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营养成分分析和免疫活性功能评价

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营养成分分析和免疫活性功能评价

胡月薇[1]2003年在《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营养成分分析和免疫活性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迄今为止,大多数产业化的小球藻培养系统仍采用传统的自养培养方式。但是,这种培养方式得到的生物量一般为200~600mg/L干细胞,而在本实验室研究获得的异养培养体系中最高生物量可达48g/L干细胞,这为开发这一资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对自养小球藻的活性和保健功能的研究已十分深入,并已阐明,自养小球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各种功能活性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和解毒等。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对异养小球藻涉及较少。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氨基酸分析等现代分析技术,对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动物实验着重对其免疫功能活性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含蛋白质(27.6%)、脂肪(8.7%)、淀粉(38.2%)等主要营养成分。异养蛋白核小球藻与自养蛋白核小球藻相比,淀粉含量有所提高,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有所下降。氨基酸总含量占干重的19.96%,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至少有7种必需氨基酸,且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1%。在17种氨基酸中以具有健脑作用的谷氨酸含量最高,为4.19%,在7种必需氨基酸中亮氨酸含量最高,为1.37%。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7.24%,而且链长集中在C_(16)~C_(18),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47.17%和13.03%。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的叶黄素含量为0.2%。 2.下列各项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能显着地提高小鼠的免疫活性功能。 2.1 在小鼠碳廓清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且剂量~效应呈正相关关系,以高剂量组(500mg/kg.bw)作用最强,小鼠的吞噬指数提高了22%。 2.2 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且剂量~效应呈正相关关系,以高剂量组作用最强,小鼠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分别提高了44%和48%。这说明,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能显着增强小鼠的巨噬细胞活性功能。 2.3 在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测定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小鼠的NK细胞活性均有提高,且剂量~效应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鼠的NK细胞活性提高了77%。2口仍硕全学应‘落丈 2.4在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均能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且剂量~效应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了71%。 2.5在迟发型变态反应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有提高,且剂量一效应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剂量组能显着地增强小鼠T淋巴细胞活性功能(P<0.05),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了14%。这表明,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转化,显着地增强小鼠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活性。 2.6在生成抗体的浆细胞数检测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低、中、高剂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中剂量作用最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活性提高了21%。结果表明,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能显着地增强小鼠体液免疫功能活性。 2.7在血清溶血素测定试验中,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均能显着地提高小鼠半数溶血值(P<0.05),以中剂量组作用最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活性提高了72%。 3.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体重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对小鼠体重无显着性影响。 4.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经七天观察,各组动物未发现有明显中毒反应,也无一例死亡,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藻粉LDS。>l 0.00岁kg.bw.,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实际无毒物质。

孔维宝, 李龙囡, 张继, 夏春谷[2]2010年在《小球藻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小球藻是一种高蛋白、高多糖、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单细胞藻类,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可作为功能食品和营养强化剂应用于食品工业。本文综述了小球藻在食品领域开发利用的进展,着重从小球藻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3方面进行阐述。

