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江中游平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体污染,洪湖湿地,长江中游,围网拆除
长江中游平原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昌,史玉虎,潘磊[1](2019)在《长江中游平原洪湖湿地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洪湖湿地水质数据和水质样品,评估了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990-2003年洪湖湿地水质以Ⅲ类和Ⅳ类水为主,2004年湖北省加强洪湖湿地保护,2006-2011年洪湖水质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2012-2017年,水质从Ⅲ类水恶化为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2017年夏季洪湖湿地水质总超标参数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秋季水质超标参数为总磷。洪湖拆除围网改善了洪湖湿地水质,提出了洪湖湿地水污染治理对策。(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李宏薇,尚二萍,张红旗,许尔琪[2](2018)在《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时空变异对比——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搜集已发表文献中位于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数据,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农区耕地、城郊耕地、工矿附近耕地和污灌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1980s土壤普查数据,分析1980s~2000s期间研究区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污染重金属处于安全水平,黄淮海平原80%以上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60%以上的点位处于清洁范围.(2)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比黄淮海平原严重.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为35.02%,是黄淮海平原(15.97%)的2倍;内梅罗评价结果显示两区污染比例分别为20.29%和13.17%,前者的轻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均大于后者,其重度污染比重约是后者的3倍.(3)研究区不同区位污染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工矿附近耕地、污灌区耕地、农区耕地和城郊耕地.(4)1980s~2000s期间,重金属污染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平原Cd、Zn、Hg、As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Cd、Ni、Zn、Cu、Hg、As超标点位比例分别增加:12.78%、6.34%、1.98%、0.91%和14.02%、11.36%、7.28%、5.49%、1.93%、0.72%;污染加剧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沧州、山东济南和湖南岳阳等地.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发展进程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正面临着重金属污染的威胁,需对严重污染区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重金属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王彬,李兴祥,程琳,刘章勇[3](2013)在《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中小型谷物干燥机的CV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采取入户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湖北、湖南两省5地区的350户农户,对中小型小麦油菜干燥机这一设施的现状、支付意愿、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小麦和油菜收获时降雨以中到大雨为主,持续5d及以上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71.5%和58.3%;小麦和油菜损失10%~50%所占比例分别为37.6%和51.8%;0.3%的农户对干燥机有所了解,82.1%的农户没有购买意愿,83.7%的农户可以承受的价格在每台800元以下;支付意愿与受访农户年龄呈显着负相关(p=-0.013),与其所处调查区域(p=0.000)、文化程度(p=0.010)、收入来源(p=0.009)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谷物干燥机在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推广仍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建议政府应通过提高农户对干燥机的认识度,降低其购买及运行成本,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农机购买补贴等多方面的措施来改善农户对干燥机的需求。(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12期)
胡东生,张华京,徐冰,勾青梅,于学锋[4](2010)在《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对长江中游荆江流域及两湖平原盆地进行环境演变及形成过程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华中地块在全球新构造运动中发生的拉分运动对地表过程的影响,阐明了流域水系和区域环境及平原盆地的同步演化关系,探讨了山-盆-原-江-湖-河耦合系统及环境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5](2009)在《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建立了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7534个古文化遗址的GIS数据库,利用ArcGIS软件,从环境考古学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古文化遗址分布的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着差别:1)新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平原边缘的山前台地—岗地和高冲积平原等海拔高程适中的地区,海拔高程较低的平原中心区与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很少;2)西周以后,文化遗址分布高程呈现下降趋势,从山前台地—岗地、高冲积平原向平缓的低冲积平原转移;秦汉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址则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程更低、坡度平缓的低冲积平原和湖积—冲积平原;3)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空间分布模式,反映了不同生产力水平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响应特点。(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程为[6](2009)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游平原是农业洪涝灾害多发地区,该地区洪涝灾害呈现出频度高、损失大的特征。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而且也对该地区整个社会产业的稳定以及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的农业洪涝灾害补偿机制极不健全,主要依赖国家的政府救济,以农业洪灾保险方式进行补偿仍处于摸索阶段。在现有的农业洪涝灾害背景下,农户对农业洪涝灾害补偿机制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针对长江中游平原的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机制。本论文首先对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采用博弈论方法对农业保险中各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长江中游平原的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特征分析入手,分析了该地区的农业洪涝灾害损失状况与特征、农户与政府在农业洪涝灾害中分别承担灾害损失的比例,得出了农户对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的需求。同时,使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对农业洪灾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支付意愿,并结合了典型农户的访谈记录,得到农户在农合洪涝灾害中除了对政府救济的需求以外,更多的是对农业洪灾保险的需求。也只有通过开展农业洪灾保险,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农户农业洪涝灾害损失分担的比例,分散农户的农业洪涝灾害风险。