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针禾论文-李旭东

羽毛针禾论文-李旭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羽毛针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羽毛针禾,微生物,16S,rRNA,表型

羽毛针禾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东[1](2019)在《羽毛针禾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羽毛针禾(Stipagrosits pennata)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和半流动沙区重要的先锋固沙禾草,在固沙、沙区植物演替、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羽毛针禾根鞘的存在是维持植株正常代谢的限定因素,且微生物是影响根鞘形成和稳固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阐明羽毛针禾内生菌的多样性与丰度;功能菌的丰度;根部微生物、植株表型的多样性与丰度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本文采用地理位置互异的5个样区,收集羽毛针禾植株样本、种子样本、根样本、根鞘与根围土壤样本,通过微生物传统培养法和免培养法探究羽毛针禾内生微生物、根鞘微生物、根围微生物多样性;通过分离鉴定研究功能微生物的丰度;通过表型分析了解羽毛针禾外部形态多样性及其与根部微生物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羽毛针禾内生微生物中:(1)种子内生细菌可初步归为2门2纲2目2科2属;(2)根内生细菌可初步归为1门1纲2目2科2属;(3)经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划线法,共筛选出4种种子内生真菌和11种根内生真菌。羽毛针禾根部微生物中,样地一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2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0.71%、4.26%,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2.68%,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一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2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4.82%、1.20%,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1.79%、0.45%,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二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5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11.35%、6.38%、7.80%、2.13%、0.71%,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7.14%、4.02%、4.91%、1.34%、0.45%,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二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3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1.20%、10.84%、3.61%,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4.02%、1.34%,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叁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6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4.26%、2.13%、6.38%、2.84%、0.71%、7.09%,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2.68%、1.34%、4.02%、1.79%、0.45%、4.46%,优势属为成团泛菌属。样地叁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2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1.20%、30.12%,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11.16%,优势属为成团泛菌属。样地四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6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0.71%、8.51%、4.26%、1.41%、2.13%、1.42%,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0.45%、5.36%、2.68%、0.89%、1.34%、0.89%,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四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4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21.69%、1.20%、1.20%、2.41%,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8.04%、0.45%、0.45%、0.89%,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样地五中的根鞘样本分布于细菌的8个属,分别占所有根鞘细菌的3.55%、1.42%、4.26%、9.22%、0.71%、0.71%、3.55%、1.42%,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2.23%、0.89%、2.68%、5.80%、0.45%、0.45%、2.23%、0.89%,优势属为不动杆菌属。样地五中的根围样本分布于细菌的7个属,分别占所有根围细菌的3.61%、2.41%、2.41%、1.20%、3.61%、1.20%、1.20%,分别占所有根部细菌的1.34%、0.89%、0.89%、0.45%、1.34%、0.45%、0.45%,优势属为假单孢菌属、成团泛菌属。OTU微生物数量表现为根鞘大于根围,其中细菌数量为根鞘是根围的1.70倍。但随着样地的不同,细菌丰度呈现不规则的变化。羽毛针禾表型性状表明:其表型变异丰富,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79.51%,变异幅度为17.28%~178.91%,其中植株丛高变异系数最小,单株饱满种子数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16个性状可归并为反映植株生长发育、繁殖程度等4个主成分,与系统聚类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这4个主成分可基本反映羽毛针禾表型变异的总体情况。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其中叶片数和最终分蘖数的相关性最高(r=0.84),一级有效分蘖数和二级有效分蘖数次之(r=0.80),说明性状之间对环境适应具有协同性。在居群间,部分性状差异显着(p<0.01),在主成分图中呈现聚集趋势。羽毛针禾丰富的表型变异,是其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构成了其适应沙漠干旱、多风、高温、流动沙地等逆境的重要基础,在植物演替和改善沙区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期在微生物和表型方面来了解羽毛针禾在荒漠极端环境中能够固沙的原因。羽毛针禾丰富的表型变异,是其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构成了其适应沙漠干旱、多风、高温、流动沙地等逆境的重要基础,在植物演替和改善沙区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型关联分析(CCA/db-RDA分析)显示,一级分蘖数与群落分布和种类分布间相关程度最大;二级分蘖数与群落分布和种类分布间相关程度最小,表明一级分蘖数可能是群落结构的决定因素之一。【结论及意义】该论文为了探究羽毛针禾共生微生物的组成及其对植株适应荒漠环境的影响,从种子、根、根鞘及根围分离鉴定了464株细菌、81株真菌,研究发现:(1)根鞘微生物与羽毛针禾生长关系更为密切(2)具有固氮功能的微生物占主导作用;(3)微生物与羽毛针禾表型存在显着关联。该论文丰富了羽毛针禾共生微生物资源,初步阐明了羽毛针禾共生微生物和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关联。(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丽霞,张霞,王绍明,杨美玲[2](2019)在《公路阻碍作用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羽毛针禾种群基因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条典型沙漠公路两侧的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7对微卫星标记(又称为简单重复序列,简称SSR),探讨公路对阜康、沙湾和148团3个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观测杂合度、预期杂合度和Nei's多样性指数在阜康种群和148团种群间整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在阜康种群和沙湾种群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沙湾种群和148团种群间只有观测杂合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余遗传多样性指标在沙湾种群和148团种群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在3个种群的两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从长远上看,公路对羽毛针禾种群间的基因流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种群间的基因流还受到农田开垦和水库修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楠,史应武,朱秉坚,张元明[3](2016)在《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根鞘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沙丘的先锋植物。野生羽毛针禾能够形成特殊的根鞘结构。作为浅根系植物对高温、缺水恶劣环境的特殊应答结构,根鞘对羽毛针禾忍耐干旱胁迫尤为重要。土壤微生物是影响根鞘形成和稳固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前期对羽毛针禾根鞘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结合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16SrDNA序列测序、Biolog-Eco技术更进一步地分析了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RDP)classifier分析,分离、纯化的17株菌可初步归为3门5纲5目8科8属,未见新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绝对优势(23.53%)。(2)EzTaxon-e数据库中对各菌株序列进行进一步的blast同源性分析表明,17株菌可进一步归为13个OTUs,未见疑似新种(同源性均>97%),其中芽孢杆菌属OTU比例仍然最高(23.08%)。(3)根鞘中的土壤细菌群落代谢活性、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及McIntosh指数)、可培养细菌对糖类、氨基酸类等各类碳源的利用率均显着高于外围土壤。独特的微生物类群是影响根鞘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与根系分泌物的互动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6年03期)

