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蛋白的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苦瓜蛋白的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一、苦瓜蛋白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菌类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蒲小剑[1](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研究说明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宿畅[2](2021)在《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于2019年4~7月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露地栽培区进行。试验以豌豆品种“中豌6号”为试材,利用浓度为3.5×108cfu/g的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进行试验处理,粉剂采用穴施。试验共设置4个试验处理,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用量分别为1、2、4、8 g试验处理,以不施用木霉菌剂为对照。通过测定豌豆幼苗期的形态指标以及豌豆幼苗期、抽蔓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五个时期的物质积累量指标、生理指标、抗逆性指标及产量构成指标,研究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生长发育的生理作用,确定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作用机制。通过试验研究,对豌豆的优质高产生产提供了技术措施,也为豌豆的高产生理有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同时,为合理利用木霉厚垣孢子进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为木霉菌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对农业生产减施肥料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试验结果如下:1、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幼苗株高、茎粗、根体积、叶面积、根长、根系数量等指标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幼苗形态指标促进作用最好,8 g/穴处理下的豌豆幼苗株高、茎粗、根体积、叶面积、根长分别比CK高出36.49%、52.45%、46.67%、68.92%、48.86%。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幼苗根系数量促进作用最好,2 g/穴处理下的豌豆幼苗根系数量比CK高出12%。2、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地上部干鲜重、地下部干鲜重等物质积累量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抽蔓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4 g/穴处理下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促进作用最好。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地下部鲜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地上部干重分别比CK高出117.80%、167.56%、120.24%、172.35%。3、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生理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抽蔓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4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叶绿素含量、硝态氮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以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比CK高出41.30%、101.58%、85.77%、69.62%、82.75%、66.36%、50%、113.45%、47.04%、213.06%以及202.47%。4、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等抗逆性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豌豆幼苗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8 g/穴处理下对豌豆生理指标促进作用最好;豌豆抽蔓期,4 g/穴时,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好,显着高于其余各处理;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2 g/穴时,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好。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比CK高出51.40%、69.02%、77.03%、51.97%、49.80%。5、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随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的增加,豌豆幼苗期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豌豆其余各时期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豌豆幼苗期,8 g/穴降低豌豆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最显着;豌豆抽蔓期,4 g/穴降低豌豆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最显着;豌豆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2 g/穴降低豌豆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最显着。在豌豆成熟期,2 g/穴处理下豌豆丙二醛及脯氨酸含量分别比CK高出56.21%、80.24%。6、哈茨木霉厚垣孢子粉剂穴施用量在1、2、4、8 g处理下,对豌豆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豆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等产量构成指标均有显着地促进作用。在豌豆成熟期,哈茨木霉厚垣孢子2 g/穴处理下对豌豆产量构成指标促进作用最好,2 g/穴处理下的豌豆单位面积株数、每株豆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分别比CK高出56%、86.36%、47.37%、16.11%、217.55%。

林波[3](2021)在《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防效验证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作为一种成熟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会导致烟叶产量及经济效益显着降低,因此防治烟草赤星病害成为烤烟生产的关键。目前,防治烟草赤星病害仍以化学技术为主,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防治因其安全、高效、无污染的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治理手段。蚯蚓粪是一种富含有机质、植物激素和拮抗微生物资源的生物有机肥,基于蚯蚓粪菌群筛选烟草赤星病害拮抗菌,不仅可以解决化学防治带来的生态问题,还为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烟草赤星病菌为靶菌,通过对蚯蚓粪中拮抗菌的分离和定向筛选,获得两株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防治效果验证,最后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明确拮抗菌培养方案。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蚯蚓粪中共分离出200株细菌,有28株细菌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其中抑菌直径超过20 mm有9株,其中皿内拮抗效果表明Q161、Q96对烟草赤星病抑制率分别达到67.95%、65.15%。对两株拮抗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DNA序列测定,表明Q16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Q96为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2.室内培养皿防效探究结果表明,Q161和Q96菌株可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分泌抑菌活性物质,抑制烟草赤星病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且随着拮抗菌浓度和无菌发酵液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增强。受抑制的孢子表现出萌发部位泡状膨大,萌发的芽管扭曲、畸形,失去生长活力。在Q161和Q96菌株分别作用下,烟草赤星病菌落颜色、质地及边缘形态均发生改变。离体和盆栽验证也表明两株拮抗菌发酵液均可不同程度上降低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3.拮抗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Q16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酵母浸提物0.5%、蔗糖4.0%、胰蛋白胨3.0%、NaCl1.0%、CaCl20.15%、K2HPO40.25%;最佳培养条件为:按0.6%的接种量接种至p H=5.5的最佳培养基中,于34℃、210 r/min的条件下培养。Q96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酵母浸提物0.5%、蔗糖3.5%、胰蛋白胨1.5%、NaCl 1.0%、CaCl20.20%、Ca CO30.25%;最佳培养条件为:按0.5%的接种量接种至p H=7.0的最佳培养基中,于31℃、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本论文对Q161和Q96菌株的分类学鉴定、拮抗效果验证和发酵条件优化等研究结果,为烟草赤星病的田间综合防治和拮抗菌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王玥[4](2021)在《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壤盐碱化是目前影响燕麦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影响植株的生长与发育。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温度上升等原因土壤盐碱化问题愈加严重,导致燕麦实际生产遭到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盐碱胁迫下燕麦的高效种植技术对指导燕麦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种子引发可以完善细胞膜结构,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抗性,增加作物产量。本试验以燕麦白燕2号和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选用AsA、GA3、MgSO4作为引发剂,研究种子引发对燕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长调节效应和饲草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引发剂的最佳引发浓度,为盐碱地燕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引发对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胁迫下燕麦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促进燕麦幼苗株高、根长和叶面积的增加,各引发剂对促进燕麦萌发效果的最佳引发浓度分别是1.5 mM/L AsA,150 μM/L GA3和4.5 mM/L MgSO4;不同品种燕麦对同一引发剂的响应效果也不同,白燕2号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别在450 μM/LGA3、1mM/LAsA,150 μM/L GA3下取得最大值,白燕7号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别在150 μM/LGA3、450 μM/L GA3、150 μM/L GA3下取得最大值。