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黄叶敏[1](2021)在《基于教学效能提升的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G县为例》文中指出教师负担问题是近几年来比较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人们对教育愈发重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代名词,自然受到社会多方关注,教师负担随之而来。中小学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工作负担重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合理且适度的工作负担能激发教师的工作斗志,对教育事业起着积极的影响。但将一些不应由教师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强加到教师身上,势必会消耗教师的工作热情。四川省G县地处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相对滞后,教师除了教育教学外,还要承担其他额外的“非教学”工作,“非教学”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因此,本文以G县四百多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厘清G县中小学教师所承担的“非教学”工作,明晰“非教学”工作所具备的特点,立足于G县实际教育情况,探究造成G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原因,最后寻求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思考,对当前国内外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非教学”负担及教学效能进行综述,并在已有学者研究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教学效能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界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G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究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对教学效能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现状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以及之后研究的展望。本研究认为教学效能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发展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而“非教学”负担增加了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非教学”工作时间长、内容杂、强度大。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主要采用主体分析法,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政府、学校、教师自身四个主体,进而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教师自身层面,并进一步将这三个层面进行细化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过重的“非教学”负担导致教师无法一心一意研究教学,难以达到新课改目标。造成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因此,需要教育决策者、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自身等多主体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所产生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影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相关主体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合理引导社会期望,构建良好网络环境,使教师成为全社会引以为傲的职业,让教师体验到荣誉感、幸福感。让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教师减负合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抓好统筹规范,提高治理水平。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形成减负清单制度;减少政府各部门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对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实施政购买服务,补足学校后勤、寝室管理员、安保等部门职工,将教师从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再次,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进学校不合理教师评比奖惩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对教师工作做全面摸底排查,拟定负面清单,实现精准减负;引进校务管理系统,推进校务信息化、规范化。最后,对于教师自身,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师发展;同时,要学会调节自身压力,采用多种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增强教师工作幸福感和集体荣誉感,始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热情。
刘柯妙[2](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也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我国小学中一直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到广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把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纳入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中,学业负担问题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该方案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作业布置和作业量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政府持续出台多项减负政策和减负文件,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问题依旧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和学习压力四方面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访谈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业负担的辅助性资料。通过调查,分析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通过自编问卷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相关人员,初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探究其原因。第四部分是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针对武安市G小学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张孙浩琛[3](2021)在《苏州市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伟锋[4](2020)在《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此后,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学业负担过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并且问题突出。需要强调的是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给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生理上,出现了睡眠不足、近视率、肥胖率上升的现象;在心理上,出现了情绪暴躁、焦虑、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学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减负三十条”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做了相关规定,不但明确了学校、校外、家庭、政府在减负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而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到生活、课余活动到课外辅导,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保障措施。因此,“减负三十条”被称为史上最全、最严的减负政策,为减轻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恢复高考以来,减负政策制定和实施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缓解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时期;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时期;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全面减负时期。减负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片面治理”到“综合治理”、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从“假”减负到“真”减负、从“选择执行”到“协调合作”等几方面的变化。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现况及其减负研究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合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以期能为减负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减负提质提供借鉴;为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帮助。结合我国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从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同群体对学业负担的认识、学生学业负担的分析、学生成绩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业负担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以学生、学校、家庭的不同视角了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突出问题。第二,学校办学应试倾向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第三,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第四,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通过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升学竞争激烈、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教育评价仍以考试为主、校外培训乱象不断、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狭隘。