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用微型电动车的设计与开发

社区用微型电动车的设计与开发

一、社区用微型电动车设计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豪[1](2021)在《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人电动助力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新时期,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国正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虽然给我们社会后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养老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社会劳动力减少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老龄化为社会后续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巨大潜力。因此,以老龄化为背景的衣、食、住、行等消费品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这其中,以出行为代表的老年人电动助力车也逐渐引发了广泛关注。目前,针对老年人的电动助力车设计还稍显不足,对此,本文试图借助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理念对老年人助力车进行探索设计,期望该研究可以为老年人其他相关消费品的设计提供参考,更可以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去更多关怀,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周期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展开分析;首先,产品使用的不同阶段对于用户的体验感获取是不同的,有的放矢的抓住重点阶段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其次,人的需求层级放映到产品设计中便是用户的需求层次,不同的层级会给用户带来特定的体验感,这些都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对老年人的出行从心理和行为上的需求进行分析。首先在心理上老年人会表现出孤独、要强、恐惧等心理特征;其次,在行为上,老年人普遍表现出出行时间短、距离短、目的明确等特征,这些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3、对老年助力车设计进行研究,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进行了设计分析。首先对现有电动助力车按轮数进行了划分,并对每种电动助力车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问题借助用户体验理论进行设计层分析,包括:易用层、智能层、愉悦层的设计分析等。4、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电动助力车设计。根据前述研究进行设计实践,包括最终方案展示、方案造型分析及层次设计等,在该部分设计实践中,前期进行了多个方案的草图设计,最终结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等进行了方案的改进和优化,得出设计较为合理且有一定创新性的老年电动助力车,并对造型、细节等进行展示和说明。

孙喜冬[2](2019)在《新型微型电动车底盘设计及操纵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新型微型电动车底盘包含了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车架、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在内的诸多复杂结构。本文根据新动力、新能源系统技术要求,对新型微型电动车底盘对制动系统、行驶系统等结构设计中应用工程设计软件建立微型新型电动车车架模型、悬架导向系统、制动系统等的方法以及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期望能够通过本文的论述证明底盘设计模型软件等运用能够确保微型新型电动车拥有更好的操纵稳定性。

任瑞瑞[3](2019)在《基于用户偏好的社会化导购APP情感因子研究及设计改良 ——以好货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网购类APP在规模和形式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比传统的购物方式,网络购物具有价格便宜、购买便捷等方面的优势,短短数年间,使用户消费习惯和购物场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各大电商平台中聚积了海量的商品和信息,商家如何将优质的商品精准导向用户,用户如何在巨大的商品池内挑选满意的商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化导购APP结合了社交和电商的属性,是用户寻求购买建议、创造内容、分享经验,获得服务的独立平台。本文以解决以上问题为目标,以社会化导购APP为案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运用AISAS消费购买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目标人群,再通过用户访谈精准人群,进而构画出社会化导购APP的普通用户人群和平台大V两种用户画像;接着引入基于用户偏好的设计方法为实验研究,通过评价构造法,提取了用户在购买消费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情感因子,并结合数量化Ⅰ类工具,从而构建了用户情感因子与设计元素之间的关联模型;最后通过实习项目“好货日报”APP的设计实践,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和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改良了该APP的色彩运用、界面风格,首页的导航方式、页面布局,商城页的信息流形式、社区页的分享形式。本文通过社会化导购APP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旨在为其提供优化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以提升导购APP的用户吸引力与满意度,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与购买体验。

刘维[4](2019)在《基于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次研究针对6575岁城市老年人,他们生理、心理状态不如以前,处于退休赋闲状态,但他们仍与社会有一定的联系,需要满足精神需求。本文的目的是在满足城市老年人自由出行的基础上,为满足其日常的社交需求,设计一款以无人驾驶为基础的代步工具,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使老年人有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影子观察等方法,分析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和出行状况,发现城市老年人以面对面方式的社交行为居多,社交地点以及社交方式越来越丰富,公交系统以及目前的私人出行工具不能满足老年人自主出行需求,老年人在出行过程中存社交行为不能满足等。进而对城市老年人社交和出行状况展开分析,并尝试对老年代步车开展设计研究,提出代步车作为老年人社交载体的解决方案,改善目前城市老年人社交的体验,满足其出行过程中的社交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方式。此次设计研究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高老年人社交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环境。