2.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促进盐碱胁迫下燕麦的株高,LAI,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增加,两个品种燕麦均表现出抗逆性,其中白燕7号各生长指标及产量均大于白燕2号,更适宜在江苏沿海滩涂种植。不同引发处理对燕麦的影响效果不同,AsA引发处理对白燕2号效果最好,该条件下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分别高出达到25.63、8.09、1.68t/hm2,GA3引发处理对白燕7号效果最好,该条件下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分别高出对照 35.56、10.75、2.60t/hm2。3.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种子引发提高盐分胁迫下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减少植株中MDA含量。两个品种燕麦之间光合色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引发处理可以缓解盐胁迫下燕麦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下降速度。白燕7号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白燕2号,两个品种燕麦之间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差异不显着。在抽穗期-灌浆期阶段燕麦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显着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燕麦遭受盐胁迫较为严重。总体来说,白燕7号抗逆性大于白燕2号,GA3、AsA处理对提高燕麦抗逆性效果较好4.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养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种子引发提高了盐分胁迫下燕麦植株的蔗糖、淀粉含量增加,随生育期的推进,两个品种之间含量差异越为显着,在灌浆期白燕2号植株蔗糖和淀粉含量均低于白燕7号。引发处理提高了燕麦植株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Na的含量,在分蘖期两个品种燕麦离子元素含量差异较显着,在灌浆期白燕2号植株Na含量显着高于白燕7号,其他含量均略低于白燕7号。总体来说,白燕7号饲草品质高于白燕2号,引发处理可以提高燕麦饲草品质,白燕2号在AsA处理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白燕7号GA3处理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AsA处理下粗纤维含量最低。

唐燕静[5](2021)在《药用石斛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专一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提出兰科作为被子植物第二大科,其进化程度最高,包含很多药用植物与名贵花卉,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兰科植物种子细小,无胚乳,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与合适的真菌建立共生关系,才能完成种子萌发,部分兰科植物整个生活史离不开菌根真菌为其提供营养。兰科菌根是一种典型的菌根共生关系,且研究表明兰科植物与其菌根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专一性关系,但两者之间专一性机制相比于丛枝菌根与外生菌根作用机制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药用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为例,研究石斛属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的专一性,初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共生机制,为深入揭示兰科种子共生萌发机制提供可参考数据;同时获得更多的活性菌根真菌用于石斛属植物的保护和栽培中,对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一、铁皮石斛和霍山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植物组织块、单菌丝团分离法获得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根部内生真菌358株,鉴定292株;分离获得霍山石斛(D.huoshanense)根部内生真菌23株,鉴定20株。所鉴定的真菌分类上属于65个属,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25.00%)占比最多,分离获得典型的兰科菌根真菌如胶膜菌类真菌(Tulasnelloid fungi)46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合并后为29株,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9个分支;蜡壳菌类真菌(Sebacinoid fungi)20株,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合并后为1 1株,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4个分支。二、菌根真菌促进药用石斛种子萌发的活性评价结合分离的菌根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挑选了 16株真菌(1 1株Tulasnella sp.,3株Sebacina spp.,1株Athelia sp.,1株未鉴定)分别与铁皮石斛种子共培养,结果发现 11 株菌根真菌(6 株 Tulasnella sp.,3 株 spp.,1 株 Athelia sp.,1 株未鉴定)有较好的促铁皮石斛种子萌发活性,但活力不同,5株Tulasnella spp.只能促进种子萌发到2级阶段。20株真菌(13株Tulasnella spp.,7株Sebacina spp.)分别与霍山石斛种子共培养,结果表明其中9株菌根真菌(5株Tulasnella spp.,4株Sebacinaspp.)有较好的促种子萌发活性,而5株Tulasnellaspp.不能促进种子萌发,暗示实验室条件下,该两种石斛与菌根真菌之间在种-种相互作用的水平上表现出较低专一性。此外,本实验首次成功实现实验室条件下霍山石斛种子共生萌发达到幼苗阶段。三、促种子萌发活性不同的菌根真菌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分析通过平板法初步定性分析上述促种子萌发活性不同的菌株的胞外水解酶活力。结果表明,本次测试的蜡壳菌类真菌在PDA-ABTS培养基上均分泌漆酶,而胶膜菌类真菌不分泌漆酶,两者之间分泌漆酶的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据41株真菌分别在刚果红培养基和蛋白初筛培养基上分泌果胶酶、蛋白酶能力(EI)按照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NK法对不同组别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p<0.05),得出测试真菌菌株共分为17和12个组,组间差异性不明显,绝大多数EI值均为0-2之间。平板法酶活性分析表明,本次分离所得的胶膜菌类真菌均不分泌漆酶,但其中一些胶膜菌促进石斛属种子萌发至5级阶段,而有些胶膜菌不能促进种子萌发。8株蜡壳菌类真菌分泌果胶酶的能力有显着差异(P<0.05),但均能促进霍山石斛种子萌发至5级阶段,9株胶膜菌分泌果胶酶能力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只有其中3株胶膜菌促进石斛种子萌发,其余6株不能促进石斛种子萌发。分泌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菌株NC-1、NC-2却不能促进霍山石斛种子萌发,不分泌蛋白酶的菌株WX-1促进霍山石斛种子萌发至4级阶段。因此不同菌根真菌在不同专性诱导胞外酶分泌的培养基上产漆酶、果胶酶、蛋白酶的能力差异与其促进石斛种子萌发活性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推测自然条件下促进石斛种子萌发很可能是多种水解酶共同作用的结果,或真菌在纯培养状态下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与共生状态下分泌相关酶的能力不同。四、两种真菌与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采用促种子萌发活力相同的两种真菌Tulasnella sp.和Sebacina sp.分别与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通过比较分析共生萌发组之间以及共生与无菌萌发的样品间的转录组数据,鉴定参与共生萌发过程的植物来源以及真菌来源的关键候选基因和蛋白。研究结果鉴定了 1003个共差异表达的植物基因,即相对于无菌萌发而言,2种真菌分别作用于铁皮石斛种子,在整个共生萌发过程中均能诱导植物表达的差异基因,这些基因很可能是参与共生过程的核心基因。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互作(plant-pathogeninteraction)、植物激素信号转导(plant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淀粉和蔗糖代谢(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苯丙烷合成途径(phenylpropa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等四条主要代谢途径,表明这些途径在种子共生萌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真菌来源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鉴定了 260个基因(Sebacina sp.49个,Tulasnellα21 1个)在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过程中上调表达,这些基因分别编码小分泌蛋白(Small secretory protein,SSP)、脂酶(Lipases)、蛋白酶(Proteinase)、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表明这些基因很可能参与了兰科菌根共生过程。从中挑选出了 48个差异基因,后续将通过qRT-PCR验证,初步揭示真菌与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互作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初步明确了实验室条件下铁皮石斛种子萌发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关系;新获得了多个促种子萌发的活性菌株,丰富了功能菌株的多样性;为利用菌根共生技术实现兰科植物的资源再生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真菌资源。同时鉴定了一组与铁皮石斛种子萌发的关键候选基因,为深入研究真菌与兰科菌根共生机制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夏敏,潘明,王世宽,闵静,张薇[6](2021)在《种子抑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种子作为植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存体,对延续物种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种质创新原料。因其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医用及食用领域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该文论述银杏、苦参、薏仁、萝卜籽等多类植物种子中的抑菌蛋白、多酚类物质、原花青素、生物碱类等活性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青霉、毛霉等细菌或真菌的抑制作用,并且综述其在果蔬、肉类以及其它食品上的防腐应用,以期为更广泛的种子抑菌作用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晓梦[7](2021)在《复合生防菌对洋葱根腐病害的防治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洋葱茎基腐病也叫洋葱根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洋葱生长的各个阶段和贮藏期间都会发病,严重影响了洋葱产量。