结合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完善减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减负宣传。具体措施为:健全中小学减负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减负。第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主要内容为:重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不良行为发生;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提倡多元化发展,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具体措施为:推行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式、优化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第四,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的管理,减轻学生校外学业负担。具体措施为:完善管理标准,规范办学资质、拓展培训机构教师进修渠道,提升教育理念。第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家庭学业负担。主要内容为: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减负。
雷舒淇[5](2020)在《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以辨析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的主体因素为核心主线,以“减负”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知、行动策略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内容,最后,力争为“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执行是将观念状态的政策目标转变为现实状态下政策效果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政策执行过程就是间接研究政策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界定以及衡量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方式,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及后期政策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官方执行主体”,(1)政策目标群体、其他政策相关者、政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被纳入执行过程详细研究。随着政策过程逐步成为多元主体可参与的开放体系,目标群体、其他政策关注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都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策略等都塑造着执行过程,也影响着政策落实效果。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政策执行研究框架,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并不完全按照政策设计的行为采取行动,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知、文化环境、利益关系等都重塑着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执行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减负”政策属于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内容,从理论上讲家庭、学校、学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多方主体都支持,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政策的规约,还会受到主体的社会共同意识、特定情境下的主体行动策略、社会文化观念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章节对我国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在一种“弱社会共同意识”下进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减负”政策目标、“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主体认知冲突,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对“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次,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主要受到辅导机构的诱导,教师的行为则主要受到体制性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非独立性导致他们是政策最重要的“最无影响者”。这就要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各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成功观、“重教苦学”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都与“减负”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对“减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总之,若要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应对性建议,则需要从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社会性要素入手,清楚解释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认知及行为。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及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是“减负”政策执行及再完善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刘健[6](2020)在《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文中认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自1954年颁布第一条减负令以来,大大小小的减负政策层出不穷,回顾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颁布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可以将减负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定提升阶段(1993-2000)、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在需求和利益的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趋势。反思减负政策的发展变迁历程,发现影响减负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用人机制、教师减负。归纳概括出减负政策何以乏力的主要原因: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老调重弹,缺乏新意;监督乏力,问责缺失;政策零散,不成体系。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张红丽[7](2020)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职工作中,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体现。但如今,基层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强烈”等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考察并揭示基层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找到其主要症结所在,并且对症下药,正是我们立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是针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专门研究,本研究旨在把握教师工作负担的时代特点,分析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成因,探讨有效减轻教师负担的举措。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进行考察,发现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检查评比验收等形式化工作不断;不合理、过度的会议与报告讲座充斥教师的生活;各种报表、表格的填写;过重的教育精准扶贫任务的分派以及防火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等其他上级分派的任务等,这些现象体现了教师工作负担的复杂性、多样性与边界模糊性。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可知,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变化的不完全性、突然性;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形式化管理与名目繁多的教育培训;一味迎合上级部门、过度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教师自身时间管理的低效性、过度的心理负荷和不良状态。在对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减轻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理顺体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考核机制,并且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法律法规;其次,优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使其回归教育生态本源,制定并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整治形式主义和教育培训;再次,优化学校组织环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最后,教师自身要进行自我管理与反思,提升专业化水平。
