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草、秸秆饲料制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1](2021)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2021)》的通知》文中提出农办科[202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近年来,各地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技术经过产业化示范日益成熟,成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支撑。
陆夏媚[2](2021)在《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思县是广西主要的玉米和甘蔗种植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多,营养价值较高,当地养牛历史悠久,养牛氛围良好。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喂养肉牛,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思县水稻、玉米、甘蔗等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情况和肉牛养殖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现状分析。截止2020年底,该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年可收集利用量为17.80万吨,饲料化利用率18.43%,所辖8个乡镇均分布有一定数量的主要农作物秸秆,全县建立有1个秸秆收储加工利用点并已投入使用。截止2020年底,该县拥有肉牛养殖场(户)11309个,全年肉牛存栏量为3.24万头,出栏量为1.15万头,所辖8个乡镇均有发展肉牛养殖。目前,该县肉牛养殖模式中,农户散养模式占主体地位,秸秆饲料化的方式通常为农户采用到田地收集新鲜秸秆直接喂食或晒干切短后方式喂养肉牛,少数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建有小型青贮池。该县肉牛产业链结构主要表现为活牛经个体屠宰户屠宰后以热鲜肉形式进入农贸市场的形式。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秸秆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二是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肉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本文结合上思县养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建设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加快饲料加工业发展。二是推动肉牛生产专业化、组织化,推广标准化饲养方式,整合肉牛养殖模式,培育龙头企业。三是种养结合,打造产、加、销一体链,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以肉牛屠宰加工为桥梁拓宽产业链。四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推广科学技术,加强秸秆养牛扶持力度,强化肉牛体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王娉[3](2020)在《基于稻草资源化利用的发酵饲料加工设备设计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稻草资源产量大、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处理条件局限及高效处理设备的匮乏,使该类资源被大量焚烧或弃田腐烂,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微生物发酵饲料技术为稻草资源提供了高效资源化利用的机会,但现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存在资源化加工效率不足、人机体验不佳及外观品质低等问题,无法满足稻草资源化利用与用户的体验需求。因此,论文以稻草资源化利用的实现为目标,对发酵饲料加工设备进行了系统地设计创新研究与设计实践。首先,对发酵饲料加工设备进行系统地分析,明确设备类型及关键功能模块;通过访谈法及观察法对现有设备及稻草资源处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现有设备的不足并明确了稻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在资源化功能、人机操作体验与审美体验方面的设计创新目标;然后,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构建了设备的高效资源化功能系统与资源化加工流程,优化了关键功能技术;运用人机工程学优化设备内部的功能模块布局并明确设备外观的人机操作与审美体验优化原则,使设备具备安全性、审美性、健康性等人机关系要素,实现设备的人性化设计需求。最后,结合高效资源化功能技术方案及人机优化方案,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小型稻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设计创新实践。论文以模块化设计理念优化设备的功能技术、以人机工程学优化设备内部及外观的人机关系,在实现稻草高效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为现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的品质提升提供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法与借鉴。
戚如鑫[4](2020)在《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稻草与白菜尾菜虽属于农作副产物,但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将稻草和白菜尾菜进行混合青贮不仅可以使这两种农作副产物的养分形成互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作副产物的利用率。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品质的影响、分析混合青贮微生物群体的优势细菌与真菌区系,并通过体外模拟发酵方式对青贮效果较优的组进行饲用价值评定,以筛选出最优青贮组合。试验一、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本部分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稻草与白菜尾菜比例、不同植物乳杆菌和纤维素酶的添加量对混贮养分和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稻草和白菜尾菜为青贮原料,采用L9(33)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将稻草尾菜比例、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添加量分别按3种不同的梯度进行正交设计,并设置对照组,共10个试验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1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2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3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5:5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4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5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6组);在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6:4时分别添加0.030 g/kg植物乳杆菌+0.30 g/kg纤维素酶(7组)、0.035 g/kg植物乳杆菌+0.20 g/kg纤维素酶(8组)、0.040 g/kg植物乳杆菌+0.25 g/kg纤维素酶(9组);并设置对照组(CK组)。分别在青贮15、30、45 d进行养分和品质测定。