安晶,吴楠,张元明[4](2016)在《沙土灭菌对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鞘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固沙植物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具特殊的根鞘结构,由植物、微生物、土壤共同参与形成。分析了沙土灭菌处理对羽毛针禾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及根鞘初期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灭菌沙土中,羽毛针禾种子萌发较慢,萌发率不超过25%,始终低于对照;而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种子萌发率在种植19d后即可稳定在25%的水平。(2)灭菌处理下,羽毛针禾幼苗成活率<5%;而土壤微生物参与下,幼苗成活率可高达36.54%。(3)幼苗种植40d左右,灭菌沙土中的幼株出现萎蔫枯黄、最后整株死亡的现象;而自然沙土中的幼苗株高是灭菌处理组的1.72倍,并且仍保持鲜绿色。(4)沙土灭菌处理后,幼株出现黑根现象,根毛失水萎蔫,沙粒粘附性变差。可见,土壤微生物在羽毛针禾种子萌发、幼苗存活、根鞘初期形成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是促进固沙植物生长的潜在生物菌肥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6年02期)

龙丽红,王慧,马晓丽,徐鸿斌,王绍明[5](2014)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群种子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布设种子收集器收集种子,对收集的种子以时空差异进行分组分析,探讨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子散布规律以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种群的种子雨特征。结果表明:①羽毛针禾种子雨的积累密度平均达到3 766.30粒·株-1,其中饱满种子占19.56%;②种子散布的高峰集中在6月25到7月15日,其落种量占整个种子雨的61.96%,其后种子雨密度随时间逐渐减小;③种子雨密度与生境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④种子雨总量与其年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⑤种子雨的前扩散过程中种子集中降落在背风方向4 m范围和株丛周围1 m内。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种子雨虽质量不高,但密度大,对种群的自然更新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龙丽红,邓必建,张霞,王绍明[6](2013)在《准噶尔盆地羽毛针禾株丛克隆结构的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毛针禾(Stipagrosits pennata(Trin.)De Winter)隶属禾本科(Gramineae)针禾属(Stipagrostis)多年生草本植物,往往通过克隆繁殖形成密集的单优株丛,影响着荒漠的外貌、结构与功能。本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羽毛针禾种群株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卫星(SSR)遗传标记法,利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羽毛针禾4个种群的株丛克隆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8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表明,有35%的株丛为单克隆群体,多克隆群体占所检测的株丛的65%,其中以二基因克隆群体的比例最大,从种群内株丛克隆的空间分布情况看,临近样本来自同一克隆的机会较多,也有距离较远的样本在基因型上一致,羽毛针禾种群内株丛克隆之间有一定的镶嵌现象;(2)羽毛针禾种群株丛克隆多样性很高,基因型比率PD=0.45(0.2-1),羽毛针禾的基因型多样性D=0.975,较其他克隆植物的平均值高。(3)基因型分布均匀度E在各个株丛中的情况差异明显,可能与不同斑块所处的生态因子,如:光照、养分、干扰、演替及突变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期刊2013-10-13)

