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钌卟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卟啉,烯烃,手性,分子,选择性,羟基,表征。
钌卟啉论文文献综述
张恋[1](2015)在《金属钌卟啉利用X-ray单晶衍射法鉴定有机小分子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X-ray衍射法是表征分子结构直接可靠的方法。因此,利用X-ray衍射法来鉴定分子结构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应用X-ray衍射法具有一定的限制,首先要求样品能培养单晶,而且也要求单晶质量良好。而有的样品为液态、气态,分子柔性,样品量少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单晶质量的好坏,有的在实际情况下甚至就不能得到单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选择主体分子金属钌卟啉,根据它的配位作用与一些有机小分子形成络合物,小分子伴随金属卟啉培养成良好单晶,最后应用X-ray衍射法实现对该有机小分子结构的鉴定,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应用研究价值。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钌卟啉有一个刚性大环,又具有较强的路易斯酸性,利用中央金属离子能与一些官能团配位形成络合物,解决小分子不易形成单晶的问题。2.研究了与钌卟啉具有最强配位作用的胺类小分子。将钌卟啉和胺类小分子以当量比为1:1进行投料,放入核磁管中直接发生络合作用,通过1H NMR检测发现钌卟啉与胺类小分子以1:l的形式络合,且得到的络合物很纯净,同时由于卟啉大环的屏蔽作用,配位后的小分子信号H的化学位移向高场都发生了偏移。随后进行单晶培养,放置在安静避光的地方,经过1-4周就得到了良好可测量的单晶,利用X-ray衍射法解析出了一系列胺类小分子结构。3.将底物拓展到含其它一些官能团的小分子化合物如醇类、醛类和酮类小分子,为应用到天然产物结构解析提供更多的依据。我们也试图设计天然产物与钌卟啉络合,培养单晶,利用X-ray衍射法来解析天然产物的结构,后续的工作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桑学苓[2](2014)在《高位阻手性钌卟啉的合成及其催化C-H羟基化及胺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金属卟啉具有独特的结构,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烃类的不对称催化氧化,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手性催化剂。所以,虽然手性卟啉的制备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新型的手性卟啉结构的设计与合成仍然备受化学科学家的青睐。从已报道的许多手性金属卟啉催化反应的结果来看,卟啉环上meso位的手性结构片段及meso位不同位阻的基团与其催化性能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合成具有较高选择性和良好的手性基团的金属手性卟啉是探究高性能的手性卟啉催化剂的关键。饱和C-H键的官能团化是当前化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实现高对映体选择性的不对称C-H官能团化。仿生金属卟啉催化剂具有高稳定性、高TON等优势,能通过常用的氧原子、氮宾、卡宾转移过程,实现对饱和C-H键的羟基化、胺化和烷基化,并表现出较强的催化能力和潜在的高对映选择活性。基于此,本论文就一系列手性卟啉的合成及其在催化苄位C-H键的不对称羟基化和胺化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方面,经文献调研,在卟啉环meso位引入不同的手性片段和不同位阻的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位阻的杂合卟啉。为了得到这些目标卟啉,在合成方面,我们分别运用了逐步缩合法和一锅法,并通过反复柱层析分离获得纯净的卟啉产品。与此同时,对于手性卟啉,也完成了一定量的积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第二方面,将合成的杂合手性卟啉转化为金属钌卟啉,并运用该类手性钌卟啉作催化剂,实现了苄位C-H键的不对称羟基化和胺化反应,并尝试通过HPLC测定产物的ee值。我们首先用非手性卟啉催化反应得到产物的标准样品,然后分别测定出各种产物在手性柱上的保留时间,从而确定手性钌卟啉催化产物的对映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志明[3](2013)在《钌卟啉催化的与芳香基共轭的非末端烯烃环氧化重排生成酮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卟啉结构特殊,是一类平面共轭大环分子结构。合成的卟啉化合物可以应用于许多化学反应中,如烷烃的羟基化反应,烯烃的催化不对称环氧化,氮杂环丙烷化,卡宾转移,胺化反应等等。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成羰基化合物有许许多多的方法。Wacker反应能够利用空气将乙烯氧化成乙醛,该反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各国科学家将Wacker反应进行改进,已经能将末端烯烃高效的氧化成醛或者甲基酮。有些简单分子内烯烃也能被氧化成酮类化合物,但是底物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人们也可以将烯烃裂解得到羰基化合物,然而这一类反应会发生碳碳双键的断裂。羰基化合物还可以由环氧化合物开环重排得到,但是环氧化合物重排产物的选择性依然是化学工作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钌卟啉和与芳环共轭的单烯烃、双烯烃和环烯烃,并以不同类型的卟啉作为催化剂,进行了不同种类烯烃的E-I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产率较高,而且不会断裂碳碳双键,直接由烯烃转化成酮类化合物。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方面的工作主要进行催化剂卟啉,氧化剂2,6-二氯吡啶氮氧化物及与芳环共轭的单烯烃、双烯烃和环烯烃合成。经过大量文献调研,我们知道,钌卟啉的大环平面结构可以将与芳环共轭的末端烯烃氧化成醛,其选择性好,产率高。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与芳环共轭的非末端烯烃,并用于E-I反应的研究。第二方面的工作主要进行卟啉催化下,将与芳环共轭的烯烃氧化成酮的环氧化-重排反应(E-I反应)。