结果显示: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感官评分均值均高于其他组,且在青贮45 d时的评分也高于其他组;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的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含量、饲料相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均值均高于其他组,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washing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washing fiber,ADF)含量均值均极显着低于其他组(P<0.01)。各青贮组的pH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低,1、2、3组的pH在青贮45 d时均在4.0以下,且1、2、3组在各青贮时期pH均低于其他组。各青贮时期的氨态氮与总氮之比(Ammonia nitrogen/Total nitrogen,NH3-N/TN)均以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较低。除CK组外其余青贮组的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和发酵品质总评分也均在青贮45 d时达到最高,且1、2、3组的LA含量均值和发酵品质总评分均值也均高于其他组。相关性分析及拟合分析表明,CP含量、RFV分别与LA含量、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而与pH呈负相关二次方曲线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 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降低了 pH、NH3-N/TN,且在青贮 45 d时青贮养分和品质相对其他组更好。试验二、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本部分试验通过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细菌和真菌区系的测定,分析青贮中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养分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青贮品质与细菌和真菌相对丰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1、2、3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且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相对丰度均极显着低于CK组(P<0.01),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CK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干物质(DM)、NDF、ADF、乙酸(A A)含量、NH3-N/TN、pH则呈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子囊菌门(Asc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 DM、NDF、ADF、AA 含量、NH3-N/TN、pH 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则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对照组(CK组)相比,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的青贮组(1、2、3组)提升了混合青贮养分、品质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混合青贮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试验三、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本部分试验对青贮45 d的稻草和尾菜比例为4:6青贮组(1、2、3组)与对照组(CK组)进行体外模拟发酵试验,通过瘤胃发酵参数、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纤维物质降解及其结构观察以评定各青贮组的饲用价值。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12 h时,2组的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浓度显着高于CK组(P<0.05),1、2、3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浓度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以2组最高;在体外培养24 h时,各组间的MCP浓度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以CK组最低,3组的TVFA浓度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在体外培养36h时,1、2组的MCP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1、2组的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CK组(P<0.05)并以2组最高。各组间的累积产气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1、2组的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潜在产气量均极显着高于CK组(P<0.01)并均以2组最高。虽然各组间的NDF和ADF的36h降解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N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2组,ADF36 h降解率最高的为3组。又通过电镜观察体外发酵36 h后的稻草降解情况,发现与CK组相比,1、2、3组的稻草纤维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2、3组的表面附着大量的微生物且降解程度均高于1组和CK组;但与3组相比,2组的稻草除了与3组有相似的表皮结构和表皮下细胞的严重降解外,其梁状结构处还出现了多处因降解产生的缝隙,因此总体以2组的降解程度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CP含量与体外培养累积产气量、MC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本部分试验表明,与其他组相比,2组不仅瘤胃发酵参数较优,且纤维降解程度也较高,因此该组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综上表明,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的混合青贮组(1、2、3组)其养分、品质均较高;且该三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高于CK组,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均低于CK组;CP、LA含量、RFV、发酵品质总评分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当稻草和白菜尾菜比例为4:6、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0.035 g/kg、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25 g/kg(2组)进行混合青贮45 d时,其饲用价值相对较高,且较高的养分含量提升了其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了 pH及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促进了其青贮品质的提升。
