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

嘉祥县规划发展服务中心山东嘉祥272400

摘要: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城镇化则是最大潜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国家城镇化规划》指出,要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进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探讨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要达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要优化城镇规模和结构,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以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2、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现状

小城镇在发展中,根据其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外部的环境变化,形成不同的发展类型,主要有区域中心型、工业主导型、市场推动型、卫星型、农业带动型和旅游服务型六种类型。

2.1区域中心型

区域中心型小城镇的典型代表是城关镇。城关镇即县城镇,是中国历来对县政府所在地的通称,是依托于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形成的小城镇,往往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础设施完备,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型小城镇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在制度的实行上更有效率,能够及时实行国家的政策,在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具有一定优势,吸引乡镇企业的驻扎。区域中心型小城镇在地区建设上具有优先性,财政预算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下达的更快更多,有利于基础设施。

2.2工业主导型

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是依托于本地的乡镇企业而发展起来的,以乡镇企业聚集为主导,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作用。工业主导型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对所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各种途径投入的资金建设,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地方政府创造税收收入,部分税收又会投入对小城镇的建设。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发展还会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小城镇的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

2.3市场推动型

市场推动型小城镇,是通过企业的区域性聚集发展而成的。规模外部经济能够促进企业的区域性聚集,降低聚集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随着规模经济的实现,更多企业为了谋求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而入驻小城镇,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使得小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有为数不少的小城镇是以特色商品生产为主的市场推动型小城镇。

2.4卫星型

卫星城镇简称卫星城,是指如卫星般围绕在大城市外围建设发展,在大城市郊区或者其以外附近地区,既有较完善的住宅又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小城镇。卫星城镇能够帮助中心大城市缓解人口压力和土地紧张,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卫星城镇受到大城市的辐射作用,依靠临近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大城市的一部分,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方面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它所临近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例如,北京东面的燕郊镇利用临近北京这个特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借助北京的辐射发展起来。卫星城镇与大城市的地理距离和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大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程度。

2.5农业带动型

农业带动型小城镇是通过农业产业化为的推动而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农业产业化企业驻扎在小城镇中,产业交易在小城镇上进行,企业税收也纳入当地政府财政,以农业商业化为基础。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经济效益,为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带来动力。

2.6旅游服务型

旅游服务型小城镇,依靠毗邻景区的先天优势,利用旅游产业的带动发展,逐渐发展成旅游景区游客的集散地,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游憩设施以拉动自身发展。发展旅游产业,能够带动多个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为满足旅游区的需求,小城镇的改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能够直接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就业岗位,吸引人口聚集,拉动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1资源禀赋不同

资源禀赋作为一种初始条件,决定着小城镇发展的初始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优势,主要由小城镇自身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决定。天然的地理条件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发展。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路径具有多样性,发展优势多,所处区域主要为沿海各省,有多个城市群。具有所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陆路、水路发达,交通便利,城镇化水平较高,资源流动性强的先天优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路径集中,发展优势明显,所处区域经济发展较好,城镇化水平中等,交通条件不均衡,资源流动性一般,自然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路径有限,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发展优势大多不明显,所处环境恶劣,多为山川、丘陵和高海拔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发达,资源流动性差。

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小城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好的自然环境能够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恶劣的环境则会制约小城镇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小城镇的发展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

3.2户籍制度限制

户籍制度形成于计划体制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障碍,严重阻碍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户籍制度对户籍的管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减缓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速度,减缓了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使得城市和农村的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主要表现在劳动权利保护、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方面。中国的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仍在建设之中,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的独立运作。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外来人口想要享受更好的福利待遇,而本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必然导致对外来人口享受本地福利待遇的限制。

小城镇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人民的心理成本都比大中城市的相关方面的成本低,具有人口转移成本低的优势。小城镇作为联系大中小城市与乡村的纽带,能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是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3.3规划不完善

中国小城镇发展在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后,曾在全国范围内一度掀起“小城镇热”。然而,由于一味跟风,没有进行合理的城乡发展规划。随着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小城镇规模偏小、发展缓慢,各地区的小城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难以发挥集聚效应。有的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分析和注重自身的发展优势,对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一味照搬其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造成许多小城镇在发展初期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建设出一些无法和自身的发展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导致小城镇的发展难以持续,发展速度的缓慢甚至会将小城镇原本的发展优势毁掉。绝大部分建制镇的镇区面积规模在2km2以下,超过5km2的小城镇数量甚少,没有为小城镇未来发展做出相应规划。

参考文献:

[1]赵玉红,陈玉梅.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新问题[J].经济纵横,2013,(1):54-56.

[2]迟福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标签:;  ;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