为选择绿色有效的方法防治洋葱病害,本研究以洋葱层出镰刀菌为防治对象,分离筛选出对层出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棘孢木霉;通过研究两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利用其代谢产物进行离体试验、盆栽试验等,进一步确定了两菌株及其复合菌对洋葱层出镰刀菌的防治效果,并对两菌株在洋葱根际的定殖和对洋葱的促生及抗性诱导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复合生防菌在田间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甘肃省嘉峪关洋葱种植基地采集的发病洋葱鳞茎上分离出致病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以层出镰刀菌为防治对象,从土壤中筛选出了细菌XG和真菌M2,且两菌株具有兼容性,对层出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5%和84.6%;两菌株发酵混合滤液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6.15%;采用平板定性试验检测发现菌株XG和M2均含有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嗜铁素、葡聚糖酶、IAA等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并具有溶磷和降低p H的性能;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株拮抗菌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2.分别以菌株XG和M2的生物量及对层出镰刀菌的抑菌率为指标,选择菌株XG和M2的发酵最适培养基,采用响应面分析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添加量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XG和M2的最适发酵培养基均为YMC培养基,即酵母粉2%,蔗糖2%,玉米蛋白粉2%;菌株XG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 H6.5、发酵温度32℃、转速180 r/min、接种量5%,发酵时间72 h;菌株M2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 H7.0、发酵温度26℃、转速180 r/min、接种量3%,发酵时间为7 d。经过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后,在离体试验中发现先喷施复合菌XG+M2的滤液再接种层出镰刀病菌对洋葱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佳,达72.5%。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带有GFP标记的菌株XG,得到菌株XG-p GFP,带有RFP标记的菌株M2,得到菌株M2-RFP,分别通过生长曲线法和生物量法检测发现野生型菌XG和转化子XG-p GFP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野生型菌M2和转化子M2-RFP的产孢量和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将标记菌株XG-p GFP和M2-RFP接种洋葱植株根际后,发现两菌株均可以定殖在洋葱根系。4.通过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菌株XG、M2和复合菌XG+M2对洋葱种子生长的影响,发现复合菌XG+M2稀释100倍的发酵滤液,对洋葱种子的促进作用最强,根长、茎长、鲜重、干重分别增加了103.73%、166.14%、57.21%、67.22%;盆栽试验表明,复合菌XG+M2对洋葱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够促进洋葱植株生长;酶活测定表明复合菌株处理后洋葱植株根活力、叶绿素含量及POD、PPO、PAL的酶活力均有明显的提高;利用荧光定量法检测了与洋葱植株相关的蛋白基因,经复合菌XG+M2处理洋葱植株后,除Ac LOX1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外,Ac PR1、Ac PAL1、Ac EIN3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

蔡璘[8](2021)在《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碳基纳米材料在环境治理、能源和医学抑菌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农业尤其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尿素为原料合成得到价廉易得、无毒、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g-C3N4纳米片,研究发现其具有光催化抑菌诱抗活性,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但是由于单一非金属纳米材料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在明确Zn ONPs亦可较好诱导植物抗性后,进一步合成得到g-C3N4@Zn ONPs的复合材料,在更低的剂量条件下研究其抑菌诱抗效果,并探究复合材料增效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尿素高温聚合而成的g-C3N4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细菌)的抑菌性能及机理。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技术(XRD)、红外光谱(FT-IR)和电势测定(Zeta)对g-C3N4纳米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g-C3N4纳米片为银耳形状,由大量不规则的单层折叠纳米片聚集堆积在一起,且纳米片层中存在大量且形状不规则的面内空隙。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的抑菌作用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性和可见光照射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相比,0.5 mg/m L浓度的g-C3N4纳米片可显着抑制野火病菌和控制野火病。抑菌机制研究发现,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纳米片产生大量ROS,包括细菌细胞内和细胞外的ROS。处理2 h后,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的胁迫导致生物膜形成和运动性被抑制,进一步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质泄漏和DNA损伤,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另一方面,g-C3N4纳米片在细菌表面的附着是一种物理抑菌的协同途径。转录组测试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处理烟草野火菌1 h后,病菌细胞的500个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抗氧化活性”和“膜运输”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细菌趋化性”、“生物膜形成”、“能量代谢”和“细胞运动”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该结果在基因水平补充解释了g-C3N4纳米片抑制野火病菌的机制。2.研究了g-C3N4纳米片对辣椒疫霉(卵菌)的抑菌效果及机制。首先利用转录组分析了光照条件下0.5 mg/m L g-C3N4纳米片处理辣椒疫霉3个代表性生长阶段的样品,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处理后,辣椒疫霉的抗氧化活性和结构成分相关基因显着上调,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下调,包括ATP生成、自噬破坏、膜系统紊乱等复杂的适应过程基因。后续试验证明,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纳米片显着抑制了辣椒疫霉的所有生命周期,包括菌丝体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数。同时,在光照下g-C3N4纳米片处理产生大量ROS的作用下、以及在纳米片本身锐利结构的帮助下,g-C3N4纳米片还损害了辣椒疫霉菌丝体生长的形态、超微结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这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中包含“膜组分”基因富集结果。鉴于g-C3N4纳米片的抑菌活性源于光催化ROS生成和物理损伤,并且不仅限于单种病原体靶标,这一复杂机制使g-C3N4纳米片可能还具有抑制其他卵菌的能力,这表明g-C3N4纳米片作为控制农作物卵菌病害的新型非金属抑菌剂具有巨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除了抑制辣椒疫霉的致病性外,g-C3N4纳米片还能促进寄主辣椒植株的生长,这也进一步增加了g-C3N4纳米片的应用前景。3.揭示了g-C3N4纳米片诱导本氏烟抗病性的机理。0.25 mg/m L的g-C3N4纳米片喷施在本氏烟上,24 h后在本氏烟上接种TMV/辣椒疫霉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t DC3000,发现g-C3N4纳米片能增强本氏烟对这3种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但是尿素没有类似诱抗效果,表明g-C3N4纳米片结构是增强本氏烟抗病性的原因。诱抗机制研究显示,喷施g-C3N4纳米片能激活本氏烟一系列的抗性生理反应,包括活性氧类物质和胼胝质的积累、MAPK激酶磷酸化、PR1等多个抗病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通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植物内源激素测定和沉默本氏烟相关基因等方法,证实了g-C3N4纳米片激发的本氏烟抗病性依赖水杨酸、油菜素内酯、乙烯和脱落酸等多个信号途径协同调控。对g-C3N4纳米片处理12 h、24 h和36h的本氏烟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响应g-C3N4处理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处理后24 h内转录组富集到大量与抗病相关的基因上调差异表达,验证了g-C3N4纳米片激发的抗病性依赖的多个信号通路;处理36 h时,这种应激响应逐渐回归正常。从g-C3N4纳米片处理7 d促进本氏烟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可知,g-C3N4纳米片从免疫调控转化为营养调控。因此,g-C3N4纳米片处理本氏烟24 h能触发植物免疫类似于PAMP分子触发的PTI反应,36 h后抗性应激性逐渐下降,转化为植物营养调控,促进植株生长。4.为了筛选能和g-C3N4纳米片复合的材料,使用淀粉绿色合成法得到Zn ONPs,并研究其诱导本氏烟植株产生抗TMV的抗病机理。通过动态光散射(DLS)、TEM测定,Zn ONPs为直径20 nm的球形颗粒,并有部分聚集,在去离子水中有稳定粒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Zn ONPs对植物抗病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经Zn ONPs或Si O2NPs预处理2 h后,TMV颗粒在体外发生大量聚集和断裂。将这些混合物接种到烟草植株上,虽然接种2 d的接种叶病毒积累量低于对照组,但是接种7 d后,病毒的系统侵染和积累没有差异。接种病毒前连续叶面喷施纳米材料12 d可显着抑制TMV的积累,诱抗机制分析发现,Zn ONPs处理后,本氏烟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活性显着上调、病程相关抗性基因PR1和PR2均上调。且水杨酸和脱落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62%和517%。同时,与对照相比,Zn ONPs也促进了本氏烟的干重和鲜重。电镜分析进一步发现Zn ONPs被本氏烟叶片吸收并在整个植株中运输,这可能也是其提高本氏烟抗病性的原因之一。因此,Zn ONPs具有较好的诱抗促生长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g-C3N4纳米片的杂化材料。5.采用静电吸附Zn ONPs的方法构建g-C3N4@Zn ONPs异质结构来提升g-C3N4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并研究它的抑菌诱抗增效活性及机制。