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及其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质,组分,春小麦,粳稻,籽粒,蛋白,小麦。
蛋白质及其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方文琪,胡淑娜,郭鑫,赵新颖,郭红[1](2018)在《利用小麦RIL群体进行面粉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蛋白质组分在小麦品质优劣中占重要作用。但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小麦面粉蛋白质组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较少,其中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标记更少。因此,本研究以糯麦1号(母本)和藁城8901(父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在两年两点环境下进行了面粉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1个QTL加性效应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率的4.23%~26.34%;共定位到上位性基因位点有22对,最大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79%。其中,定位到影响醇溶蛋白含量的加性QTL位点1个,贡献率为25.6%。检测出3个控制谷蛋白含量的QTL加性效应位点,可解释谷蛋白变异的4.75%~26.34%。2对控制球蛋白含量的上位性QTL被检测到,分别可解释球蛋白变异的12.19%和14.63%。共7对影响醇溶蛋白含量的上位性QTL被检测到,可解释醇溶蛋白含量变异最大达25.64%。检测到影响谷蛋白含量的上位性QTL 8对,可解释谷蛋白含量变异最大达28.79%。检测到的主效QTL位点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小麦品质性状方面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7期)
韩亚飞,汪学德,郑永战,梅鸿献,魏安池[2](2018)在《豫芝11号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的变化规律,明确生长环境对种子蛋白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为芝麻蛋白质育种及芝麻蛋白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豫芝11号芝麻品种,在周口,驻马店和南阳试验点同期播种,于盛花期一次性标记5 000朵同一天开放的花朵,在芝麻授粉第10天开始取样,此后每5 d取样一次至芝麻成熟。测定种子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芝麻种子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授粉后35 d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随后处于稳定;周口试验点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球蛋白的变化规律与粗蛋白含量一致,清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芝麻种子中清蛋白含量并未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授粉15 d时在凝胶谱图20、30、55 k D处出现条带,并随着种子发育延长而加深;随着芝麻种子生长发育,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显着低于周口试验点;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值系数大于1。【结论】环境显着影响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含量和生长过程中芝麻清蛋白含量;不同种类蛋白质合成时间不同,芝麻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0—30 k D处;随着种子生长发育期的延长,芝麻种子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芝麻蛋白能够很好地补充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脯氨酸。(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戴忠民,张秀玲,张红,李勇,王振林[3](2015)在《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组分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不同灌溉模式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的研究,可为小麦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条件下,以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常规灌溉、节水灌溉、旱作栽培)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较,节水灌溉和旱作栽培均提高了成熟期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灌溉模式、品种和灌溉模式×品种对该指标的效应呈极显着水平;籽粒蛋白质产量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显着增加,在旱作栽培条件下有一定下降,年份、灌溉模式、品种和灌溉模式×品种均对蛋白质产量有显着影响。节水灌溉显着提高了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以及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而旱作栽培虽也能有效提高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含量,但其影响小于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和旱作栽培条件下,2品种籽粒GS活性均表现为灌浆前期升高,而灌浆后期降低。(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4](2015)在《粳稻粒位间蛋白质及其组分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粒位间籽粒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选用不同稳型粳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为27个粒位,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粳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淀粉RVA谱特征、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都有显着的关系。总蛋白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对食味有显着负面影响,而球蛋白含量对其则有显着正面影响;总蛋白质、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有负相关性,与糊化温度有正相关性。总蛋白、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透明度和整精米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消减值、垩白率、垩白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球蛋白表现规律则与之相反。粳稻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4种组分含量与RVA谱4个特征值、蒸煮食味品质和垩白性状的关系表现最为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5](2014)在《水稻穗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选用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水稻为材料,按照穗部位置分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种水稻穗上籽粒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间没有差异。一次枝梗的总蛋白质、清蛋白质、醇溶蛋白质和谷蛋白质含量低于二次枝梗,球蛋白质含量则相反;总蛋白质、球蛋白质、醇溶蛋白质和谷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穗上部<穗中部<穗下部,清蛋白质含量则相反。一次枝梗上先开花的第1粒位籽粒的总蛋白质、清蛋白质、谷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基部籽粒(第6、5粒位),中间开花的顶端第3、4粒位籽粒最低,最后开花的顶端第2粒位籽粒略高。上部二次枝梗上中间开花的第3粒位籽粒总蛋白质、清蛋白质、谷蛋白质含量最低;中、下部二次枝梗上先开花的顶花第1粒位籽粒最低,基部籽粒(第3粒位)居中,最后开花的顶端第2粒位籽粒最高。球蛋白质和醇溶蛋白质含量在粒位间的排列顺序没有规律性。表明水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总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较密切联系。从空间上看,稻穗从上到下,总蛋白质、球蛋白质、醇溶蛋白质和谷蛋白质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清蛋白质含量则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芳,刘俊荣,梁姗姗,闫瑞霞[6](2013)在《南极磷虾蛋白质的分离特性及其组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H调节法对南极磷虾Euphausua superba蛋白质进行分离回收,分别采取酸处理和碱处理冷冻南极磷虾,以蛋白质溶解度和回收率为分离特性参数,以0.5为pH变化梯度,探索在不同pH条件下南极磷虾蛋白质的分离规律。结果表明:酸处理和碱处理过程中南极磷虾肌肉蛋白质回收率无明显差别,在pH为1.5和12.0时有最大回收率,分别为49.8%和45.7%;通过SDS-PAGE分析,冷冻南极磷虾蛋白质主要为小分子质量蛋白质,主要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为80 000和35 000~45 000处,对比溶出物回收前后的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布,发现采用酸处理法能回收大部分蛋白质组分,而采用碱处理法未能彻底回收,残液里还有多种蛋白质组分;通过对分离过程中南极磷虾含氮物的分布进行分析,表明用酸碱处理法分离蛋白的得率不高,分别占南极磷虾总粗蛋白质的37.76%和37.13%。(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马会杰,栾姗姗,赵亮,贾永红,石书兵[7](2012)在《新疆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积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3个不同类型6个品种(品系)的春小麦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3次,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类型春小麦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春小麦蛋白质积累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趋势,新疆春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于全国春小麦平均水平。