、真实的体现柴胡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从北方地区收集了百余份柴胡药材及饮片样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柴胡样品进行了品种鉴别和质量研究,为完善柴胡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参考。具体的实验方法与结果如下:(1)经过商品来源调查,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为北柴胡,狭叶柴胡较少见;南柴胡类药材中狭叶柴胡极少,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所占比例较大。(2)将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方法相结合,对柴胡样品进行品种鉴别。结果如下:①栽培北柴胡与野生北柴胡在性状及显微上均有较大区别,易于区分,应考虑在药典的性状鉴别项有所体现;②狭叶柴胡、锥叶柴胡与线叶柴胡在性状及显微上的区别不大,非常容易混淆,在市场上多混作南柴胡出售。从显微试验结果来看,横切面上木栓层的薄厚和木质部纤维的多少在品种鉴定上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建议药典的鉴别项收录横切面显微。(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柴胡项下规定,供试品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不得少于11.0%。按药典方法测定柴胡样品的浸出物含量,结果如下:①野生北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16.5±3.24%,含量最高的为22.6%,合格率为97.6%;②栽培北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15.6±3.51%,含量最高的为21.7%,合格率为89.3%;③南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5.9±4.79%,含量最高的为30.2%,合格率为100%;④锥叶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4.39±3.79%,含量最高的为31.6%,合格率为100%;⑤线叶柴胡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25.5±3.26%,含量最高的为28.6%,合格率为100%;⑥柴胡饮片的浸出物平均含量为13.6±4.11%,含量最高的为20.3%,合格率为70.0%。在浸出物含量方面,野生北柴胡与栽培北柴胡无显着性差异;狭叶柴胡与锥叶柴胡、线叶柴胡无显着性差异;南柴胡的浸出物含量较北柴胡高近10%。(4)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样品的皂苷含量结果如下:①野生北柴胡的柴胡皂苷c、a、d含量分别为0.50%、1.90%、1.73%;②栽培北柴胡的柴胡皂苷c、a、d含量分别为0.55%、2.35%、2.27%;③南柴胡的柴胡皂苷c、d含量分别为0.15%、0.29%;④锥叶柴胡的柴胡皂苷c、d含量分别为0.15%、0.26%;⑤线叶柴胡的柴胡皂苷c、d含量分别为0.48%、1.13%;⑥柴胡饮片的皂苷c、a、d的含量分别为0.41%、1.17%、1.30%。⑦比较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与总皂苷的比值,发现北柴胡基本符合以下规律,即皂苷c%:皂苷a%:皂苷d%=6:23:21。综上所述栽培北柴胡皂苷含量较野生北柴胡高;南柴胡和锥叶柴胡的皂苷含量较低;线叶柴胡的皂苷含量较高。比较柴胡样品的浸出物含量与皂苷含量,发现两者没有相关性,所以应增加皂苷含量这一质量控制指标。(5)确定柴胡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条件,分别建立了野生北柴胡、栽培北柴胡、狭叶柴胡、锥叶柴胡及线叶柴胡的HPLC指纹图谱,归属了其中的3个主要皂苷成分。这几个品种的HPLC指纹图谱各自不同,可进行品种鉴别。并且在此HPLC指纹图谱条件下,可同时对柴胡皂苷c、a、d进行含量测定。(6)运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柴胡的挥发油进行分析,结果如下:①挥发油收油率分别为野生北柴胡0.15%、栽培北柴胡0.10%、狭叶柴胡0.18%、锥叶柴胡0.26%、线叶柴胡0.27%;②各品种柴胡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分别为:野生北柴胡--2-正戊基呋喃30.11%,罗汉柏烯11.17%,正庚醛7.99%;栽培北柴胡--乙酸乙酯21.59%,保留时间为17.67(未确定)16.82%,(R)-1-甲基-4-(1,2,2-叁甲基)-环戊烷-苯4.73%;南柴胡--乙酸癸酯27.43%,正十二醇7.94%,正癸醇5.41%;锥叶柴胡--(反,反)-2,4-癸二烯醛14.09%,2-正戊基呋喃9.16%,正十二醇6.5%;线叶柴胡--苯乙酮8.68%,十六烷酸7.46%,N-苯基-2-萘胺5.81%;③栽培北柴胡与野生北柴胡的挥发油中有16种相同的成分,这16种成分占栽培北柴胡挥发油总量的50.93%,占野生北柴胡挥发油总量的65.12%;④狭叶柴胡与野生北柴胡的挥发油中有9种相同的成分,这9种成分占狭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19.78%,占野生北柴胡挥发油总量的20.52%;⑤锥叶柴胡与狭叶柴胡的挥发油中有11种相同的成分,这11种成分占狭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27.74%,占锥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47.53%;⑥线叶柴胡与狭叶柴胡的挥发油中有7种相同的成分,这7种成分占狭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13.28%,占线叶柴胡挥发油总量的26.8%;⑦五份柴胡样品挥发油共有的成分仅有4种,说明不同品种柴胡的挥发油组分均具有其特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为北柴胡,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测定浸出物和皂苷含量、建立HPLC指纹图谱、气-质联用分析挥发油等方法,发现栽培北柴胡与野生北柴虽然在性状及显微上有较明显区别,但在浸出物及皂苷含量、HPLC指纹图谱方面差别不大;而在挥发油的含量及组分方面有一定差异。所以栽培柴胡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建议药典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指标对栽培柴胡有所体现,并增加显微鉴别、皂苷含量测定和HPLC指纹图谱部分的内容。根据本次试验,北柴胡浸出物含量为15.6%,柴胡皂苷c、a、d含量分别为0.50%、1.90%、1.73%。对产地为陕西、山西、河北、甘肃的北柴胡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在浸出物及皂苷含量方面无显着差异,表明产地对柴胡的质量影响不大。狭叶柴胡在市场上较少见。在性状、显微、浸出物及皂苷含量、HPLC指纹图谱和挥发油含量及组分上与北柴胡均有较大差异,建议对南北柴胡的质量分别进行控制。根据本试验,南柴胡浸出物含量为25.9%,皂苷c、d含量分别为0.15%、0.29%。市场上的柴胡饮片品种主要为北柴胡,浸出物含量为13.6%,皂苷c、a、d的含量分别为0.41%、1.17%、1.30%。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在市场上作南柴胡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试验表明在浸出物及皂苷含量、指纹图谱和挥发油的含量及组分上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与南柴胡接近,可作为药用资源进行开发。根据本实验结果,作者对药典的柴胡质量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起草了锥叶柴胡和线叶柴胡的质量标准草案。