史孝英[8](2020)在《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增效”已成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是国家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的教育政策和在改革观念下实施的行为,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学生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减负”和“增效”是一对对立的矛盾,要想学得好,就必须多学,多写,多背,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运用了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观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大量查阅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减负增效”的现实状况与历史渊源,将对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减负增效是一个系统环节工程,实现真正的减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国家及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减负策略,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正确贯彻落实“减负增效”策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家长也应调整焦虑心态,同时尊重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而非“拔苗助长”,教育改革需要适应社会,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不再以单纯的“分数论”。对“减负增效”策略的正确理解与运用,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全面进步,让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杨敖秋[9](2020)在《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文中认为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社会上呼吁减负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减负意味着要减轻不合理的、不必要的负担,那么实施减负之前就要厘清合理负担与不合理负担,为减负提供合理的价值依据。近年来,呼吁为教师减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教师的工作负担?本文源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了研究问题。如今,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已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教师的工作中有诸多不合理,且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负担问题,能够有助于本研究建立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价值标准,同时也为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具有深远意义。为对城市小学青年教师的工作负担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实现青年教师工作负担合理化的标准和策略,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搜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工作负担的相关文献,充分了解国内外有关教师负担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其次,结合调查对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现状中的合理性问题,提出教师工作负担的事实不合理性和价值不合理性,为本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接着探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分析合理性价值标准的理论依据;最后针对合理性问题而提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合理性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该标准的策略—“怎么办”。本研究提出了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标准以及实现策略。合理性标准从“量”和“质”两种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从量的角度,提出要理性看待教师工作负担的特征和把握“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质的角度,依据价值不合理性提出了专业性标准、发展性标准和人文性标准。最后再通过合理切实的实现策略,让教师工作负担的结构合理化得到实现。为社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身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负担提供一定的依据,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减轻教师负担提供一定的参考,对青年教师合理的工作负担体系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龚雪[10](2019)在《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悬而未决,学业负担不仅给学生身体及心理到来诸多损害,限制其素质发展,而且还成为了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绊脚石。重庆市近十年多次颁布相应的“减负”政策与文件,内容越来越具体,效果却不尽人意,学业负担明减暗增,已经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并未完全贯彻实施“减负”文件的相关内容,家长依然盲目跟风,为孩子报不必要的学习培训。学校超时的课程、超量的作业,学生自觉学习的任务、家长布置的作业,上各种补习班等等,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被上不完的课和做不完的作业占满,学生的身心超负荷运转,课外学业负担不断加重。本研究以初中生的课外学习为切入点,自编《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调查问卷》,以B区四所中学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将数据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相关及回归分析,再结合文献法、访谈法、个案调查法,从课外学习时间、课外补习情况、家庭参与学生学习情况、心理压力四方面了解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现状,以国家及地方具体政策规定间接衡量课外学业负担的轻重程度。研究发现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较重,数据显示呈中等偏上水平,并且给学校、家庭、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本研究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价值观、学生自我层面三大方面对课外学业负担的产生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为缓解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缓解初中生的升学考试竞争、减轻家长外加给孩子的课外负担、促进家校在减负上的交流与合作、政府加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的监管、初中生自我调节课外学业负担。
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学效能提升的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G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家教师减负政策导向 |
2.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1.中小学教师 |
2.“非教学”负担 |
3.教学效能 |
(六)理论基础 |
1.人本管理理论 |
2.教师发展理论 |
3.角色理论 |
一、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必要性 |
(一)提升教学效能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
(二)提升教学效能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提升教学效能才能确保学校的教育质量 |
二、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对教学效能的影响 |
(一)“非教学”负担增加教师教学压力 |
(二)“非教学”负担降低教师教学积极性 |
(三)“非教学”负担阻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
三、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现状分析 |
(一)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基本情况 |
1.G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情况 |
2.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 |
(二)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
1.“非教学”工作时间长 |
2.“非教学”工作内容杂 |
3.“非教学”工作强度大 |
四、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原因 |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
2.落后经济条件的制约 |
3.家校共育的理念缺失 |
(二)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
1.教育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 |
2.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欠合理 |
3.国家教师减负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
(三)教师自身层面的原因 |
1.教师多重角色期待产生的冲突 |
2.教师个体工作能力不强 |
五、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对策建议 |
(一)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好风尚,提升教师职业地位 |
1.合理引导社会期望,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
2.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教师减负合力 |
(二)政府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提高政府教育治理水平 |
1.深入贯彻国家减负政策,让教师减负落到实处 |
2.减少政府部门行政干预,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 |
3.实施政府购买学校后勤服务,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 |
(三)学校要转变管理理念,营造轻松惬意的工作环境 |
1.改善学校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教学体系 |
2.全面摸排筛查,实现精准减负 |
3.引进校务管理系统,推进校务信息化、规范化 |
(四)教师要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
1.提升工作能力,促进教师发展 |
2.调节自身压力,增强工作幸福感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问卷 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 |
(二)令人堪忧的学业负担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年级 |
