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非(西安市高新区第三中学陕西西安710075)
【摘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多变的天气》一课进行有效的重组和整合,以活动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天气及特点;重组和整合;小小主持人
根据教参的要求,本节课要求两个课时,第一个标题“天气及其影响”,为第一个课时,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是第二个课时。根据标题分析,三个标题,两个课时,有失平衡,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则显得“头轻脚重”,于是我本人根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参、教材仅仅是作为老师教学的参考,再结合我自己的在课堂中的教学实际,把本节《多变的天气》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有效的调整和组合,目的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第一个标题“天气及其影响”,我们在学习天气的特点时,课本仅仅将天气的两个特点加以描述,在教参中也给了建议,利用实际例子,例如:收集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几天的天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天气的特点,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还不够,我们不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谚语、俗语“十里不同天”,“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巩固了知识。
接下来的学习“天气的影响”时,课本和教参仅仅设计了1,2两个活动。有的老师可能采取举例和讲故事的方法完成,这也是个好办法。而我个人则采取的是分角色扮演“农民、司机、学生、导游等”让学生充当演员,谈谈自己其对天气的感受,天气的影响也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按照教参的要求,一节课的内容也就进行完了,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何处理?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把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组合。因为第二课时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两个标题,根据教参的设计有点多,我试着把“卫星云图”和“常见的天气符合”图这部分内容,上调至本节课(也就第一课时中),进行学习,当时我有点担心,内容衔接。但是从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状况来看,效果很好,既解决了第一课时内容的不足(也就是时间多余),也解决了第二课时内容量过大的问题(也就是时间紧),可谓两全其美。
对于所调整的“卫星云图”和“常见的天气符号”,我也没有因为这部分是上调的内容,而有跨度,就自己讲授。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天天看天气预报,天天看到这些图形和符号,学生已经耳濡目染了。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学记忆,然后比赛。学生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回答,惟恐落后。在学生的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把两个符号组合,接着比赛,到最后让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预报天气,这时的学生一个个俨然是节目支持人,表演的惟妙惟肖又活泼可爱,把一节课推到了高潮,很快四十五分钟过去了,学生却浑然不知。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就是让我们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灵活处理,让学生一节课有效高效的学习。也离不开老师的有机组合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