由于g-C3N4的性能尤其是抑菌效果仍存在受电荷迁移缓慢、巨激子效应和电导率低等瓶颈的制约,而本研究已证实Zn ONPs具有较好的植物诱抗活性且能促进植株生长,因此本章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方法,以g-C3N4纳米片作为光催化载体修饰Zn ONPs,获得g-C3N4@Zn ONPs复合材料,极大提高了g-C3N4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采用XRD、TEM和FT-IR进行表征,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和Zn ONPs之间存在牢固的连接,且是由于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异质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进一步探究了g-C3N4@Zn ONPs的抑菌抗病毒效果和增效机制。结果显示,g-C3N4@Zn ONPs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比g-C3N4纳米片更多的ROS,且g-C3N4@Zn ONPs吸附在菌体表面,通过物理性膜损伤和金属及ROS的化学损伤协同抑菌;且加入的Zn ONPs导致g-C3N4@Zn ONPs在不依赖可见光照射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烟草野火菌转录组结果显示,有463个共同的基因在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处理后表达呈下降趋势,表明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的抗烟草野火菌机制存在部分重合的情况;而g-C3N4@Zn ONPs具有显着强于g-C3N4纳米片的抑菌作用,分子机理主要是加强了g-C3N4对该细菌膜结构合成、运动性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强度。g-C3N4@Zn ONPs不仅影响阻碍了辣椒疫霉菌丝的营养生长,对它的生殖生长(孢子数量、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的破坏和抑制作用也显着强于g-C3N4纳米片。结合转录组结果可知,其抑制辣椒疫霉机制主要是破坏膜结构和抑制能量代谢。对3种材料处理的本氏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可知,连续喷施3天后,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激活植物抗病反应并上调了植物内源激素合成,而Zn ONPs则主要对光合相关、各种生长代谢通路产生影响。且3种处理都能显着富集于植物生长相关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包括激活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通路,而抑制响应外界胁迫激素,表明3种纳米材料连续3 d处理后有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g-C3N4@Zn ONP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也更多的富集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通路,说明g-C3N4@Zn ONPs具有比Zn ONPs和g-C3N4纳米片更好的持续诱导植物抗病能力。因此,g-C3N4@Zn ONPs相比g-C3N4纳米片,具有更低剂量的高效抑菌活性,更强的诱导抗病和促进光合效果,更有利于其安全地发挥抑菌性和诱抗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用尿素高温聚合得到g-C3N4纳米片,证实它具有光催化抑制烟草野火菌和辣椒疫霉的作用,其机制是光依赖下的化学和物理损伤多途径协同作用导致。诱导抗病机制研究发现g-C3N4纳米片可以激发本氏烟产生依赖于ROS、MAPK激酶磷酸化和植物激素(SA、ABA、ET和BR)通路激活的类似PTI的抗病性;g-C3N4纳米片处理本氏烟7 d,由诱抗状态转变为营养调控阶段,主要促进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明确了Zn ONPs具有诱抗促生效果。进一步以Zn ONPs作为g-C3N4纳米片的复合材料,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获得光催化活性更好的g-C3N4@Zn ONPs,具有更高效、低剂量抑菌诱抗以及促进光合作用的能力。研究结果为光催化纳米单体及其复合材料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科学参考。

梁薇薇[9](2021)在《阔叶红松林林隙中凋落物酚酸释放及其对红松种子萌发与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阔叶红松林(Korean pine and broadleaved species mixed forest)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forest gap)是森林系统内普遍存在重要的小尺度干扰,其对不同位置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相对湿度等因子,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养分资源与有效性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同时,凋落物分解释放的酚酸类物质是普遍存在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其在土壤中积累对地力衰退、植物生长更新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往研究发现,阔叶红松林中普遍存在红松幼苗生长很难维持十年以上的现象,科研工作者们对此现象从树种比例、林分结构、营养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但基本以地上植物生态学研究为主。本研究将视角投放于地下生态学,探究阔叶红松林林隙中凋落物分解释放酚酸类物质对红松生长更新的影响。以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凋落物(椴树Tilia amurensis Rupr.、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枫桦Betula costata Trautv.)及凋落物分解袋下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鉴定酚酸类物质的方法,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含量的迁移变化特征,分析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以及验证主要几种酚酸对红松种子及苗木生长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林的更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PLC法测定酚酸类物质最佳梯度洗脱程序为:0~15 min,30%A/70%B~50%A/50%B;15~20 min,50%A/50%B~55%A/45%B;20~30 min,55%A/45%B~60%A/40%B。优化检测条件为:检测波长为280 nm,洗脱剂为甲醇-水(0.1%磷酸),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25℃,进样量为15 uL。通过优化HPLC法分离鉴定阔叶红松林凋落物及凋落物分解袋下土壤中酚酸物质,鉴定出没食子酸(ga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ate)、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丁香酸(syringate acid)、香兰素(vanillin)、对香豆酸(p-hydroxycinna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香豆素(coumarin)、苯甲酸(benzoic acid)、肉桂酸(cinnam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acid)共13种酚酸。其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和苯甲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酚酸。椴树、红松、枫桦凋落物中酚酸物质初始含量差异显着,红松凋落物中酚酸物质含量显着高于椴树及枫桦凋落物。3种凋落物中酚酸物质总量均随凋落物分解整体呈下降趋势,3种凋落物分解袋下土壤中酚酸物质总量则随凋落物分解呈抛物线式增加。土壤中所测得酚酸物质含量整体为中林隙>小林隙>大林隙。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释放大量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对香豆酸、阿魏酸、香豆素、肉桂酸、水杨酸并未对其分解袋下方土壤中相应酚酸物质含量产生显着影响。土壤中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苯甲酸受凋落物分解释放酚酸物质影响显着。阔叶红松林林隙大小、凋落物分解时间、凋落物种类及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各酚酸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其中,凋落物种类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中酚酸物质含量变化影响最为显着,林隙大小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分解袋下方土壤中酚酸物质含量变化影响最为显着。2.不同林隙土壤酚酸物质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存在一定相关性,相关程度与酚酸物质种类、林隙大小及土壤养分组成有关,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养分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互作效应。中林隙12种酚酸物质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普遍高于大林隙、小林隙。3.不同浓度苯甲酸(BA)、丁香酸(SA)、香草酸(VA)及混合溶液均抑制红松种子萌发,各处理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低于对照,且发芽势、发芽指数受酚酸浓度变化影响不显着。不同浓度BA、SA、VA及混合溶液对红松种子胚轴、胚根生长影响不显着。混合酚酸溶液交互效应强于单一酚酸溶液,酚酸溶液对红松种子发芽势影响强于发芽率、发芽指数。BA、SA、VA及混合溶液交互效应均抑制红松苗苗高及地径增加,处理液浓度变化对苗高、地径影响不显着。BA&SA&VA溶液促进苗高增加,抑制地径增加。3种酚酸及混合溶液均抑制红松苗生物量增加,且不同浓度处理组生物量差异显着(P<0.05)。酚酸溶液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抑制作用强于根干重积累。酚酸溶液浓度变化对红松苗针叶光合色素含量影响不同,其中,不同浓度BA、SA&VA溶液均抑制光合色素产生,而 200 mg/L SA、BA&VA 溶液,2 mg/L VA、BA&SA 溶液及 2 mg/L 和 20 mg/L VA&SA&VA溶液均可促进光合色素产生。不同浓度酚酸溶液处理红松苗,其针叶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着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显着增加,同时,酚酸浓度变化对抗氧化物酶、MDA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影响显着(P<0.05)。红松苗针叶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受酚酸种类及酚酸浓度变化影响较大,其中,2 mg/L BA&SA处理组针叶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200 mg/L BA处理组针叶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处理组。不同浓度酚酸及混合溶液均可对红松种子及苗产生化感抑制作用。综上所述,阔叶红松林不同林隙内3种凋落物分解释放酚酸物质通过迁移或转化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变化,其含量变化主要受林隙大小影响。同时,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变化与多种土壤养分含量密不可分。室内模拟试验验证了单一酚酸物质及酚酸物质间交互作用可影响红松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阔叶红松林酚酸物质的化感作用机理及林隙内植物生长更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解决红松更新障碍及科学经营管理阔叶红松林提供数据参考。

