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冷却论文-刘俊奇,葛天舒,代彦军,王如竹

再生冷却论文-刘俊奇,葛天舒,代彦军,王如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再生冷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生式蒸发冷却,相对湿度,供水水温

再生冷却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奇,葛天舒,代彦军,王如竹[1](2019)在《再生式蒸发冷却降温系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式蒸发冷却是露点蒸发冷却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在不改变空气湿度的情况下将空气温度降至湿球温度以下。本文建立了实验系统,并对不同环境下采用再生式蒸发冷却系统的降温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新风温度、湿度、风速及供水水温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高温低湿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当环境温度为31℃,相对湿度为31.5%时,进/出口温降为5.6℃;而相对湿度为60%时,进/出口温降仅为3.4℃;降低供水水温可以提高系统制冷效率。新风温度为35℃,相对湿度为60%时,当水温为13℃时,进/出口温降为6.5℃;当供水水温为31℃时,进/出口温降仅为3.3℃。(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吴剑[2](2019)在《关于几种旧砂冷却破碎机再生功效的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铸造生产中旧砂再生处理的工艺装备类型很多,技术特性和实用范围各不相同。概述了几种不同机械结构形式的旧砂冷却破碎的工艺装备。其目的是为铸造砂处理合理选择、合理应用再生工艺装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何启东[3](2019)在《建筑垃圾再生透水混凝土亚高温-冷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亚高温与冷却方式的协同作用对再生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本文以C20废弃路面混凝土碎块自制再生粗骨料,并基于文献调研与初步试验确定再生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工艺,通过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试验配合比。基于此,制备试验所需再生透水混凝土试件,测定其在亚高温、不同冷却状态以及亚高温-冷却循环试验下试件质量损失以及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再生透水混凝土亚高温-冷却作用下的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加热温度与冷却方式的协同作用对再生透水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其质量损失率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不断加大,强度则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不同冷却方式对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浸水冷却>凉风冷却>自然冷却,对其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自然冷却>凉风冷却>浸水冷却。(2)在亚高温-冷却循环试验中,凉风冷却下再生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而劈裂抗拉强度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浸水冷却条件下的再生透水混凝土强度先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当减小至极小值后则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3)6个输入参数(密度、加热温度、冷却方式、龄期、循环次数、质量损失率)与再生透水混凝土强度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整体预测效果较好,其中再生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为0.981,平均相对误差为11.01%;劈裂抗拉强度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881,对应平均相对误差为11.95%。(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6)

水亮亮,郑晓光,陈亚杰,吴立报,崔恒香[4](2019)在《保水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制备及其蒸发冷却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硅灰掺量、砂率及天然骨料替代率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改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抗压强度较高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再掺加保水材料以制备保水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并研究其蒸发冷却效果。结果表明,提高硅灰掺量可增大拌和浆体量并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提高砂率可显着增加拌和浆体量,而提高天然骨料替代率则改善了骨料颗粒级配,因此叁种措施均能有效提高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硅灰掺量为7.5%、砂率为10%、天然骨料替代率为20%时可制备出28 d抗压强度达27.3 MPa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此时掺加保水材料制备保水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当保水材料掺量分别为3%、5%及7%时,试样28 d抗压强度将分别降低了35.9%、51.6%及57.1%。其中,保水材料掺量为3%的透水混凝土具有持续有效的蒸发冷却效果,而保水材料掺量为5%及7%的透水混凝土则仅具有显着的早期蒸发冷却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公路》期刊2019年01期)

张利平[5](2018)在《再生水中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激烈,一边是对于水资源的爆炸性增长需求,另一边是水资源枯竭、污染,此时以城市再生水作为循环冷却系统的补给水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城市再生水水质复杂,其中氮元素是关系循环冷却系统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生叁大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城市再生水为补给水中的氨氮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循环冷却实验装置,探究了常规条件对循环冷却系统中氨氮形态转移及系统结垢腐蚀的影响。通过改进河床底泥中磷的分级提取方法,分析了沉积垢中不同赋存形态,建立了循环冷却系统沉积垢体中氮的提取方法;对氮在循环冷却系统液-固两相中形态和含量进行分析测定,总结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系统结垢腐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改进而建立的氮的分级提取方法,可以应用于循环冷却系统沉积垢体中氮的提取,该方法对系统沉积垢中氮的回收率为96.5%,回收率较高,表明优化后的方法能对沉积垢中不同形态氮进了有效的回收和测定,循环冷却系统沉积垢中氮的赋存形态有两种,分别为离子态交换氮和碳酸盐结合态氮。温度和浓缩倍率是影响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离子态交换氮在沉积垢中的占比由10.26%小幅上升至10.53%,碳酸盐结合态氮在沉积垢中的占比由89.76%小幅下降至88.56%;随着浓缩倍率的增大,离子态交换氮在沉积垢中占比缓慢下降,碳酸盐结合态氮在沉积垢中的占比随之上升,离子交换态氮占比由10.5%下降至7.79%,碳酸盐结合态氮占比由89.26%上升至91.88%。不同条件对系统的影响不同,不同温度条件下,系统结垢量和氨氮迁移转化具有高度相关性,温度越高氨氮转移率越大,系统结垢量越大;不同投加量条件下,氨氮投加量增大,消耗了水中的碳酸氢根,降低了系统的碱度,系统结垢量降低;浓缩倍率条件下,浓缩倍率越高,成垢离子浓度越高,系统结垢量越大,但浓缩倍率在2-3之间,系统内氨氮浓度低于2mg/L,金属腐蚀率无显着变化,腐蚀情况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章思龙,秦江,周伟星,鲍文[6](2018)在《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了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的基本特点。根据高超声速推进本身特点,从不同层面分析了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就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系统冷源不足、冷源及热载荷分布不均、系统动态特性复杂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包括热沉提升技术、超临界化学反应流动换热特性、强化换热技术以及再生冷却动态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亟待解决的主要科学和技术问题。基于此,对目前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高热沉燃料技术以及组合冷却技术等现有冷却技术的深化研究以及与其它领域技术的结合,是今后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贾智年,余彦声,黄敏超[7](2018)在《吸气式太阳能热推进系统二次聚光器再生冷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多研究表明,在太阳能热推进系统中,折射式二次聚光器的工作温度一般都在2200K以上,最高工作温度可以达到2400K。二次聚光器会因为工作温度高,承受的热应力大而发生破裂。本文基于吸气式太阳能热推进系统,借助热防护中常用的再生冷却技术,对系统的折射式二次聚光器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首先进行了模型建立;其次用FLUENT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之后通过对比使用再生冷却技术前后二次聚光器及其相关部件的仿真结果说明再生冷却技术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再生冷却技术后,二次聚光器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能量利用率更高。同时研究过程凸显了吸气式太阳能热推进系统的特点,是一次很有益的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3吸气式与组合推进技术》期刊2018-08-22)

