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文化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士大夫,冲突,鲁迅,意识,价值,现代性。
审美文化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邹建林[1](2014)在《王国维的“美术”观——审美现代性中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近代哲学家的"美术"观念,从而进入了审美现代性的话语领域。然而,当王国维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美术"时,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二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因此,王国维关于"美术"的看法,既标志着中国思想界跟审美现代性的实质性接触,也体现了中国学者试图克服审美现代性内在局限的努力。(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邓招华[2](2003)在《文化冲突中的审美抉择——论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王玉兰[3](2001)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的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综合,而一切科学的价值都应该是一种美学价值,都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以人的价值为价值。对于审美文化,在其概念已基本确定、现状已基本详述以后,需要做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对之进行批判和重建。审美文化的当代勃兴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分不开的;生产科技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工业化是当代审美文化兴起的历史土壤。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并且促成了个体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这是当代文化和审美活动得以广泛开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对中国当代文化总体性特征的一个概括,审美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叁大块。不过,由于所基于的社会现实的不同,这叁种文化形态在审美文化意义上的内涵所指不完全等同于传统上对它们的指称。在审美文化意义上,叁种文化形态对应的是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历史,不同于过去那一体化的社会背景。 以追寻趣味、崇尚快乐为主要特点的大众文化,它从客观上拓宽了人们的心灵空间,强化了人们的生存体验,为人类的感性解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感性、现实性是人作为一个完整性生命存在的重要特征,自古以来,感性觉醒与审美问题都是息息相关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以自身那介入和参与的特性凸显了人的身体在文化中的表达,强化了人类的视觉功能,使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模式由单一而渐趋全面。大众文化以其感性审美的特点贴近人们的日常心理和情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造成一种近乎狂欢化的场面。与此相对而言,精英文化的处境则显得冷清得多。这样,在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就构成了审美文化冲突的第一层面:狂欢与火落。 精英文化更多的是秉承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它力图要做的是通过创作来探讨社会和人生的诸多问题,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载道意识。而大众文化更多的是表现为文化的一种生产体系,它所抱持的观点是设法“让大伙儿高兴”,在人们的高兴当中赚取丰厚的商业利润。由于大众文化沉浸于关心当下而乏于理性的关怀,狂欢的人众又普遍陷入一种孤独和焦虑的状态之中。而冷寂中的精英文化则仍然孜孜不倦地守望着人类的精神理性。这种精神理性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在未来发展之途上的价值关怀。因此,在向未来这一更为深刻的层面,乏于理想关怀的大众文化再次与精英文化形成对立,从而构成审美文化冲突的第二层面:守望和焦虑。 美学的重建在根本上也就是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在当代历史文化条件下,审美价值新尺度的重铸可以从审美文化的冲突中获取灵感和启发。大众文化以感性审美为其武器,在较短的时间内挤占了精英文化的大片空间。这必有其合理的地方。粘英文化甘于寂寞,在倍受冷落的情况下仍不改其对人类理想精神的守望,进而在孤独而焦虑的大众面前表现出以退为进的坚定立场和顽强力量。这里面一定也有其合理之处。人既然是一种完整性 的生命存在,那么,在具体的文化和审美实践中,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尊重人 的感性,在感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这是“美的规 律”的体现,也是焦虑所由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美的规律”指的是人在通过 实践活动改造对象世界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自由规律,它所体现的是主体与其 对象的沟通和融合.焦虑则与其相反,它体现的恰好是主体与其对象的疏离 和分裂。因此,美学重建工作应该从社会现实不断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 寻求人类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断努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1-04-01)
黄力之[4](1998)在《新时期审美文化冲突的意识形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指出,“告别意识形态”是中国新时期审美文化领域中的突出现象。但是,从科学的意识形态分析来看,新时期审美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意识形态史。本文将新时期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就审美新潮与时代精神、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化、不同社会阶层文化的分化、“主旋律”文化的嬗变等问题进行了意识形态解读。(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1998年06期)
刘扬忠[5](1998)在《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宋时期词体创作的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变化,认为北宋是封建政治经济从鼎盛走向没落的时期,也正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文学与市民文学的盛衰交替的转变期,这对词体创作的影响表现为市民意识与士大夫意识、新兴都市文化与传统士大夫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妥协,并推动了一些词派词风的产生与消长(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3期)
蒋守谦[6](1995)在《对文化冲突和人格取向的审美思考──评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文化冲突和人格取向的审美思考──评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蒋守谦1993年,长篇小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以后,忽然受到社会的青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潮。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就是在这个创作高潮中面世、以其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引人入胜的...(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1995年01期)
炳[7](1989)在《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该书可以说是八十年代中期“文化热”的产儿,也是着者提倡的“多元互补”的文学研究方法的一次成功实践。它研究的对象是二十世纪的中国小说,但它不同干一般的小说研究着作。它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勾勒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和线索,论述其文化轨迹和文化脉络,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特殊的视角使它获得了开阔的视野,能有新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1989年03期)
审美文化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文化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1].邹建林.王国维的“美术”观——审美现代性中的文化冲突[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4
[2].邓招华.文化冲突中的审美抉择——论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3].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
[4].黄力之.新时期审美文化冲突的意识形态解读[J].文艺研究.1998
[5].刘扬忠.北宋时期的文化冲突与词人的审美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6].蒋守谦.对文化冲突和人格取向的审美思考──评长篇小说《蓝眼睛·黑眼睛》[J].文史哲.1995
[7].炳.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