高金悦[5](2018)在《城市小型代步车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研究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中应用的设计美学研究,参考中国社会关于小型代步车的现实需求状态,深入研究居民出行方式结合中国传统元素并融合于城市小型代步车造型设计之中。第一章简述了课题背景与研究价值,概述了小型代步车造型发展历程与现状、背景与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城市小型代步车造型因子分析,包括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调研、城市小型代步车的定义、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章是通过中国元素三个层面即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针对汽车的精神影响和物质影响的举例分析。第四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以汽车文化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基于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中的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汽车前脸、侧围、后围、顶棚、内饰、色彩等角度进行设计方法的论述,分别提出汽车设计的适度原则、美学完整性原则、互补相生性原则、语义契合原则、通用象征原则、可持续原则、直接操作原则,色彩设计中注重比例与尺度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对比与调和原则。并且在最后一小节试行中国元素在社区小型代步车中的设计初探(外观造型方面)价值分析并对其市场进行初步评估设想。第五章为中国元素带入城市小型代步车的现实意义、市场优势与发展趋势。论文最末是专为本次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样本。

叶俊男[6](2018)在《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慧城市是一个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深度智能的大系统,它的核心是通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数字技术将现代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对城市中产生的民生、环保、交通、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快速相应,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实现城市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USLE(Urban Smart Lighting Equipment,以下简称:USLE)将是实现智慧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重要应用载体,将在实现城市节能减排、提升城市形象、利用城市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目前USLE在产品设计与评价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需要加强从用户感性和用户参与角度对USLE进行设计;(2)需要完善USLE功能需求提取和评价方法;(3)USLE形态设计与评价方法需与时俱进。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研究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USLE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共创和感性工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USLE形态设计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以产品形态设计领域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和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与内容为基础,提出了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包括功能、结构、材料、形态、色彩、技术、商业、交互和服务九个方面内容,结合木马设计提出的“四链融合·七步创新”法,制定产品智能系统设计价值共创流程。(2)通过分析价值共创理论中的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和基于用户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结合感性工学和相关形态设计理论与方法,对价值共创视角下的USLE形态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进行总体架构,提出USLE产品设计原则。(3)以情感化设计为理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USLE生产者与用户需求层次模型,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城市特定区域形态功能需求指标的优先次序及重要度。(4)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调研和聚类分析,建立了环境评价、功效评价、创新评价、风格评价、人文评价、质量评价和形态评价等七大USLE感性意象评价维度空间,在这基础上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价值共创视角下城市特定区域USLE感性意象空间,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获得感性意象因子与用户满意度关系。(5)通过眼动追踪、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形态分析法获得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样本进行主要形态特征和设计要素,运用数量化理论Ⅰ类构建出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并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了模型验证,最终建立价值共创视角下感性意象、形态设计要素和形态满意度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快速获得某个感性意象下用户满意的形态设计要素,指导设计师进行形态创意设计;同时可快速计算得出USLE形态设计方案的满意度,对设计方案优劣进行快速的感性评价,从而实现设计方案的快速推荐,成为USLE形态设计方案感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价值共创视角下产品智能系统设计流程,生产者和用户对于城市不同环境下的USLE的功能需求评价方法,以及通过建立城市特定环境下的感性意象空间,形态感性意象、形态满意度以及形态设计要素关系模型对USLE形态满意度、形态设计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其他智慧城市相关智能综合装置的形态设计与评价,有助于未来生产企业、行业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智慧城市综合终端产品进行定性、定量设计评价,快速获得设计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在未来智慧城市更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汪蓉[7](2018)在《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实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正在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资源、市场、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竞争。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环境品质等软性因素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作为这些软性因素的实现方式,城市风貌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纷纷展开了与城市风貌相关的各种规划探索,城市风貌规划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一方面在编制内容上没有得到统一,成果五花八门,另一方面编制与实施脱节,学术界缺少对风貌规划实施效果的追问,导致业内外人士对风貌规划的作用产生质疑。针对风貌规划面临的窘境,本文选择柳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柳州景观风貌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研究,来揭示风貌规划如何在具体实施中发挥作用。选取柳州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一,柳州于2006年开展了景观风貌规划的编制,规划成果获得2008年全国优秀城市规划三等奖,规划编制的方法、框架和内容在同类型规划中得到一定推广,现行风貌规划中有不少沿用此种框架。其二,柳州景观风貌规划自实施以来取得较为显着的成效,其实施机制值得深入剖析,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其他地区借鉴学习。其三,目前柳州正在开展新一轮总体规划(2016-2035)编制和色彩规划研究,适时对上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和更加高效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具有借鉴意义。国内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面,其他类型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较少,风貌规划的实施评价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主要借鉴国外规划实施相关理论和国内关于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柳州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独特性来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以辅助本课题的研究。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理论研究,包括1、2两章,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并通过对国内外城市风貌规划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盲区,进而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提供方法论基础。第二个部分评价体系研究,包括3、4两章,第3章概括了柳州城市概况和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的编制情况;第4章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观导向,以交流理性为精神内核,搭建了适用于柳州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评价体系,包括实施结果评价和实施过程评价,实施结果评价又包含目标一致性评价和公众满意度评价,作为后续研究的框架基础。第三个部分是实证研究,将第二部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柳州风貌规划的实施评价之中。第五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重要性表现分析法分别对规划实施结果评价中的目标一致性和公众满意度作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柳州景观风貌规划在“量”与“质”方面均得到较好实施,但仍与公众心理预期有一定偏差,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关注重点未能完全契合市民切身利益。第六章进一步对实施过程进行解析,以回顾历史、陈述案例的方式进一步揭示了掩盖在现象之下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第七章对评价结果展开进一步思索,总结了规划编制在时效性、公平性、可操作性方面的经验与不足,指出了规划实施在行政机制、法律机制、社会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并针对即将开展的新一轮风貌规划和色彩规划提出建议。第四部分为全文总结,探讨了柳州景观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结论,研究认为影响风貌规划实施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建立健全的实施保障机制是降低不确定因素负面影响的最佳途径。