优化了一系列影响催化效果的因素,如溶剂、催化剂、氧化剂用量和温度,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将与芳环共轭的非末端单烯烃、双烯烃和环烯烃氧化成酮类化合物。然后,对E-I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机理是先将烯烃环氧化,再经过H迁移重排得到产物酮。该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好,产率较高,而且不会断裂碳碳双键,极大的丰富了E-I反应,是对Wacker氧化反应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马洁丽[4](2012)在《利用手性钌卟啉通过核磁共振方法测定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纯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识别是有机分析化学中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世界范围内有很多科学家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手性胺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医药和天然产物中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小分子,越来越多的分子识别技术被用来测定该类化合物的对映体纯度。基于对手性钉卟啉结构的研究与分析,本论文设计将其作为主体分子使其与手性胺类化合物通过钉/氮配位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借助于该金属钉卟啉特殊的位移作用,通过1H NMR识别客体分子的对映体纯度。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开展手性主体分子即手性卟啉的设计与优化。在手性识别中,手性环境的设置是关键。对于手性卟啉而言,为了调节手性环境,可以改变手性基团,也可以改变位阻基团——改变位阻基团更容易、效率更高。2.我们发现钉卟啉具有较强的Lewis酸性,能与胺类化合物通过配位作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且,手性金属钌卟啉有其特殊的位移作用,可将其作为一种手性位移试剂借助1H NMR识别一系列伯胺和仲胺的对映体纯度。3.我们首先通过UV滴定的方法测定了手性钉卟啉[RuⅡ((+/-)-D4-Por*)CO]与胺类化合物(亮氨酸甲酯)的络合常数,发现其络合常数比锌/镁卟啉与胺类化合物的络合常数都大。在羰基钉卟啉中,羰基与钉卟啉中心金属钉直接相连,使得胺类化合物只能在卟啉环的另一面与其配位。此外,卟啉平面以及位于meso-位的体积庞大的刚性基团为其提供了一个半封闭腔结构,使得胺类底物在与其配位时免受亲核基团的干扰。通过对1H NMR谱图的分析以及金属卟啉特殊的位移作用,使得配位后的脂肪H位移至-7-1ppm之间,而芳香H则位移至4-7ppm之间,加之手性金属钌卟啉提供了良好的手性环境,从而能测得被测对映异构体各氢的Aδ,从而测得对映异构体的ee值。4.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含有不同官能团(芳基、酯基、羟基等)的一系列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对映体纯度。借助1H NMR方法获得了D4卟啉与胺类化合物形成络合物后产生的Δδ,通过对Δδ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没有副产物产生,而且在核磁共振谱图上产生了明显的识别效果。5.作为对手性卟啉分析多肽残基绝对构型课题的补充以及完善,又利用1H NMR法对多肽残基的绝对构型进行了测定。手性钉卟啉作为受体分子与甲酯化的常规氨基酸有很强的络合能力,因此借助于1H NMR法完成了对多肽残基这一多组分体系的分子识别工作,并且测定结果可信度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姚桂平,陈晓妍,罗云,李珺[5](2011)在《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叁种钌卟啉的配合物Ru(TPP)(CO)(1),Ru(TPP)(CO)(Py)(2)和Ru(TPP)(CO)(C5H4NCOOH)(3)(H2TPP为四苯基卟啉),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IR、UV-Vis等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叁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a=10.211(1),b=13.628(1),c=14.789(1),α=99.919(7)°,β=99.946(8)°,γ=100.649(7)°。制备了钌卟啉修饰的TiO2光催化剂,并研究了它们在光照下降解4-硝基苯酚(4-NP)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1年11期)
李东明[6](2010)在《新型手性钌卟啉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位阻手性卟啉,并对其在小分子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方面的应用作了初步尝试。通过在卟啉环meso位上引入不同的手性辅基和不同位阻的基团,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杂合卟啉,将这些卟啉转化为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钌卟啉,并将其运用到非官能团化的小分子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初步研究表明,设计合成的卟啉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有望在小分子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中取得突破,对于该反应的进一步研究还在开展中。本论文的工作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的调研设计了一种高位阻的手性卟啉,并探索了两种合成路线:“分步缩合法”和“一锅法”。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尝试发现“分步缩合法”合成目标高位阻卟啉有待优化。为了能尽快拿到目标卟啉暂时采用了“一锅法”,通过一锅法同时生成多种杂合手性卟啉,经过反复柱层析最后得到纯净的卟啉产品。此外在分步合成研究中还能高产率的得到一种C2对称的手性卟啉,该卟啉也是对一锅法得到的多种杂合卟啉的补充。目前积累了米醛和手性醛及叁苯基苯甲醛和手性醛两个杂合体系生成的卟啉。