焦文冬[3]2016年在《发状念珠藻与集胞藻、小球藻的营养成分及在盐胁迫下Rubisco基因表达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发状念珠藻(Nostoc flagelliforme)是一种重要的食用型经济蓝藻,俗称发菜,富含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钙、镁、钾、钠等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此外,它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胞外多糖具有调节免疫、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功能,极具开发潜力。但发状念珠藻自然繁殖速度缓慢,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采使其有限资源量锐减并濒临枯竭,原料短缺成为发状念珠藻及其胞外多糖工业化的瓶颈,如何有效提高发状念珠藻的生长速率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焦点。有研究发现,盐胁迫条件下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的产量及活性均高于正常培养。本研究选用发状念珠藻及具高光合作用的藻类集胞藻(蓝藻)、小球藻(绿藻)为原料,首先测定了叁种藻的基本营养成分,其次比较了它们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后对正常及盐胁迫培养条件下叁种藻的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活性及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为将高光合作用藻类的Rubisco基因导入发状念珠藻而提高其生长速率提供理论依据,为规模化生产发状念珠藻及其胞外多糖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常培养条件下发状念珠藻的生长速率远低于集胞藻和小球藻,且其叶绿素含量较低。发状念珠藻、集胞藻和小球藻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式,并含有丰富的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TAA)的43.96%、45.06%和49.72%。叁种藻的不饱和脂肪酸均达到50%以上,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在41.73%~51.79%间;必需脂肪酸含量都较高,发状念珠藻亚油酸含量为17.15%,集胞藻和小球藻的亚麻酸及亚油酸含量分别为16.58%、20.67%和28.07%、16.49%。发状念珠藻与集胞藻和小球藻相比基本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叁种藻都可作为优质蛋白及DHA、EPA的良好来源。(2) EPSF(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EPSJ(集胞藻胞外多糖)和EPSX(小球藻胞外多糖)均为含糖醛酸的酸性多糖,其中EPSJ得率最高(422.39mg/g,干藻细胞),是EPSF的4.10倍及EPSX的1.84倍。紫外光谱及红外光谱表明,叁种多糖都含有蛋白质且不含核酸,均存在p-糖苷键,而EPSJ和EPSX中还存在α-糖苷键。分子量测定结果表明EPSF为低分子量多聚糖而EPSJ和EPSX为高分子量多聚糖且组分相对均一,分子量分别为2.5 kDa、705.5 kDa和105.1 kDa。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EPSF表现出更强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为78.96 μmol·Trolox g-1, EPSJ次之为44.29umol·Trolox g-1, EPSX最小为24.65 μmol·Trolox g-1。(3)集胞藻能适应浓度为0~0.7 mol/L的NaCl胁迫,小球藻能够适应浓度为0-0.3 mol/L的Nacl胁迫,两种藻盐胁迫时的生长速率均低于正常培养。在盐胁迫时,发状念珠藻细胞形态发生显着变化,细胞变黄,链式结构逐渐瓦解并分散成单个营养细胞,集胞藻和小球藻的细胞形态未出现明显变化,分裂细胞的个数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4)正常培养及盐胁迫(0.3 mo1/L)培养条件下,发状念珠藻的生长速率及Rubisco活力都低于集胞藻和小球藻。正常培养时,发状念珠藻Rubisco基因的表达量稳定在0.35以内,但其最大表达量始终低于小球藻;盐胁迫培养(0.3 mol/L)时,发状念珠藻Rubisco基因的表达量稳定在0.12~0.48以内,小球藻中Rubisco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较大,培养后期接近于0,集胞藻Rubisco基因的表达量虽然较低(最大为0.34),但结合其生长曲线及酶活性分析得出,集胞藻Rubisco的羧化活性要高于发状念珠藻,在盐胁迫条件下能够保持快速生长。

