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形态论文_张学海,戴聪明,张鑫,魏合理,朱希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子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子,形态,不相容,纳米,聚异丁烯,切屑,各向异性。

粒子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海,戴聪明,张鑫,魏合理,朱希娟[1](2019)在《相对湿度和粒子形态对海盐气溶胶粒子散射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海盐粒子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不同形态,分别建立了低湿度(RH=0%)、中湿度(RH=50%)和高湿度(RH=95%)叁种条件下海盐立方体和球形粒子模型。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DDA)、Mie散射理论研究了相对湿度和粒子形态对海盐散射的特性影响,采用离散坐标法(DISORT)研究了相对湿度和粒子形态对海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粒子形态对海盐散射特性影响较大,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海盐气溶胶粒子由于相态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中湿度条件下,粒子形状因子对海盐散射辐射特性的影响更强。当光学厚度较小时,球形-立方体海盐气溶胶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相对差异超过15%,在研究海盐气溶胶散射辐射特性时,需同时考虑相对湿度和粒子形态的影响;当光学厚度较大时,相对差异不超过5%,一定精度范围内,可采用等效球方法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对于大气气溶胶散射和辐射传输理论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牛伟龙,莫蓉,孙惠斌,韩周鹏[2](2019)在《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与TANH本构方程的钛合金切屑形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TANH本构方程,建立了钛合金切削过程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的切削模型.新模型解决了基于有限元方法(FEM)的传统切削模型经常出现的网格畸变问题,另外利用控制变量法标定出TANH本构方程的修正系数.相较于传统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该模型将材料的应变软化现象考虑在内,更加准确描述出钛合金在大应变和动态再结晶情况下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同时,新模型很好解释了钛合金切削过程中锯齿形切屑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显示,基于SPH方法与TANH本构方程的切屑模型可以准确可靠地预测钛合金切屑形态与切削力.(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顾卓行,姚佳伟,杨春侠[3](2019)在《基于集群多代理系统粒子行为的非线性空间形态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多代理系统、数字化空间衍生、非线性几何理论等概念的理解,提出有别于传统"捏形"的非线性空间构造方法,即通过模拟系统使得非线性空间自主生成。借由数字化软件建立集群多代理系统与空间模拟矩阵作为模拟空间基础;编辑并调整模拟粒子的运动特性以得到具有独特性质的粒子群;并且在多代理系统的平台上融入多种数字化算法使得粒子群的运动形成动态非线性空间,并提供了空间多种可能性。此时在粒子之间建立合适的结构,也就将粒子的运动信息转化为空间物质信息,最终得到空间设计方案。利用模拟平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建筑师不仅能构建非线性空间的物质空间,也能探究促其生成的"力场"与逻辑组合。(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李娜,陆金钰[4](2018)在《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自由曲面网壳形态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由曲面网壳结构的造型与力学性能的协同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双叁次准均匀B样条曲面描述方式和能量法原理,调整曲面光顺因子以实现自由曲面的外形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光顺因子为优化设计变量,以结构力学性能指标为优化目标的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智能优化方法。综合曲面光顺处理、力学性能数值分析以及混合粒子群智能优化算法,实现自由曲面网壳形态的协同优化。形态优化实例验证了协同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与实用性,可实现找到自由曲面网壳结构的最优形态。(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石玉东[5](2018)在《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粒子可控分布及形态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电学、力学和成型加工性而备受关注。制备性能优异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关键在于在低导电粒子含量下实现高导电性。但是,对于常规的填料分散,由于空间效应往往需要很高的添加量才能形成导电网络;并且由于导电填料的随机分布,使得材料的导电性能在各个方向并无差别,这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使用范围。因此,有效的导电填料分布将决定复合材料最终的导电性能。本文重点从导电填料分布的角度和形态调控出发,旨在调节导电填料在高分子基体中的有效分布,构建高效且具有各向异性的导电网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隔离结构、磁场对磁性粒子的取向排列来有效地控制导电填料在高分子基体中的分布,通过形态调控的方法设计了不同形态结构的导电复合材料,降低了材料的导电逾渗值,并且使其具有各向异性导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在聚乳酸/聚己内酯/多壁碳纳米管(PLLA/PCL/MWCNTs)复合材料组装形成具有隔离结构的导电网络,降低导电复合材料的逾渗阈值。首先,将MWCNTs分散在PCL中以获得PCL/MWCNTs母料。其次,将此母料在100℃下良好地涂覆在PLLA颗粒上。最后,将包覆的PLLA颗粒模压成型以形成隔离结构。形貌观察显示MWCNTs只分散在连续PCL相中,这种结构使其拥有0.0085wt%MWCNTs的超低逾渗阈值。并且在仅含0.05wt%的MWCNTs的复合材料中实现了3.84×10~(-4) S/m的高电导率。此外,具有隔离结构的复合材料不仅比相应的常规复合材料具有高10%的杨氏模量,而且保持了高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2)通过磁场诱导磁性纳米粒子定向排列自组织调控等规聚丙烯(iPP)/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共混物的形态结构。首先,将氧化铁(Fe_3O_4)与LLDPE熔融共混形成LLDPE+Fe_3O_4母料;其次,将此母料与iPP熔融混合形成具有随机分布的LLDPE+Fe_3O_4“岛结构”的iPP/(LLDPE+Fe_3O_4)复合材料。最后,将随机分布的复合材料在低磁场中进行磁场处理,从而诱导LLDPE“岛结构”相互聚结形成“带状结构”。结果表明,具有平行“带状结构”的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杨氏模量和储能模量均高于具有“岛结构”的复合材料。由于界面滑移,具有“带状结构”的样品的复数粘度低于具有“岛结构”的样品。(3)利用磁性粒子在磁场作用下的定向排列来实现各向异性的导电网络。首先将PCL与纳米镍颗粒(Ni)熔融共混,然后将其在100℃下包裹在PLLA/MWCNTs颗粒表面,再将包裹有Ni/PCL的PLLA/MWCNTs颗粒在190℃下热压形成隔离结构;最后将具有隔离结构复合材料在低磁场中100℃下处理30min。结果表明,磁场处理后,不同方向的导电性能展现出有很大的差异。当导电测试方向与磁场处理方向平行时,样品的导电性能明显好于与磁场垂直的方向,如当加入4.5wt%的纳米镍时,平行方向的电导率为1.28x10~(-3)S/m,而垂直方向的电导率为4.76x10~(-9)S/m,相差了大约6个数量级,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导电性能。对于非隔离的体系,在相同镍含量和磁场处理条件下,未表现出导电各向异性,说明导电各向异性与隔离结构和磁场排列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23)