田亚东[5](2020)在《秸秆饲料发酵菌剂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开发秸秆预处理与青贮菌剂发酵技术是解决秸秆高值化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提高秸秆利用率,本文选用玉米秸秆(CS)为饲料原料,从预处理和酶解角度出发,研究了蒸汽爆破预处理(ES)和乙二胺预处理(EDA)分别对玉米秸秆抗降解屏障的破坏规律及酶解规律和酶解过程中底物物理状态和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以植物乳杆菌(L.p)、乳酸片球菌(P.a)和凝结芽孢杆菌(B.c)为研究菌种,从青贮发酵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各菌种的生长特性、最适生长条件及廉价碳氮源的筛选,进一步研究了各菌种混合培养的最优配比及最佳接种时间。ES和EDA均能促进玉米秸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的转化率。与未处理CS相比,在2.0 MPa/5 min条件下ES CS的酶解效率最好,可以使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转化率分别提高5.68倍和10.41倍;在120℃/EDA 16 mL/30 min条件下EDA CS的半纤维素转化率最高,使半纤维素的转化率提高16.88倍;在150℃/EDA20mL/40min条件下纤维素转化率最高,使纤维素转化率提高5.79倍。扫描电镜下分别经过ES和EDA后原料表面物理结构变得松散、出现较多沟壑褶皱,相比于ES,EDA的效果更加明显。L.p对P.a和B.c分别具有拮抗作用。且三种乳酸菌均对黄曲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种最适培养条件分别为:接种量为8%、起始pH值为6、培养温度为37℃、120 r/min培养36h(L.p);接种量为8%、起始pH值为6、培养温度为37℃、120r/min培养36 h(P.a);接种量为8%、起始pH值为6、培养温度为37℃、40 r/min培养36 h(B.c)。L.p能更好的利用糖蜜,其次可利用蔗糖和葡萄糖;P.a和B.c均能更好的利用葡萄糖,其次可利用糖蜜,与L.p相比,对蔗糖的利用效果并不明显。L.p对豆浓和玉米浆均有更好的利用,其次可利用蛋白胨;P.a对玉米浆有更好的利用效果,其次是蛋白胨和豆浓;B.c均能更好的利用蛋白胨、豆浓和玉米浆。添加微生物菌剂后,相比于发酵前CP(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发酵结束开窖样品中CP(粗蛋白)9.5%DM较发酵前(6.0%DM)提高了 56.91%(P<0.01)(山东德州青贮饲料);样品中CP(粗蛋白)8.5%DM较发酵前(7.3%DM)提高了 17.05%(P<0.05)(天津宝坻青贮饲料)。
王雪[6](2020)在《复合化学处理稻草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环保、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畜牧业生产的重点也由产量向质量方向转变。生产绿色畜产品过程中畜禽饲料是关键,而如何解决应用抗生素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是目前畜牧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饲料行业的突破口。甘露寡糖具有提高动物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增强动物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的作用,是一种能代替抗生素的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本试验以宁夏滩羊为试验动物,选取2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4月龄滩羊羯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基础饲粮精粗比为30:70,复合化学处理稻草和未处理的苜蓿60:40混合作为粗饲料。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4.5g/d过瘤胃蛋氨酸(RPMet),试验Ⅰ、Ⅱ、Ⅲ组在对照组饲粮条件下分别添加1.0%、2.0%、3.0%的甘露寡糖,预饲期20 d,正试期60 d。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屠宰试验,研究了甘露寡糖对滩羊消化代谢、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瘤胃发酵及菌群结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粮中甘露寡糖添加量为1.0%时,试验滩羊NDF和ADF消化率最高(P<0.05);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能提高试验羊沉积氮、氮沉积率及蛋白质的表观生物学价值(P<0.05);对滩羊能量代谢影响不显着,其中添加1.0%甘露寡糖组的滩羊消化能和总能消化率最高(P>0.05)。2.饲喂甘露寡糖后,滩羊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降低(P<0.05);提高了第60d试验Ⅱ组总抗氧化能力活力均值(P<0.05),降低了第30 d和60 d试羊血清中丙二醛浓度均值及试验Ⅲ组总抗氧化能力活力均值(P<0.05);投喂甘露寡糖第30d试验Ⅱ、Ⅲ组滩羊血清中IgM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60d时试验组IgG、IgM和Ig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3.甘露寡糖能降低试羊瘤胃液pH、NH3-N浓度,但试验Ⅱ组乙酸浓度升高(P<0.05)。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变形细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滩羊瘤胃的优势菌门,添加甘露寡糖增加了变形细菌门相对丰度(P<0.01),对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属水平上,添加1.0%甘露寡糖分别提高了与蛋白降解有关的PrevotellaceaeUCG-001相对丰度(P<0.01),与纤维降解有关的RuminococcaceaeUCG-002相对丰度(P<0.05)。说明甘露寡糖能增加瘤胃蛋白降解菌和纤维降解菌丰度,提高饲料利用率。4.甘露寡糖对试验羊的总增重和日增重具有提高趋势(P>0.05),添加量为1.0%时,试验羊的日增重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6.02%,且料重比最低,同时养殖经济效益最佳。5.对照组羊的屠宰性能和羊肉营养成分与甘露寡糖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是试验I组的羊肉剪切力、失水率和肉色黄度(b*)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添加甘露寡糖对滩羊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等均有积极作用,其中添加1.0%甘露寡糖效果最佳,且经济收益最高。
赵雪莉[7](2020)在《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白腐真菌和发酵时间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的改善,来探索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一: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二: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三:饲喂Lentinus 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肉品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对照组和5个白腐真菌组。选择Pleurotus ostreatus,Lentinus edodes,Hericium erinaceus,Pleurotus eryngii和Flammulina filiformis5种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在发酵第0、21和35天时采集茎、叶和鞘样品用于电镜扫描,在发酵第0、14、21、28和35天的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和酶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白腐真菌对于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破坏程度大体一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玉米秸秆的表面形态结构被破坏的越严重,从而更有利于纤维素酶水解作用的进行。