与此同时,在原料手性醛的制备上也打通了路线并完成了一定量的积累,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二部分,将制备的杂合手性卟啉部分转化为金属钌卟啉,利用该金属钌卟啉催化非官能团化的小分子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通过位移试剂测ee值,发现合成的新型卟啉催化剂对苯乙烯和一些小分子链状烯烃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在没有优化条件的情况下ee值就接近80%。完成了非官能团化的小分子烯烃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初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梁庆丰[7](2010)在《利用钌卟啉通过圆二色谱测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钌卟啉较强的Lewis酸性,本论文设计将其作为主体发色团与手性胺类化合物通过钌/氮配位形成主客体叁明治夹心结构,通过钌卟啉有效的优先空间扭曲构象产生的CD信号,即在卟啉Soret带所产生的双特征CD光谱来测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该方法得出的结论与Nakanishi小组的是一致的,而且我们已经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测定了一系列手性氨基酸的绝对构型。由于钌卟啉较强的Lewis酸性,即与胺类化合物络合作用很强,而不需要“链”连接,单独的两个钌卟啉就可以与胺类化合物直接络合,大大降低了主体卟啉的合成难度。钌卟啉具有较锌,镁与胺类化合物更大的络合常数,而且,我们这种方法所应用的这一类钌卟啉有的都已经商品化,购买较方便。该方法对于一系列手性氨基酸绝对构型测定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发现钌卟啉具有较强的Lewis酸性,能与胺类化合物有很强的络合作用。我们通过UV滴定测定了钌卟啉[RuⅡ(TDCPP)CO]与胺类化合物络合的络合常数,比锌和镁与胺类化合物的络合常数都大。因而,我们预测单独的两个钌卟啉,在没有链连接的情况下,能与二胺类化合物形成夹心结构,并能通过CD光谱完成绝对构型的测定。我们设计将氨基酸简单衍生化变为二胺结构,再与单独两当量的钌卟啉结合,形成主客体叁明治夹心结构,并通过CD光谱测定氨基酸的绝对构型。我们已经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测定了一系列手性氨基酸的绝对构型。第二部分,为了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我们还选择了其它几种商品化了的钌卟啉[RuⅡ(TMP)CO], [RuⅡ(F20-TPP)CO], [RuⅡ(TPP)CO]作为主体与胺类化合物结合,都形成了主客体夹心结构,并通过CD光谱完成了手性氨基酸绝对构型的测定。这些钌卟啉都已经商品化,购买非常方便。即扩大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又将该方法进一步简单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李培荣[8](2009)在《钌卟啉催化的烯烃环氧化衍生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钌卟啉催化的烯烃环氧化相关衍生反应,在不同条件可以分别得到四种不同的产物---环氧化合物,醛,羧酸和二醇。我们通过实验控制,巧妙利用生成的环氧化合物和醛,分别延伸得到二醇和羧酸,提供一种由烯烃生成二醇和羧酸的方法,丰富了烯烃转化反应的内容。此外,我们曾试图利用卟啉大位阻的特点尝试了对胺的单取代反应,通过溶剂筛选等试验后发现,没有按设计的模式发生反应。后来利用卟啉能用作光敏剂的特性,光照条件下,苄胺为催化剂,以卤代烃为原料,经生成多取代胺再分解,可以制备醛。从1H NMR中分析有醛生成,但产率偏低,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近年来卟啉的合成和应用,重点介绍了本领域的研究情况,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制备方法,并根据本小组以前对卟啉的研究中发现的特性,对其进行深入性研究。其中在金属卟啉制备过程中,发现了1,2,4-叁氯苯溶剂中杂质1,2,3-叁氯苯对反应的影响。反应性质研究主要涉及卟啉的空间位阻及其作为光敏剂的应用。第叁部分根据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将其应用到烯烃的环氧催化反应中,得到环氧化合物,同时该反应会发生重排生成醛。在此基础上,不需要分离,分别加入酸和另一当量的氧化剂,可以分别得到相应的酸开环产物二醇和羧酸。实验是通过调节氧化剂和催化剂比例实现的,实现了产物的多向转化。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常温进行,时间较短,产率很高。(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8)
刘亚楠[9](2009)在《钌(Ⅱ)—卟啉配合物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及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系列钌(Ⅱ)卟啉配合物,研究了它们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简要分析该配合物作为端粒酶抑制剂的可行性,同时对钌(Ⅱ)卟啉配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并初步阐述可能存在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了四种钌(Ⅱ)卟啉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ESI—MS、NMR等方法表征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显示该配合物与所设计的配合物结构一致。2.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CD光谱、热变性等方法测定配合物与G-四链体结合特性,分析该配合物作为端粒酶抑制剂的活性,结果显示四种钌(Ⅱ)卟啉配合物都可以不同程度的与G-四链体作用,表明其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3.选择多种肿瘤细胞株,采用MTT法筛选钌(Ⅱ)卟啉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用IC_(50)指标评价其抗肿瘤活性,并分析了其构效关系。结果显示四种配合物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且其抗肿瘤活性具有时间和剂量效应。