朱易,孔米秋,毛超英,周颖,黄亚江[6](2018)在《流场下纳米粒子的分布对不相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剪切流场下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表面性质(亲水或疏水)及复配对聚异丁烯(PIB)/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不相容共混物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单一表面性质(亲水或疏水)的粒子均能有效抑制分散相的凝聚,亲水粒子的尺寸细化效应与其分布有关,而疏水粒子与其分布无关。对于混杂粒子填充的PIB/PDMS共混体系,不同配比的混杂粒子均能阻碍分散相的凝聚。但是,当其中的疏水粒子分布在界面处且处于基体相中时比分布在分散相且处于界面能更有效地阻碍分散相的凝聚。(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田波,董伟,刘宇光,侯静[7](2017)在《预辐照法制备PBL-g-PVA粒子的形态结构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预辐照聚丁二烯胶乳(PBL)引发聚乙烯醇(PVA)接枝共聚合,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PBL-g-PVA纳米粒子,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PVA接枝率(G%)和接枝效率(GE%)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工艺条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动态光散射(DLS)分析结构及其粒径随G%的变化,用透射电镜(TEM)表征粒子呈核壳结构形态,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分析表明PBL的Tg_1向高温偏移,而PVA的Tg_2变化却并不明显,接触角(WAC)测试结果表明PBL-g-PVA薄膜表面自由能增加,亲水性明显提高。PBL-g-PVA/PBL共混薄膜的交联密度随PBL-g-PVA含量增加而增大,动态力学(DMA)分析也表明随交联度增加储能模量增大,阻尼减小,但过量产生相分离使力学性能劣化。(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46-50》期刊2017-10-21)

