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毒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青少年,云南省,社会,毒品,获得性免疫,性别。
吸毒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彭睿[1](2019)在《结构困境还是文化吸引:吸毒群体复吸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共同难题,也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在我国严峻的毒品形势之下,我国毒品形势呈现叁方面特点:毒品流向呈现地域性,H省和L省的毒情尤为严重;农村吸毒人口迅速增多;吸毒群体复吸率高、艾滋病传染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毒品问题既是政府部门开展禁毒工作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也亦成为学术界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时代课题。有介于此,本研究首先创新性地糅合了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两种理论范式,在中观层面梳理出社会结构与环境、社会互动与文化两类共12个影响变量。其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以L省Z市、H省Y市为例,对Z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和戒毒叁年未复吸人员派发了684份有效问卷,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Z市和Y市禁毒办工作人员、戒毒所民警、社区工作人员、NGO工作人员等多元主体开展个案访谈,整理了5万余字的访谈笔记和27份有效访谈资料,时间跨度长达两年。再次,本研究使用描述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旨在调查吸毒群体的毒品使用情况、影响吸毒群体复吸严重程度的显着性因素,以及农村和城镇吸毒群体复吸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本研究综合研究结论和访谈资料,立足公共管理学科视角和中国毒情实际,提出了针对毒品使用和复吸问题的公共治理策略。本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1)从初吸情况、复吸情况和及戒毒情况来看,吸毒人员的毒品使用情况颇为严峻;(2)人口学变量、社会结构与环境类变量、社会互动与文化类变量,对吸毒群体复吸严重程度的影响程度有显着差异。具体而言,年龄阶段、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吸毒圈子互动、吸毒圈子规模、经济阶层、高风险家庭环境、吸毒态度、社会支持共9个变量,对总群样本有显着性影响;年龄阶段、婚姻状况、吸毒圈子互动、经济阶层、吸毒态度、社会支持这6个变量对农村户籍分群样本有显着性影响,年龄阶段、婚姻状况、吸毒圈子互动、吸毒圈子规模、刑事处罚、高风险家庭环境共6个变量对城镇户籍分群样本有显着性影响;(3)农村和城镇户籍吸毒群体复吸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社会结构与环境类变量对农村户籍吸毒样本更具有解释力,而社会互动与文化类变量则更能解释城镇户籍吸毒样本的复吸行为。本研究认为,如果说农村吸毒者是因资源禀赋匮乏而“被动”导致了偶发性复吸行为,那么城镇吸毒者复吸行为除了应对结构性困境以外,吸毒还满足了更高层次的社交、情感和精神需求,因此具有“主动选择”的意味。针对结论,本研究从禁毒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家庭和学校教育、积极文化的正向功能四个方面,为我国政府开展毒品公共治理提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8)
彭睿,王郅强[2](2019)在《社会排斥与毒品亚文化:青少年群体吸毒的双重诱因及其消解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毒品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毒品形势也不容乐观,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吸毒问题尤需重视。论文以"推力-拉力"为分析维度,将资源禀赋薄弱的弱势青少年群体吸毒的双重诱因,划分为社会排斥视角下主流社会的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文化排斥四种"推力"因素,以及毒品亚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契合、社会互动的需求、文化压力的强化叁方面"拉力"因素,以此来剖析其吸毒行为的生成逻辑。最后,论文以社会融合为目标,分别从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撑路径与宣传教育的化解路径,提出消解青少年吸毒群体"反推力-反拉力"的综合模式。(本文来源于《公共行政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吴晓林[3](2019)在《城市吸毒群体的社会风险与防范——基于N省789名强制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市经济社会结构迅速变迁,城市社会产生了一批边缘群体。他们既在精神心理上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还给城市社会带来各种潜在的风险,影响城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N省789名城市吸毒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城市吸毒群体呈现年轻化、文化程度偏低、流动人口多的特征,并且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与社会地位下降等两类风险;城市吸毒群体在行为和风险上存在群体差异,流动人口吸毒主要是为宣泄压力,城市人口则倾向于寻求刺激,流动人口比城市人口具有更高的风险;政府、社区、家庭的社会支持对吸毒群体社会风险的阻断具有显着作用,但是整合性的风险阻断措施尚未出台。应当搭建多元主体的风险防范平台,针对吸毒群体类型差异施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心理建设工作,从而降低吸毒群体对城市造成社会风险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林晓东,林晓萍[4](2018)在《美国早期禁毒立法体系与吸毒群体结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主流社会群体的活动趋势及其舆论导向,始终是考察每个时期美国人政治生活取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在将主流社会的选民意识作为重要参考值的美国政治制度中,忽略主流民意形同政治自杀。就此意义而言,在美国早期禁毒法体系形成过程中,主流社会群体在吸毒者结构中的占比,决定了社会舆论对于毒品使用的宽容尺度,同时也必然影响美国早期禁毒法体系的形成与执法导向。吸毒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正是基于这一思维前提而被置于早期禁毒法形成的研究之中。(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肖立志,韩丹[5](2018)在《国内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社会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研究,更多地是选择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在研究路径选择上,大致沿着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群体成因"、"群体表现"以及减少吸毒群体的相关对策这条主线加以开展;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往往倾向于从定性角度开展相关研究亦或是选择样本代表性不强的问卷调查方法加以开展,导致相关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应当摆脱学科思维限制,从综合性视角探讨青少年吸毒群体问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对与上述主线相关领域的不断细化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推动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青少年吸毒群体数据库,获取更加科学全面的样本数据资料,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本文来源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蒋凌月[6](2017)在《男女两性吸毒问题的性别差异调查——基于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毒问题的发生与性别因素有关,尤其是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预防吸毒问题应该要关注性别的差异,了解男女两性吸毒问题的性别差异对于深入研究吸毒问题具有一定意义。