(二)负担 |
(三)学业负担 |
五、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分析 |
(二)学生课业质量的调查分析 |
(三)学生课业难度的调查分析 |
(四)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分析 |
三、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
第二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时间较长 |
(二)课业质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
(三)课业难度需进一步改善 |
(四)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
二、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学业负担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家庭教育方面 |
(四)学生方面 |
第三章 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 |
一、社会方面 |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
(二)加大对新型教育的投入,创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
(三)教育监管部门明确责任,增强监管力度 |
二、学校方面 |
(一)改变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全面考核学生 |
(二)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各项课程的有效实施 |
(三)教育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四)提高作业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
三、家庭方面 |
(一)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
(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化 |
(三)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
四、学生自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后记 |
(4)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减负三十条”政策的发布 |
2.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长期存在 |
3.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六)文献综述 |
1.国内学业负担相关研究 |
2.国外学业负担相关研究 |
(七)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业负担 |
2.学业负担过重 |
3.减负 |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分析 |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回顾 |
1.以缓解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1977—1992年) |
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时期(1993—2000年) |
3.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时期(2001-2009年) |
4.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全面减负时期(2010-2018年) |
(二)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历史经验 |
1.从“片面治理”到“综合治理” |
2.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 |
3.从“假”减负到“真”减负 |
4.从“选择执行”到“协调合作” |
(三)“减负三十条”的主要内容 |
二、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 |
(一)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 |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研究结果 |
1.不同群体对学生学业负担的认识 |
2.学生学业负担的分析 |
3.学生成绩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 |
4.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
5.家庭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 |
三、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突出问题 |
1.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学业负担重 |
2.示范性学校比普通学校学业负担重 |
3.学段越高,学业负担越重 |
4.寄宿制学生比非寄宿制学生学业负担重 |
(二)学校办学应试倾向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
1.课时数量多,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偏长 |
2.学生作业布置不合理,作业类型单一 |
3.非均衡编班、考试次数频繁以及评优竞赛活动过多的现象依然存在 |
(三)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
1.家长盲目给孩子报名校外培训班 |
2.家长给孩子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 |
3.农村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现象依然存在 |
(四)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 |
1.“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愈演愈烈 |
2.校外培训机构误导学生和家长 |
四、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升学竞争激烈 |
1.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
2.“抢跑文化”现象仍然突出 |
3.公众舆论引导存在偏差 |
(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 |
1.依标教学落实不到位 |
2.教学常规督促检查需进一步强化 |
3.教师教学行为缺乏规范性 |
(三)教育评价仍以考试为主 |
1.唯分数论评价学生的方式依然存在 |
2.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 |
3.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参考 |
(四)校外培训乱象不断 |
1.校外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过低 |
2.“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的现象屡禁不止 |
3.校外培训机构参与部分民办学校违规招生 |
(五)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狭隘 |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引导 |
2.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
3.家校联动不足 |
五、减轻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对策 |
(一)完善减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减负宣传 |
1.健全中小学减负工作机制 |
2.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 |
3.充分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减负 |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 |
1.重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
2.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不良行为发生 |
4.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三)提倡多元化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
1.推行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
2.优化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 |
(四)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减轻学生校外学业负担 |
1.完善管理标准,规范办学资质 |
2.拓展培训机构教师进修渠道,提升教育理念 |
(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家庭学业负担 |
1.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2.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减负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广西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调查问卷(教师卷) |
广西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家长卷) |
广西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
广西中小学生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教师) |
中小学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学生) |
中小学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家长) |
附录3 |
1.教师访谈 |
2.家长访谈 |
3.学生访谈 |
致谢 |
(5)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梳理 |
(一)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研究 |
(二)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要素分析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小学生“减负” |
(二)政策执行 |
(三)社会建构 |
二、理论基础 |
(一)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 |
(二)社会建构理论 |
(三)基于社会建构的研究框架 |
三、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由来 |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与发展 |
二、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三、小学生“减负”成为显性问题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
(三)访谈与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量的变化 |
