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365300
数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对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人的学习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积累并形成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尤其是“说”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一堂课中,学生的“说”就更为重要。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让学生“想说”;要让别人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敢说”;师生配合,课堂气氛活跃,要使学生“会说”。
一、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想说”
语言是人类沟通感情、交流信息最基本的工具。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失去光环、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在课堂上“想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表现欲,应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的长处表现出来,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才会有兴趣。因而教师除了通过思想教育工作的激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在教学的环节上创设生动活泼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还应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较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再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因而可达到学生“想说”的目的。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确、理论严谨的学科,教师应尽量利用身边生活中的事例,使数学知识直观化、通俗化,使之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上到数列时,可在上新课前做一个摸糖游戏:盒中有100颗糖果,甲、乙二人轮流从中摸出若干颗。规定每次最多摸10颗,最少摸一颗,谁摸最后一颗糖为输。我请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来做此游戏,并由学生先摸。于是,一场游戏在学生的公证下进行。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记下每次摸糖的个数,如下:1(生),10(师);3、8;2,9;4,7;5,6;8,3;9,2;10,1;10,1;1,0。当学生无可奈何地从盒中摸出最后一颗糖时,全班哗然。此时,我问学生:“谁能说出我获胜的诀窍在哪里?”当学生纷纷议论之后,我指着黑板上的那列数说:“我获胜的决窍就在这个数列之中。你们谁能说说这数列的规律?”惊讶之余,学生们开始注意黑板上的那列数。几分钟后,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知道了,你们两个每次轮流摸糖的个数始终为11。”我说:“你真聪明,这就是我取胜的关键所在。让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数列和它们的规律。”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一堂数列课就这样开始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看到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想说”的目的则达到了。
二、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
学生的表现欲被激起之后,他们会积极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很配合地回答问题。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学生的第一个回答老师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问要给予表扬。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动怒,更不要轻易伤害学生。要使学生每次从位置上站起来,都会得到同学不同程度的关注。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要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有成功的喜悦感。学生的表现欲被激起之后,很多隐藏住的问题都会得以暴露出来,有利于教学。
例:求函数y=x2+4(x≥1)的最小值。
这道题出乎预料的容易,让学生容易回答,也容易暴露问题。给出问题后,学生很踊跃地回答。
甲:y=x2+4≥4x。∵当x2=4,即x=2时,等号成立;∴ymin=4×2=8。
师:甲同学回答得很好,能考虑到在x=2时取等号,只是疏忽了均值不等式比较对象要为常数这个条件。只要稍加注意,则可解得很完美。
乙:∵x≥1,∴y=x2+4≥4x≥4×1=4;∴ymin=4。
师:乙同学上课比较认真,也很积极思考问题,甲同学出错的地方,他注意到了。若能注意二次不等式的取等号问题,就完全正确了。
丙:∵函数y=x2+4在x≥1上是单调递增函数,∴当x=1时,ymin=12+4=5。
师:非常好,知道用单调性来解题,函数的知识比较牢固,希望同学们向丙同学学习。
课堂气氛要活跃,师生关系要和谐。老师与学生要平等相处,不要轻易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既要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想说”,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敢说”。
三、创设环境,使学生“会说”
学生“说”的过程,像小孩学走路一样,到了一定的阶段,小孩想走,也敢走,但还不会走,大人如果不放开让他试着走,小孩学会走路的时间就要更长。学生也一样,在他们“想说”、“敢说”的基础上,老师如果不创设环境让他们锻炼,那么学生要达到“会说”就比较困难。
在课堂上,老师要不时地创造机会给学生“说”。可以让学生回答问题,也可让学生讲解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老师做一些补充,并且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讲解。一两次后,学生胆子大了,也更会“说”了。当然,为了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解题上的错误,让学生纠正。老师可趁机表扬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