时艳侠[4]2007年在《小球藻藻种鉴定、株系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一株从形态学上被认为小球藻属的藻株进行鉴定,确定它是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之后通过单细胞分离法和紫外诱变两种方法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小球藻。以期能获得生长速度快,蛋白含量高的小球藻株系。并对高产诱变株进行了光照、温度和氮源等培养条件的优化。通过克隆Chlorella sp.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进行种质鉴定,对单克隆测序结果作BLASTn序列比对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并构建了系统树,结果都显示该未定种与蛋白核小球藻亲缘关系最近,分子系统学分析中两者的靴带支持率高达100%,可以初步判断该未定种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利用单细胞分离法从120株小球藻单克隆株系中筛选得到一个株系,其生长速度、蛋白含量和其他生理特征均优于其他株系,初步命名为C. pyrenoidosa Q7。为进一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蛋白含量,以其作为出发株进行紫外诱变。诱变剂量为30W紫外灯、照射距离15cm,辐射时间20min。经粗筛选、两轮比较筛选和重复验证,我们从120株诱变单克隆中筛选得到叁株生长速度、蛋白含量高于其他株的诱变株:C. pyrenoidosa M51、C. pyrenoidosa M59、C. pyrenoidosa M73。与出发株Q7相比,诱变株M51、M59、M73的生长速率分别提高了6.23%、3.8%、5.92%。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2.5%、3.1%、1.9%。同时,分析了诱变株的稳定性,将诱变株第五代与第一代的生长曲线相比较,结果表明,诱变株有良好的稳定性。我们对M51、M59、M73进行光照和温度试验,以探讨他们生长的最适光照和温度条件,结果表明,在140μmoLm-2s-1、25℃时,诱变株的生长速度最快,而且M51的生长速度大于M59、M73,这与前面筛选时结果一致,它最具备工业化养殖的潜力,因此,以M51为对象,研究了单一氮源及不同氮源组合对其生长速度和蛋白含量的影响。当仅以尿素[CO(NH2)2]或硝酸钠(NaNO3)为氮源时,小球藻生长较缓慢,生物量低,当仅以碳酸氢铵(NH4HCO3)为氮源时,小球藻生长较快,细胞密度可达32.15×106ml-1,是适于小球藻生长的氮源。根据单因子试验结果设计正交实验,正交分析结果表明:最适于藻生长的氮源组合为:尿素700 mg/L,碳酸氢铵125 mg/L,硝酸钠0 mg/L。最适于藻积累蛋白的组合为:尿素700 mg/L、NH4HCO3 500 mg/L、NaNO3150 mg/L。

万照东[5]2015年在《小球藻粉条的研发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球藻(Chlorella)含有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是获取EPA的良好来源。EPA具有很多生物功能,其中包括免疫调节功能。本课题在对小球藻(C95)进行前期培养、富集并测定其EPA含量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小球藻的新产品——小球藻粉条,而且考察了小球藻粉条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当今环境恶化人们免疫力下降的背景下,本文对功能性食品小球藻产品的研发及其免疫活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显微计数法测得小球藻的生物量最高为7.03×107个/mL,收获小球藻最佳时期的小球藻生物量为6.30×107个/mL;提取测得小球藻粉中脂肪含量占干重的18.2%,通过气相色谱测得其中EPA在脂肪中含量为23.63%。结合感官评价以及质构仪的测定结果,确定小球藻粉条制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蕨根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3:1:1,小球藻添加量为6%,加水量为75%,打芡比例为8%,CMC-Na添加量为0.6%,变性淀粉添加量为15%,食盐添加量为1.0%(以上均是与淀粉的比例),熟化温度与熟化时间为100℃、70s。通过小鼠体内实验评价小球藻粉条免疫调节活性,结果显示:环磷酰胺能显着降低小鼠免疫功能,给小鼠喂食小球藻粉条可以减轻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低下的程度。小球藻粉条可抑制环磷酰胺对小鼠脾脏和胸腺器官的伤害,减轻环磷酰胺对小鼠细胞免疫(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体液免疫(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增殖率、巨噬细胞吞噬活性)以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通过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巨噬细胞溶菌酶酶活性,通过RT-PCR检测小鼠脾细胞中IL-2、IL-6、IL-12、TNF-α、IFN-γ五种细胞免疫因子及巨噬细胞中IL-1β、IL-6、IL-12、TNF-α、IFN-γ五种细胞免疫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给小鼠喂食小球藻粉条可以显着降低环磷酰胺对小鼠几种酶活性和免疫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的研究表明,小鼠每天食用10 g/kg小球藻粉条,对外在因素造成的免疫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贾敬[6]2016年在《小球藻功能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核小球藻是一种历史悠久、营养丰富的功能食品。2012年我国卫生部公布将蛋白核小球藻等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现如今小球藻不仅作为一种工业用藻种应用于微藻能源和微藻固碳的产业化研究中,也作为一种可食用的产品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已知小球藻生长因子(CGF),通常称之为小球藻热水提取物(CE),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感染以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前期研究虽建立了蛋白核小球藻热水提取物(CPE)成熟稳定的提取工艺,但其主要功能成分尚不明确,亟需深入研究CPE的主要功能成分。本文基于前期研究中建立的高效快速CPE提取方法、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等活性跟踪筛选平台,对CPE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一系列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确定了 CPE的主要功能成分。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对CPE、粗多糖PS及其分离纯化产物进行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评价。结果表明:PS的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均显着高于粗组分CPE,以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为跟踪指标,将PS经超滤分离得到的两种不同分子量范围的产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PS-1(分子量大于10000 Da)和PS-2(分子量小于10000 Da)均具有高抗氧化活性和双重免疫调节活性。(2)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获得CPE主要功能成分。以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为指标,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体积排阻层析,对PS-1和PS-2两种组分分别进行活性跟踪分离。活性跟踪结果表明,PS-1和PS-2的功能成分主要是PS-1-3-2和PS-1-4-2、PS-2-3-2 和 PS-2-3-3。(3)对CPE主要功能成分的PS-1-3-2、PS-1-4-2和PS-2-3-3叁种活性较高的组分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其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28×104Da、3.97×104Da和4.10×103Da,其单糖组成为Man、Rha、Gla、Glu、Gal、Xyl、Ara,红外光谱显示其含有多糖的典型吸收峰。