陈接华[7](2013)在《准噶尔盆地不同居群羽毛针禾细胞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隶属禾本科(Poaceae)针禾属(Stipagrostis Nees),具有抗旱、耐风蚀、耐沙埋的能力,喜生于海拔为300-800m的流动沙地、沙丘和沙垄上,是干旱荒漠区固定流沙的先锋物种,在中国主要集中布于新疆的准噶尔盆地。本文以生长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不同居群羽毛针禾为研究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其细胞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居群羽毛针禾生境土壤物理性质和细胞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变化对细胞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羽毛针禾在细胞特性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个样区羽毛针禾覆盖在0-40cm剖面内:平均含水率均在4%以下,沙丘的阴阳两面底部含水率均高于同坡位的中部和沙丘顶部,表现为:坡底>坡中>坡顶,极差分别为1.54%(羽毛针禾覆盖)和1.96%(空裸地);各样地平均容重分别为1.47g/cm~3、1.44g/cm~3、1.48g/cm~3和1.60g/cm~3;羽毛针禾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比空裸地分别提高了17.98%、8.44%和40.90%,表明虽然羽毛针禾覆盖下的土壤含水率较低,但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为聚集在其根部沙堆周围植物种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四个样区羽毛针禾覆盖下的土壤平均pH在8.5左右,表现为弱碱性,表明羽毛针禾覆盖下的土壤在0-40cm深度范围内可能受风蚀的影响,沙土组成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盐碱土成分含量较高。通过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小丛羽毛针禾与幼小的沙拐枣或梭梭同时出现,表明两者关系密切,从羽毛针禾根部沙堆聚集的种子和伴生的沙拐枣幼苗也表明了羽毛针禾的利它行为,这也是羽毛针禾促进其它沙生植物生长、固定流沙的原因之一。(2)通过对羽毛针禾根尖染色体压片试验发现,在早晨8:00-9:00取材,20℃的环境中用0.002mol/L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8h,卡诺固定液固定12h,1mol/L的盐酸解离25min,卡宝品红染色液染色2h时的条件为羽毛针禾根尖压片的最佳条件;对10个样点不同居群的羽毛针禾根尖染色体观察发现,羽毛针禾染色体为二倍体,2n=22,染色体高度压缩,黏联而分散程度较差,以颗粒状存在,在观察过程中未发现非整倍性变异和多倍现象;细胞分裂指数相对稳定,平均为16.18%。不同居群羽毛针禾的细胞和细胞核大小变化幅度不大,1、2和3号采样地不同居群羽毛针禾和4、5、6、7和8号采样地不同居群羽毛针禾细胞大小表现出显着差异性(p<0.05),但细胞核大小并没有表现出因为细胞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细胞和细胞核面积平均为77.72um~2和22.80um~2。(3)根据不同样地温度变化,对1、4、8和10号样地不同居群羽毛针禾进行不同变温条件下的室内模拟试验来分析细胞特性变化,研究发现,叁种变温条件下细胞核大小及分裂指数均呈现一个两头低中间高的“峰型”状,而细胞大小表现为相反趋势呈“漏斗”状,表明羽毛针禾分裂增殖的最适温度为30/25℃,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对其细胞分裂均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3-06-01)