董文科[10](2020)在《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城市草坪建植中主要使用的冷季型草坪草之一,广泛用于草坪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DC.)是草地早熟禾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影响草坪质量和降低草坪利用年限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药剂防治,但药剂防治成本较高且污染环境,而选育优良抗病品种成为草坪病害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究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响应机制,可以为后续的抗病基因挖掘和草坪草抗病分子育种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本研究选用草坪建植中常用的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为材料,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基于抗性评价结果,选择高抗和极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并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水平对比分析了抗、感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分子机制,鉴定了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从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抗病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进行白粉菌接种试验发现,各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白粉病发病率在2.33%~83.00%之间,病情指数在0.55~62.93之间;其中,黑杰克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33%和0.55;超级哥来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3.00%和62.93;以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的病情指数为分析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评价获得1个高抗白粉病品种(黑杰克)、3个中抗品种(午夜2号、Shamrock和公园)、3个中感品种(橄榄球2号、耐力和耐盐月夜)、2个高感品种(解放者和抢手股)和1个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2)白粉病侵染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品种的发病情况、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存在显着差异。高抗品种‘黑杰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缓慢,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活性(株高、根长和Wd)、叶片保水能力(RWC)、渗透调节能力(SS、SP和Pro)和抗氧化能力(SOD、POD、CAT、APX、As A和GSH),以及较低的膜脂过氧化程度(REC、MDA、O2·-产生速率和H2O2);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接菌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较快,同时其生长受到严重限制,叶片保水能力、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较低,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草地早熟禾的抗病性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PAL、4CL、C4H和PPO)的活性和次生代谢物质(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含量紧密相关。抗病品种‘黑杰克’在接菌后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显着增加,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酶活性虽在发病初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在接菌前期,除果胶外,‘黑杰克’的总酚、类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高于‘超级哥来德’,这可能是‘黑杰克’初期表现较强抗病性的物质基础,随接菌后时间的延长,‘黑杰克’显着提高了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增加自身抗病能力;而‘超级哥来德’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虽在接菌初期有所上升,但总体上升幅度较小,并且在发病后期呈下降趋势,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显着低于‘黑杰克’。(3)白粉病侵染对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超级哥来德’的Chl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n、Gs和Tr)、叶绿素荧光参数(ΦPSII、ETR和q P)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GAPDH和PRK)活性在接菌后显着减低,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而高抗品种‘黑杰克’光合机构性能受白粉病侵染影响较小,较高的Chl含量和光合酶活性有利于‘黑杰克’维持在较高光合效率。此外,高抗品种‘黑杰克’在应答白粉病侵染时显着增加了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降低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并且淀粉含量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而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在接菌后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增加;同时随接菌时间的延长,淀粉含量迅速增加,造成淀粉代谢异常。(4)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转录组学进行分析,在‘黑杰克’和‘超级哥来德’中分别鉴定出27,827个DEGs(22,637个上调,5,190个下调)和33,593个DEGs(29,189个上调,4,404个下调);有18,803个DEGs为两品种共有,9,024个DEGs为‘黑杰克’特有,14,790个DEGs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基因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萜类骨架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植物”途径;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和“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与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相比,白粉病侵染促进了‘黑杰克’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植物MAPK信号通路)、次级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光合途径(光合作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超级哥来德’中参与转录和翻译的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易受白粉病侵染的影响。(5)接菌第5 d后,通过对抗、感草地早熟禾叶片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在高抗品种‘黑杰克’中有27个DAPs上调,31个DAPs下调;极感品种‘超级哥来德’中有60个DAPs上调,80个DAPs下调。有32个DAPs为两品种共有;26个DAPs只在‘黑杰克’中出现,为‘黑杰克’特有;108个DAPs只在‘超级哥来德’中出现,为‘超级哥来德’特有。这些DAPs在‘黑杰克’中,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而在‘超级哥来德’中主要参与“核糖体”、“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程序性坏”、“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氰胺酸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途径。将蛋白质组鉴定结果与转录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有55个DAPs与DEGs相关联;在‘超级哥来德’中有119个DAPs与DEGs相关联。通过对关联上的DAPs所参与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在‘黑杰克’中关联上的DAPs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和“糖酵解/糖异生”等;在‘超级哥来德’中数目最多的通路主要有“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核糖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淀粉与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和“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抗病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机制,鉴定了高抗白粉病草地早熟禾品种应答白粉病侵染的关键代谢通路以及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和蛋白,但以上抗病基因和蛋白在提高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苦瓜蛋白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菌类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瓜蛋白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菌类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木霉菌对植物促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木霉菌剂划分类型及各自利弊
        1.2.3 哈茨木霉对植物生长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豌豆品种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土壤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取样方法
        2.2.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株高的影响
        3.1.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茎粗的影响
        3.1.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根体积的影响
        3.1.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叶面积的影响
        3.1.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根长的影响
        3.1.6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幼苗根系数量的影响
    3.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物质积累量指标的影响
        3.2.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3.2.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上部鲜重的影响