张聪[7]2007年在《利用城市污水厂污泥培养海洋微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污泥的产量也在逐渐增加。污泥含水率高、成分复杂,既含有丰富的N、P、K等营养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重金属等有害成分以及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等。如果直接排放或处置不当,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目前微藻的生产中存在着高成本和低产率两大问题,致使规模化生产远未能达到理论指标。利用污泥培养海洋微藻,不仅可以作为微藻养殖的廉价原料,节省大量培养基,而且培养的微藻可用做单细胞蛋白饲料和化工原料,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极少,因此,研究污泥生产微藻单细胞蛋白的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研磨-离心和加碱煮沸-离心两种方法提取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中的营养成分。然后,将污泥抽提液与传统培养基以一定比例混合,作为海洋中两种常见微藻(小球藻和螺旋藻)的替代培养液,通过比较不同混合比的培养液中微藻生物量的差异,确定污泥抽提的适宜方法以及污泥抽提液与传统培养基的最佳混合比例。然后,对混合培养液中影响微藻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优化,并得到一个培养周期(6d)内小球藻、螺旋藻的最大生物量。最后,对污泥抽提液中培养的小球藻、螺旋藻产品进行营养性与安全性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污泥抽提液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成分,是培养螺旋藻和小球藻的良好基质,可部分取代传统培养基用于微藻培养。与加碱煮沸-离心抽提法相比,经过研磨-离心法得到的污泥抽提液更适合两种微藻的生长,而且操作过程简单快捷。微藻对混合培养体系中的营养物质存在一定的耐性范围,因此应根据微藻种类合理选择污泥抽提液与传统培养基的体积混合比。对于小球藻培养,宜将研磨-离心法得到的污泥抽提液与F/2培养基按7:3的体积比混合;对于螺旋藻培养,应将研磨-离心法得到的污泥抽提液与Zarrouk培养基按5:5或6:4的体积比混合。(2)在污泥抽提液和F/2培养基的体积比为7:3的混合液中,小球藻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为25℃,光照时间为6h,光照强度为500lx,pH值为6.5。在污泥抽提液和Zarrouk培养基体积比为6:4的混合液中,螺旋藻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为35℃,光照时间为18h,光照强度为3500lx,pH值为8.5。最佳生长条件下,小球藻、螺旋藻在6d培养期间,能够对各自的混合培养液中无机营养盐及有机物进行快速吸收。前者对PO43--P、NO2--N、NH4+-N、NO3--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32%、96.72%、97.55%、78.13%和65.88%;后者对PO43--P、NO2--N、NH4+-N、NO3--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06%、89.35%、98.39%、98.33%和72.58%。混合培养液的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值,直接排放不会造成水环境的二次污染。(3)最佳生长条件下,污泥抽提液部分取代传统培养基所培养的小球藻和螺旋藻生物量,均稍高于传统培养基培养微藻得到的生物量;蛋白质含量则与传统培养基培养得到的微藻蛋白含量相当。污泥抽提液培养的小球藻、螺旋藻中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其含量与传统培养基培养的小球藻、螺旋藻近乎相同,还含有植物饲料所缺乏的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同时,小球藻、螺旋藻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因此,这些微藻产品作为蛋白饲料或饲料添加剂具有很好的营养性和安全性。总之,污水厂剩余污泥作为小球藻、螺旋藻的培养基质,既能显着降低微藻生产成本,还有利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所获得的微藻产品适于作为蛋白饲料或饲料添加剂,有效缓解我国目前动物饲料紧张的局面。这种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污泥利用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原则,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文庆[8]2018年在《小球藻醇提物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小球藻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在无抗健康养殖背景下,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ethanol extract from Chlorella vulgaris)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均重为(1.85±0.01)g左右体格健康的瓦氏黄颡鱼苗54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水平小球藻醇提物的6组(T0~T5)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天。研究结果表明,随小球藻醇提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各处理组间2周和5周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P>0.05),饲料系数均呈降低趋势(P>0.05),成活率无差异。瓦氏黄颡鱼末期(8周)生长性能(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出现显着差异(P<0.05);随小球藻醇提物添加水平的上升,各处理组间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T4组(1.5%)和T5组(2.5%)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T0组(0)(P<0.05),成活率无差异。T1~T5各试验组形体指标(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体成分(水分、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有显着影响(P<0.05),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随添加水平上升而下降,粗脂肪呈上升趋势。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采集了黄颡鱼胃、肠道、肝胰脏3个部位组织进行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T1~T5)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T0)有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随添加水平的提高肝胰脏蛋白酶有上升趋势(P>0.05);胃淀粉酶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肠淀粉酶比对照组也有提高趋势(P>0.05);胃、肠道、肝胰脏脂肪酶则无显着差异。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小球藻醇提物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养殖养试验结束后,采集黄颡鱼血清样品再进行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比对照组均有提高,其中T1、T3、T4组差异显着(P<0.05);随小球藻醇提物添加水平上升,胆固醇、甘油叁酯和血糖呈上升趋势,尿素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T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T0~T2组(P<0.05),而T3~T5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T0~T2组(P<0.05),T1~T5各组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本研究结果综合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醇提物能显着提高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显着提高抗氧化能力,适宜添加水平为1.5%。