刘雪[2]2015年在《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包合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筛选清热解肌颗粒药材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所得挥发油进行定性鉴别。2、筛选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的工艺参数并对挥发油包合物进行定性鉴别。3、测定挥发油提取物、挥发油包合物以及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的含量并对叁批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含量进行稳定性考察。2方法以挥发油的收油量作筛选标准,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北柴胡、羌活、白芷、生姜四味药材挥发油提取工艺的最优条件,进一步考察四味药材所含的挥发油限度;通过设计正交试验,考察包合温度、包合时间、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的变化对包合结果的影响,从而选出挥发油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并对工艺进行验证试验;选择薄层色谱法对药材挥发油提取物、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进行定性鉴别;运用气-质联用色谱仪分离鉴定药材中挥发油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筛选出指标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药材挥发油、挥发油包合物以及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的含量,并做方法学研究;对叁批大生产样品考察其长期留样和加速试验,研究制剂中挥发油的稳定性。3结果1、四味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为:羌活为加入8倍量水连续回流提取6h;生姜为加入8倍量水,连续回流提取7h;白芷为加入6倍量水,连续回流提取5h;北柴胡为加入6倍量水,连续回流提取6h。药材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入8倍量水,连续提取6小时;2、羌活、白芷、生姜、北柴胡四味药材中挥发油含量限度分别为1.55%(m L/g)、0.21%(m L/g)、1.65%(m L/g)、1.12%(m L/g)。3、四味药材共同提取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加入8倍于药材重量的水,水蒸汽蒸馏,连续提取6小时。4、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最佳包合工艺条件: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值1:8,加入1倍量乙醇溶解挥发油后,50℃包合温度下包合1小时。5、薄层色谱定性结果显示药材挥发油中含有可以定性定量的β-蒎烯、桉油精成分。6、运用GC测定药材挥发油、包合物中挥发油、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建立的GC方法用于测定挥发油含量结果准确,可靠,可行.7、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结果表明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3个月后与0月相比含量略有下降。4结论本次实验研究工作和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为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含量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制剂工艺可靠、合理、可行,检测分析方法方便、准确、可靠。
梁镇标[3]2012年在《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基于代谢组学的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是当前中药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同种药材来源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多种同属植物被当作一种药材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对其进行的鉴别与质量控制都大不尽如人意。中药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多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诸症,为中医常用清虚热药。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作为中药柴胡的来源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南柴胡B. scorzonerifolium Willd.).据以往统计资料记载,柴胡属植物在我国共有42种、17变种、7变型,但柴胡属大部分植物自古已有药用,各地区亦按其所产品种和历史使用习惯而在民间入药或自产自销。然而,由于同属植物来源的生药形态和显微特征极近似,加上所含的化学成分在植物发育和收采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得用传统的方法对柴胡进行鉴定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鉴于目前有的地区把当地所产的5、6种柴胡属植物混在一起当做药用,当中还包括有毒的大叶柴胡及活性成分极低的小柴胡,造成市场上柴胡品种相当混乱,药材质量极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可靠、有效的柴胡生药鉴定方法,以保证柴胡的用药安全及质量稳定。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的又一门新兴的组学技术,也是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分析手段,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为平台,对植物所含的小分子化学成分常具有较强的分离分析能力,尤其是具备电喷雾离子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因能完整给出待分析物质的分子离子碎片,有利于质谱分析器对物质的准确鉴别。