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丁卓玛青海省囊谦县民族中学
【摘要】历史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种子,可以激发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师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学历史乡土历史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8-0079-01
中学历史课是一门基础的社会科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课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不仅承担着对青少年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开发学生智力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灵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激发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确立学生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爱国情感。
一运用乡土历史作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说、风俗习惯以至花草树木、山水土地等都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乡土历史为教材内容,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缩短学生在感觉上与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学生就会感觉到就在自己生活着的地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轰轰烈烈的事情,从而使学生为这些光荣历史而产生自豪,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授课中,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博物馆或历史遗地,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举行专题座谈讨论以及出版专刊或办墙报等进行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使学生认识到家乡人民曾经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作出过重大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饱经沧桑、不屈不挠,始终跟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及奋勇前进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使学生受到情感上和思想上的共振,使他们激发出对自己家乡的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充分利用历史课教材中的先进和英雄事迹,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课教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极强,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强,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充分利用历史课教材中的典型材料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如在讲“戊戌变法”时,维新志士谭嗣同临刑前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始,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充分表现了谭嗣同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在讲中国近代史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备受侵略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历史,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爱国主义,短短的几十年,在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剥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寻求着解放的道路,仁人志士们也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造成的落后,然而落后就要挨打,于是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虽然是屈辱的,但也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史,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先进分子,他们为谋求中国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维护了祖国尊严,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地对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三利用历史与现实的机会结合,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教育
中华民族的先烈们在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关键时期,都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追求真理、自由、人类进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近代历史上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等,爱国人士的光辉事迹能成为中华民族战服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历史是现实的沉淀,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在时空上具有遥远的陌生感,而现实的背后则有亲近感,学生容易接受,激起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和增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