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压缩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变压缩比,连续可变,容积调节,调节机理
可变压缩比论文文献综述
吴中义,陈家兑,王自勤[1](2019)在《液压式可变压缩比技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压缩比技术的可变问题,提出一种液压容积调节的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压缩比在一定区间内的变化,而且解决了压缩比连续可变问题。文章根据液压容积调节的方法设计了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分析了系统调节机理,通过计算与设计给出了整个连续可变压缩比技术系统模型。利用仿真分析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方案在中低速(2000r/min)时具有很好的调节特性,仿真试验为压缩比技术连续可变问题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11期)
张宏宇[2](2019)在《可变压缩比技术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浅析(二)》一文中研究指出2.4偏心移位方式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偏心移位方式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具体可分为活塞销偏心移位方式、曲柄销偏心移位方式和曲轴偏心移位方式(图12)。2.4.1曲轴偏心移位方式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德国FEV发动机技术公司早期提出的可变压缩比技术便是采用曲轴偏心移位方式,如图13所示,曲轴支承在一个偏心盘上,通过特定手段使偏心盘摆转一个角度,便改变了曲轴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而使活塞沿气缸中心线移(本文来源于《汽车维护与修理》期刊2019年13期)
张宏宇[3](2019)在《可变压缩比技术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浅析(一)》一文中研究指出1压缩比和可变压缩比要说明一台发动机的技术参数,可以概略地用功率与转矩的大小表示出来,然而影响功率、转矩输出的因素却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发动机的压缩比,因此压缩比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压缩比表示活塞从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时气缸内气体被压缩的程度,用压缩前的气缸总容积与压缩后的气缸容积(即燃烧室容积)的比值来表示。压缩比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是多方面(本文来源于《汽车维护与修理》期刊2019年11期)
郑晨奂,刘港,张宁,李明婧[4](2019)在《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发动机压缩比固定,在不同工况下不能发挥最佳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变压缩比机构。利用齿轮传动的方式,使连杆轴颈偏心机构可动,进而改变压缩比。通过参数设计建立模型,分别作运动学推导与机构可行性分析。采用PID闭环算法提高曲轴偏心距的准确性,增强稳定性。该设计机构能够改善发动机在部分工况下的燃油经济性,提高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9期)
杨彬,张玥[5](2019)在《内燃机可变压缩比专利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压缩比是一种动态调整内燃机压缩比的技术,具备该技术的内燃机具有热效率高、排放低以及燃料适应性广等众多优点。鉴于这些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申请了大量专利。针对这些专利文献,本文首先对可变压缩比的技术构成进行了分解,然后从相关专利的年申请量趋势、原始申请国分布、申请人分布以及技术分支的申请趋势等方面对可变压缩比技术相关专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胡晓峰[6](2019)在《汽油机可变压缩比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越来越严苛的排放和油耗法规,内燃机一直在开发新技术。由于内燃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热效率差异太大,采取平衡或者折中的办法无法在各个工况均达到最优,因此近年来先进内燃机技术几乎都离不开"可变"二字,而这其中,可变压缩比是改善效果最明显的,但也是难度最大的。本文从可变压缩比的原理和实现结构出发,结合典型方案,分析相应的实现方式和特点,希望对未来内燃机可变压缩比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3期)
谢婉茹[7](2019)在《东风日产天籁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技术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型轿车市场的竞争从来不会手软,各厂家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该级别的车型上,其中,东风日产的代表车型就是天籁了。新天籁搭载的2.0 L VC-TURBO可变压缩比涡轮增压发动机(日产内部代号KR20DDET)无疑是一大亮点,其最大功率为185 kW,最大扭矩为380 N.m,工信部油耗为6.6 L/100 km。此外,该发动机的热效率已经到达39%,与竞品混动车型相比也是不分上下。本文将为读者朋(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期刊2019年01期)
大饼[8](2018)在《一招制胜 日产ALTIMA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到底强在哪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消费者固有的认知中,市面上主流车型主要以自吸与涡轮增压动力为主,但是想要达到低油耗与强动力兼顾的理想状态,在现有技术上做优化,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而日产ALTIMA在北美的亮相改变了这一固有印象,其搭载的2.0 VC-Turbo发动机更是让人沸腾,它究竟强在哪儿?(本文来源于《摄影之友》期刊2018年10期)