        3.2.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下部干重的影响
        3.2.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3.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3.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3.3.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蔗糖含量的影响
        3.3.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6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8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9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3.3.10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根系吸收面积的影响
        3.3.1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
    3.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3.4.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4.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6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7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3.5.1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单位面积株数的影响
        3.5.2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每株豆荚数的影响
        3.5.3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每荚粒数的影响
        3.5.4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百粒重的影响
        3.5.5 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单株籽粒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木霉菌对豌豆促生作用的研究
        4.1.1 木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4.1.2 木霉对植物物质积累的影响
        4.1.3 木霉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1.4 木霉对植物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4.1.5 木霉对植物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5 结论
    5.1 木霉菌对豌豆促生作用的研究
        5.1.1 木霉对豌豆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
        5.1.2 木霉对豌豆物质积累的影响
        5.1.3 木霉对豌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4 木霉对豌豆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5.1.5 木霉对豌豆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防效验证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赤星病的研究进展
        1.1.1 烟草赤星病的危害
        1.1.2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及致病机理
        1.1.3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规律
    1.2 烟草赤星病的综合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蚯蚓粪研究进展
        1.3.1 蚯蚓粪特点
        1.3.2 蚯蚓粪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
        1.3.3 蚯蚓粪中生防菌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和蚯蚓粪来源
        2.1.2 试验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蚯蚓粪中细菌分离
        2.2.2 拮抗菌筛选
        2.2.3 拮抗菌分类鉴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蚯蚓粪中细菌的分离纯化
        2.4.2 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筛选
        2.4.3 烟草赤星病拮抗菌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防治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来源
        3.1.2 试验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菌发酵液制备
        3.2.2 烟草赤星病菌孢子液制备
        3.2.3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3.2.4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3.2.5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离体防效验证
        3.2.6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盆栽防效验证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3.4.2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3.4.3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离体防效验证
        3.4.4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盆栽防效验证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来源
        4.1.2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发酵种子液制备
        4.2.2 初始培养基筛选
        4.2.3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4.2.4 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浓度筛选
        4.2.5 培养基组分正交优化
        4.2.6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7 初始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8 培养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9 摇床转速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10 接种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11 培养条件正交优化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初始培养基筛选
        4.4.2 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及浓度筛选
        4.4.3 培养基组分正交优化
        4.4.4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4.5 培养条件正交优化
    4.5 讨论与小结
        4.5.1 培养基组分优化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5.2 培养条件优化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5.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盐碱地概况
        1.2 开发利用盐碱地的途径
        1.3 提高作物耐盐性的方法
        1.4 燕麦的经济价值
    2 种子引发对作物生长影响
        2.1 生长方面
        2.2 生理方面
        2.3 抗逆方面
        2.4 产量方面
        2.5 品质方面
    3.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sA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GA_3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MgSO_4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株高的影响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茎秆伸长率的影响
        2.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子引发处理对燕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 种子引发处理对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养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离子吸收的影响
        2.3 种子引发对灌浆期燕麦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子引发对燕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2 种子引发对燕麦离子吸收的影响
        3.3 种子引发对燕麦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养分积累和饲草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本研究存在不足
    7 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5)药用石斛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专一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专一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专一性关系定义
    第二节 影响兰科菌根专一性因素分析
    第三节 兰科菌根专一性研究方法
    第四节 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互作的分子机制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两种药用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促石斛种子萌发活性分析
    第一节 两种药用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二节 菌根真菌促进两种药用石斛种子萌发活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菌根真菌的植物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不同菌根真菌漆酶活性比较
    第二节 不同菌根真菌果胶酶活性比较
    第三节 不同菌根真菌蛋白酶活性比较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种菌根真菌与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第一节 样品收集及转录组测序
    第二节 共生萌发过程中植物来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第三节 共生萌发过程中真菌来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作者简介