相对其他分析方法,所产生的化学成分代谢谱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物体系的状态。由此,可比较准确地对生药质量进行鉴别评价,亦有利于建立系统规范的化学成分数据库(如柴胡药材数据库)。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非监督性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高维数据解析方法,其应用着重于发掘化学数据的外在表征与物质内在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最大程度上提取原始信息的同时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解决了液质联用等现代分析仪器或检测技术提供的大量而又丰富的量测信息所带来的统计分析难题,是目前代谢组学研究常用且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助于类似柴胡等多来源药材质谱分析等数据研究。目的:对当前柴胡属植物的品种资源及药用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提出确保柴胡药材准确鉴定及品种合理开发的策略;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平台,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建立准确、快速、可靠的柴胡类药材鉴定和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也为研究新品种,扩大新药源提供合理依据。方法:1、以文献资料为指导对柴胡属药用植物的分布地点进行确定,对于分布较广的种类如北柴胡,拟收集10个产地以上的标本及样品,每一产地采集或收集数个-10个居群的样品;对于分布区域较为局限的种类,则尽可能获取多个居群的个体,同时联合利用国内各标本馆中所藏柴胡属植物样本,保证标本和样品的准确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将所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并归纳品种、产地等信息,标本及实验样品均统一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备用。2、以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仪(UPLC-ESI-MS)为分析平台,对柴胡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代谢谱分析,并依次对质谱仪器的检测参数、色谱柱温、进样量、流动相组成及流速、样品的提取工艺等进行考察。3、用考察出来的最佳实验条件对柴胡属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依次进行化学成分代谢谱的数据及图谱的采集,对柴胡皂苷A、C、D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获得的数据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IMCA-P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产地的柴胡作出质量判定。4、将所采集的化学成分代谢谱的数据及图谱整理归纳后,以V C++及SQLserver2005等软件,建立柴胡属植物代谢组学分析专属数据库。结果:1、对柴胡属植物资源的调查一共采得213份柴胡属植物标本,分属19种、7变种、4变型;柴胡属植物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60%以上,品种又以柴胡、狭叶柴胡和银州柴胡为主。2、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一,药用的柴胡多为地方习用品种。即使所产为栽培的柴胡,但由于种源不纯或各地区互相引种,栽培地常有数种农家型的柴胡混生。目前栽培产量已远远超过野生品,但由于长期的人工栽培,加上种植集中且品种单一,品种出现种质退化,抗性降低,不同地区出产的药材质量大多参差不齐。3、作为商品用途的各种柴胡,无论来源是野生或者栽培,不同品种基原的柴胡在部分地区的购销过程中使用相同的药名;而同一品种基原的柴胡药材往往又有多个不同的商品名称。因此出现了同一基原植物在不同地区商品中归类不同,而同一商品名可能包括不同基原的植物,存在异物同名或同物异名的混乱现象,品名与品种区分不明。4、初步考察出了适合柴胡属植物的供试品提取条件为20倍溶媒比的5%氨水甲醇,超声波提取5次,每次30分钟;对提取条件的验证发现5个平行样品的柴胡皂苷A、D总提取率分别为:0.5176%、0.5144%、0.5181%、0.5152%、0.5167%,平均值为0.5168%,RSD值为0.409%,表明优化后提取条件的可行性及重现性均较好。5、利用UPLC-ESI-Q-TOF-MS分析柴胡中所含柴胡皂苷A、C、D等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靠、专属性强。对照品以峰面积对进样量进行线性回归得方程为柴胡皂苷A:Y=3.144X+37.08,r=0.9994;柴胡皂苷C:Y=18.40X+39.18,r=0.9989;柴胡皂苷D:Y=3.225X+161.8,r=0.9989。结果分别表明柴胡皂苷A在4.860μg-14.580gg范围内,柴胡皂苷C在0.3135-3.1350gg范围内,柴胡皂苷D在2.170μg-10.8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柴胡皂苷A的在样品中的含量介于0.0452%-0.3963%,柴胡皂苷C的含量介于0.0096%-0.1945%,柴胡皂苷D的含量则介于0.1082%-0.3673%。6、进行主成分分析时,由软件自动拟合,确定了最佳的主成分提取个数为2;同时从分析的结果出发,得以对所分析的样品中化学成分的异同作出判别,能够较好地按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品种、产地等信息对样品进行分类,初步显示柴胡药材质量与品种、产地存在相关关系。7、建立了拥有300多张图的柴胡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谱专属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1、作为一种传统用药,柴胡属药用植物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有比较广泛的资源分布。虽然栽培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品在市场上的供应不足等问题,但由于野生的药用植物资源曾经受各种灾害和不良环境的选择,抗逆性较强,保存着栽培种不具有或已经消失的特异基因,是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开发的同时应注意保护。2、在综合产量与质量等因素的前提下,针对合适的品种,栽培地应尽早制定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尽可能按要求优选一套成熟的柴胡种植技术,以从源头提高药材的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UPLC-ESI-Q-TOF-MS分析方法,为多基原的柴胡类药材作出了更为“全面”的化学成分分析,同时,更关注产地及品种对药材质量差异所引起的问题,是当前柴胡类药材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4、构建柴胡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专属数据库,方便了对柴胡研究资料的利用,有助于推动柴胡药材的种植、加工、销售等规范化管理,推进柴胡类药材的现代化研究。