陈瑞楠[9]2015年在《渤海湾卤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的响应》文中指出天津渤海湾卤虫是一种优质的生物饵料,耐受性、孵化特性以及营养成分含量等均可以与美国大盐湖出产的卤虫种相媲美。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以及水产养殖中对其他品系卤虫的引种和广泛应用,部分种类的卤虫可能已经扩散到天津渤海湾地区对本地卤虫资源造成生物入侵,因此对于天津渤海湾卤虫的系统研究及保护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天津渤海湾卤虫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天津渤海湾卤虫展开:鉴定天津渤海湾卤虫物种,研究外源环境因子对其孵化特性的影响,外源营养因子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叁方面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天津渤海湾卤虫卵的COI序列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blast分析,与GenBank中Artemia parthenogenetica的COI序列相似度为99%,将其定名为Artemia parthenogentica BHW。2.叁种环境因子中盐度对卤虫休眠卵影响效果最为明显,试验结果表明渤海湾卤虫孵化适宜盐度是10‰-25‰,最适盐度为25‰。温度对卤虫休眠卵孵化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为28±1℃时,渤海湾卤虫孵化率达到最高。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渤海湾卤虫休眠卵在36℃及44℃条件仍能有一部分少量休眠卵孵化,但是不能长时间存活。光照对于渤海湾卤虫休眠卵孵化率无显着影响,其孵化最适宜光照条件为90μmol/(m2·s)。叁种环境因子之间有一定的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天津渤海湾卤虫最优综合环境条件为光照强度为72μmol/(m2·s),盐度为25‰,pH为8。3.8种外源营养因子对卤虫进行强化后均显着提高了卤虫无节幼体内营养成分,其中以扁藻组蛋白含量最高。新月菱形藻组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外源营养物质对氨基酸的组成没有影响,仅影响了卤虫体内各个氨基酸含量。强化组的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小球藻组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两组,总氨基酸含量角毛藻组中最大。强化后,卤虫体内脂肪酸含量均显着提高,其中角毛藻组和盐藻组明显的提卤虫体内高EPA的含量,球等鞭金藻组显着提高了卤虫体内高DHA的含量。EPA、DHA等高不饱和脂肪酸是水产养殖幼苗生长中极易缺乏而且对其生长速度、抗病力、成活率、发育以及繁殖均有不可取代的影响。因此结合水产养殖生产实践认为球等鞭金藻强化效果最好,其次为角毛藻和盐藻。