秸秆的破损处会优先被菌丝覆盖,而秸秆的鞘、叶比茎皮更容易出现裂缝,因此鞘和叶发酵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发酵35天时,甚至破损成小碎片。白腐真菌发酵会显着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P=0.028),不同菌种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的效果顺序:P.ostreatus>L.edodes>F.filiformis>P.eryngii>L.erinaceus。且白腐真菌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但同时也造成纤维素含量显着的下降(P<0.001)。此外,5个处理组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木质素降解酶(木质素降解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和纤维素降解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后者在发酵的第28天达到最大值。结合白腐真菌的选择性(即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损失之比)可判定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的选择性优于其他白腐真菌。试验二:本试验的设计同试验一,将6个处理在5个发酵时间点的玉米秸秆样品进行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玉米秸秆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也随之降低(P<0.001),但P.ostreatus,L.edodes,H.erinaceus和P.eryngii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尤其是L.edodes在发酵的第28天,总产气量能达到最大值。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发酵前21天呈上升趋势,而发酵28天后显着下降,其中P.ostreatus发酵21天时达到最高值(68.24%)。此外,白腐真菌发酵时间的延长会显着降低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的甲烷产量,且所有处理在发酵28天降低效果最明显。试验三:本试验将16只健康的乌珠穆沁绵羊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真菌组),每个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普通风干玉米秸秆,菌丝组饲喂L.edodes发酵28天的玉米秸秆。试验期为70天,包括预饲期14天和正式期56天。在正式期的第4周和第8周分别进行两次为期5天的代谢试验,且每两周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采集血液用于血液生化分析。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羊全部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半膜肌用于肉品质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osin Heavy-Chain,MyHC)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极显着提高绵羊的日增重(P<0.01),改善日粮干物质(P<0.01)、粗蛋白(P<0.01)、粗脂肪(P<0.01)、中性洗涤纤维(P=0.004)和酸性洗涤纤维(P<0.01)的表观消化率,对此,血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也有所提高。而且L.edodes发酵虽然对肌间脂肪和pH24无影响,但能显着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色的a*和b*,降低肉色的L*(P<0.01),从MyHC的分析发现,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中氧化型肌纤维(MyHC-Ⅰ和MyHC-Ⅱα)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具有高选择性,不仅改善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而且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最佳的发酵时间为21-28 d。通过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饲喂绵羊的动物试验,发现白腐真菌发酵有助于改善绵羊的生长性能,提高绵羊的的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并改善其肉品质。
张昌莲,张成刚,梁明荣[8](2019)在《农牧结合——农作物秸秆深加工养鹅大有可为》文中提出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秸秆饲料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简要分析了秸秆饲料化的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秸秆饲料化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养殖成本,节约粮食,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养鹅业作为节粮型畜牧业,农作物秸秆深加工饲料化养鹅(畜禽)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是我国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需要,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许克祥[9](2019)在《安徽省秸秆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规划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国家及安徽省政府层面提出了禁止秸秆焚烧处理的相关规定,和多次颁布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条文。为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高标准建设10个左右以秸秆资源利用为基础的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安徽省秸秆产业化发展存在秸秆资源产出率低、收储运销体系不健全、“农田—中转站—工厂”中转模式难以规范建立等诸多问题,极大的制约了秸秆产业化发展以及秸秆产业园建设与发展。同时,秸秆产业园区建设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根据秸秆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在安徽省域内合理布设10个左右秸秆产业园等。(1)本研究依据安徽省秸秆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同时参考《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选取经济发展、产业共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4个二级指标和16个3级指标,完成安徽省秸秆产业园评价指标的构建。(2)根据每个指标对秸秆产业园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利用层次分析法完成秸秆产业园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便于后期为安徽省秸秆产业园建设评价提供依据。(3)本研究选取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豆类和棉花等6类主要农作物秸秆作为分析对象,研究秸秆在安徽省的分布情况,以及依据交通、最优半径可收集量两个对秸秆产业园区布局影响较大的因素构建GIS基础数据库,最终确定在安徽省域内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宿州市、淮北市、安庆市、滁州市、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等10个地级市内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内确定秸秆产业园的布局。这使得秸秆产业园区能够最大效率的利用秸秆,加快秸秆产业化发展,以及推进秸秆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方式。