杨舸[4]2005年在《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Ⅸ)》文中认为柴胡(Radix bupleurum)为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性平味苦、入肝、胆经。有发汗解表、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 本文对人工种植北柴胡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人工种植北柴胡的质量评价方法,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比色法,以柴胡皂苷a、c、d为指标结合柴胡总皂苷含量综合评价的方法。并用该法对栽培措施、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等影响北柴胡质量因素进行研究。 对北柴胡生产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首先研究了栽培措施对北柴胡质量的影响。其中种苗分级实验结果表明,叁级苗中柴胡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最低,故建议间苗时除去弱苗;种植密度实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0株/m~2时北柴胡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故认为北柴胡种植的密度为50株/m~2较佳;施肥实验结果表明,同时施加NP肥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说明北柴胡生产过程中应该适时施加NP肥;对割蕾北柴胡有效成分积累研究表明,北柴胡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最高时期在萌动期(4月初),且割蕾后北柴胡产量也有明显增加,故建议北柴胡绿果期(8月初)进行割蕾。同时我们对北柴胡生产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对黑龙江省不同产区(七台河、北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的规范化种植北柴胡研究表明,七台河产北柴胡质量最佳。因而,认为七台河为人工种植北柴胡最佳产地。不同采收期北柴胡有效成分积累研究表明,花期(7月中旬)柴胡皂苷a、c、d与柴胡总皂苷含量较高。但与割蕾北柴胡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期相比较,发现萌动期割蕾北柴胡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因而,认为北柴胡生产过程中应在花期割蕾,萌动期采收。对最适产地加工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阴干方法处理的北柴胡中有效成分与折干率均为最高,故北柴胡的最适产地加工方法为阴干。
黄帅[5]2010年在《柴胡质量研究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柴胡质量标准制订》文中提出目的:对2005年版《中国药典》柴胡质量标准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并制订2010年版《中国药典》柴胡质量标准。对柴胡药材质量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控制柴胡质量,实现对药用柴胡的更安全、更有效使用。方法: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收录的标准操作方法对从各大药材市场收购的柴胡药材,柴胡饮片及醋柴胡饮片(各至少10批药材)的常规质量指标如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柴胡药材,柴胡饮片及醋柴胡饮片(各至少10批药材)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与柴胡皂苷d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法,近红外光谱法对北柴胡与狭叶柴胡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根据柴胡皂苷a对柴胡皂苷c与柴胡皂苷d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柴胡药材中这叁种皂苷的含量,并将计算值与通过外标法测定的这叁种皂苷的含量值进行比较。运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柴胡药材中活性成分进行制备性分离研究。结果:对10批柴胡药材,10批柴胡饮片及10批醋柴胡饮片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各含量标准进行了限定;确立了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对10批柴胡药材,10批柴胡饮片及10批醋柴胡饮片的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d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含量标准限定。对北柴胡与狭叶柴胡的薄层色谱图,高效液相色谱图,近红外光谱图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两种柴胡的化学成分相差显着。依据相对校正因子法与外标法对柴胡药材中叁种皂苷含量的测定值在统计上没有显着差异,实现了通过只测定一种柴胡皂苷的含量,进而对柴胡3种活性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的“一测多评法”。运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柴胡药材中活性成分柴胡皂苷a实现了制备性分离。结论:1.制订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柴胡质量标准。2.建立了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3.运用色谱手段与光谱方法揭示了北柴胡与狭叶柴胡在化学成分上差异性。4.建立了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柴胡药材中叁种皂苷的含量。5.运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对柴胡药材中活性成分柴胡皂苷a实现了制备性分离。