吴蒙[8](2018)在《老年用电动车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方便的使用交通工具延伸活动空间,在我国老龄化社会逐渐加快的进程中,提高生活质量、拓展活动空间也成为了广大老年人的迫切愿望。便捷、舒适的老年代步车就成为了他们钟爱的代步工具,但通过调研周边的市场发现,现存的老年代步车及微型电动车活动范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更是鲜有可靠地设计分析和模拟仿真,使得其行驶在我国目前复杂拥堵的交通网路中时,危险重重。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出一款方便老年人使用,并且具有可靠安全性的老年电动车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可以使得老年人出行变得更加安全,更可以极大的拓展他们的活动范围。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确定老年用电动车的整体方案。参照市场上大部分的代步车和微型电动车进行优化调整,主要包括车型和驱动形式的选择、各部分质量的参数的分配和主要机构参数的计算,然后利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其次,为了使老年电动车车架有足够的的承载能力,利用ANSYS-Workbench对车架进行受力分析和材料的强度验证。由于SolidWorks和ANSYS-Workbench可以建立无缝链接,可直接在ANSYS-Workbench中建立车架的约束关系并施加载荷求解,再根据结果进行校核验证,以确认车架满足材料的强度要求。最后,为了使老年电动车安全平稳的运行,需要利用ADAMS软件对整车进行运动学仿真。将三维模型导入ADAMS中,创建合适的驱动方式,并通过修改其自带的轮胎和路面文件参数,对老年用电动车的行驶工况进行模拟仿真,用得到的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对,以验证整车的可行性。

郭随磊[9](2018)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系统支持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选择不合理、与产业政策转型趋势相悖的问题比较严重。对于政策工具理论来说,其重要地位与其受关注不够之间的矛盾突出。在这样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有必要在深化政策工具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工具选择现实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选择优化方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指导。“新治理”理论把行政管理或公共政策的分析单位转变到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同时强调组织网络、公私合作、协商说服方法和赋权技能对公共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与我国当前的治理环境相适应。“新治理”理论为我们进行政策工具分类、设定政策工具选择标准以及明确政策工具选择过程具有启发意义,可以作为构建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就工具分类而言,把政策工具分为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四类,既与当今网络治理背景相适应也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的需要。四种类型政策工具选择分别以规则安排、公共物品财政购买、科技创新支持、公共物品供给体系优化作为其核心机制。就政策工具选择标准而言,公益性、科学性、体制适应性、易管理性是研究者最为重视的,也是最有系统性的标准。就政策工具选择过程而言,结合新治理范式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把政策工具选择过程划分为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分析、政策工具选择现状评价及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三个阶段。以政策工具分类、政策工具选择标准、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为核心要素的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构成了本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200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可划分为研发推动、消费推广、系统支持三个历史时期,比较全面的涉及了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工具。近二十年来的政策工具选择具有服从政策规划目标、被关键事件推动、受体制改革影响以及更加依赖多元合作的特点,并且在基础研发、产销量、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回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是否具有合理性问题方面,本文的结论建立在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基础上。在对16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相关典型事件或过程进行事实描述、特征总结之后,采取三级编码分析的方式,分别回答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统改进工具选择是否符合公益性、科学性、适应性、易管理性标准。并通过逻辑一致性检查、进一步诠释论证等措施增加结论的可靠性。通过应然与实然状态对比,可以总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之处:在公益性上,科技参与渠道的拓展确保了能力构建工具选择的公益性;在科学性上,通过政策研究、实验,科技信息共享互评等增加了激励工具、能力建构工具选择的科学性;在体制适应性上,通过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适应,减少了管制工具、系统改进工具选择与制度环境的可能冲突;在易管理性,通过职能互补合作关系建立,增加了能力建构工具选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也呈现一定的问题。在公益性上,由于缺少公益性、有效性评估,缺少参与机制、有效性保障机制构建,导致管制、激励、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偏离公共利益;在科学性上,由于认识视角狭隘、对社会风险认识的片面性,导致管制及系统改进工具选择脱离实际情况;在体制适应性上,由于市场监管制度不完善、科技体制结构-功能紊乱导致政府在相关职能上缺位和越位;在易管理性上,由于忽视管制与被管制者、给予激励者与接受激励者、不同职能承担者合作关系的建立,导致相关行动者在相应问题解决上不合作。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应该针对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的成因,确保工具选择的公益导向、增加工具选择的科学性、拓展工具选择的合理制度空间、建立工具选择所依赖的有效合作关系。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新治理范式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现状分析、依据标准进行工具选择评价、政策工具选择优化三阶段的过程机制。第二,设计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本文以政策工具选择这一决策过程核心阶段为切入点,结合政策工具选择公益性、科学性、体制适应性、易管理性的应然性标准,新能源汽车管制、激励、能力建构、系用改进工具选择的实然状态,提出一种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第三,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的关键在于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往提出的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方案要么具有片面性,要么缺乏相关事实依据。本文既通过提出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激励模型论证中央和地方不合作的风险点,又通过多个案例从事实上证明中央和地方零和博弈是政策工具选择不合理的最主要原因。第四,提出我国治理背景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把治理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融合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是网络治理背景下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经验事实述说“新治理”理论,又提出网络治理背景下政策工具选择的应然性标准,试图超越个案提出治理背景下具有启发性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鹿存威,沈文龙,王宝梁,汪东明,魏绪懿[10](2016)在《基于开源电动车的设计》文中提出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快速发展的电动车得到市场和用户的认可。采用开源的思路,借鉴国外已有TABBY车为蓝本,结合大学生实践能力,快速开发设计一款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和使用可靠的电动车辆。该车具有简化的整车结构,设计参数通过验证能够满足车辆使用的需求。

