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中学骆伟红
中学生的议论文往往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老师批改时感觉味同嚼蜡,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阅卷老师评分时难以找到亮点,以致给分较低。是什么造成了同学们作文的这种状况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被升学逼到死角,过着一日三餐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他们每天接触到的只有老师、家长、同学,每天听到的是耳熟能详的说教,每天看到的是统一配发的课本。当他们要写一篇议论文时,往往抓耳挠腮,搜索枯肠,也找不到新鲜的论据来充实自己的文章,能想到的都是别人用了又用,已经没有丝毫新意的论据。
怎样才能使中学生的议论文不再是陈词滥调呢?我们不妨从议论文的论据抓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一、课本素材挖掘
在语文课本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典型人物,了解了很多精彩事件,欣赏了很多优美语言,但不知道整理提炼,就好像是守着金矿却不知开采。我们可以整理提炼它们,并多角度的解读它们,使之成为我们写作上金光四射的论据素材。
例如:学完《“两弹”元勋邓稼先》后,可分析梳理课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材料,从而论证以下论题: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坚定的意志,坚强的信念。
二、从时事热点中淘金
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是“热点的人物或者事件”。因为只有人所共知的人物或者事件作为论据,才有充分的说服力。一个热点事件、一个热点人物,他(它)们本身就是包含了许多元素,因此我们只要打开了思路,就可以发现里面丰富多彩的宝藏。
例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此次地震共造成8万多人遇害,这场灾难,让无数的小孩失去了父母,无数的父母失去了子女。它震惊了中国,也震动了海外。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要求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强调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都要抢救到底。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一百的努力。温家宝总理坚定地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九州动员,八方救助。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民众,自主自觉,亿万心齐,同救国难,彰显人性的光辉。
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解读。
角度一:坚强——生命之火不熄。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显得多么渺小,但我们人类可贵的地方在于坚强!坚强的生命百折不挠,求生的欲望让生命超越极限,显示出人类战胜灾难、人定胜天的精神面貌。
角度二:众志成城,人间有温暖。自然灾难,不是属于某地区的,更不是属于某国的,它是属于人类的灾难。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全国人民手牵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自然灾害。从1998特大洪灾到2003年的“SARS”病毒,从2008年春的暴风雪到现在的特大地震,勇敢无畏的中国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强地挺过来了。
角度三:铭记,也是就是最好的纪念。俗话说,时间可以淡忘一切。那么我们从这一角度出发,把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下来,让人们铭记!把人们勇敢面对灾难时的真实情感记录下来,把那些无私奉献的精神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才不会在头脑中消失,这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角度四:爱的传承。母亲,在灾难面前呈现出她们无比博大的母性之爱,闪耀着最闪光的人性。许多的母亲在这一场灾难面前,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生命,以自己羸弱的肩膀撑起了孩子生的希望。
角度五:考验,拷问。“5?12”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无数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灾后心理问题。灾难总是考验一个民族的承受能力,总是考验着人性。而这种考验,也拷问着一个政府,一个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
角度六:绝不放弃,生命诚可贵。有专家认为,事发后24小时称为“黄金时期”,情况良好或许可延长至72小时,是灾民生还最重要的一段时间。然而,在地震中,许多的生命在“黄金时期”后得以生还,究其原因,一是人的求生意志的坚强,二是救援人员不歇的努力,践行了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绝不放弃”的誓言。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相信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丰富的论据素材,在议论文写作时就会有新鲜的材料可用,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学生议论文“陈词滥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