邱东,吴楠,张元明,潘惠霞[8](2012)在《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沙丘的先锋禾草和优良固沙植物,本研究从形态结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对其复杂的根区生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野生羽毛针禾能够形成特殊的根鞘结构(即由土壤颗粒与根表分泌物及根毛、菌丝体相互胶结、缠绕形成的特殊结构),使根区环境相对稳定;②根鞘的存在可有效扩大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系-土壤信息交流及水分和养分的交换,对植物忍耐干旱逆境胁迫尤为重要;③根鞘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其所在微生境的土壤条件,根鞘含水量可达外围土壤的5倍,成为潜在的水库;根鞘的形成明显改善了养分尤其是氮素累积状况,其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外围土壤,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极显着(P<0.01),高于外围土壤;根鞘微生境呈碱性,pH值略低于外围土壤;④根鞘中碱性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等各类水解酶、氧化酶均极显着(P<0.01)高于根外围土壤,反映出根鞘微生物学过程较强、土壤肥力较高,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的转化,促进根鞘微生境养分循环;⑤可培养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在根鞘微生境中占绝对优势(99.72%±0.09%);可培养微生物优势类群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青霉属(Penicillium)。上述微生物具有固沙、固氮、解磷、产抗生素等生态潜能,有助于改善羽毛针禾根区营养吸收,促进植株生长。因此,作为对高温、缺水恶劣环境的一种应答结构,根鞘的形成促进了植物根土界面的信息交流及水分和养分的交换,有利于植物、土壤、微生物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对植物忍耐干旱逆境胁迫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2年06期)

朱丽洁,王绍明,夏军,朱宏伟[9](2012)在《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克隆构型及不同环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环境(沙丘不同坡位、不同伴生植物、不同流动性沙丘)中的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羽毛针禾分株平均高度、节间长、分蘖株数、根茎直径、地下根状茎数、平均地下根状茎长等指标,分析羽毛针禾的克隆构型及不同环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结果表明:羽毛针禾分株强度大,分枝多,分株间的间隔物(节间长)高度缩短,表现出典型的"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同时,比较半固定沙丘不同坡位羽毛针禾的分株种群特征,坡顶上的羽毛针禾在分蘖株数和平均根状茎长均显着高于坡底;分析羽毛针禾与不同伴生植物的分株种群特征表明,羽毛针禾与鹤虱的伴生群落中,其分蘖枝数显着高于羽毛针禾与白茎绢蒿的伴生群落,且有较高的分枝密度和较短的平均根状茎长;与半固定沙丘相比,生长于固定沙丘的羽毛针禾分株种群具有显着的分蘖株数、根状茎数,以及较长的根茎直径、较大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根状茎生物量。最后,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及表型的可塑性,对不同环境中的羽毛针禾分株种群特征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张玲,王绍明,张霞,徐海霞,陆嘉惠[10](2011)在《羽毛针禾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分子水平对羽毛针禾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揭示其遗传多样性水平。[方法]使用11条RAPD引物对生长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优良固沙植物羽毛针禾进行居群遗传变异分析。[结果]7个居群76个样品共检测到125个位点,总多态位点百分比为96.8%,居群内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45.3%;羽毛针禾种群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为0.5151,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为0.3471;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5284,即有52.84%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居群间。[结论]羽毛针禾居群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且各居群间已有了明显分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1期)

羽毛针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3条典型沙漠公路两侧的羽毛针禾(Stipagrostis penn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7对微卫星标记(又称为简单重复序列,简称SSR),探讨公路对阜康、沙湾和148团3个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观测杂合度、预期杂合度和Nei's多样性指数在阜康种群和148团种群间整体上存在显着差异,在阜康种群和沙湾种群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沙湾种群和148团种群间只有观测杂合度存在显着差异,其余遗传多样性指标在沙湾种群和148团种群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在3个种群的两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从长远上看,公路对羽毛针禾种群间的基因流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种群间的基因流还受到农田开垦和水库修建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羽毛针禾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东.羽毛针禾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株表型多样性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2].张丽霞,张霞,王绍明,杨美玲.公路阻碍作用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羽毛针禾种群基因流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吴楠,史应武,朱秉坚,张元明.羽毛针禾(Stipagrostispennata)根鞘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J].中国沙漠.2016

[4].安晶,吴楠,张元明.沙土灭菌对羽毛针禾(Stipagrostispennata)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鞘形成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6

[5].龙丽红,王慧,马晓丽,徐鸿斌,王绍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羽毛针禾(Stipagrostispennata)种群种子雨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4

[6].龙丽红,邓必建,张霞,王绍明.准噶尔盆地羽毛针禾株丛克隆结构的微卫星分析[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2013

[7].陈接华.准噶尔盆地不同居群羽毛针禾细胞特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8].邱东,吴楠,张元明,潘惠霞.根鞘微生境对羽毛针禾沙生适应性的生态调节[J].中国沙漠.2012

[9].朱丽洁,王绍明,夏军,朱宏伟.羽毛针禾(Stipagrostispennata)克隆构型及不同环境中的分株种群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2

[10].张玲,王绍明,张霞,徐海霞,陆嘉惠.羽毛针禾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标签:;  ;  ;  ;  ;  

羽毛针禾论文-李旭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