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弯点论文_高福聚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弯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系数,锚固,长度,静力,角形,损失,剪力。

反弯点论文文献综述

高福聚[1](2015)在《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反弯点法概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年的多高层建筑结构教学及设计、施工实践中发现关于多高层框架计算概念较模糊的问题,尤其是在水平荷载作用计算中,很多人对反弯点法的适用条件i_b/i_c≥3和建筑抗震结构概念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原则认识不清,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甚至认为两者是矛盾的,提出了很多质疑。实际上,两者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两个问题。文章从框架结构的本质意义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以期达到概念清楚、设计正确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高等建筑教育》期刊2015年06期)

韩永帅,周健南,金丰年,孔新立,范华林[2](2015)在《竖向荷载下弹性支承直墙拱反弯点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工程实践中,直墙拱应用较多。由于拱脚位移的存在,合理假设拱脚约束为转角约束、竖向约束和水平弹性约束,应用力法推导出了在弯矩、剪力和轴力共同作用下直墙拱沿弧长的弯矩公式。研究了竖向均布荷载、竖向叁角形荷载和竖向集中力荷载作用下,直墙拱沿弧长的弯矩分布及反弯点形成的规律;发现在3种荷载作用下,使得拱脚弯矩为零时的圆心角依次减小。取弹簧支座刚度为等效的下端固支、上端允许水平位移的直墙的抗推刚度,得出了随着直墙高度增加,圆弧拱拱顶弯矩增大而拱脚弯矩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直墙拱的设计中,建议选取合适的直墙高度和使得圆弧拱拱脚弯矩为零的圆心角大小,从而有利于提高结构抗弯承载力及拱脚抗剪承载力。(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3期)

孔文江[3](2015)在《基于反弯点的子结构试验方法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的抗震试验方法中拟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优化数值积分算法或者改进加载方式来提高子结构试验的精度,但是目前对子结构界面处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严重的影响到拟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的推广。通常拟动力子结构试验都是将结构下部几层容易进入塑性的部分作为试验子结构,上部结构作为计算子结构,但是试验子结构和计算子结构的界面处受力比较复杂,往往会忽略一些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到试验的精确性。韩光等人提出了将界面选在试验子结构上一层的反弯点位置的方案,这样可以消除界面处弯矩的影响,他们近似的将试验子结构上一层中间位置作为反弯点位置,并做了大量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将反弯点位置作为界面,试验精确性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结构反弯点的位置受到梁柱线刚度比的影响,不一定处于该层的中间位置,所以当梁柱线刚度比变化时,把中间位置作为反弯点误差也可能比较大。本文提出将反弯点位置选在该层弹性反弯点的位置,利用有限元软件Open SEES建立数值模型,Matlab作为控制软件来求解运动方程,并利用均匀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结构层数、梁柱线刚度比和峰值加速度等因素,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将弹性反弯点方案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传统拟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案及中间反弯点试验方案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提出的弹性反弯点方案的精确性。随后,本文根据现行规范设计六层钢框架模型,依据本文提出子结构界面处理方案进行详细的测点布置、加载装置布置以及编写了用于物理试验的子结构加载程序。最终,采用力-位移混合控制方法,实现了钢框架模型基于弹性反弯点的系统子结构混合模拟试验。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弹性反弯点的子结构试验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进行了六层钢框架模型在310gal时考虑和不考虑倾覆力矩情况对比试验,验证了倾覆力矩对结构性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考虑界面倾覆力矩,势必改变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布和破坏模式,不能真实地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任扬志,程文明,易嘉伟,蔡锟[4](2014)在《开口薄壁杆件缀板反弯点处剪力解析解及其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Vlasov约束扭转理论,运用符号函数将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分段函数化简,明确各约束情况下的初始状态向量元素特征,推导出偏心轴向载荷作用下缀板加强开口薄壁杆力法方程的解析式。继而针对简支梁,给出缀板反弯点处剪力解析解。与传统方法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在更短时间内获得同等求解精度。最后以两缀板加强的槽型钢架为例,分析缀板处的剪力峰值和疲劳强度随缀板间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外双力矩作用下,两缀板加强体系的剪力峰值小于单缀板加强体系;且制约缀板破坏的因素是静强度,并非疲劳强度。(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韩光[5](2014)在《基于反弯点的子结构界面模拟方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结构试验方法是一种仅将结构的关键部位在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其他部分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的混合试验方法。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试验子结构和计算子结构分布在不同试验室,实现分布式子结构试验,从而极大地共享不同实验室资源,是一种经济合理、应用前景广泛的试验方法。界面模拟问题是子结构试验的关键核心问题,现阶段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严重制约了子结构试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基于此,本文从传统子结构界面模拟方案出发,提出了基于反弯点的子结构界面模拟方案,采用开源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证明了本文提出方案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基于剪切型结构模型,对两种传统的子结构模拟方案,考虑全因素的界面模拟方案,以及本文提出两种基于反弯点的界面模拟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不考虑倾覆力矩的方案在几乎为纯剪切型结构情况下不论是宏观位移和滞回曲线,还是内力,均存在较大误差;传统考虑倾覆力矩的方案较传统不考虑倾覆力矩的方案位移和滞回曲线有所改善,但误差依然较大;考虑全因素的界面模拟方案,考虑了界面上所有信息的传递(包括弯矩、剪力和轴力),理论上可以得到几乎和准确值一致的结果,但是由于其弯矩模拟实现的实际操作困难,导致在目前加载测试设备技术情况下很难实现;本文提出两种基于反弯点的模拟方案,较考虑全因素的界面模拟方案误差基本相当,且很好的利用反弯点特点避开了弯矩模拟的实现问题,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随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弯剪型模型,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方案,综合考虑不同层数、跨度、地震峰值加速度和梁柱线刚度比情况下,对上述试验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研究以及相应的误差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从位移、内力(剪力、弯矩、轴力)时程曲线和滞回曲线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弯剪型模型,本文提出的基于反弯点的界面处理方案可以得到和剪切型模型相似的结论,即较传统方案误差有较大改善,尤其是第二种方案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是可行的;从累积误差及其回归分析可以看出,两种基于反弯点的方案误差较小相对传统方案有所改善。从位移、内力和四项因素的回归分析曲线可知,对于传统不考虑倾覆力矩的方案影响位移内力指标的主要因素是地震加速度峰值,适用于非线性较小、梁柱线刚度比较大的结构。对于传统考虑倾覆力矩的结构各个因素同位移不是简单的单因素相关,还和交叉项有关。对于基于反弯点的方案一位移、内力误差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对于基于反弯点的方案二,位移误差与地震加速度叁次方正相关,剪力和弯矩同梁柱线刚度比叁次方正相关,轴力误差与结构层数和跨数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刘罡[6](2012)在《无反弯点曲线预应力束张拉方式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30米预应力混凝土T梁曲线束锚具回缩量的实测,进行预应力锚固损失的理论计算,得出锚固回缩损失的影响长度仍大于的计算结果,从而提出采用一端张拉的施工建议。(本文来源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宁培淋[7](2012)在《D值法反弯点高度EXCEL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推导补充了倒叁角形荷载下的标准反弯点公式。对顶点集中荷载、均布荷载、倒叁角形荷载下的标准反弯点公式及上、下层梁线刚度改变,上、下层柱高度改变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公式进行了验算,编制了EXCEL表格,以及通过算例验证了计算表格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李木,张广奎,时聂涛,孙君,黄颖[8](2011)在《钢框架中楼板厚度对柱反弯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钢框架在受静力荷载时,结构整体的变形和受力做出了分析,比较了不同厚度楼板对刚架柱的反弯点和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1-08)