吴正云[10]2006年在《小球藻异养培养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小球藻(Chlorella)是一种单细胞微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类胡萝卜素、多糖、维生素和小球藻生长因子等多种营养及活性成份,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生理功能。由于富含叶黄素(lutein),小球藻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叶黄素源而受到关注。与其它叶黄素源相比,小球藻具有生长迅速、可进行异养培养等优势。但迄今为止,小球藻的异养培养效率和水平与其它微生物(如酵母等)培养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建立高效的小球藻异养培养系统及叶黄素生产方式,本论文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摇瓶实验对影响小球藻异养生长和叶黄素合成的主要培养参数,包括接种量、通气量及培养基中四种主要成分——葡萄糖、KNO3、KH2PO4和MgSO4的浓度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并在均匀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充足的通气量是小球藻生长和叶黄素合成的必要条件;葡萄糖浓度和C: N比是影响小球藻异养生长和叶黄素合成的主要因素,在10-60 g/l范围内,较高的葡萄糖起始浓度可提高小球藻的最终生物量和叶黄素产量,但抑制小球藻的生长速度;在2: 1-12: 1范围内,较低的C: N比有利于提高小球藻细胞中叶黄素含量。(2)在对小球藻异养生长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加方式的优化实现了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首先基于在19-l发酵罐中进行的分批培养实验,构建了描述小球藻异养生长的确定化模型(deterministic model),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流加方式的初步优化,使小球藻的细胞浓度(以单位体积干重计)和最大生产效率分别达到104.9 g/l和0.613 g/l/h。在进行多批流加培养实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推

参考文献:

[1]. 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营养成分分析和免疫活性功能评价[D]. 胡月薇.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小球藻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孔维宝, 李龙囡, 张继, 夏春谷. 食品科学. 2010

[3]. 发状念珠藻与集胞藻、小球藻的营养成分及在盐胁迫下Rubisco基因表达的比较[D]. 焦文冬. 陕西科技大学. 2016

[4]. 小球藻藻种鉴定、株系筛选和培养条件优化[D]. 时艳侠.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5]. 小球藻粉条的研发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D]. 万照东. 天津科技大学. 2015

[6]. 小球藻功能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功能评价[D]. 贾敬. 华东理工大学. 2016

[7]. 利用城市污水厂污泥培养海洋微藻技术研究[D]. 张聪.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8]. 小球藻醇提物在瓦氏黄颡鱼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 黄文庆.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9]. 渤海湾卤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和营养因子的响应[D]. 陈瑞楠. 天津农学院. 2015

[10]. 小球藻异养培养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D]. 吴正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异养蛋白核小球藻营养成分分析和免疫活性功能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