黄海强[6]2010年在《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及天目藜芦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及天目藜芦化学成分研究本文研究了伞形科柴胡属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中的活性成分及有毒植物大叶柴胡(B. longiradiatum)中的毒性成分。从两种柴胡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34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新化合物,从而阐明了柴胡属植物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物质基础。并进一步进行了中药柴胡的质量控制研究,考察并建立了基于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相应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此外,研究了百合科藜芦属植物天目藜芦(Veratrum schindleri Loes. f.)中的化学成分,从中共分离鉴定了36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34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胡杰[7]2009年在《柴胡质量评价方法及药效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柴胡为常用中药材,具有解表和里、舒肝解郁、升提中气等功效,中国药典收载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柴胡主要药效成分为柴胡皂苷和挥发油,其中柴胡皂苷类成分的含量较高,且以柴胡皂苷a、d的药理作用最强。目前药典中规定的柴胡药材并无含量测定项,仅限于定性鉴别,不能有效控制其质量。为此,本论文通过比较研究,旨在建立柴胡皂苷a、d的含量测定方法,结合指纹图谱技术对柴胡的质量控制进行系统研究,以建立完善、可控的柴胡药材质量评价方法,同时比较了药典正品北柴胡和红柴胡药效作用间的差异性。建立了HPLC柱前酸化处理测定柴胡皂苷a、d含量的方法,以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优化酸处理条件为:药材提取液加入8%盐酸于30℃恒温反应18h,用8%KOH调节pH值至中性。色谱条件为:Hypersil ODS-C18柱(20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250 nm,流动相乙腈-0.05%H3PO4 (38:62),流速,1.0mL·min-1,柴胡皂苷a线性范围0.119-2.38μg(r=0.9998),平均回收率99.96%(RSD=1.67%),柴胡皂苷d线性范围0.157-3.14μg(r=0.9994),平均回收率98.73%(RSD=1.28%);分析测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方式的118份柴胡药材样本。建立了基于HPLC-UV的柴胡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因改进了流动相酸的种类,解决了一直困扰因紫外末端吸收波长检测带来的色谱图基线波动不平的问题,获得了理想的HPLC图谱,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amonsil(钻石)C18 (200 mm×4.6 mm,5μm),检测波长203 nm,以乙腈-水(均含0.02%CF3COOH)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测定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36个柴胡样品,得32个共有峰,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SPSS软件”和“'SIMCA-P软件”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北柴胡和红柴胡在解热、抗炎、镇痛及保肝等方面药效作用间的差异,分别采用大鼠2,4—二硝基苯酚致热实验、小鼠光热法致尾痛实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及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实验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柴胡药材其柴胡皂苷a、d含量差异明显,建议柴胡种植时应做产地适应性考察;柴胡药材栽培品的质量均一性较好,可替代野生品;化学成分分析,北柴胡与近缘种正品红柴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非药典正品黑柴胡的亲缘关系较远。所建立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柴胡的资源利用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中药现代化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袁伯川[8]2017年在《柴胡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及柴胡药材的质量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各种柴胡的混用滥用会导致柴胡质量的不可控制以及相应的用药安全的问题,对不同种柴胡属药用植物的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新鉴定方法迫在眉睫。本论文试图通过DNAbarcoding技术建立对柴胡属常见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新方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HPLC手段考察不同种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从而达到质量评价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小样本扩增不同种柴胡的4种候选DNA条形码序列,ITS、psbA-trnH、matK、rbcL,比较这4种DNA条形码的鉴定效率,从而筛选出最佳DNA条形码。进而大样本量的扩增该最佳DNA条形码序列,建立起序列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变异位点、遗传距离、聚类、"单倍型-物种"4个层次的分析,以建立起柴胡属常见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在对柴胡药材的质量评价方面,本文通过HPLC技术分析柴胡药材的柴胡皂苷含量,并通过SAS 8.0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不同种柴胡的优劣,不同产地柴胡的优劣。最终将建立起来的分子鉴定及质量评价方法用于对市售柴胡药材的评价,从而了解目前柴胡市场信息,给出合理的建议。本文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描述并总结了 7种柴胡属常见药用植物的性状及粉末显微特征,总结了柴胡属内常见的药用植物的特点。(2)分析比较了各种DNA条形码对不同种柴胡的序列扩增效率、测序成功率、遗传距离分析、聚类分析、"单倍型-物种"对应关系,筛选出了适合柴胡属常见药用植物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即:ITS序列。