朱振华[9](2018)在《液压驱动式可变压缩比机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压缩比技术可以在低负荷下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高负荷下避免发生爆燃现象,是目前发动机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技术方案的对比,选择改变活塞相对高度实现压缩比可变的技术方案,具体实施方式是在活塞内部安装摆动液压马达并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传动实现压缩比改变。本文所设计的可变压缩比(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VCR)活塞是以常柴ZS1100单缸柴油机活塞为基础,利用Proe软件对VCR活塞的进行了叁维设计,确定VCR活塞的基本尺寸,得出压缩比的变化范围在17.5~14.3。采用Adams对VCR活塞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到200r/min,800r/min、1800r/min时的活塞位移、速度、加速度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得出活塞在1800r/min时的加速度为2610m/s2;然后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作用于VCR活塞上的气缸压力、惯性力、重力、支撑力、液压力分析活塞受到的机械应力与变形量,得出活塞燃烧室边缘的应力值与应变值最大,最大应力为243Mpa,最大应变为0.21Mpa;最后通过作用在活塞上的机械负载结合活塞温度场确定活塞的热-机械耦合分析的应力值与变形量。为验证液压式VCR活塞机构的可行性,本文对摆动液压马达的基本尺寸、叶片数量进行确定,从而计算出液压马达的几何排量为38640mm3/rad、理论转矩为9.66N·m;然后对活塞的液压驱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活塞在不同定压源压力下的响应特性。本文通过对缸盖、缸盖螺栓、挺杆进行加长来补偿因活塞高度变化后带来的干涉;对柴油机进行油路改造,将组装完成后的VCR活塞装配在柴油机内进过静态实验。本文对实验中液压系统泄漏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改进,绘制出改进后的机械图纸。(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吴中义,陈家兑,王自勤[10](2018)在《一种液压式连续可变压缩比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减少发动机有害气体的排放,提出了一种液压式连续可变压缩比技术的设计方案。它是通过液压系统控制偏心销转动来改变上止点的位置,从而使燃烧室体积发生变化,实现在调节区间内任意连续可变压缩比的改变。首先,根据所设计的方案分析了其液压系统在2个不同阶段的调节工作原理;然后,利用叁维软件Solidworks2010对整个系统进行叁维建模,根据模型设计的具体尺寸,得到连续可变压缩比调节的范围为8.81~22.43;最后分析了不同转速下活塞系统综合力(活塞惯性力和活塞表面气体压力的合力)的变化情况,并通过MATLAB与AMESim对构建的液压系统进行了联合仿真试验,探究了不同转速下活塞系统综合力向上和向下时液压系统的流量特性和压力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在中低速条件下,活塞系统调节响应迅速,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证明该设计具有一定实用性。仿真结果为用于液压容积调节的连续可变压缩比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可变压缩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4偏心移位方式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偏心移位方式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具体可分为活塞销偏心移位方式、曲柄销偏心移位方式和曲轴偏心移位方式(图12)。2.4.1曲轴偏心移位方式的可变压缩比技术德国FEV发动机技术公司早期提出的可变压缩比技术便是采用曲轴偏心移位方式,如图13所示,曲轴支承在一个偏心盘上,通过特定手段使偏心盘摆转一个角度,便改变了曲轴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而使活塞沿气缸中心线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压缩比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中义,陈家兑,王自勤.液压式可变压缩比技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2].张宏宇.可变压缩比技术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浅析(二)[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
[3].张宏宇.可变压缩比技术在车用发动机上的应用浅析(一)[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
[4].郑晨奂,刘港,张宁,李明婧.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结构设计[J].内燃机与配件.2019
[5].杨彬,张玥.内燃机可变压缩比专利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9
[6].胡晓峰.汽油机可变压缩比技术研究现状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19
[7].谢婉茹.东风日产天籁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技术解读[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
[8].大饼.一招制胜日产ALTIMA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到底强在哪儿?[J].摄影之友.2018
[9].朱振华.液压驱动式可变压缩比机构的设计[D].吉林大学.2018
[10].吴中义,陈家兑,王自勤.一种液压式连续可变压缩比技术的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