同时,对我国现有的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的供给方式——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了对比分析,得出政府开展农业洪灾保险的必要性,并通过模型推理分析得出政府补贴对于农业洪灾保险开展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美国、日本两国的农业灾害补偿经验,对构建农业洪涝灾害补偿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实行政府救济与农业洪灾保险相结合的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机制,并逐步提高农业保险——这种较高效率的灾害补偿方式——在农业洪涝灾害补偿机制中的分量。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政府加大对农业洪灾保险的补贴;对长江中游平原的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进行风险区划;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邓宏兵,张毅,李俊杰[7](2006)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整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汉平原湖区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洪涝灾害严重、泥沙淤积和沼泽化现象普遍、湖泊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血吸虫未得到根治等是该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流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条件及人为影响密切相关。治理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树立综合治理的思想,强调统一规划管理,突出治水中心环节;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湖区资源;控制湖泊水体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构建完善的湖区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陶建平,雷海章[8](2004)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规避农业洪涝巨灾风险是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剖析我国农地制度和小规模农户经营的风险特征,认识到我国农地制度存在小规模经营缺陷和缺乏产权激励机制,农户在应对洪涝巨灾自然风险时表现为无能为力,并且现有农业分担风险的外部环境更使农户无法承受自然巨灾风险而被迫成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回避者,因此应对农业洪涝巨灾风险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实现。提出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安排建议:加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水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发展避洪农业,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优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以农业政策性保险分担农业水灾风险,增强长江中游地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4年06期)
谢庭生,魏晓,谢树春,赵玲,黄宇萍[9](2004)在《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综合农业基地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是我国八大综合农业区之一,农牧渔各业生产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在分析本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平原应加强以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努力实现平衡增产和优质高产,巩固提高全国性的粮、棉、肉、鱼商品生产基地;江淮地区应加强水土治理和山丘、水面、滩涂资源的开发,以粮棉油为重点,积极发展畜禽、水产、蚕桑和乡镇企业。(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04年05期)
马毅杰,陆彦椿,赵美芝,潘淑贞[10](1997)在《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发展趋势与改良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调查分析对比,探讨了荆江南北地区土壤潜育化作用的化学过程.在判断土壤潜育化程度的13项诊断指标中.确立3项主组元作为土壤潜育化程度划分的诊断指标.运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划分出轻度、中度和重度潜育化土壤空间分布范围和确定其分布的面积;并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潜育化土壤改良利用措施.(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1997年01期)
长江中游平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搜集已发表文献中位于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数据,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耕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农区耕地、城郊耕地、工矿附近耕地和污灌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1980s土壤普查数据,分析1980s~2000s期间研究区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污染重金属处于安全水平,黄淮海平原80%以上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60%以上的点位处于清洁范围.(2)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比黄淮海平原严重.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为35.02%,是黄淮海平原(15.97%)的2倍;内梅罗评价结果显示两区污染比例分别为20.29%和13.17%,前者的轻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均大于后者,其重度污染比重约是后者的3倍.(3)研究区不同区位污染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工矿附近耕地、污灌区耕地、农区耕地和城郊耕地.(4)1980s~2000s期间,重金属污染呈增加趋势,黄淮海平原Cd、Zn、Hg、As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Cd、Ni、Zn、Cu、Hg、As超标点位比例分别增加:12.78%、6.34%、1.98%、0.91%和14.02%、11.36%、7.28%、5.49%、1.93%、0.72%;污染加剧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沧州、山东济南和湖南岳阳等地.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发展进程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耕地土壤正面临着重金属污染的威胁,需对严重污染区域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重金属污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江中游平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文昌,史玉虎,潘磊.长江中游平原洪湖湿地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
[2].李宏薇,尚二萍,张红旗,许尔琪.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时空变异对比——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2018
[3].王彬,李兴祥,程琳,刘章勇.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中小型谷物干燥机的CVM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
[4].胡东生,张华京,徐冰,勾青梅,于学锋.长江中游荆江流域环境演变及两湖平原盆地形成过程[J].中国工程科学.2010
[5].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8500a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
[6].程为.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洪涝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7].邓宏兵,张毅,李俊杰.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整治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陶建平,雷海章.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灾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
[9].谢庭生,魏晓,谢树春,赵玲,黄宇萍.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综合农业基地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10].马毅杰,陆彦椿,赵美芝,潘淑贞.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发展趋势与改良利用[J].土壤.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