(3)成功建立了用于鉴定常见柴胡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本实验通过对大样本量的柴胡属药用植物的ITS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 7种常见药用柴胡的19种ITS序列单倍型,统计得到了 86个变异位点。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变异位点、遗传距离、聚类、"单倍型-物种"四个层次的分析,从而确定了 ITS序列能够成功对柴胡属常见药用植物进行鉴定,并建立了基于19种ITS序列单倍型检索的"单倍型-物种"的鉴定方法。(4)以柴胡皂苷含量为标准评价了各类柴胡的质量。柴胡样品中的叁种柴胡皂苷SSa、SSd、SSc的含量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按照柴胡皂苷的含量高低,不同种柴胡的优劣顺序为:窄竹叶柴胡>银州柴胡>北柴胡>锥叶柴胡>狭叶柴胡。此外,本实验亦评价了不同产地柴胡的皂苷含量,发现山西与甘肃所产柴胡质量较优,而宁夏所产次之。(5)对市售柴胡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本论文收集了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安徽亳州、广东广州、四川荷花池五大药材市场的柴胡药材,利用(3)中建立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市售柴胡药材进行了物种鉴定,明确了目前市场上柴胡以窄竹叶柴胡和北柴胡为主,银州柴胡亦有一定份额,狭叶柴胡、锥叶柴胡、叁岛柴胡较少。以《中国药典》规定的柴胡皂苷a、d含量为评价标准,这五大药材市场柴胡药材合格率为100%,但不同种柴胡的皂苷含量差异较大,窄竹叶柴胡能达到4%以上,而锥叶柴胡仅为0.4%左右。
王鹏[9]2004年在《北柴胡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北柴胡(Bupleurum cbinense DC.)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是一种常用中药,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各地,北柴胡为药典收载的正品柴胡,为开发利用其资源,对北柴胡进行GAP规范管理,本论文对北柴胡药材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利用75%EtOH(2%KOH)提取,正丁醇、乙醚萃取,并反复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及其他分离手段,从北柴胡中分离了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白芷素(W-1),山奈酚(W-2),芦丁(W-3),槲皮素(W-4),柴胡皂苷a(W-5),胡萝卜苷(W-6)和β-谷甾醇(W-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北柴胡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对9种不同产地的柴胡所含柴胡皂苷a和总皂苷的含量及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的柴胡所含总皂苷及挥发油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柴胡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9种不同产地的柴胡分别进行了高效液相指纹(HPLC-Fingerprint Spectrum,简称HPLC-FPS)图谱的研究,建立了中药北柴胡的指纹图谱。 本文研究结果为北柴胡质量标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杜士明[10]2013年在《鄂西北地区柴胡与北柴胡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鄂西北地区所产柴胡的资源调查、品质评价以及与北柴胡的品质比较研究,为药用柴胡新资源的发现、开发与利用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鄂西北地区柴胡的资源调查和品种鉴定研究1.1鄂西北地区柴胡的资源调查对鄂西北地区野生与栽培柴胡品种进行资源调查研究,采集并制作鄂西北地区原植物标本20余份,比较鉴别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异同,建立植物分类检索表。1.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品种鉴别研究建立竹叶柴胡与北柴胡、叁岛柴胡的药材及种子性状、显微、理化、TLC等特征鉴别方法。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竹叶柴胡、北柴胡和叁岛柴胡根及种子的显微结构,并分别制作药材和种子的横切片进行显微鉴定;利用泡沫反应鉴别不同品种的柴胡;按照薄层色谱法,鉴别竹叶柴胡与北柴胡。1.3鄂西北地区柴胡与北柴胡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利用分子标记ISSR技术对鄂西北地区柴胡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建立其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其他柴胡的主要差别及其亲缘关系。1.4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野生变家种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鄂西北地区柴胡生长的物候学观察,初步制定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种子的质量标准;徒手切片法观察竹叶柴胡种子特征,考察温度和不同培养介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考察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最佳采收期。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质量评价比较研究2.1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药用成分的比较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SSa)、柴胡皂苷d(SSd)的含量,比较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中柴胡总皂苷(SSt)的差异;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柴胡中可溶性多糖和粗多糖含量,比较两者总多糖的含量差异;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柴胡中挥发油含量,并进行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性不溶性灰分测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竹叶柴胡经蜜制、酒制、醋制前后挥发油和总皂苷的含量,比较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经不同方法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HPLC法比较分析不同产地的HPLC图谱,建立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HPLC指纹图谱;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建立柴胡药材的特征图谱,鉴定分析柴胡中的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对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2.