(二)“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构成的变化 |
(三)“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的变化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体政策认知差异弱化政策目标实现 |
一、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问题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三)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二、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目标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
三、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措施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体行为“反向强化”与“正向弱化”消解政策效果 |
一、辅导机构诱致性策略使家长“减负”行为反向强化 |
(一)培训宣传铺天盖地 |
(二)培训内容投其所好 |
(三)培训形式花样百出 |
二、“减负不减评”使教师“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
(一)“重绩效”评价使教师“减负”弱激励 |
(二)“分数至上”对冲“减负”行为 |
(三)家庭偏好多元催生“好学生”法则 |
三、小学生的非独立性使“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体传统文化观对“减负”政策的非支持性 |
一、“高学历”成功观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二、“重教苦学”文化传统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三、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建议 |
一、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 |
二、形成一致性主体行动 |
三、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B:小学生“减负”问题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小学生“减负”问题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E: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F: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负担 |
(二)教育政策 |
(三)减负政策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减负研究 |
(二)国内减负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上) |
一、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二、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三、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第三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下) |
四、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步提升阶段(1993-2000)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六、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第四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分析 |
一、在需求和利益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 |
(一)政府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家庭层面 |
(四)社会层面 |
二、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 |
(一)强制性变迁 |
(二)渐进性过渡 |
(三)边际性改革 |
三、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逻辑 |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价值取向 |
(三)“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
第五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反思 |
一、减负政策必须顾及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 |
(一)减负政策与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 |
(二)减负政策与资源配置失衡 |
(三)减负政策与社会用人机制 |
(四)减负政策与教师减负 |
二、减负政策何以乏力 |
(一)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 |
(二)减负政策老调重弹,缺乏新意 |
(三)减负政策监督乏力,问责缺失 |
(四)减负政策零散,不成体系 |
三、完善减负政策的建议 |
(一)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 |
(二)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 |
(三)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 |
(四)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
参考文献 |
一、年鉴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四、报纸类 |
五、外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内相关研究 |
2. 国外相关研究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1. 核心概念界定 |
2. 相关理论基础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与特征—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 |
(一) 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 |
1. 形式化检查 |
2. 频繁的会议与报告 |
3. 程式化的表格填写 |
4. 过重的教育扶贫负担 |
5. 其他形式的突击性任务 |
(二) 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基本特征 |
1. 复杂性 |
2. 多样性 |
3. 边界模糊性 |
三、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
(一) 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
1.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尽合理 |
2. 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太合理 |
3. 教师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健全 |
(二) 教育行政部门职责不够明晰 |
1.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事务干预过多 |
2. 形式主义的“精细化”管理盛行 |
3. 教师参加的教育培训名目繁多 |
(三) 学校管理方式不尽合理 |
1. 学校一味迎合“上级部门”而丧失自主 |
2. 学生管理本身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
3. 学校管理的程式化与僵化模式 |
(四) 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尚欠完善 |
1. 教师在时间管理上的低效性 |
2. 教师心理负荷偏重易生不良心态 |
3. 教师难以完成角色超载与角色转换 |
四、减轻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对策探讨 |
(一) 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1. 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后勤社会化 |
2.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模式,实行多元化考核机制 |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
(二) 教育部门明确职责使教育回归其生态本源 |
1. 制定工作负面清单,实施清单管理 |
2. 整治形式主义,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 |
3. 整合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与质量 |
(三) 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
1. 敢于说“不”,为教师提供资源支持 |
2. 转变管理观念与方式,把握学生发展规律 |
3. 厘清教师职业角色,提高职业幸福感 |
(四) 教师加强自我管理与反思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 |
1. 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掌握时间管理策略 |
2. 教师调试好教学心态,从教育生活中感受幸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关于国家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学校方面的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国家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学校方面的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述 |
(一)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效 |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重 |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 |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目标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指导 |
一、核心概念 |
(一)义务教育 |
(二)“减负增效”专项行动 |
二、理论指导 |
(一)现象与本质 |
(二)全面发展 |
(三)以人为本 |
第二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缘起与实施 |
一、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缘起 |
(一)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
(二)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
(三)过重学业负担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
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实施 |
(一)国家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第三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成效与不足 |