二、社区用微型电动车设计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用微型电动车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人电动助力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3.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用户体验设计理论概述
    2.1 用户体验的概念
    2.2 用户体验设计的周期分析
    2.3 用户体验设计的层次分析
第3章 老年人电动助力车需求分析研究
    3.1 老年人出行需求分析
        3.1.1 老年人出行的心理特征分析
        3.1.2 老年人出行的行为特征分析
        3.1.3 老年人出行需求及行为调研
    3.2 老年电动车助力车设计研究
第4章 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老年助力车设计分析
    4.1 易用层设计分析
    4.2 智能层设计分析
    4.3 愉悦层设计分析
第5章 设计实践
    5.1 设计定位及最终设计方案展示
    5.2 方案造型分析
    5.3 层次设计
        5.3.1 易用层设计
        5.3.2 智能层设计
        5.3.3 创造愉悦层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老年人出行需求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新型微型电动车底盘设计及操纵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型电动车车身、底盘、动力系统设计和整车布置以及性能优化
2 新型微型倒三轮电动车底盘设计的稳定性的分析
3 结语

(3)基于用户偏好的社会化导购APP情感因子研究及设计改良 ——以好货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网络购物APP发展现状及机会点
        1.1.2 国内导购网站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
        1.1.3 用户偏好研究有助于提升消费者需求满足度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化导购APP相关概念及研究
        1.2.2 情感因子相关概念及量化方法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路线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路线
第2章 社会化导购APP的现状及案例研究
    2.1 社会化导购APP的现状
        2.1.1 社会化导购APP的分类
        2.1.2 社会化导购APP的商业模式
        2.1.3 社会化导APP站的趋势
    2.2 社会化导购APP案例分析
        2.2.1 案例选择
        2.2.2 横向分析
        2.2.3 纵向分析
        2.2.4 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化导购APP相关调研
    3.1 问卷调查预调研
        3.1.1 调查目的和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结果
    3.2 用户访谈深度调研
        3.2.1 访谈目的和对象
        3.2.2 访谈过程
    3.3 两类用户画像
    3.4 AISAS模型下消费者行为分析
        3.4.1 引起注意阶段
        3.4.2 产生兴趣阶段
        3.4.3 进行搜索阶段
        3.4.4 购买行动阶段
        3.4.5 互动分享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感因子与设计要素的提取和量化分析
    4.1 实验流程和框架
    4.2 实验准备: 评价构造问卷设计
        4.2.1 样本选择
        4.2.2 受访者选择
        4.2.3 A组专家访谈及情感因子提取
        4.2.4 评价构造问卷初步制作
    4.3 实验过程: 评价构造访谈与评价构造图制作
        4.3.1 B组用户评价构造访谈
        4.3.2 数据统计与评价构造图绘制
        4.3.3 关键情感因子量化评分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关键情感因子与设计元素关联分析
        4.4.2 数量化理论Ⅰ类分析
    4.5 总体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应用——“好货日报”的设计实践
    5.1 本章研究路线图
    5.2 “好货日报”改良设计简介
        5.2.1 “好货日报”项目背景
        5.2.2 改良后的“好货日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5.2.3 改良后的“好货日报”提供的价值
    5.3 “好货日报”改良设计建构
        5.3.1 目标用户定位
        5.3.2 设计目标
        5.3.3 改良前“好货日报”信息架构分析
        5.3.4 AISAS模型下的流程优化
        5.3.5 信息架构
        5.3.6 线框图
    5.4 界面设计
        5.4.1 引导页
        5.4.2 登录注册页
        5.4.3 首页
        5.4.4 搜索页
        5.4.5 商城页和社区页
        5.4.6 分享页
        5.4.7 个人信息页面
        5.4.8 整体界面优化点
    5.5 原型测试评价
        5.5.1 测试准备
        5.5.2 评价一: B组普通用户的可用性测试
        5.5.3 评价二: A组专家小组用户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4)基于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