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药理活性比较研究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解热镇痛作用的比较:采用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模型比较两种柴胡水煎液的解热作用;采用醋酸扭体实验及热板法比较两种柴胡水煎液及醇提液的镇痛作用。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抗炎、保肝作用的比较:采用二甲苯致耳壳肿胀及蛋清致足肿胀的小鼠模型比较两种柴胡水煎液的抗炎作用;采用四氯化氮的花生油溶液复制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P;检测肝组织匀浆生化指标SOD、MDA、GSH,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指标,比较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根的抗炎、保肝作用。[结果]1.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资源调查和品种鉴定研究1.1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资源调查本地区所产柴胡习称“北柴胡”,经鉴定多为伞形科植物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 ex DC.的干燥根,少数为石竹科植物蝇子草Silene fortunei Vis.的干燥根。1.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品种鉴别1.2.1竹叶柴胡与北柴胡原植物性状鉴别特征竹叶柴胡:小总苞片窄而小,披针形,叶较厚,近革质,有白色软骨质边缘。根粗厚,纺锤形,表面通常深红棕色或棕褐色。茎基部扭曲,少有分枝,上部叶长披针形,绿色,不向下反折。北柴胡:叶较薄,无白色软骨质边缘。根通常有分支或不分枝,表面通常淡黄色。茎单一或丛生,枝条稍呈之字形弯曲。小总苞片较厚,叁脉,边缘不透明;小伞形花序多而小。1.2.2竹叶柴胡与北柴胡根的显微特征竹叶柴胡根(2~3mm)横切面木栓细胞3-5列,皮层狭窄。韧皮部较发达,薄壁细胞35-45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宽广,约占直径的2/3,导管切向排列,直径10-50μ m,木纤维束和木薄壁细胞在木质部中部排列成续断的环状,木质部外侧无木纤维束和木薄壁细胞。北柴胡根(2-3mm)横切面木栓细胞5-8列。皮层细胞8-15列,细胞呈切向延长,皮层内侧油管散在排列,油管由8-12个细胞组成,直径20~45μ m,内含淡黄色油状物。韧皮部宽广,约占直径的1/3,内含散在油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宽广,导管切向排列,多排列成行,直径10~53μ m,木纤维束和木薄壁细胞较多,排列成1至多个续断的环状,射线3~5列。1.2.3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理化及薄层色谱鉴别各柴胡样本均产生泡沫,山西省运城县种植的北柴胡和湖北省保康县种植的竹叶柴胡产生的泡沫少于野生竹叶柴胡,放置后消失较快,但在鄂西北地区竹山、竹溪、郧县等地作柴胡使用的柴胡伪品石竹科植物蝇子草根可产生非常明显的泡沫,且保持长时间不消失。各药材样品与对照药材的主要斑点相同,在对照品SSa、SSd相应的位置均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说明竹叶柴胡、北柴胡以及叁岛柴胡的主要成分相近,利用TLC可以鉴别柴胡,但不能有效区分不同品种的柴胡。1.3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和北柴胡的遗传多样性ISSR研究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5个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带59条,多态性比率高达51.4%;12个竹叶柴胡共扩增出81条ISSR条带,多态性带42条,多态性比率高达51.9%。12个竹叶柴胡样品聚为一类,另两个北柴胡样品聚为另一类,两者的相似系数为0.55,说明竹叶柴胡与北柴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1.4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野生变家种关键技术研究1.4.1竹叶柴胡种子萌发特性研究不同浓度竹叶柴胡外种皮浸提液处理的柴胡种子萌发率、萌发势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着,且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表明种皮中存在抑制种子萌发抑制物质;竹叶柴胡种子培养床的选择以滤纸最优,40℃温水浸种能使竹叶柴胡的发芽率提高到64.8%;发芽介质对竹叶柴胡的种子无显着性的影响,但是30℃以上的萌发温度使种子发芽率显着降低。1.4.2竹叶柴胡最佳采收期研究竹叶柴胡SSa、SSd的含量从5月至7月呈递增趋势,到7月含量达最高,然后持续下降,到10月后地上部分枯萎进入休眠期含量达到最低,说明从SSa、SSd分析,本地区柴胡的采收应该在其地上部分枯萎前进行。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质量评价比较2.1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药用成分比较研究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野生品、种植品的SSt含量相近,低于河南、甘肃的野生柴胡,但明显高于山西省万荣县的北柴胡和湖北省南漳县的叁岛柴胡,结果表明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质量较好。河南省内乡县和湖北省秭归县的竹叶柴胡总皂苷含量较高,湖北省房县野人谷镇野生竹叶柴胡、保康县栽培品竹叶柴胡和山西省运城县的北柴胡总皂苷含量相近,说明生长环境对柴胡有效成分含量有明显影响。鄂西北地区种植的竹叶柴胡与野生竹叶柴胡相比,多糖含量稍低,竹叶柴胡地上部分也含有一定量的多糖成分,湖北省南漳县种植的叁岛柴胡和山西省运城县种植的北柴胡中的多糖含量较高,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和部位柴胡中多糖含量有较大差异。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野生品根中黄酮含量高于种植品,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湖北省房县野人谷镇野生柴胡根的黄酮含量高于山西省运城县、甘肃及湖北省南漳县的种植品;结果显示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柴胡根,说明柴胡的使用应根据其所发挥的药理作用选用合适的药用部位。