致谢

(6)种子抑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抑菌作用
    1.1 种子对真菌的抑制作用
    1.2 种子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2 种子提取物在食品防腐上的作用
    2.1 种子提取物在果蔬防腐中的作用
    2.2 种子提取物在肉类食品中的应用
    2.3 种子提取物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3 种子抑菌机理
4 展望

(7)复合生防菌对洋葱根腐病害的防治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洋葱概述
    1.2 洋葱病害的种类及综合防治现状
        1.2.1 洋葱主要病害
        1.2.2 洋葱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现状
    1.3 洋葱根腐病的研究进展
        1.3.1 洋葱根腐病的发病情况
        1.3.2 洋葱根腐病病原菌的致病危害
    1.4 生防菌的研究现状
        1.4.1 生防细菌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及生防机制
        1.4.2 木霉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及生防机制
        1.4.3 复合生防菌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4.4 生防菌的定殖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病原菌、生防菌的分离鉴定及复合菌的确定
    2.1 材料
        2.1.1 土样的采集
        2.1.2 供试病原真菌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5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2.2 拮抗菌的筛选
        2.2.3 菌株XG和M2 对洋葱层出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4 菌株XG和M2 抑菌谱的测定
        2.2.5 菌株XG和M2 理化性质的测定
        2.2.6 菌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病原菌的分离
        2.3.2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2.3.3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2.3.4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3.5 生防菌的分离
        2.3.6 菌株XG和M2 对洋葱层出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7 抑菌谱测定
        2.3.8 菌株的理化性质测定
        2.3.9 菌种鉴定
    2.4 讨论与小结
3 培养基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对洋葱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植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培养基的选择
        3.2.2 生物量的测定
        3.2.3 抑菌活性测定
        3.2.4 菌株XG生长曲线的测定及种子液的培养
        3.2.5 菌株XG和M2 培养基添加量的响应面优化
        3.2.6 菌株XG和M2 的发酵条件优化
        3.2.7 菌株XG和M2 代谢产物对层出镰刀菌的抑菌效果
        3.2.8 菌株XG和M2 对洋葱鳞茎的防治效果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基的确定
        3.3.2 菌株XG和M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3 菌株XG和M2 发酵滤液对洋葱层出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3.3.4 菌株XG和M2 对洋葱鳞茎防治效果的评价
    3.4 小结与讨论
4 解淀粉芽孢杆菌XG和棘孢木霉M2 在洋葱植株根系的定殖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及质粒
        4.1.2 供试抗生素
        4.1.3 主要试剂
        4.1.4 供试培养基
        4.1.5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农杆菌介导的菌株 M2 转化
        4.2.2 菌株M2 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4.2.3 菌株XG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2.4 pGFP质粒的提取
        4.2.5 菌株XG的转化
        4.2.6 野生型菌株 XG 和转化子 XG-pGFP 生长速率的测定
        4.2.7 菌株XG—pGFP和 M2—RFP在洋葱植株根际的定殖动态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M2 对潮霉素B的敏感性
        4.3.2 抑制根癌农杆菌AGL-1 生长的头孢霉素浓度
        4.3.3 菌株XG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3.4 pHB-RFP和 pGFP质粒的提取
        4.3.5 转化子的荧光蛋白检测
        4.3.6 野生型菌株 XG 和转化子 XG-pGFP 生长速率的测定
        4.3.7 菌株M2 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
        4.3.8 菌株XG—pGFP和 M2—RFP在洋葱植株根际的定殖动态
    4.4 小结与讨论
5 复合菌对洋葱植株的促生诱导作用
    5.1 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植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供试培养基
        5.1.5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生防菌滤液对洋葱种子的影响
        5.2.2 菌株对洋葱植株的影响
        5.2.3 菌株对洋葱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4 菌株对洋葱植株根活力的影响
        5.2.5 菌株对洋葱植株相关抗性酶活的影响
        5.2.6 PR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防菌滤液对洋葱种子的影响
        5.3.2 菌株对洋葱植株生长的影响
        5.3.3 菌株对洋葱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4 菌株对洋葱植株根活力的影响
        5.3.5 菌株对洋葱植株抗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5.3.6 洋葱根系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1.2 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合成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
        1.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3 纳米材料的合成
    1.3 纳米材料作为植物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材料抑制植物真菌
        1.3.2 纳米材料抑制植物细菌
        1.3.3 纳米材料作为免疫激发子的研究现状及潜力
        1.3.4 纳米材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分子免疫系统简介
        1.4.2 常见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概述
    1.5 光催化纳米材料在抑菌诱抗领域的研究
    1.6 课题设计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 G-C_3N_4纳米片的抑菌诱抗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g-C_3N_4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
        2.1.2 模拟可见光照射处理
        2.1.3 g-C_3N_4抗烟草野火菌试验方法
        2.1.4 g-C_3N_4抑制辣椒疫霉试验方法
        2.1.5 g-C_3N_4诱抗机制研究的试验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材料表征
        2.2.2 g-C_3N_4纳米片抑制烟草野火菌活性及机制
        2.2.3 g-C_3N_4纳米片抗辣椒疫霉菌机制研究
        2.2.4 g-C_3N_4纳米片诱本氏烟抗病效果及其机制
    2.3 本章小结
        2.3.1 g-C_3N_4纳米片抗烟草野火菌机制
        2.3.2 g-C_3N_4纳米片抑制辣椒疫霉菌机制
        2.3.3 g-C_3N_4纳米片诱导本氏烟抗病的机制
第三章 ZNONPS对 TMV的诱抗作用及初步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1.2 植物栽培及处理设置
        3.1.3 TMV接种
        3.1.4 直接抗病毒活性测定
        3.1.5 保护作用
        3.1.6 定量验证TMV含量
        3.1.7 ELISA
        3.1.8 DAB染色
        3.1.9 RNA提取和定量实时PCR
        3.1.10 对烟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3.1.11 植物激素测定
        3.1.12 植物解剖学观察
        3.1.13 元素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材料和NP表征
        3.2.2 纳米材料直接钝化TMV
        3.2.3 保护作用
        3.2.4 抗氧化系统反应
        3.2.5 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植物激素含量
        3.2.6 植物生长反应
        3.2.7 植物组织中Zn ONPs的吸收,转运和分布
    3.3 小结
第四章 G-C_3N_4@ZNONPS的合成及抑菌诱抗增效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g-C_3N_4@ZnONPs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
        4.1.2 g-C_3N_4@ZnONP和 g-C3N4 纳米片的光催化产生ROS性能比较
        4.1.3 烟草野火菌菌株和培养条件
        4.1.4 g-C_3N_4@ZnONPs的烟草野火菌体外光催化抑菌实验
        4.1.5 烟草野火菌SEM观察细菌形态
        4.1.6 烟草野火菌LIVE/DEAD试剂盒检测
        4.1.7 g-C_3N_4@ZnONP对烟草野火病的治疗效果
        4.1.8 烟草野火菌总RNA提取、m R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4.1.9 转录组数据分析
        4.1.10 辣椒疫霉菌株和培养条件
        4.1.11 RNA提取、测序和数据分析
        4.1.12 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囊形成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
        4.1.13 菌丝和孢子囊的SEM观察
        4.1.14 游动孢子数和发芽率统计
        4.1.15 游动孢子的TEM观察
        4.1.16 诱抗效果测定
        4.1.17 转录组分析
        4.1.18 蛋白质谱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C_3N_4@ZnONPs的表征及ROS检测
        4.2.2 g-C_3N_4@ZnONPs抑制烟草野火菌的增效机制
        4.2.3 g-C_3N_4@ZnONPs的抗辣椒疫霉增效机制
