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梅继霞,彭茜,李伟

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梅继霞,彭茜,李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乡村经济精英,经济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治理绩效

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梅继霞,彭茜,李伟[1](2019)在《经济精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条件——一个多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精英参与村庄治理,发挥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很多地方形成"富人治村"的乡村治理模式。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揭示经济精英参与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及条件。经济精英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机驱使采取体制内或体制外参与方式影响乡村治理绩效,其效果依赖于主体素质、村民自治制度及信任关系等条件。本研究可以拓展精英参与村庄治理的理论研究,并为促进经济精英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8期)

曾庆捷,牛乙钦[2](2019)在《乡村治理中的产业扶贫模式及其绩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治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全国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据产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项标准,可以划分出"村营市场主体""、企业承包制"和"企业示范经营制"叁类产业扶贫模式。考察扶贫模式绩效,应考虑叁个评价标准,即收入增加、对政府扶贫资金依赖性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程度。案例研究显示,"村营市场主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公益性,但对村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企业承包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示范经营模式"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二者都面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模式和扶贫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定量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准备。(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广龙[3](2019)在《重庆市北碚区乡村社会资本对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乡村治理的发展道路。在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其中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为明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靠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是治理理论在乡村地区的实践运用,近年来乡村治理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不断的在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助力。而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估是乡村治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估能够对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对策提供依据。乡村治理绩效评估是将绩效引入农村地区的一项有益实践,乡村治理绩效评估对乡村治理产生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简单的对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估缺乏针对性,就容易导致评估结果过于宽泛,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聚焦与乡村治理中乡村社会资本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治理绩效的测量,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从乡村社会资本角度,为重庆市北碚区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提供建议。本研究选取重庆市北碚区为调研对象,根据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乡村社会资本的测量主要分为人际关系网络、参与网络、普遍信任、一般信任、社会支持和共同愿景六个方面(1);乡村治理绩效的衡量主要分为四个指标:经济增长与分配、公共参与、公共服务、乡村秩序(2)。使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社会资本中的普遍信任、一般信任、社会支持对乡村治理绩效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人际关系网络、参与网络和共同愿景对乡村治理绩效产生影响,但并不显着。最后认为重庆市北碚区应该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网络、完善参与网络、培养普遍信任、强化社会支持、增强共同愿景五个方面着手提升重庆市北碚区的乡村治理绩效。本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节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开展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对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整理,同时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介绍了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节为概念解释与理论基础。本章主要界定了社会资本、乡村社会资本、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绩效四个核心概念,同时还对社会资本理论、治理理论进行了梳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章节对乡村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绩效之间的理论关联进行梳理,并构建本研究理论模型。第四章节重庆市北碚区乡村社会资本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本章主要通过访谈调查介绍了当前北碚区乡村社会资本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情况。第五章节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本章主要对乡村社会资本和乡村治理绩效中的变量进行定义,并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测量量表并进行预调研,以测试和调整测量量表的科学性,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工具支持,最后根据问题导向设置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同时对调查问卷收集整理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可靠性分析、有效性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最后得出乡村社会资本中各关键变量和乡村治理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结论,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六章节重庆市北碚区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对策。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为北碚区提升乡村治理绩效提供针对性的对策指导。第七章节结语。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9)

巢小丽[4](2016)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构逻辑:“宁海36条”政策绩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宏观发展战略中,乡村治理现代化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聚焦"宁海36条",通过对"百村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政策文本梳理,测量该政策给宁海乡村治理带来的实际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政策施行后宁海乡村治理各变量明显提升;该政策对乡村治理的显着性影响得益于"治理主体多元化、权力运行透明化、村庄治理法治化、公共服务便民化、经济建设市场化"五要素的突破和变革。简言之,"宁海36条"不仅使宁海实现其初始设定目标,还客观上逐渐走向乡村治理现代化征程。文章由此提出中国情境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构逻辑。(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6年08期)

郝洪[5](2014)在《探寻绩效考核与乡村治理平衡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调整村官绩效考核体系,提升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的权重。这些举措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气象。但更需要在发展经济和服务民生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干的事都一样,收入却大不同"快退休了,想不到却上了电视,成了名人。"谈起自己的年收入,村官曹林祥哈哈大笑。2014年1月30日,金山区村干部收入全公开,124个行政村,从村支书到村委会成员,所有村干部收入全都上了网。点开金山村务公开网,各村财务状况、村干部收入,一张张表格列得清清爽爽。(本文来源于《唯实(现代管理)》期刊2014年08期)