竹叶柴胡中挥发油含量高于北柴胡和叁岛柴胡;鄂西北地区种植的柴胡挥发油含量高于野生柴胡挥发油含量,说明柴胡药材适于实施野生变家种。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明显高于生柴胡,挥发油的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柴胡总皂苷含量高低依次为蜜柴胡>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即柴胡蜜制品皂苷含量高于生品,但酒制品和醋制品中总皂苷含量低于生品,运用SPSS16.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生柴胡与醋制品、酒制品总皂苷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各组之间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柴胡炮制前后性味功效的变化是由于化学成分发生了转化,由此引起其药理作用的转变符合中药炮制理论。不同柴胡品种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共检出8个分离度良好的共有峰。北柴胡、小柴胡指纹图谱相似度相差较小,竹叶柴胡地上部分、叁岛柴胡指纹图谱相似度相差很大。根据质谱信息共分离鉴定了7个皂苷类化合物并作为柴胡药材的特征图谱峰,各个柴胡样本其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有显着差异,柴胡皂苷C、A、D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别。2.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与北柴胡的药理活性比较研究竹叶柴胡和北柴胡的水煎液均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两者解热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醋酸扭体实验结果表明竹叶柴胡和北柴胡水煎液、醇提液均有镇痛作用,且两者没有显着性差异;热板法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柴胡水煎液有镇痛作用且无明显差异(P>0.05),但醇提液无明显镇痛作用。耳肿胀度实验结果表明竹叶柴胡和北柴胡水煎液均具有明显抗炎作用,两者抗炎作用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足肿胀实验结果表明竹叶柴胡高剂量组和北柴胡高低剂量组在2h、4h、6h时均有抗炎作用,且与北柴胡抗炎作用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竹叶柴胡低剂量组、北柴胡高低剂量组ALT、AST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ALP与模型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竹叶柴胡高低剂量组和北柴胡高低剂量组SOD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竹叶柴胡10.Og/kg和北柴胡10.0g/kg剂量组的MDA、GSH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竹叶柴胡和北柴胡均有保肝作用,且两者没有显着差异。[结论](1)鄂西北地区所产柴胡习称为“北柴胡”品种实际为竹叶柴胡的干燥根,是鄂西北地区的主流柴胡品种。(2)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竹叶柴胡资源开发利用;ISSR分子标记特征能显着区别竹叶柴胡与其近缘种北柴胡等,可作为分子特征进行物种鉴别。(3)竹叶柴胡种子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和胚后熟是影响其种子发芽率的重要原因。(4)建立了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指纹图谱和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竹叶柴胡药材质量评价的依据,从而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质量可控。(5)测定了不同产地野生和种植竹叶柴胡根的有效成分,通过与其它柴胡品种和中国药典收录的北柴胡标准药材相比较,发现其有效成分含量相当于北柴胡样品,高于药典的所规定的柴胡含量标准;其降热、镇痛、抗炎、保肝活性作用也接近或超过北柴胡样品;ISSR分子标记实验证实竹叶柴胡与北柴胡是亲缘关系紧密联系的两个种。综上所述,竹叶柴胡是优质柴胡的药用植物资源之一,与北柴胡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和相似的药用品质。基于竹叶柴胡长期作为柴胡药材应用的历史,且是我国叁大柴胡主流商品之一,而鄂西地区竹叶柴胡一直被作为优质“柴胡药材”销向全国中药材市场,同时柴胡属多种植物的根曾经是中国药典中明确规定的基源植物,本文建议《中国药典》应考虑重新将竹叶柴胡作为中药柴胡的基源植物,收录进入《中国药典》,以使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扩大柴胡药用品种,缓解柴胡市场紧张局面。
参考文献:
[1]. 北方常用柴胡类药材的研究[D]. 杨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2]. 清热解肌颗粒中挥发油的提取包合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D]. 刘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
[3]. 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基于代谢组学的质量评价研究[D]. 梁镇标. 南方医科大学. 2012
[4]. 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Ⅸ)[D]. 杨舸.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5
[5]. 柴胡质量研究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柴胡质量标准制订[D]. 黄帅. 石河子大学. 2010
[6]. 柴胡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及天目藜芦化学成分研究[D]. 黄海强. 第二军医大学. 2010
[7]. 柴胡质量评价方法及药效学比较研究[D]. 胡杰. 山西大学. 2009
[8]. 柴胡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及柴胡药材的质量考察[D]. 袁伯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9]. 北柴胡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D]. 王鹏. 沈阳药科大学. 2004
[10]. 鄂西北地区柴胡与北柴胡品质的比较研究[D]. 杜士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