云南省地处边疆,紧邻"金叁角",毒情形势较为严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吸毒问题也尤为突出,本文在对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人员进行的调查基础上,对男女两性吸毒群体的吸毒问题进行了性别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男女吸毒问题存在显着性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云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林晓萍[7](2016)在《毒品亚文化与福建省青少年群体性吸毒行为及其预防教育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毒品亚文化元素是影响福建省青少年群体性吸食合成毒品行为的诱因。文章以晋江市、石狮市、福清市和长乐市等地公安局及强制戒毒所的实地调研结果为依据,从毒品亚文化的社会学视角,剖析了我省青少年吸毒的群体特征,提倡以主流文化的健康元素来打响拒绝毒品的"文化战",从精神文化上阻隔毒品对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腐蚀。(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蒋凌月[8](2015)在《男女两性吸毒群体社会性别意识调查——基于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毒问题的发生与性别因素有关,尤其是社会性别因素的影响,预防吸毒问题应该要关注性别的差异,了解男女两性在社会性别意识方面的认知差异,对于深入探寻吸毒原因具有一定意义。云南省地处边疆,紧邻"金叁角",毒情形势较为严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吸毒问题也尤为突出,文章在对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人员进行的调查基础上,对男女两性吸毒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男女吸毒人群的社会性别意识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吸毒人群社会性别意识明显偏向传统的"男主女从"的观念,而女性吸毒人群更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性别观念。(本文来源于《云南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川,胡蝶飞[9](2014)在《一条热线引来家长禁毒咨询 一堂警示课请戒毒者现身说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登记入库吸毒人员共有7.4万余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近半数,这是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禁毒办获悉的数据。上海叶雄禁毒工作室前期调查也显示,合成毒品的快速蔓延,使得吸食毒品人群向青少年、白领扩散,低龄化、高学历等已成为吸毒群体新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法治报》期刊2014-06-20)
钟珣,钟晓妮,彭斌,张燕,梁浩[10](2012)在《中国西部地区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群对暴露前药物预防措施的接受意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西部地区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群对暴露前药物预防(PrEP)措施用于降低HIV感染风险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来自重庆、四川、新疆、广西4个中国西部省市、自治区中的男男性行为者(MSM)、女性性工作者(FSW)和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或固定性伴(PAR)叁类艾滋病高危人群中的190名吸毒人员,利用调查员协助下的自填问卷方式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员共190例,MSM、FSW、PAR分别占34.74%(66/190)、48.42%(92/190)、16.84%(32/190)。PrEP在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的前提下,整体吸毒人群的接受意愿可以达70%左右,并且有随条件的优越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吸毒人群接受PrEP的意愿呈显着关联的有:认为艾滋病严重(OR:2.66,95%CI:1.14~6.25,P=0.024 2)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OR:4.41,95%CI:1.68~11.58,P=0.002 6;OR:2.99,95%CI:1.05~8.54,P=0.040 3)以及HIV检测(OR:1.94,95%CI:0.98~3.87,P=0.058 1)。结论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群对PrEP的接受意愿主要与其艾滋病相关的知识行为及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有关,提示应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特定人群乃至全社会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对多种预防措施进行联合使用,以增加艾滋病高危群体对PrEP的接受意愿。(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吸毒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毒品已经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国毒品形势也不容乐观,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吸毒问题尤需重视。论文以"推力-拉力"为分析维度,将资源禀赋薄弱的弱势青少年群体吸毒的双重诱因,划分为社会排斥视角下主流社会的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和文化排斥四种"推力"因素,以及毒品亚文化中价值观念的契合、社会互动的需求、文化压力的强化叁方面"拉力"因素,以此来剖析其吸毒行为的生成逻辑。最后,论文以社会融合为目标,分别从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撑路径与宣传教育的化解路径,提出消解青少年吸毒群体"反推力-反拉力"的综合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毒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彭睿.结构困境还是文化吸引:吸毒群体复吸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彭睿,王郅强.社会排斥与毒品亚文化:青少年群体吸毒的双重诱因及其消解路径[J].公共行政评论.2019
[3].吴晓林.城市吸毒群体的社会风险与防范——基于N省789名强制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9
[4].林晓东,林晓萍.美国早期禁毒立法体系与吸毒群体结构因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5].肖立志,韩丹.国内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
[6].蒋凌月.男女两性吸毒问题的性别差异调查——基于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群体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7
[7].林晓萍.毒品亚文化与福建省青少年群体性吸毒行为及其预防教育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蒋凌月.男女两性吸毒群体社会性别意识调查——基于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群体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5
[9].王川,胡蝶飞.一条热线引来家长禁毒咨询一堂警示课请戒毒者现身说法[N].上海法治报.2014
[10].钟珣,钟晓妮,彭斌,张燕,梁浩.中国西部地区艾滋病高危群体中吸毒人群对暴露前药物预防措施的接受意愿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