        1.1.2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城市老年人用车情况
第2章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问题研究
    2.1 城市老年人特征分析
        2.1.1 城市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1.2 城市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2.1.3 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2.2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研究
        2.2.1 目标人群
        2.2.2 问卷与访谈调研
    2.3 老年人社交行为的调研与特征分析
        2.3.1 城市老年人社交方式调研分析
        2.3.2 城市老年人社交场所调研分析
        2.3.3 城市老年人社交目的调研分析
        2.3.4 城市老年人社交人群调研分析
        2.3.5 深入访谈调研分析
    2.4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问题研究分析
        2.4.1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共性特征
        2.4.2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主要问题
        2.4.3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特征分析
第3章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研究
    3.1 城市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
        3.1.1 出行时间分析
        3.1.2 出行意愿分析
        3.1.3 出行方式及出行距离研究
    3.2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分析
        3.2.1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
        3.2.2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分析
    3.3 城市老年人以社交需求为目的的代步车可行性分析
        3.3.1 老年代步车现状
        3.3.2 技术支持以及研究趋势
        3.3.3 基于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的设计定位
第4章 城市老年代步车设计实践
    4.1 设计定位
        4.1.1 使用人群定位
        4.1.2 功能定位
        4.1.3 造型定位
        4.1.4 色彩定位
    4.2 代步车设计的原则与维度分析
    4.3 车型尺寸参数与功能布局
    4.4 概念设计与草图方案设计
        4.4.1 概念与灵感的来源
        4.4.2 草图绘制与方案设计
    4.5 方案优化以及细节设计
        4.5.1 车门打开方式设计
        4.5.2 反馈界面设计
    4.6 数字模型建立及效果图展示
    4.7 操作流程设计
    4.8 设计评价
结论
附录 Ⅰ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基本信息调研
附录 Ⅱ 城市老年人出行状况调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5)城市小型代步车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城市小型代步车造型因子分析
    2.1 城市居民出行习惯方式研究
    2.2 城市小型代步车定义以及行业发展现状
    2.3 城市小型代步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元素概述
    3.1 中国元素的含义及其造物之源
    3.2 中国元素的基本类型
        3.2.1 器物文化
        3.2.2 行为文化
        3.2.3 观念文化
    3.3 中国元素注入汽车文化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中的设计应用
    4.1 城市小型代步车设计流程
    4.2 城市小型代步车的市场调研
    4.3 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造型中的设计原则
        4.3.1 适度原则
        4.3.2 美学完整性原则
        4.3.3 互补相生性原则
        4.3.4 语义契合原则
    4.4 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内饰中的设计原则
        4.4.1 通用象征性原则
        4.4.2 可持续原则
        4.4.3 直接操作原则
    4.5 中庸思想在城市小型代步车色彩中的设计原则
    4.6 试行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中的设计初探
        4.6.1 中国元素选取与提炼
        4.6.2 设计实践
        4.6.3 “社区化经济”下的社区小型代步车共享租赁运营模式
    4.7 静态感知分析方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中国元素在城市小型代步车中的意义
    5.1 城市小型代步车应用中国元素的现实意义
    5.2 结合中国元素城市小型代步车的市场优势
    5.3 城市小型代步车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件