李小勇,谢治菊[6](2013)在《村民政府信任与乡村治理绩效:理论阐释与实证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随政府层级和抽象程度的下降而降低,呈现出明显的层级差异。这种层级差异对乡村治理绩效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在层级差异较小的江苏省张家港市Y村,乡村治理的整体绩效较好且不同治理领域的绩效分布比较均衡;而层级差异较大的贵州L村与G村,乡村治理的整体绩效较差且不同治理领域的绩效分布不均衡。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村民政府信任与乡村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村民基层政府信任比高层政府信任更能促进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这一发现对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有重要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3年09期)

吴有亮[7](2013)在《乡村合作治理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序”,是检验乡村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在“乡政村治”之前,国家行政权直接参与乡村治理,国家参与乡村治理是刚性的,秩序也是良好的,但是乡村治理的自主性较小、积极性发挥不够,乡村发展受到限制,呈现出秩序有余而发展不足。在“乡政村治”的背景下,国家行政权力在收缩,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村民民主意识增强,又缺乏有效治理机制的情况下,容易引发各治理主体各种矛盾,乡村民主和乡村治理变得动荡和无序。为了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实现“发展”和“秩序”齐头并进,后陈村创设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为乡村提供了合作治理的平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同时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必要的秩序。本文以后陈村村务监督为例,从乡村合作治理的角度,讨论后陈村村务监督的历史生成,研究合作治理运作机制,分析后陈村村务监督的绩效,阐述乡村合作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乡村合作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同时实现“发展”和“秩序”两个目标,是判断乡村合作治理绩效的主要标准。要实现乡村合作治理绩效,必须为各治理主体提供有序参与治理的载体,必须要为广大村民提供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能力,必须要有国家行政权力的适度参与,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对平衡。(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9-01)

谢治菊[8](2012)在《村民公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影响之实证分析——来自江苏和贵州农村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村民公共参与指村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影响社区公共权力运作的行为。调查显示,由于受媒介接触、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村民公共参与呈现出"社会性参与热情而政治性参与冷漠"的两极分化趋势。通过交互分析发现,村民公共参与的所有变量与乡村治理绩效均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则表明,村民公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力度很一般。其中,政治性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较大,社会性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较小,这一结论对我们寻找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2年05期)

吴春梅,邱豪[9](2012)在《乡村沟通网络对村庄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张玗村和邢家村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具有一定村庄治理能力和后发展特征的湖北省张玗村、邢家村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均衡与失衡交织、打工和精英支撑绩效的张玗村和邢家村,乡村沟通网络中的主体信任、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决策民主对村庄治理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建议采取强化多元主体信任关系、畅通沟通渠道、推进决策民主化等针对性对策来提升村庄治理绩效。(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张春华,罗光华[10](2012)在《乡村治理运作绩效的社会资本检视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呈正相关关联,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乡村社会资本给乡村治理既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改革开放后,处于转型期的乡村社会资本正处于恢复与新生、替代与转型和复生与异化的变化之中。当前要提升乡村治理运作绩效,应积极培育和建构乡村社会资本,以此实现乡村的善治。(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贫困治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全国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据产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项标准,可以划分出"村营市场主体""、企业承包制"和"企业示范经营制"叁类产业扶贫模式。考察扶贫模式绩效,应考虑叁个评价标准,即收入增加、对政府扶贫资金依赖性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程度。案例研究显示,"村营市场主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公益性,但对村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企业承包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示范经营模式"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二者都面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模式和扶贫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定量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准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1].梅继霞,彭茜,李伟.经济精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及条件——一个多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9

[2].曾庆捷,牛乙钦.乡村治理中的产业扶贫模式及其绩效评估[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徐广龙.重庆市北碚区乡村社会资本对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巢小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构逻辑:“宁海36条”政策绩效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

[5].郝洪.探寻绩效考核与乡村治理平衡点[J].唯实(现代管理).2014

[6].李小勇,谢治菊.村民政府信任与乡村治理绩效:理论阐释与实证表达[J].学习论坛.2013

[7].吴有亮.乡村合作治理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3

[8].谢治菊.村民公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影响之实证分析——来自江苏和贵州农村的调查[J].东南学术.2012

[9].吴春梅,邱豪.乡村沟通网络对村庄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张玗村和邢家村的调查[J].软科学.2012

[10].张春华,罗光华.乡村治理运作绩效的社会资本检视与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2

标签:;  ;  ;  ;  

绩效型乡村治理论文-梅继霞,彭茜,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