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微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贫瘠,微生物,质量,研究进展,土壤有机质,重金属。
土壤微藻论文文献综述
穆海热姆·艾则孜,阿曼古力·海瓦尔,帕孜来提·拜合提,麦合穆提江·达吾提,吾甫尔·米吉提[1](2017)在《抗重金属土壤微藻F1对Cu~(2+)胁迫的耐受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新疆富蕴县金属矿区土壤筛选出的抗重金属微藻F1为材料,测定在不同浓度(0、0.5、1.0、1.5和2.0mmol/L)Cu~(2+)胁迫下F1微藻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CL)的活性,同时用红外光谱仪检测细胞壁上参与重金属螯合的官能团,用扫描电镜分析细胞壁上的离子交换情况,探讨F1土壤微藻对Cu~(2+)胁迫的耐受生理机制,为利用微藻生态修复技术去除污染区土壤重金属奠定基础。结果显示:(1)F1土壤微藻对Cu~(2+)具有较强的耐抗性。(2)F1土壤微藻细胞中参与吸附Cu~(2+)的基团分别为-OH、-CH2、-RCONH2和C-OH等。(3)F1土壤微藻在吸附Cu~(2+)的过程中,Cu~(2+)与细胞壁上的Al~(3+)、Fe~(2+)、Mg~(2+)、Ca~(2+)、K~+、Na~+和Zn~(2+)发生了交换。(4)藻细胞中的GSH和GSH-PX在F1土壤微藻耐受Cu~(2+)胁迫时起主要作用。研究认为,F1微藻种对Cu~(2+)的耐受性首先与其细胞壁外表细微结构及其离子交换特性有关,并且细胞壁上-OH、-CH_2、-RCONH_2和C-OH等化学基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细胞内的谷胱甘肽以及谷胱甘肽相关酶类能够有效清除活性氧的过量积累,最终保护细胞免受重金属胁迫损伤。(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杜琼,孔维宝,韩锐,牛世全[2](2015)在《土壤微藻的种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数量和种类非常可观,在生态学研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治理、新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经济开发价值。介绍了土壤微藻的种类,影响其生长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以及固氮蓝藻、丝状蓝藻、集胞藻和硅藻等几种重要的土壤微藻类群的生态功能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唐东山,卿人韦,傅华龙,兰利琼[3](2003)在《利用土壤微藻改良贫瘠土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自然条件下肥沃土壤中的微藻接种到贫瘠土壤中 ,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 ,结果显示 :黑暗条件下的微藻在 30d内进入休眠状态或死亡 ;在光照条件下 ,微藻的数量在第 30d以后迅速增殖 ,随着藻类的生长 ,土壤pH值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且藻类数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磷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 ,说明土壤微藻能改善贫瘠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 ,上述结果可为藻类用于农业生产和沙漠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唐东山[4](2003)在《利用土壤微藻改良贫瘠土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肥沃土壤与经高温焚烧后的贫瘠土壤中的微藻数量、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全氮量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将包含微藻的绿化苗圃地肥土按不同比例接种进入贫瘠土样中,分别在光照条件和黑暗条件下进行培养,在0天、30天、60天和90天分别检测以上指标,比较有光条件和无光条件下,即有藻条件和无藻条件下贫瘠土样所发生的变化,并分别对微藻数量的变化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全氮量的变化之间做相关性分析,以评估肥沃土壤中的微藻接种进入贫瘠土壤后的生长情况以及对贫瘠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微藻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光照对其分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肥沃土壤中的微藻接种进入贫瘠土壤后,在黑暗条件下逐渐死亡,有光条件下的微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到第90天时,每克土中的微藻数量增长到接种量的7-8倍。(2)土壤微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以及分泌碱性的胞外物质而使土壤的pH值升高,使实验土样由弱酸性变为弱碱性。(3)土壤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90天的实验期内,有微藻生长的土样内的有机质含量是对照组的2-3倍。(4)土壤微藻作为溶磷微生物之一能够将有机态磷矿化成无机态磷,增加贫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或潜在的含量。(5)从理论上推测,土壤微藻的固氮作用必然会使土壤全氮量增加,但在90天的实验期内的增加量尚不可测,可能需要更长的实验时间和更灵敏的测试方法方可评估土壤微藻对增加土壤全氮量的意义。 总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全氮量是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测定结果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的微藻数量与土壤pH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土壤有机质及有效磷的变化呈极显着相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微藻对贫瘩土壤改良作用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将土壤微藻运用于农业生产、水土保持及荒漠治理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综合利用土壤微生物及高等植物改良贫瘩土壤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3-04-20)
王铭巘,兰利琼,卿人韦,傅华龙[5](2001)在《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土壤微藻对于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并作定量及定性分析。以土壤和水为两种不同基质 ,在基质中接种 5种土壤微藻藻液 (立方色球藻、土生绿球藻、舟形藻、沙角衣藻以及由 4种藻种形成的混合藻液 ) ,进行见光和黑暗培养 ,分别在 0 ,2 0 ,4 0 ,60 d时 ,测定环境 p H值、微生物量 (不包括藻类 )、有机质含量 ,作极差分析和图形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 p H值变化、微生物量变化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在不同藻种相同培养条件下 ,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藻种变化对 p H值和微生物增加的影响大于因基质变化和光照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基质变化对于环境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因藻种变化和光照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微藻在土壤中培养时的 3种数据变化均大于在水中培养时的 3种数据变化。(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王铭献,兰利琼,卿人韦,周嘉裕,傅华龙[6](2001)在《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土壤微藻对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并作定量及定性分析。作者利用生物统计学正交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设计了12组实验模型,以模拟贫瘠化的土壤和重蒸水为两种不同基质,分别在基质中接种五种不同的土壤微藻藻液(立方色球藻、土生绿球藻、舟形藻、沙角衣藻以及由四种藻种形成的混合藻液),然后进行见光和和黑暗培养。分别接种在0天、20天、40天和60天时,测定各实验组的环境pH值、环境微生物量(不包括藻类)、环境有机质含量,然后对实验数据作极差分析和图形比较。研究结果得(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1-11-01)
土壤微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藻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数量和种类非常可观,在生态学研究、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治理、新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经济开发价值。介绍了土壤微藻的种类,影响其生长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以及固氮蓝藻、丝状蓝藻、集胞藻和硅藻等几种重要的土壤微藻类群的生态功能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微藻论文参考文献
[1].穆海热姆·艾则孜,阿曼古力·海瓦尔,帕孜来提·拜合提,麦合穆提江·达吾提,吾甫尔·米吉提.抗重金属土壤微藻F1对Cu~(2+)胁迫的耐受生理机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7
[2].杜琼,孔维宝,韩锐,牛世全.土壤微藻的种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15
[3].唐东山,卿人韦,傅华龙,兰利琼.利用土壤微藻改良贫瘠土壤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唐东山.利用土壤微藻改良贫瘠土壤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
[5].王铭巘,兰利琼,卿人韦,傅华龙.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
[6].王铭献,兰利琼,卿人韦,周嘉裕,傅华龙.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C].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