刘艳芳[10](2018)在《奶牛主要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其瘤胃降解特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主要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率,更新并补充《中国奶牛饲料标准》中粗饲料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及其消化率的数据,为科学配制奶牛日粮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采集了3类13种19个粗饲料样品,其中,青贮类包括苜蓿青贮、全株小麦青贮、燕麦青贮、郑单958玉米青贮和京科516玉米青贮,青干草类包括安德森苜蓿、巨人201+z苜蓿、金皇后苜蓿、中苜1号苜蓿、公农1号苜蓿、进口燕麦草、丹燕111燕麦草和羊草,秸秆类包括花生秧、大麦草、莜麦秸秆、谷子秸秆、小麦秸秆和稻草,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的常规养分含量,并通过尼龙袋法研究以上粗饲料在奶牛瘤胃的降解规律。苜蓿青贮和巨人201+z苜蓿干草的CP含量分别为20.39%和20.23%,显着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作物秸秆饲料CP含量较低,小麦秸秆仅为3.05%;作物秸秆饲料NDF含量普遍较高,在49.98%~83.62%之间,青贮类和青干草类相对较低,在41.93%~64.97%范围内,以巨人201+z苜蓿干草最低;与NDF的测定结果类似,作物秸秆的ADF含量普遍较高,在35.87%~54.03%之间,青贮饲料的ADF含量较低,在30%左右;2个全株玉米青贮的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郑单958玉米青贮最高,为27.86%。青贮饲料的NDF慢速降解部分最高,DM、CP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分别为30.76%、38.98%和3.17%,高于其他两类饲料;青干草饲料DM、CP、NDF和ADF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63%、0.069%、0.055%和0.051%,是三类饲料中最高的,DM、NDF和ADF的慢速降解部分最低,分别为41.94%、47.73%和47.32%;作物秸秆饲料的DM、CP、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最低;5个青贮饲料中,淀粉有效降解率以全株小麦青贮最高,为95.45%,京科516玉米青贮最低,为86.80%。青贮饲料的DM、NDF、ADF和CP的有效降解率与36 h的降解率呈高度相关,优质青干草的DM、NDF、ADF和CP的有效降解率与24 h的降解率相关性较高。5个青贮饲料在8 h的淀粉降解率和其有效降解率相关性最强,可用来估测青贮饲料在瘤胃中淀粉的有效降解率。综上所述,青贮类饲料和苜蓿干草的纤维含量低,蛋白含量高,易于消化,是奶牛较为理想的粗饲料。作物秸秆饲料的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少,且不易消化,是劣质粗饲料,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工提高其营养价值。
二、稻草、秸秆饲料制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稻草、秸秆饲料制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2021)》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2)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秸秆 |
2.1.2 秸秆饲料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秸秆综合利用理论 |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第三章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3.1 上思县基本概况 |
3.1.1 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
3.1.2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
3.2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 |
3.2.1 上思县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
3.2.2 上思县养牛业发展情况 |
第四章 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1 秸秆丰富但饲料化利用率低 |
4.1.1 秸秆饲料技术推广不足 |
4.1.2 种植条件和养殖方式的制约 |
4.1.3 收集储运加工体系不健全 |
4.2 饲养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不高 |
4.2.1 饲养方式落后,管理粗放 |
4.2.2 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4.3 肉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 |
4.3.1 种养分离较明显 |
4.3.2 缺乏屠宰深加工企业 |
4.4 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五章 推进上思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应用的对策 |
5.1 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 |
5.1.1 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 |
5.1.2 建设秸秆收储运加工体系,加快饲料加工业发展 |
5.2 推动肉牛生产专业化、组织化 |
5.2.1 推广标准化饲养方式 |
5.2.2 整合肉牛养殖模式,培育龙头企业 |
5.3 种养结合,打造产、加、销一体链 |
5.3.1 打造种养结合循环经济产业 |
5.3.2 以肉牛屠宰加工为桥梁拓宽产业链 |
5.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
5.4.1 加大力度推广科学技术 |
5.4.2 加强秸秆养牛扶持力度 |
5.4.3 强化肉牛体制建设和市场监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稻草资源化利用的发酵饲料加工设备设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设计创作来源 |
1.2 国内外设计创作现状 |
1.2.1 国内设计创作现状 |
1.2.2 国外设计创作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现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现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概述 |
2.1.1 发酵饲料加工设备的概念 |
2.1.2 现有设备的分类 |
2.1.3 现有设备的关键功能技术分析 |
2.1.4 设备饲料原料的资源化处理分析 |
2.2 基于观察法的现有设备使用现状调研 |
2.2.1 观察目的 |
2.2.2 设置观察内容 |
2.2.3 开展观察 |
2.2.4 观察结果分析 |
2.3 基于访谈法的稻草资源化加工设备需求调研 |
2.3.1 访谈目的 |
2.3.2 设置访谈内容 |
2.3.3 开展访谈 |
2.3.4 访谈结果分析 |
2.4 现有设备的问题分析 |
2.4.1 设备功能分散,资源化加工效率低 |
2.4.2 设备人机体验欠佳,安全性与审美性不足 |
2.5 稻草资源化加工设备的设计目标 |
第三章 基于模块化的稻草资源化加工设备功能系统优化 |
3.1 稻草资源化的生态系统分析 |
3.1.1 稻草资源化生态循环流程 |
3.1.2 稻草资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 |
3.2 稻草资源化加工设备的模块化功能系统 |
3.2.1 功能系统的结构分析 |
3.2.2 功能系统的模块划分与优化 |