秦昂,张登成,魏扬,周章文,张久星[8](2018)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的优化研究存在对经验关联式依赖的问题,且对流动压力损失问题重视不足,采用响应面法结合多目标遗传算法,以燃气侧平均壁温和流动压力损失为优化目标,对单根再生冷却通道的肋高、槽宽和肋厚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肋高对优化目标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槽宽、肋厚,且不同进口质量流量下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的影响规律是相似的。计算得到设计工况下的Pareto最优解集后,从中可选取多组综合流动换热性能优于初始通道的结构。对解集中一组优化通道进行圆整并以进口质量流量为设计变量建立响应面,获得了冷却平板的设计方案及1.539~9.604kg/s的允许进口质量流量范围。(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吴有亮,张成印,潘浩,李强,程圣清[9](2018)在《再生冷却燃气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方法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通常使用Bartz方法来计算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燃气强迫对流传热系数。Bartz方法没有考虑推力室燃烧区域分布和边界层厚度变化等实际情况对燃气热流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反映燃烧区域的燃气热流密度分布,其计算结果与试验存在一定的偏差。在Bartz方法的基础上,考虑燃烧区域长度、边界层厚度变化和流动加速性的影响,建立了修正的Bartz方法,再分别采用Bartz方法、修正的Bartz方法和Pavli方法,进行了推力室再生冷却传热计算。与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室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在叁种方法中,修正的Bartz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最后,采用修正的Bartz方法研究了推力室压力和混合比对再生冷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8年01期)

邢昱阳,孙冰,宋佳文[10](2018)在《再生冷却推力室热障涂层系统的热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设计和优化适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热障涂层,应用ANSYS的热-结构分析功能,对再生冷却推力室-热障涂层系统进行了热结构有限元分析,得到在不同涂层覆盖下,推力室壁中的温度场和应变场,并通过对热障涂层中应变场的分析,研究不同涂层发生分层剥落的关键位置以及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陶瓷层厚度较大的YSZ+Ni Cr Al Y涂层拥有更优异的性能,使推力室壁在热试阶段的最大应变量减少约36.1%;工作循环中,涂层与推力室壁的接触面上会产生较大的应变量,最终有可能导致涂层剥落失效;粘结层能缓解涂层与推力室壁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使陶瓷层在热试阶段的最大应变量减少约80%。(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再生冷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铸造生产中旧砂再生处理的工艺装备类型很多,技术特性和实用范围各不相同。概述了几种不同机械结构形式的旧砂冷却破碎的工艺装备。其目的是为铸造砂处理合理选择、合理应用再生工艺装备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生冷却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俊奇,葛天舒,代彦军,王如竹.再生式蒸发冷却降温系统的实验研究[J].制冷学报.2019

[2].吴剑.关于几种旧砂冷却破碎机再生功效的技术分析[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9

[3].何启东.建筑垃圾再生透水混凝土亚高温-冷却性能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4].水亮亮,郑晓光,陈亚杰,吴立报,崔恒香.保水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制备及其蒸发冷却效果研究[J].上海公路.2019

[5].张利平.再生水中氨氮在循环冷却系统内迁移转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6].章思龙,秦江,周伟星,鲍文.高超声速推进再生冷却研究综述[J].推进技术.2018

[7].贾智年,余彦声,黄敏超.吸气式太阳能热推进系统二次聚光器再生冷却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3吸气式与组合推进技术.2018

[8].秦昂,张登成,魏扬,周章文,张久星.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的多目标优化设计[J].推进技术.2018

[9].吴有亮,张成印,潘浩,李强,程圣清.再生冷却燃气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方法优化研究[J].火箭推进.2018

[10].邢昱阳,孙冰,宋佳文.再生冷却推力室热障涂层系统的热结构分析[J].推进技术.2018

标签:;  ;  ;  

再生冷却论文-刘俊奇,葛天舒,代彦军,王如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