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医古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古籍,中医,崩漏,伤寒论,心身,方剂,精神分裂症。
中医古籍论文文献综述
冯文战,张传涛,王幸栓[1](2019)在《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9年12期)
宋梧桐,李德杏,乔晨曦,李星星,廖玲[2](2019)在《先秦至东汉中医心身医学古籍数据库建设及文献计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挖掘先秦至东汉中医古籍以及哲学古籍中的心身理论,为构建中医心身医学理论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古籍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经过文献筛选录入MySQL数据库中,建设先秦至东汉中医心身医学古籍数据库,并在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文献的朝代分布、着作分布以及关键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库共录入包含"心"的条文2048条,涉及着作113部;包含"性"的条文620条,所涉及着作73部;包含"情"的条文976条,所涉及着作82部;包含"志"的条文1530条,所涉及着作91部。从朝代分布来看,从先秦至东汉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从着作分布来看,在《太平经》《论衡》《吕氏春秋》《准南子》等古籍着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理论;从关键词分布来看,分别以"心""性""情""志"为主题词检索录入的条文中涉及的关键词出现频率大于30%的分别有知、心、欲、情。结论:秦汉之际中医学以及哲学古籍中蕴含了丰富的心身理论,同时在秦汉时期的诊疗实践过程中凸显出了上工治未病的优势。通过数据库技术挖掘秦汉之际的心身医学体系对于目前临床中相关疾病的先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过程中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2期)
钟玮泽,蔡鸿泰,郭华[3](2019)在《中医古籍的历程:从临床实践到流传后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医学者在如何诠释中医古籍的问题上强调了各种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方法之间尚缺乏有机的联系,因而容易显得纷乱而难以驾驭,不同方法的意义亦难以得到彰显。众多的方法需要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加以整合,即中医古籍诠释者应当将古籍视为从临床实践到流传后世的完整过程。中医古籍是古代医者临床经验的载体,古籍成书后须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才能到达现今。因此,任何中医古籍都应包括叁个重要的过程,即医者的临床实践过程、古籍的成书过程与古籍的流传过程。当中又以医者的临床实践过程最为重要,它构成古籍内容的客观语境。要做到对中医古籍的准确理解,须运用众多学科的方法对中医古籍所包括的叁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解读。(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21期)
赵小萱,姜月蓬,曹雯雯,冯晓玲[4](2019)在《中医古籍中崩漏气血亏虚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医古籍中治疗崩漏气血亏虚证的组方用药规律,为当今临床治疗崩漏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提取方剂组成信息,并用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文件,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Statistic 22.0、SPSS Modeler 14. 1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最终得到治疗崩漏气血亏虚证的方剂47张,共包含中药72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516,高频药物为当归、甘草、芍药、川芎、人参、熟地、白术、黄芪、阿胶等24味。经聚类分析、关联分析,推理具有潜在关联规则的中药为当归、芍药;当归川芎等8组。核心药物为当归,核心药对为当归、芍药。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显示古人多用四物汤、四君子汤,以益气摄血,养血调血治疗崩漏气血亏虚证,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吻合,合理有效。(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10期)
贾思琦,李鸿涛,佟琳,陈广坤,张华敏[5](2019)在《1949-2019年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高度重视,我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得以稳步向前发展。古籍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种方式。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医古籍影印出版的历史做简要梳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规划、积极发展和高效实施3个阶段。提出了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赵梦雅,张维,赵学军,吴晓霞,柏冬[6](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羊乳功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羊乳在古代医书中临床应用的规律并探讨其证治特点,为羊乳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国方剂数据库、书同文古籍数据库收录的古籍记载,以"羊奶""羊乳""羊酪""羊酥"为关键词检索,统计文献出处、功效主治,分析羊乳古代使用范围。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共得到638条古籍数据,对其进行筛选,去除掉相关重复检索,最终得到292条古籍数据涉及138部古籍。对含有"羊乳"及其异名古籍中的应用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共涉及23种功效,有"反胃呕逆、膈症"(61次)、"虚劳"(气虚、血虚)(50次)、"解毒"(治蜘蛛咬伤)(48次)、"面皯"(42次)等。结论:羊乳甘平润泽,适用人群广泛,是优良的滋补品。羊乳单用可濡养胃气,改善脾胃系统症状,如干呕、反胃呕逆、便秘等,还可解毒、祛斑、美白等。羊乳也可以组方入药,或者作为赋形剂使用,可见羊乳在饮食、保健、药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倩,尹玉洁,旷湘楠,贾振华[7](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方剂治疗心悸病风药使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挖掘古籍方剂分析并总结心悸病的治疗中风药的使用规律,为心悸病合理配伍风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检索关键词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筛选出治疗心悸病的方剂,并建立相关的EXCEL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方法。结果筛选出治疗心悸病相关方剂925首,涉及中药359味,以补益药为主,共含51味风药,以发散风寒类风药使用频次最高;筛选出66组风药组合,多是以两味风药配伍补益药为主。关联分析中祛风寒湿药与发散风寒药配伍组合应用居多,虫类风药组合紧密性高,规则性强。结论心悸病治疗中以补益药为主,风药在心悸病治疗中属于辅佐地位,以发散风寒为主,兼顾活血祛风、祛风除湿、息风止痉,强调内风、外风同时治疗。(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9期)