3.2.3 设备的稻草资源化加工流程 |
3.2.4 设备关键功能模块的技术优化 |
第四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备的内部结构与外观设计优化 |
4.1 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
4.2 设备的人机关系优化流程 |
4.3 设备的人机关系优化标准及目标 |
4.4 设备内部功能模块的整体布局优化 |
4.5 设备外观的操作体验优化 |
4.5.1 设备关键模块的操作体验优化 |
4.5.2 设备的界面操作体验优化 |
4.6 设备外观的审美体验优化 |
4.6.1 色彩优化分析 |
4.6.2 材质优化分析 |
4.6.3 表面工艺优化分析 |
第五章 稻草发酵饲料加工设备的整合设计实践 |
5.1 设计定位 |
5.2 形态设计创新方案 |
5.2.1 形态设计草图 |
5.2.2 形态三维设计效果图 |
5.3 方案人机尺寸优化 |
5.4 CMF设计创新方案 |
5.4.1 色彩设计选择 |
5.4.2 材质的选择 |
5.4.3 表面处理工艺的选择 |
5.4.4 CMF设计效果图 |
5.5 操作界面交互设计 |
5.6 设备整体设计方案展示 |
5.6.1 设备使用场景展示 |
5.6.2 结构原理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4)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江苏地区农作副产资源概况及其营养价值 |
1.2 农作副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2.1 农作副产肥料化 |
1.2.2 农作副产能源化 |
1.2.3 农作副产饲料化 |
1.3 农作副产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1 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3.2 尾菜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 |
1.4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及其应用 |
1.4.1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技术 |
1.4.2 农作副产混合青贮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小结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稻草与白菜尾菜原料的营养成分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
2.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3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青贮中微生物区系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和品质与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4.1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细菌区系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真菌区系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4.2.3 人工瘤胃缓冲液的配置 |
4.2.4 试验设计 |
4.2.5 检测指标与方法 |
4.2.6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3.4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养分与体外培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产气参数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培养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4.4.3 不同处理的稻草与白菜尾菜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纤维类物质降解的影响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秸秆饲料发酵菌剂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秸秆资源的研究 |
1.1.2 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现状 |
1.2 秸秆预处理 |
1.2.1 秸秆的化学组成 |
1.2.2 秸秆预处理方法研究及其比较 |
1.2.3 酶制剂的应用 |
1.3 青贮饲料发展现状 |
1.3.1 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的问题 |
1.4 秸秆饲料中微生物的组成 |
1.4.1 乳酸菌 |
1.4.2 酵母菌 |
1.4.3 霉菌 |
1.4.4 其他微生物 |
1.5 秸秆饲料微生物菌剂 |
1.5.1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研究 |
1.5.2 植物乳杆菌 |
1.5.3 乳酸片球菌 |
1.5.4 凝结芽孢杆菌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与溶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预处理 |
2.2.2 木质纤维素原料的成分分析 |
2.2.3 酶解实验 |
2.2.4 生物质微观结构分析 |
2.2.5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6 菌种抑菌谱的测定 |
2.2.7 菌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
2.2.8 菌种廉价培养基的优化 |
2.2.9 菌种混合培养体系的确定 |
2.2.10 乳酸菌在玉米秸秆酶解液中发酵培养 |
2.2.11 微生物菌剂青贮秸秆饲料发酵试验及其化学组成变化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蒸汽爆破和乙二胺预处理分别对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影响 |
3.1.1 蒸汽爆破和乙二胺预处理分别对玉米秸秆化学成分的影响 |
3.1.2 蒸汽爆破和乙二胺预处理分别对玉米秸秆酶解的影响 |
3.1.3 蒸汽爆破和乙二胺预处理分别对玉米秸秆物理结构的影响 |
3.1.4 蒸汽爆破和乙二胺预处理分别对玉米秸秆化学结构的影响 |
3.1.5 蒸汽爆破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
3.1.6 小结 |
3.2 抑菌活性乳酸菌的生长特性 |
3.2.1 乳酸菌的生长曲线 |
3.2.2 乳酸菌对黄曲霉的抑制性分析 |
3.2.3 乳酸菌在MRS培养基中培养条件的优化 |
3.2.4 乳酸菌的培养基优化 |
3.2.5 菌种混合培养体系的确定 |
3.2.6 小结 |
3.3 乳酸菌与玉米秸秆酶解液的结合 |
3.4 微生物菌剂对青贮秸秆饲料发酵的影响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复合化学处理稻草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寡糖的定义与分类 |
3 甘露寡糖的消化代谢 |
3.1 单胃动物对甘露寡糖的消化代谢 |
3.2 微生物对甘露寡糖的消化代谢 |
3.3 反刍动物对甘露寡糖的消化代谢 |
4 甘露寡糖的作用机制 |
4.1 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的平衡 |
4.2 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
4.3 促进动物生长 |
5 甘露寡糖对动物的营养作用 |
5.1 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
5.2 提高产乳量和乳品质 |
5.3 增强了动物的免疫功能 |
5.4 提高了动物机体的抗氧化性能 |
5.5 降低动物氮排放量 |
5.6 提高动物肉品质 |
5.7 改善动物健康 |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甘露寡糖对滩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1.3.1 试验动物分组 |
1.3.2 复合化学处理稻草的制作 |