(6)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产业背景
        1.1.3 “价值共创”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USLE相关研究和开发现状概述
        1.2.1 国内外关于USLE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USLE开发建设现状
        1.2.3 目前USLE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形态设计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概述
        1.3.1 价值共创理论
        1.3.2 产品形态设计
        1.3.3 感性工学(KE)理论与方法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基础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探索与实践
    2.1 产品设计领域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2.1.1 基于生产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2.1.2 基于用户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系统模型
    2.2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产品设计流程与内容
        2.2.1 产品概念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2.2 产品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2.3 产品协同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2.4 产品模块化设计的价值共创过程与内容
    2.3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
        2.3.1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概念
        2.3.2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流程与内容
    2.4 产品智能系统设计的价值共创实践——以ULSE的锂电池材料的价值共创为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设计与感性评价系统架构
    3.1 USLE概念、应用范围及相关技术分析
        3.1.1 USLE基本概念
        3.1.2 USLE应用范围
        3.1.3 USLE拓展应用内容与技术分析
    3.2 USLE开放循环式形态设计系统构建
        3.2.1 基本设计原则
        3.2.2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开放循环式产品设计系统构建
    3.3 价值共创视角下的USLE形态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构建
        3.3.1 感性设计评价及流程
        3.3.2 基于生产者逻辑的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
        3.3.3 基于用户逻辑的感性设计与评价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功能需求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4.1 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4.2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生产者与用户需求层次模型构建
        4.2.1 情感化设计及层次划分
        4.2.2 功能需求特点与获取方法
        4.2.3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功能需求层次模型
    4.3 USLE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初选及结构优化——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4.3.1 上海海湾大学城区域属性与路灯现状分析
        4.3.2 功能需求市场现状调研与归纳
        4.3.3 城市特定区域USLE功能需求重要度评价
    4.4 构建USLE的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层次分类模型——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4.4.1 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筛选
        4.4.2 城市特定区域USLE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分类模型构建
    4.5 USLE各层次生产者与用户功能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确定——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4.5.1 实验方法
        4.5.2 各层次功能需求权重计算与优先度值
        4.5.3 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功能设计建议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5.1 设计实验和统计分析方法
    5.2 USLE形态感性意象词汇与实验样本选取
        5.2.1 形态感性意象词汇选取与分析
        5.2.2 代表性实验样本选取与分析
    5.3 USLE形态感性意象评价维度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过程与方法
        5.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3 形态感性意象评价维度空间建立与分析
    5.4 上海海湾大学城USLE形态感性意象模型构建
        5.4.1 上海海湾大学城形态感性意象词汇和代表性实验样本选取
        5.4.2 感性意象评价实验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USLE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构建与验证
        5.5.1 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构建
        5.5.2 感性意象与形态满意度关系模型验证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USLE形态设计要素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6.1 设计实验与统计分析方法
    6.2 基于眼动追踪和虚拟现实技术的USLE形态设计要素提取实验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方案设计
        6.2.3 实验内容
        6.2.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3 基于形态分析法的USLE主要形态设计要素提取实验
        6.3.1 实验目的与方法
        6.3.2 实验过程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构建
        6.4.1 代表实验样本感性意象得分
        6.4.2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系模型建构
    6.5 基于感性意象的USLE形态设计原则
    6.6 USLE形态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模型验证
    6.7 USLE感性意象、形态设计要素和形态满意度的关系模型构建
    6.8 USLE形态设计实践与评价——以上海海湾大学城为例
        6.8.1 草图绘制与筛选
        6.8.2 最终方案建模与渲染
        6.8.3 形态设计评价
    6.9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7)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实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镇化建设需求从“量”到“质”的变化
        1.1.2 我国风貌规划的发展现状
        1.1.3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严重缺位
        1.1.4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的课题来源
    1.2 研究范围
        1.2.1 时间范围
        1.2.2 空间范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城市风貌
        2.1.2 城市风貌规划
        2.1.3 规划实施评价
    2.2 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研究
        2.2.2 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研究
        2.2.3 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研究总结
    2.3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综述
        2.3.1 国外实施评价的发展历程