        4.2.4 g-C_3N_4@ZnONPs的诱抗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获得授权的专利
博士期间所获奖项和荣誉
博士期间参与的社会工作贡献

(9)阔叶红松林林隙中凋落物酚酸释放及其对红松种子萌发与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隙凋落物分解动态研究
        1.2.2 酚酸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1.2.3 酚酸类物质对种子及幼苗生长的作用机制
        1.2.4 酚酸物质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意义
2 阔叶红松林不同林隙凋落物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动态释放规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2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2.3 试验材料
        2.2.4 HPLC法测定酚酸物质的方法优化
        2.2.5 样品中酚酸物质的提取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阔叶红松林林隙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HPLC测定法优化
        2.3.2 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含量分析
        2.3.3 凋落物中与土壤中酚酸物质、土壤各酚酸物质间相关性分析
        2.3.4 酚酸物质在凋落物及土壤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2.3.5 林隙大小、凋落物分解时间及凋落物种类对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阔叶红松林林隙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含量分析
        2.4.2 林隙大小对阔叶红松林内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含量的影响
        2.4.3 分解时间对阔叶红松林内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含量的影响
        2.4.4 凋落物种类对阔叶红松林内凋落物及土壤中酚酸物质含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阔叶红松林林隙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2.2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3.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林隙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分析
        3.3.2 中林隙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分析
        3.3.3 小林隙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酚酸物质对红松种子萌发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酚酸溶液对红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4.3.2 酚酸溶液对红松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4.3.3 酚酸溶液对红松苗针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3.4 酚酸溶液对红松针叶抗氧化保护酶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5 酚酸溶液对红松针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3.6 酚酸溶液对红松生长化感综合效应分析
    4.4 讨论
        4.4.1 酚酸物质对红松种子萌发的影响
        4.4.2 酚酸物质对红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白粉病研究进展
        1.1 白粉病病原菌研究
        1.2 白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研究
        1.3 白粉病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1.3.1 发病条件
        1.3.2 发病症状
        1.4 白粉病的防治策略
        1.4.1 化学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农业防治
        1.5 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研究进展
    2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2.1 植物形态结构抗病性
        2.1.1 固有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1.2 诱导结构与植物抗病性
        2.2 植物生理生化抗病性
        2.2.1 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
        2.2.2 防御酶与植物抗病性
        2.2.3 植保素与植物抗病性
        2.2.4 内源激素与植物抗病性
        2.2.5 病程相关蛋白PRs与植物抗病性
        2.3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2.3.1 由病原菌模式分子触发的免疫反应(PTI)
        2.3.2 由效应因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TI)
    3 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3 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的整合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2 研究内容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品种筛选及抗性评价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粉病侵染对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2.2.2 不同草地早熟禾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表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3.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3.2.7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非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3.2.9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10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2 渗透调节物质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3 抗氧化系统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4 苯丙烷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3.5 次生代谢物质合成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2.5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糖积累的影响
        4.2.6 白粉病侵染对草地早熟禾幼苗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光合特性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3.2 糖代谢与草地早熟禾抗病性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转录组学差异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转录组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结果统计
        5.2.2 Unigenes功能分析
        5.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统计与分析
        5.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的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通路分析
        5.3.2 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3.3 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分析
        5.3.4 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草地早熟禾应答白粉病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6.1.4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蛋白质鉴定质量评估
        6.2.2 差异积累蛋白质(DAPs)统计分析
        6.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6.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6.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对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6.2.6 蛋白组和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6.2.7 候选基因的鉴定
        6.2.8 草地早熟禾对白粉病侵染的应答机制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全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四、苦瓜蛋白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菌类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哈茨木霉厚垣孢子对豌豆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 宿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3]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防效验证及发酵条件优化[D]. 林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D]. 王玥. 扬州大学, 2021
  • [5]药用石斛种子与菌根真菌共生萌发专一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 唐燕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6]种子抑菌研究进展[J]. 夏敏,潘明,王世宽,闵静,张薇.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07)
  • [7]复合生防菌对洋葱根腐病害的防治与机理研究[D]. 张晓梦.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8]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D]. 蔡璘. 西南大学, 2021(01)
  • [9]阔叶红松林林隙中凋落物酚酸释放及其对红松种子萌发与苗木生长的影响[D]. 梁薇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机理研究[D]. 董文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苦瓜蛋白的组成及其对种子萌发和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