4.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研究钌(Ⅱ)卟啉配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及其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并用JC-1染色法研究配合物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配合物1和3呈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钌(Ⅱ)卟啉配合物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进而引发肿瘤细胞凋亡,同时也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5.采用DCF-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钌(Ⅱ)卟啉配合物处理后的细胞内ROS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配合物可以抑制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与累积。用ABTS法和DPPH法测定了钌配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钌配合物可以清除自由基,表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以上结果显示,所合成的钌配合物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具有潜在的应用开发前景,可作为候选化学药物进行深入的临床前抗肿瘤研究。(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4-01)
梅文杰,韦欣煜,李文娜,何丽新,刘云军[10](2008)在《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钌卟啉配合物作为肿瘤光动力治疗光敏剂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1-3]。由于水溶性卟啉及其金属衍生物具有在肿瘤组织中发生选择性潴留的特点,作为金属配合物的载体,将有可能实现肿瘤组织的靶向性,增强配合物对肿瘤组织生长的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07-01)
钌卟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性金属卟啉具有独特的结构,能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烃类的不对称催化氧化,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手性催化剂。所以,虽然手性卟啉的制备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新型的手性卟啉结构的设计与合成仍然备受化学科学家的青睐。从已报道的许多手性金属卟啉催化反应的结果来看,卟啉环上meso位的手性结构片段及meso位不同位阻的基团与其催化性能密切相关。因此,设计合成具有较高选择性和良好的手性基团的金属手性卟啉是探究高性能的手性卟啉催化剂的关键。饱和C-H键的官能团化是当前化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实现高对映体选择性的不对称C-H官能团化。仿生金属卟啉催化剂具有高稳定性、高TON等优势,能通过常用的氧原子、氮宾、卡宾转移过程,实现对饱和C-H键的羟基化、胺化和烷基化,并表现出较强的催化能力和潜在的高对映选择活性。基于此,本论文就一系列手性卟啉的合成及其在催化苄位C-H键的不对称羟基化和胺化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方面,经文献调研,在卟啉环meso位引入不同的手性片段和不同位阻的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位阻的杂合卟啉。为了得到这些目标卟啉,在合成方面,我们分别运用了逐步缩合法和一锅法,并通过反复柱层析分离获得纯净的卟啉产品。与此同时,对于手性卟啉,也完成了一定量的积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第二方面,将合成的杂合手性卟啉转化为金属钌卟啉,并运用该类手性钌卟啉作催化剂,实现了苄位C-H键的不对称羟基化和胺化反应,并尝试通过HPLC测定产物的ee值。我们首先用非手性卟啉催化反应得到产物的标准样品,然后分别测定出各种产物在手性柱上的保留时间,从而确定手性钌卟啉催化产物的对映选择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钌卟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恋.金属钌卟啉利用X-ray单晶衍射法鉴定有机小分子的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桑学苓.高位阻手性钌卟啉的合成及其催化C-H羟基化及胺化反应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志明.钌卟啉催化的与芳香基共轭的非末端烯烃环氧化重排生成酮的反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马洁丽.利用手性钌卟啉通过核磁共振方法测定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纯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姚桂平,陈晓妍,罗云,李珺.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
[6].李东明.新型手性钌卟啉合成及其催化环氧化反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7].梁庆丰.利用钌卟啉通过圆二色谱测定手性化合物的绝对构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0
[8].李培荣.钌卟啉催化的烯烃环氧化衍生反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刘亚楠.钌(Ⅱ)—卟啉配合物对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及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
[10].梅文杰,韦欣煜,李文娜,何丽新,刘云军.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抑制[C].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