韦以宗,韦春德,林远方,陈世忠,王秀光[8](2019)在《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类疾病中医古籍文献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收集整理中医历代文献有关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历史。方法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文献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认识及其诊疗经验方法。结果中医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始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开创针灸疗法,《诸病源候论》有系统论述。结论中医对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研究有2千多年历史,历代文献积累有丰富的内外用药、针灸、导引练功的治疗经验,需进一步继承发扬。(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17期)
王娜[9](2019)在《论阐释学在中医古籍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学"(Hermeneu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使者赫尔墨斯(Hermes)的名字,传说他在传达神谕的同时还扮演了解释者的角色。因此,阐释学就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20世纪末,中国大陆对西方阐释学的译介进入高峰期,帕尔默、罗蒂、伽达默尔以及施莱尔马赫等的阐释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徐义勇,艾志福,周步高,朱丽娟,万红娇[10](2019)在《精神分裂症中医古籍文献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社会危害较大。中医学并无"精神分裂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现代医家多将其归属于"癫证""狂证"等范畴。笔者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中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和分析,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古籍文献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归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中医古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挖掘先秦至东汉中医古籍以及哲学古籍中的心身理论,为构建中医心身医学理论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古籍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经过文献筛选录入MySQL数据库中,建设先秦至东汉中医心身医学古籍数据库,并在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文献的朝代分布、着作分布以及关键词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数据库共录入包含"心"的条文2048条,涉及着作113部;包含"性"的条文620条,所涉及着作73部;包含"情"的条文976条,所涉及着作82部;包含"志"的条文1530条,所涉及着作91部。从朝代分布来看,从先秦至东汉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从着作分布来看,在《太平经》《论衡》《吕氏春秋》《准南子》等古籍着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心身理论;从关键词分布来看,分别以"心""性""情""志"为主题词检索录入的条文中涉及的关键词出现频率大于30%的分别有知、心、欲、情。结论:秦汉之际中医学以及哲学古籍中蕴含了丰富的心身理论,同时在秦汉时期的诊疗实践过程中凸显出了上工治未病的优势。通过数据库技术挖掘秦汉之际的心身医学体系对于目前临床中相关疾病的先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过程中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医古籍论文参考文献
[1].冯文战,张传涛,王幸栓.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9
[2].宋梧桐,李德杏,乔晨曦,李星星,廖玲.先秦至东汉中医心身医学古籍数据库建设及文献计量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9
[3].钟玮泽,蔡鸿泰,郭华.中医古籍的历程:从临床实践到流传后世[J].医学与哲学.2019
[4].赵小萱,姜月蓬,曹雯雯,冯晓玲.中医古籍中崩漏气血亏虚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5].贾思琦,李鸿涛,佟琳,陈广坤,张华敏.1949-2019年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
[6].赵梦雅,张维,赵学军,吴晓霞,柏冬.基于中医古籍的羊乳功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7].张倩,尹玉洁,旷湘楠,贾振华.基于中医古籍方剂治疗心悸病风药使用规律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8].韦以宗,韦春德,林远方,陈世忠,王秀光.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类疾病中医古籍文献考[J].光明中医.2019
[9].王娜.论阐释学在中医古籍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10].徐义勇,艾志福,周步高,朱丽娟,万红娇.精神分裂症中医古籍文献考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