        2.3.2 国内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
        2.3.3 国内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实践研究
        2.3.4 国内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总结
第三章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概况
    3.1 柳州城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2 城市人口
        3.1.3 城市建设
        3.1.4 山水格局
    3.2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编制概况
        3.2.1 规划范围
        3.2.2 规划目标
        3.2.3 总体风貌与景观要素控制
        3.2.4 规划特色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4.1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思路
    4.2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3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4.3.1 实施结果评价——目标一致性评价
        4.3.2 实施结果评价——公众满意度评价
        4.3.3 实施过程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5.1 目标一致性评价
        5.1.1 城市形态与结构
        5.1.2 城市建成环境评价
        5.1.3 城市人文环境评价
        5.1.4 目标一致性评价得分与总结
    5.2 公众满意度评价
        5.2.1 公众满意度评价
        5.2.2 公众满意度与目标一致性评分结果对照分析
        5.2.3 基于IPA的居民感知研究
        5.2.4 基于IPA分析和目标一致性对比的公众满意度评价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实施过程解析
    6.1 实施环境评析
        6.1.1 政治环境
        6.1.2 经济环境
        6.1.3 社会环境
        6.1.4 城市事件
    6.2 实施途径评析
        6.2.1 指导控规编制和出具规划设计条件
        6.2.2 作为其他规划辅助参考
        6.2.3 指导相关项目审查
        6.2.4 指导确立建设行动计划
    6.3 实施保障机制评析
        6.3.1 法律法规
        6.3.2 规划委员会制度
        6.3.3 动态管理制度
        6.3.4 公众参与制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进一步思考
    7.1 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经验和不足
        7.1.1 规划编制方面
        7.1.2 实施机制方面
    7.2 对柳州编制新一轮风貌规划的建议
        7.2.1 风貌规划控制目标要具体
        7.2.2 景观控制要素筛选要精准
        7.2.3 风貌控制指标要量化
        7.2.4 监督评价机制要确立
        7.2.5 公众参与规划要深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研究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学者对城市风貌要素的分类方式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附录3: 问卷数据采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老年用电动车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老年电动车整体方案的确定
    2.1 电动车初步设计和主要动力性能参数的计算
        2.1.1 车型及驱动布置方式的选择
        2.1.2 外形尺寸参数的选择
    2.2 各部分质量参数的计算及分配
        2.2.1 质量参数的计算
        2.2.2 电动车各部分的质量分配
    2.3 所受阻抗力及相关性能参数的计算
    2.4 电动机选择和参数的计算
    2.5 电池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计算
    2.6 座椅及轮胎的选择
    2.7 转向系统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年用电动车三维模型的建立
    3.1 前轮悬架系统
    3.2 前轮转向系统
    3.3 后轮及驱动系统
    3.4 电动车车架
    3.5 电动车壳体及整体建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工况下车架的有限元分析
    4.1 车架三维模型的简化处理及ANSYS的导入
        4.1.1 车架的参数化建模概述
        4.1.2 车架的简化处理措施及模型的导入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车架材料的选择
        4.2.2 单元选择网格划分及相关数值的计算
        4.2.3 施加约束及载荷
    4.3 电动车各工况下的静力学仿真分析
        4.3.1 弯曲工况的仿真分析
        4.3.2 扭转工况的仿真分析
    4.4 车架强度的校核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动车行驶性能的研究及参数计算
    5.1 ADAMS虚拟样机的建立
        5.1.1 ADAMS模型的简化措施
        5.1.2 ADAMS模型的导入及约束副的建立
        5.1.3 路面模型的建立
        5.1.4 轮胎模型的建立
        5.1.5 运动驱动的添加
    5.2 不同工况下行驶性能参数的研究分析
        5.2.1 直线行驶性能的参数计算
        5.2.2 转向行驶性能的参数计算
        5.2.3 爬坡行驶性能的参数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工况下行驶性能的模拟仿真
    6.1 匀速直线行驶的模拟仿真及分析
    6.2 转向行驶的模拟仿真及分析
    6.3 爬坡工况下的模拟仿真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策工具理论的研究
        1.2.2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
        1.2.4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范畴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范畴
        1.4.3 论文结构
    1.5 创新点
        1.5.1 构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
        1.5.2 设计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评价方案
        1.5.3 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优化的关键在于理顺央地关系
        1.5.4 提出我国治理背景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第2章 研究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
        2.1.3 产业政策
        2.1.4 政策工具
        2.1.5 政策工具选择
    2.2 指导政策工具选择研究的“新治理”范式
        2.2.1 “新治理”范式的提出
        2.2.2 “新治理”范式的关键理念
        2.2.3 “新治理”范式的启示
    2.3 政策工具的类别
        2.3.1 本文的分类方法
        2.3.2 四类政策工具界定
        2.3.3 政策工具的存在形态
    2.4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构建
        2.4.1 政策工具选择标准
        2.4.2 政策工具选择过程
        2.4.3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框架图
第3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选择演进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目标与行动者
        3.1.1 产业政策目标
        3.1.2 推动政策工具选择的行动者
        3.1.3 主导政策工具选择变迁的央地关系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历史演进
        3.2.1 研发推动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01-2008)
        3.2.2 消费推广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09-2011)
        3.2.3 系统支持时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2012至今)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调适的特点
        3.3.1 服从政策规划目标
        3.3.2 被关键事件推动
        3.3.3 受体制改革影响
        3.3.4 更加依赖多元合作
    3.4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积极效果