张舍[9](2008)在《无反弯点曲线预应力束张拉方式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对30 m预应力混凝土T梁曲线束锚具回缩量的实测,进行预应力锚固损失的理论计算,得出锚固回缩损失的影响长度Lf仍大于L/2的计算结果,从而提出采用一端张拉的施工建议。(本文来源于《工程与建设》期刊2008年06期)

魏艳辉,马克俭,张华刚[10](2008)在《上、下弦反弯点处装配整体式钢空腹夹层板静力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上、下弦反弯点处装配整体式钢空腹夹层板足尺节点模型做了分级加载静力试验研究,得到各级加载过程结构受荷变形情况,并与ANSYS有限元理论分析结果相比较,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反弯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工程实践中,直墙拱应用较多。由于拱脚位移的存在,合理假设拱脚约束为转角约束、竖向约束和水平弹性约束,应用力法推导出了在弯矩、剪力和轴力共同作用下直墙拱沿弧长的弯矩公式。研究了竖向均布荷载、竖向叁角形荷载和竖向集中力荷载作用下,直墙拱沿弧长的弯矩分布及反弯点形成的规律;发现在3种荷载作用下,使得拱脚弯矩为零时的圆心角依次减小。取弹簧支座刚度为等效的下端固支、上端允许水平位移的直墙的抗推刚度,得出了随着直墙高度增加,圆弧拱拱顶弯矩增大而拱脚弯矩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直墙拱的设计中,建议选取合适的直墙高度和使得圆弧拱拱脚弯矩为零的圆心角大小,从而有利于提高结构抗弯承载力及拱脚抗剪承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弯点论文参考文献

[1].高福聚.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反弯点法概念辨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5

[2].韩永帅,周健南,金丰年,孔新立,范华林.竖向荷载下弹性支承直墙拱反弯点理论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5

[3].孔文江.基于反弯点的子结构试验方法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任扬志,程文明,易嘉伟,蔡锟.开口薄壁杆件缀板反弯点处剪力解析解及其力学特性[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4

[5].韩光.基于反弯点的子结构界面模拟方案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6].刘罡.无反弯点曲线预应力束张拉方式的研究及应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7].宁培淋.D值法反弯点高度EXCEL表的研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8].李木,张广奎,时聂涛,孙君,黄颖.钢框架中楼板厚度对柱反弯点的影响[C].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9].张舍.无反弯点曲线预应力束张拉方式的研究及应用[J].工程与建设.2008

[10].魏艳辉,马克俭,张华刚.上、下弦反弯点处装配整体式钢空腹夹层板静力试验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回归标准化残差的P-P图拟静力试验试件详图隧道纵向变形示意图(f) 9N 试件 USM 模型边框弯矩图板桩计算-图4—3—15 弯矩折减系数曲线框-剪结构反弯点及剪力墙剪力变号...

标签:;  ;  ;  ;  ;  ;  ;  

反弯点论文_高福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