强筋类型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和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中筋类型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但具有相对较高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小麦籽粒发育初期,主要以清蛋白和球蛋白积累为主;到灌浆中后期,主要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为主。贮藏蛋白的积累量的不同,是造成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马会杰[8](2012)在《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与其组分的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积累规律和相关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针对新疆春小麦不同类型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和相关酶的变化报道较少。本试验选用新疆叁种不同类型(强筋:Y-20、新旱688;中强筋:新春6号、新春27号;中筋:新春12号、新春15号)的6个品种(品系),探讨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积累规律和大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以及旗叶中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内肽酶活性,以揭示新疆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的生理基础。(1)不同类型的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均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规律。不同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以强筋类型含量较高,中筋类型含量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过程主要在灌浆中后期。灌浆末期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灌浆初期蛋自质含量水平,这是新疆春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中的一个特点,这与新疆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比如干旱和长日照等)有关小麦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是由蛋白质在整个籽粒形成过程中逐渐积累决定的。因此,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需要提高籽粒形成各时期蛋白质积累量。(2)不同类型春小麦蛋白质组分有相同的动态积累规律。清蛋白和球蛋自,积累较早,在灌浆初期具有较高的含量,随着灌浆过程进行,含量下降,到灌浆末期,积累量较少。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积累较晚,灌浆初期,含量较低,之后逐渐增加,到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强筋类型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及谷蛋白/醇溶蛋自比值显着高于其它类型。(3)供试春小麦普遍具有较优质的大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平均评分8.1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强筋类型Glu-1评分,高于中强筋和中筋类型。春小麦大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中,优质亚基2‘、5+10及2+12较普遍。(4)不同类型春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活性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在开花期活性最高,随着灌浆进程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在开花期,较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利于灌浆初期籽粒蛋白质的迅速合成,主要是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合成,为籽粒的形成提供“骨架”支撑。不同类型之间,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亦表现出显着差异。(5)不同类型春小麦旗叶内肽酶活性有着相同的动态变化,即在灌浆过程中呈现“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趋势。灌浆末期旗叶内肽酶活性明显低于灌浆初期的,说明灌浆后期旗叶中水解能力下降,旗叶向籽粒输送氮的同化物较少。强筋类型内肽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卢福山,王民[9](2012)在《藏羚羊及普氏原羚血清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羚羊和普氏原羚为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生活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和低氧耐受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生活习性、遗传保护、低氧适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10期)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10](2011)在《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冬春季和夜间的增温趋势显着。参考国外先进的田间开放式增温方法,2007—2009年在江苏南京开展了昼夜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研究。全天、白天和夜间3种增温处理分别显着提前了冬小麦的灌浆期,并改变了灌浆期高于32℃高温的出现时间和天数,引起了籽粒中淀粉组分、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组分的明显变化。3种增温处理中,冬小麦总淀粉含量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提高了籽粒中直/支淀粉的比例。其中白天增温的直/支比最高,两年分别比对照提高6.9%和46.2%。增温处理使籽粒中总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并呈现对照>白天>夜间>全天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全天、白天和夜间增温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分别下降9.1%、5.4%、6.9%。增温处理对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比较复杂,但两年结果表明,白天增温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趋势一致,均为清蛋白含量最低、球蛋白含量最高、谷/醇比最低。上述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不仅将影响作物的生育时期,而且还直接影响温度高低。增温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年份及变暖情景之间的增温效应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蛋白质及其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的变化规律,明确生长环境对种子蛋白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为芝麻蛋白质育种及芝麻蛋白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豫芝11号芝麻品种,在周口,驻马店和南阳试验点同期播种,于盛花期一次性标记5 000朵同一天开放的花朵,在芝麻授粉第10天开始取样,此后每5 d取样一次至芝麻成熟。测定种子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芝麻种子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授粉后35 d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随后处于稳定;周口试验点粗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球蛋白的变化规律与粗蛋白含量一致,清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芝麻种子中清蛋白含量并未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授粉15 d时在凝胶谱图20、30、55 k D处出现条带,并随着种子发育延长而加深;随着芝麻种子生长发育,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显着低于周口试验点;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值系数大于1。【结论】环境显着影响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含量和生长过程中芝麻清蛋白含量;不同种类蛋白质合成时间不同,芝麻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0—30 k D处;随着种子生长发育期的延长,芝麻种子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芝麻蛋白能够很好地补充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脯氨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及其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方文琪,胡淑娜,郭鑫,赵新颖,郭红.利用小麦RIL群体进行面粉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QTL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2].韩亚飞,汪学德,郑永战,梅鸿献,魏安池.豫芝11号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J].中国农业科学.2018
[3].戴忠民,张秀玲,张红,李勇,王振林.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
[4].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粳稻粒位间蛋白质及其组分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5
[5].陈书强,薛菁芳,潘国君,王秋玉.水稻穗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报.2014
[6].李芳,刘俊荣,梁姗姗,闫瑞霞.南极磷虾蛋白质的分离特性及其组分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
[7].马会杰,栾姗姗,赵亮,贾永红,石书兵.新疆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积累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2
[8].马会杰.不同类型春小麦籽粒蛋白质与其组分的积累规律及其相关酶的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2
[9].卢福山,王民.藏羚羊及普氏原羚血清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
[10].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