1.3.3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1.4 消化试验 |
1.5 样品采集 |
1.5.1 粪样的采集与制备 |
1.5.2 尿样的采集与制备 |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1 测定指标 |
1.6.2 测定方法 |
1.7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露寡糖对滩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2 甘露寡糖对滩羊氮代谢的影响 |
2.3 甘露寡糖对滩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甘露寡糖对滩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2 甘露寡糖对滩羊氮代谢的影响 |
3.3 甘露寡糖对滩羊能量代谢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二 甘露寡糖对滩羊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试验样品采集 |
1.4.1 样品的采集 |
1.4.2 样品的处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血液生化指标 |
1.5.2 免疫指标 |
1.5.3 抗氧化指标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露寡糖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 甘露寡糖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
2.3 甘露寡糖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甘露寡糖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甘露寡糖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
3.3 甘露寡糖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甘露寡糖对舍饲滩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瘤胃液采集与处理 |
1.5 菌群结构分析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露寡糖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2.1.1 甘露寡糖对瘤胃液pH的影响 |
2.1.2 甘露寡糖对瘤胃发酵NH_3-N浓度的影响 |
2.1.3 甘露寡糖对瘤胃发酵VFA浓度的影响 |
2.2 菌群结构分析 |
2.2.1 16S rDNA基因V3+V4区域扩增结果 |
2.2.2 OTU比较分析 |
2.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2.2.4 Beta多样性分析 |
2.2.5 瘤胃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
3 讨论 |
3.1 甘露寡糖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1.1 甘露寡糖对瘤胃pH的影响 |
3.1.2 甘露寡糖对瘤胃发酵NH_3-N浓度的影响 |
3.1.3 甘露寡糖对瘤胃发酵VFA浓度的影响 |
3.2 菌群结构分析 |
4 小结 |
试验四 甘露寡糖对滩羊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3 试验动物分组及饲粮设计 |
1.4 试验样品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添加甘露寡糖对舍饲滩羊体重变化的影响 |
2.2 甘露寡糖对舍饲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甘露寡糖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甘露寡糖对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
3.3 甘露寡糖对滩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五 甘露寡糖对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分组 |
1.2 试验饲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和数据采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屠宰性能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露寡糖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 甘露寡糖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 甘露寡糖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甘露寡糖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 甘露寡糖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 甘露寡糖对滩羊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
3.1 总体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秸秆的利用现状 |
1.1 我国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 |
1.2 我国秸秆的种类及分布 |
1.3 秸秆资源的饲料化 |
2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及营养价值 |
2.1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 |
2.2 秸秆的营养价值 |
2.3 木质素降解措施 |
3 白腐真菌简介 |
3.1 白腐真菌资源及其营养价值 |
3.2 白腐真菌酶系组成 |
4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 |
4.1 白腐真菌发酵机制 |
4.2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的研究进展 |
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5.1 目的与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及培养基准备 |
1.2 基质准备 |
1.3 接种及发酵 |
1.4 采样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的影响 |
2.2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木质纤维素选择性的影响 |
2.4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3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 |
1.3 人工瘤胃培养液 |
1.4 体外发酵试验 |
1.5 气体含量的测定 |
1.6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1.7 计算公式 |
1.8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物的影响 |
2.2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 饲喂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设计 |
1.3 样品采集 |
1.4 指标测定 |
1.5 数据统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消化率的影响 |
2.3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血液生化的影响 |
2.4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品质的影响 |
2.5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My H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8)农牧结合——农作物秸秆深加工养鹅大有可为(论文提纲范文)