        3.4.1 奠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研发基础
        3.4.2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
        3.4.3 营造了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良好环境
第4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
    4.1 管制工具选择案例
        4.1.1 案例1: 低速电动车“生死劫”
        4.1.2 案例2: 无充电设施衡水市的电动汽车强制使用
        4.1.3 案例3: 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研制职能转移试点
        4.1.4 案例4: 新能源汽车准入中的地方保护
    4.2 激励工具选择案例
        4.2.1 案例5: 任性的新能源汽车补贴
        4.2.2 案例6: 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城千辆”工程
        4.2.3 案例7: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
        4.2.4 案例8: 争议中推行的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
    4.3 能力建构工具选择案例
        4.3.1 案例9: 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的院士
        4.3.2 案例10: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成立与运转
        4.3.3 案例11: “三纵三横”“三纵三链”的研发布局与组织
        4.3.4 案例12: 推动有效研发合作的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合作联盟
    4.4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案例
        4.4.1 案例13: 争议中趋于暗淡的“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
        4.4.2 案例14: 环保城市深圳的新能源汽车蓝图
        4.4.3 案例15: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划丛林”
        4.4.4 案例16: 吉姆西诉财政部案件
    4.5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及总结
        4.5.1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分析
        4.5.2 政策工具选择案例总结
第5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分析及问题呈现
    5.1 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之处
        5.1.1 科技参与渠道的拓展确保了能力建构工具的公益性
        5.1.2 通过政策研究和实验增加了激励工具的合理性
        5.1.3 通过科技信息共享与互评增加了能力构建工具的科学性
        5.1.4 管制工具选择适应了公共服务外包改革的趋势
        5.1.5 系统改进工具适应了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趋势
        5.1.6 能力建构工具促进了职能互补性研发合作关系的建立
    5.2 政策工具选择的问题呈现
        5.2.1 偏离公共利益
        5.2.2 脱离实际情况
        5.2.3 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
        5.2.4 相关行动者不合作
第6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的成因
    6.1 政策工具选择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缺失
        6.1.1 管制工具选择缺少公益性和有效性评估
        6.1.2 激励工具选择缺少有效的评估及参与机制
        6.1.3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缺少公益性保障机制
    6.2 政策工具选择建立在不合理的认知基础上
        6.2.1 管制工具选择的认识视角具有狭隘性
        6.2.2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对社会风险认识具有片面性
    6.3 政策工具选择所处的制度环境不良
        6.3.1 激励工具选择所依赖的市场经济监管制度不完善
        6.3.2 能力建构工具选择所依赖的科技体制结构-功能紊乱
    6.4 政策工具选择忽视行动主体合作关系的建立
        6.4.1 管制工具选择忽视管制与被管制者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
        6.4.2 激励工具选择忽视了行动者合力的形成
        6.4.3 系统改进工具选择忽略职能互补性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7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优化对策
    7.1 确保政策工具选择的公益导向
        7.1.1 使管制工具选择与社会目标和市场效率具有兼容性
        7.1.2 建立激励工具选择的公共利益保障机制
        7.1.3 确保系统改进工具选择能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7.2 创造政策工具选择的科学认知条件
        7.2.1 通过协商性管制奠定有效管制的认知基础
        7.2.2 通过对社会风险全面认知进行有效系统改进
    7.3 拓展政策工具选择的合理制度空间
        7.3.1 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监管制度增加激励工具的有效性
        7.3.2 通过完善科技体制来实现研发资源的有效运用
    7.4 建立政策工具选择所依赖的有效合作关系
        7.4.1 通过增加管制诱因建立管制与被管制者的良性互动关系
        7.4.2 建立激励工具所依赖的符合市场规则的互利合作关系
        7.4.3 基于行动者意愿建立系统改进工具所依赖的有效合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新治理范式对于推进政策工具选择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8.1.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应该符合多元标准
        8.1.3 政策工具选择优化应该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为切入点
        8.1.4 产业政策转型的关键在于政策工具的合理选择
    8.2 研究展望
        8.2.1 进一步拓展政策工具选择相关理论研究
        8.2.2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进行追踪研究
        8.2.3 以政策工具选择为切入点探究适应市场经济的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10)基于开源电动车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设计目标
2、整车设计方案
    2.1 整车各部件结构布置型式的确定
    2.2 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2.3 动力参数的设计与验证
    2.4 制动性能设计
    2.5 电气设计
3、整车设计图
4、结论

四、社区用微型电动车设计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人电动助力车设计研究[D]. 王子豪.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新型微型电动车底盘设计及操纵稳定性分析[J]. 孙喜冬. 内燃机与配件, 2019(24)
  • [3]基于用户偏好的社会化导购APP情感因子研究及设计改良 ——以好货日报为例[D]. 任瑞瑞.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设计研究[D]. 刘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城市小型代步车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应用研究[D]. 高金悦. 吉林大学, 2018(05)
  • [6]基于价值共创视角的城市智慧照明综合装置形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D]. 叶俊男.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7]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实施评价研究[D]. 汪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8]老年用电动车的研究与设计[D]. 吴蒙.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4)
  • [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郭随磊. 东北大学, 2018
  • [10]基于开源电动车的设计[J]. 鹿存威,沈文龙,王宝梁,汪东明,魏绪懿. 汽车实用技术, 2016(12)

标签:;  ;  ;  ;  ;  

社区用微型电动车的设计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