修昊,周燕,刘振伟,白红伟,傅强[8](2017)在《通过纳米粒子的自网络行为调控聚乳酸/聚氨酯共混物的相形态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纳米粒子改性聚合物不相容共混物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之前研究集中在纳米粒子在共混物中的选择性分布对体系结构与性能的作用,而最新研究表明,纳米粒子在共混物中的自组装行为也会对其结构和性能产生显着影响。本文以聚乳酸(PLA)/聚氨酯(PU)为模型,采用在聚合物熔体中拥有自网络能力的二氧化硅(SiO2)和炭黑(CB)纳米粒子分别来调控其相形态和性能。研究发现,SiO2和CB都主要选择性分布在PU相内,它们的自网络行为会诱导共混物的相形态从传统的海岛结构转变为一种特殊的类双连续结构(由局部连续的不规则形状的PU粒子组成),从而很好地保持了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其冲击韧性,甚至当使用CB时,还可以实现导电双逾渗,降低体系的逾渗阈值。本文不但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制备高性能PLA材料的新方法,而且丰富了对于纳米粒子改性聚合物不相容共混物以及导电双逾渗结构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朱洨易,孔米秋[9](2017)在《剪切场下混杂粒子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影响的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不同表面性质的纳米粒子复配(混杂粒子)对聚异丁烯(PIB)/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不相容共混体系中分散相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PIB作为分散相的体系,单一表面性质的纳米粒子的加入均能有效抑制PIB分散相的凝聚,但是疏水性纳米粒子的抑制效果较好。当疏水性和亲水性纳米粒子复配时对PIB分散相凝聚作用的抑制介于两者之间。对于PDMS作为分散相的体系,疏水性和亲水性纳米粒子均能有效抑制PIB分散相的凝聚,两者的效果相当。当加入复配粒子时,不同配比的复配粒子和单一表面性质的粒子对PDMS分散相凝聚的抑制作用相当。值得一提的是,当加入复配粒子至PIB/PDMS 20/80体系及其反转体系时,复配粒子呈现出协同抑制分散相凝聚的作用。这可能是体系中同时出现分布于PDMS相中的亲水性纳米粒子和分布于界面处的疏水性纳米粒子,两者能共同有效地抑制分散相的凝聚作用使分散相液滴的尺寸显着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叶莉莎亚,黄亚江,孔米秋,娄方丽,杨其[10](2017)在《剪切场下两亲性棒状粒子对聚异丁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具有两亲表面性质的棒状SiO_2粒子,借助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研究了两亲性棒状SiO_2粒子在共混物中的选择性分布,并通过在线剪切-显微技术和流变技术研究了其对聚异丁烯/聚二甲基硅氧烷(PIB/PDMS)不相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两亲性棒状SiO_2粒子倾向于分布在两相界面处及PIB相中.分散相的剪切诱导凝聚行为强烈依赖于粒子的含量和共混物的组成比.少量两亲性SiO_2粒子会促进分散相的凝聚,而加入足够量的粒子则能抑制分散相凝聚.(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粒子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入TANH本构方程,建立了钛合金切削过程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的切削模型.新模型解决了基于有限元方法(FEM)的传统切削模型经常出现的网格畸变问题,另外利用控制变量法标定出TANH本构方程的修正系数.相较于传统的Johnson-Cook本构模型,该模型将材料的应变软化现象考虑在内,更加准确描述出钛合金在大应变和动态再结晶情况下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同时,新模型很好解释了钛合金切削过程中锯齿形切屑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显示,基于SPH方法与TANH本构方程的切屑模型可以准确可靠地预测钛合金切屑形态与切削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子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海,戴聪明,张鑫,魏合理,朱希娟.相对湿度和粒子形态对海盐气溶胶粒子散射特性的影响[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2].牛伟龙,莫蓉,孙惠斌,韩周鹏.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与TANH本构方程的钛合金切屑形态预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3].顾卓行,姚佳伟,杨春侠.基于集群多代理系统粒子行为的非线性空间形态生成[J].新建筑.2019

[4].李娜,陆金钰.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自由曲面网壳形态优化[J].建筑结构学报.2018

[5].石玉东.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粒子可控分布及形态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8

[6].朱易,孔米秋,毛超英,周颖,黄亚江.流场下纳米粒子的分布对不相容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7].田波,董伟,刘宇光,侯静.预辐照法制备PBL-g-PVA粒子的形态结构及性能表征[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46-50.2017

[8].修昊,周燕,刘振伟,白红伟,傅强.通过纳米粒子的自网络行为调控聚乳酸/聚氨酯共混物的相形态及性能[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9].朱洨易,孔米秋.剪切场下混杂粒子对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影响的协同效应[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10].叶莉莎亚,黄亚江,孔米秋,娄方丽,杨其.剪切场下两亲性棒状粒子对聚异丁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混物相形态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热力学平衡状态下乳液粒子的可能平衡...一PLA40空纳米粒子扫描电镜照片:...(a)纯AP粒子表面形貌;(b)添加Ni纳米...(a)我们的SPH方法的粒子形态仿...火焰模拟烟雾模拟

标签:;  ;  ;  ;  ;  ;  ;  

粒子形态论文_张学海,戴聪明,张鑫,魏合理,朱希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