1 秸秆饲料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1.1 我国畜牧业饲料需求较大、养殖成本较高 |
1.2 秸秆资源浪费严重,饲料化利用率低 |
1.3 由于环保的需要秸秆被明令禁烧,农作物秸秆需要找到出路 |
1.4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秸秆的补贴政策及示范项目 |
1.5 秸秆深加工养鹅,是解决鹅粗饲料短缺、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 |
2 秸秆饲料化的加工技术及发展趋势 |
3 传统秸秆处理技术与秸秆生物工程菌降解技术比较研究 |
4 鹅饲粮中不可缺少粗纤维,鹅对秸秆粗纤维有很高的消化率 |
(9)安徽省秸秆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规划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1.3.2 园区规划布局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 |
第二章 我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及其技术方法分析 |
2.1 秸秆产业园区概要 |
2.1.1 秸秆 |
2.1.2 秸秆“五化”综合利用 |
2.1.3 安徽省秸秆利用现状 |
2.1.4 秸秆产业园区 |
2.1.5 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及工业化利用制约 |
2.2 与秸秆产业园区建设有关的技术参数 |
2.2.1 最优服务半径 |
2.2.2 草谷比 |
2.2.3 公路密度指数 |
2.3 研究技术方法分析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专家打分法 |
2.3.3 GIS技术 |
第三章 安徽省秸秆产业园区指标选取 |
3.1 指标选取依据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3.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
3.2 现有指标参考 |
3.2.1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体系 |
3.2.2 现有指标选取 |
3.3 创建针对性指标 |
3.3.1 燃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工业增加值比例 |
3.3.2 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项目数量 |
3.3.3 规范化秸秆中转站建成比例 |
3.3.4 秸秆收储运销体系建立 |
3.3.5 秸秆资源产出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徽省秸秆产业园区指标权重分配 |
4.1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 |
4.2 三级指标权重分配 |
4.2.1 经济发展权重计算 |
4.2.2 产业共生权重计算 |
4.2.3 资源节约权重计算 |
4.2.4 环境保护权重计算 |
4.3 综合指标权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徽省秸秆产业示范园区空间布局 |
5.1 秸秆分布 |
5.1.1 全省秸秆产生情况 |
5.1.2 GIS分析秸秆分布 |
5.2 道路状况分析 |
5.2.1 道路现状数据收集 |
5.2.2 GIS分析公路密度 |
5.3 秸秆产业园区布局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讨论与展望 |
6.1 研究讨论 |
6.2 结果结论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奶牛主要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其瘤胃降解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奶业对优质粗饲料的需求 |
1.1.2 国家的政策支持 |
1.1.3 合理利用作物秸秆 |
1.2 粗饲料与反刍动物营养 |
1.2.1 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
1.2.2 影响粗饲料品质的因素 |
1.2.3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2.4 影响粗饲料瘤胃降解的因素 |
1.3 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 |
1.3.1 常用反刍动物瘤胃降解率评定方法 |
1.3.2 实时降解率与有效降解率的相关性 |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比较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粗饲料样品的采集与特性描述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粗饲料的DM含量 |
2.3.2 粗饲料的CP含量 |
2.3.3 粗饲料的NDF含量 |
2.3.4 粗饲料的ADF含量 |
2.3.5 青贮饲料的淀粉含量 |
2.3.6 粗饲料的粗灰分、脂肪、Ca、P含量 |
2.4 讨论 |
2.4.1 青贮饲料的含水量 |
2.4.2 粗饲料的CP含量 |
2.4.3 粗饲料的NDF和 ADF含量 |
2.4.4 青贮饲料的淀粉含量 |
2.4.5 粗饲料的粗灰分含量 |
2.5 小结 |
第3章 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3.2.3 试验操作过程与测定指标、方法 |
3.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粗饲料的DM降解特性 |
3.3.2 粗饲料的CP降解特性 |
3.3.3 粗饲料的NDF降解特性 |
3.3.4 粗饲料的ADF降解特性 |
3.3.5 青贮饲料的淀粉降解特性 |
3.3.6 粗饲料有效降解率与实时降解率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粗饲料的DM降解特性 |
3.4.2 粗饲料的CP降解特性 |
3.4.3 粗饲料的NDF和 ADF降解特性 |
3.4.4 青贮饲料的淀粉降解特性 |
3.5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论文总体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稻草、秸秆饲料制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2021)》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1(11)
- [2]上思县农作物秸秆在肉牛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对策研究[D]. 陆夏媚. 广西大学, 2021(12)
- [3]基于稻草资源化利用的发酵饲料加工设备设计创新[D]. 王娉.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稻草与白菜尾菜混贮品质、微生物区系和体外发酵性能的研究[D]. 戚如鑫. 扬州大学, 2020
- [5]秸秆饲料发酵菌剂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D]. 田亚东.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复合化学处理稻草饲粮中添加甘露寡糖对滩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D]. 王雪. 宁夏大学, 2020(03)
- [7]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D]. 赵雪莉. 西南大学, 2020
- [8]农牧结合——农作物秸秆深加工养鹅大有可为[J]. 张昌莲,张成刚,梁明荣.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9(06)
- [9]安徽省秸秆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及规划布局研究[D]. 许克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奶牛主要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其瘤胃降解特性比较研究[D]. 刘艳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