一、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成效 |
(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效显着 |
(三)家庭教育作用突显 |
二、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不足 |
(一)家庭教育投入费用的无形增加 |
(二)对“减负”存在错误认知 |
(三)教师陷入困惑 |
第四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成效不显着的原因 |
一、国家方面 |
(一)政策的推行力度不够 |
(二)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 |
(三)用人制度不科学 |
二、学校方面 |
(一)学校管理因素 |
(二)教师素质因素 |
三、家庭方面 |
第五章 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的完善策略 |
一、国家方面 |
(一)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基础 |
(二)依法规范教育行业 |
(三)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 |
(四)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
二、学校方面 |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
(二)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武装学校 |
三、家庭方面 |
(一)正确认识“减负” |
(二)注重培养孩子的“德体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关于教师工作负担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与思考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小学青年教师 |
1.3.2 负担 |
1.3.3 教师工作负担 |
1.3.4 合理性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科学性 |
1.5.1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1.5.2 伦理问题 |
2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调查 |
2.1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
2.1.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2.1.2 访谈对象的选取 |
2.1.3 实施的过程 |
2.2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调查结果 |
2.2.1 过长的教师工作时间 |
2.2.2 繁杂的教师工作内容 |
2.2.3 班主任工作任务过重 |
2.2.4 检查性材料多,教师疲于应付 |
2.2.5 以学生成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压力大 |
2.3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问题 |
2.3.1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事实不合理性 |
2.3.2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价值不合理性 |
2.4 小结 |
3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 |
3.1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探讨合理性的缘由分析 |
3.2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工作负担的内在联系 |
3.2.1 教师工作负担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合目的性 |
3.2.2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工作负担在阶段性上具有合规律性 |
3.3 小结 |
4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标准 |
4.1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量”的合理性标准 |
4.1.1 理性看待在量性指标中教师工作负担的特性 |
4.1.2 把握“度”的重要性 |
4.2 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质”的合理性标准 |
4.2.1 “专业性”标准 |
4.2.2 “发展性”标准 |
4.2.3 “人文性”标准 |
5 实现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合理化的策略 |
5.1 “量”的标准实现策略 |
5.1.1 动态平衡 |
5.1.2 重点针对性 |
5.1.3 “工学”平衡 |
5.2 “质”的标准实现策略 |
5.2.1 “专业性”标准的实现策略 |
5.2.2 “发展性”标准的实现策略 |
5.2.3 “人文性”标准的实现策略 |
6 结语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负担 |
2.1.2 学业负担 |
2.1.3 课外学业负担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3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现状调查 |
3.1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现状调查设计 |
3.1.1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内容 |
3.1.3 访谈对象及主要内容 |
3.1.4 数据处理 |
3.2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的现状 |
3.2.1 课外学业负担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2 课外学习时间的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
3.2.3 参与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
3.2.4 家庭参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
3.2.5 课外学习心理压力基本情况及分析结果 |
3.2.6 课外学业负担分析总结 |
3.3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个案现状 |
3.3.1 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
3.3.2 个案日常作息和学习情况 |
3.3.3 外部学习压力现状 |
3.3.4 心理压力现状 |
4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4.1 课外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
4.1.1 上课时间和作业量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 |
4.1.2 睡眠时间过短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
4.1.3 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活动严重减少 |
4.2 课外学业负担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
4.2.1 不利于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
4.2.2 超前学习不利于教师常规的教学设计 |
4.3 课外学业负担对家庭的负面影响 |
4.3.1 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
4.3.2 加大了家长的精神压力 |
5 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的形成原因 |
5.1 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
5.1.1 竞争性升学率的追求 |
5.1.2 学校师资质量的不均衡 |
5.1.3 教师绩效工资制的激励 |
5.2 不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
5.2.1 中国传统读书观的延续 |
5.2.2 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期望 |
5.2.3 家长间盲目攀比的心理 |
5.3 部分学生好学不倦的精神 |
6 缓解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的建议 |
6.1 缓解初中生的升学考试竞争 |
6.1.1 解开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 |
6.1.2 改革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
6.1.3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
6.2 减轻家长外加给孩子的课外负担 |
6.2.1 避免树立对孩子的过高期望 |
6.2.2 走出盲目攀比的误区 |
6.2.3 时常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
6.3 促进家校在减负上的交流与合作 |
6.3.1 重塑学校及家长的教育价值观 |
6.3.2 加强家校对孩子学业动态的交流 |
6.4 政府加强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的监管 |
6.4.1 加强对教育类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 |
6.4.2 严格限制学校的上课时间和作业时间 |
6.5 初中生自我调节课外学业负担 |
6.5.1 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
6.5.2 学会合理分配课外时间 |
6.5.3 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学效能提升的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问题研究 ——以四川省G县为例[D]. 黄叶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D]. 刘柯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苏州市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张孙浩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D]. 杨伟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D]. 雷舒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6]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D]. 刘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D]. 张红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义务教育“减负增效”专项行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史孝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城市小学青年教师工作负担的合理性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D]. 杨敖秋.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重庆市B区初中生课外学业负担研究[D]. 龚雪.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