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偏振光疗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中治疗的临床研究

红外偏振光疗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中治疗的临床研究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理疗心理科新疆石河子市832000)

摘要:目的分析红外偏振光疗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4.1月-2015.6月随机抽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入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给予观察组药物治疗+红外偏振光治疗;给予对照组药物治疗+超短波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神经变性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变性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偏振光疗法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及神经变性程度,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红外偏振光疗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

前言:

目前,国内对于特发性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治疗报道均停留在传统治疗的方法[1],随着新治疗方法(红外偏振光)的研发和实践,开展相关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拟通过在基础药物治疗加红外偏振光局部穴位照射的方法,比较使用高频电治疗的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随机抽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本研究征得所有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包括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入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药物治疗+红外偏振光治疗、药物治疗+超短波治疗。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患病前有受凉、吹风史,病前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部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3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外伤、疱疹等疾病);4无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无恶性肿瘤,无糖尿病,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未在他处自行治疗;诊断符合神经学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两组研究对象性别结构、年龄匹配。

1.2方法

1.2.1常规超短波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超短波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流程如下:①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炎(地塞米松)、营养神经类药物(弥可保)、B族维生素等药物治疗。②超短波治疗。选用DL-C2型号超短波治疗仪给予患者超短波治疗:分别将2个5cm直径电极置于患者的患侧耳后乳突位置及患侧耳前腮腺位置。保持2电极间隔2cm左右。视患者的病情选择微热量或无热量治疗,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15min/次。1个疗程包含15d。

1.2.2红外偏振光治疗方法

给予观察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红外偏振光治疗,具体治疗流程如下所示:①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完全一致。②红外偏振光疗法。选用BYL-05E型号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给予患者进行红外偏振光治疗,选择SG型治疗头,波长0.7-1.3μm,照射直径8mm。具体治疗流程为: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患侧区域,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穴位照射,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太阳、迎香、地仓、下关、颊车、合谷穴以及星状神经节,连通电源后,对准照射区域,输出模式为:脉冲治疗,2:3;输出功率:10%~20%,且患者有针刺感和温热感。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每穴位10min/次。

1.3观察检测与治疗指标

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评分项包含无效、有效、显效3种。

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变性程度,评分项包含有效、无效2种。

1.4评价方法

1.4.1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方法

HouseBrackmann分级:VI级:患者的面神经完全麻痹,无运动;V级:患者仅存在无法察觉的面部运动;IV级:患者存在明显的面部变形或面肌无力。闭眼不完全,口角最大用力后可见明显不对称;III级:患者存在面肌无力,额部运动减弱,用力可完全闭眼;最大用力后口角存在轻微不对称;II级:患者存在轻微面肌无力,表情肌肌张力正常。稍稍用力可闭眼完全。I级:面部功能完全正常。

1.4.2疗效判定依据

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耳鸣、味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HouseBrackmann分级仍处于IV级以上水平;有效:患者的HouseBrackmann分级由原本的VI级、V级或IV级转变为III级,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显效:患者的HouseBrackmann分级转变为II级,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

1.4.3神经变性程度评价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治疗后均行直流-感应电检查进行测定神经变性程度。有效:神经变性程度改善30%以上;无效:患者的神经变性程度改善不足3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处理,结果用±S或n/%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疗效

观察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发病机制为: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导致该神经缺血水肿而受压迫,或因受病毒侵害而致神经肿胀受压,进而产生功能障碍。

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选用不合理,将引发面肌无力、面肌挛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在基础药物治疗上通过使用红外偏振光局部穴位照射,显著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及神经变性程度。与药物治疗+超短波治疗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结论:

可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中推行药物治疗+红外偏振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辛广科,蔡世杰,许文娟,等.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3):186.

[2]彭发毅.90例面神经炎透刺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效果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0,7(7):73-74.

项目名称:红外偏振光疗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中治疗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YL2013-Y004

标签:;  ;  ;  

红外偏振光疗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中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