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分析

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分析

谭操[1]2017年在《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难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在试点进行,随之而来的是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和相应的教科书的重新编制。现行高中使用的化学教科书是教材改革时删除了老版化学中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多处繁琐的化学计算编制而成。为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新一轮高中化学教科书是否要在难度上做相应调整?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大陆现今的化学教科书的内容难度如何,而比较研究则是知己知彼的最好方法。通过多方比较不同地区的教科书难度,勘察我国大陆教科书的特点,为新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依据。本研究借鉴陈燕博士研发的“化学教科书学习难度评估工具”,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海峡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难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大陆教科书内容难度处于中等偏下,内容难度的设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如下:(1)大陆高中化学教科书整体内容难度低于台湾。(2)大陆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内容量化度均低于台湾。其中以内容量化度最为突出。(3)大陆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内容量化度均低于台湾基础化学。(4)大陆高中化学选修部分的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内容量化度均低于台湾选修化学。(5)从教科书的内容(知识、实验、习题)上来看,台湾在实验探究水平、实验量化度上高出大陆较多。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在知识方面,大陆教科可精选高中化学内容,整合相同的知识点,适当增加内容量化度,合理设置必修化学与选修化学的实验量化程度梯度。在实验方面,适当提高实验的探究水平,合理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实验的探究水平梯度。在习题方面,合理设置习题认知水平和习题数学要求梯度。

赵嘉惠[2]2017年在《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重要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背景、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同,对教科书的编写理念也有所不同,对于即将面对的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教科书势必要做出相应改进,有必要选取不同社会背景的教科书进行比较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以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台湾泰宇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基础化学(一)(二)(叁)和大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一)(二)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内容比较法对两版教科书的研发背景、宏观结构维度、微观内容维度、习题维度、实验维度以及内容引入情境来进行比较,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台湾泰宇版化学教科书系统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注重学科系统关联,注重化学史教育与插图的设计,并展现了本土特性;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则基于以提高学生乃至全民化学素养为中心,主要以学生的认知需要与规律为主线,涉及内容广度大,注重实验探究,习题类型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为此,针对以上两版本的编写特色,本文得出了对于我国教科书编写的几点启示,我国教科书应完善教科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增加教科书例题,体现学科特点;加强化学史教育,培养严谨科学精神;注重本土特色,紧密关注社会发展。

王坤[3]2004年在《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分析》文中提出面对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冲击,中国传统教育受到巨大的挑战。为了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教科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台湾与大陆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却各有差异,教育课程理念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的重点是比较两岸高中化学主流教科书的差异,中国大陆教科书采用新课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中国台湾教科书采用其使用范围最广的龙腾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之化学教材。本文从六个方面展开:第一部份,从理论上阐述学科、学生和社会叁者对教科书编排的影响。主要综合了当代几位着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教科书编排顺序的观点;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较详细的阐述了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在结构体系,知识内容上的特点和差异;第叁部份简单的比较了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实验设置的差异;第四部份比较了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单元总结与习题编排的差异,提出习题编排的原则;第五部份从课文的形式设计上作简单的比较;第六部分是笔者对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一个整体的经验性感受。 学生、社会、学科专家作为影响教育目标并进而影响课程编制的因素应同时加以考虑不应当有所偏颇。科学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考虑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对教育目标的制约的前提下,在课程教材的设计中寻找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和社会中心叁者的最佳结合点和动态平衡点。 毋庸置疑,两岸教育家们都已对此深思,然而两岸化学教科书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我想除了地区差异影响之外,更有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或是对其把握的侧重点上的不同。本文并不企图挖掘外显的差异与内在理念的联系,只能简单地将两岸高中化学主流教材的外在差异呈现出来,俗话说的好:“有比较就有鉴别”,我想有鉴别才有借鉴。由于学力不逮,可能并不准确和完善,敬请指导。

彭颖[4]2014年在《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比较人教版和翰林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部分》文中提出课程的发展与时俱进,北京自2007年进入了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新人教版化学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台湾与北京拥有相近的文化背景,使用相同的语言,但两地所受的文化影响却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就会体现出差异。台湾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以及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队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发起的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测验中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这些测验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测量他们在未来参与和生活相关之科学与技术政策决定时所需的科学能力。众所周知,化学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化学的核心,高中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北京和台湾的化学教科书入于,以欧盟社会经济研究项目中的科学教育中的实验(European Commission Targeted Socio-Economic Research Programme:Labwork in science education)中的实验分类(A‘map’of‘labwork’)为依据,对高中教材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验任务进行比较分析。台湾教材“一纲多本”,研究选用台湾主流教材翰林版化学教科书,与北京大部分学校所使用的人教版化学教科书进行实验部分的比较。研究从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目标、实验任务的设计及实验课程的细节四个方而对两地的教材进行比较,并以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有机化学基础叁个模块所涉及的实验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为验证研究的效力,笔者对北京和台湾的中学化学老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两地中学化学教师对中学化学实验教材及化学实验教学的看法。通过教材比较,笔者发现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对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做出较为显着的贡献,而翰林版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分析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通过本篇论文,化学教师和化学教育研究者能够全而地了解本地所使用的化学教材,借鉴台湾化学实验教材中的经验,相互学习,不断完善。

陈笑茹[5]2016年在《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模型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股洪流,随着科技产业的不断兴起世界范围内教育家都意识到为公民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迫在眉睫。然而,建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过程,模型方法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模型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产物。因此,在科学课程中进行模型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科学教学的历史,世界各国都在用教科书来指导教学。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的工具,是科学本质的具体体现,它担负着将科学本质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的重任,它在实现从教育意图到课程,课程到课堂活动的飞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从化学本质角度研究化学教科书中的模型。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模型与建模理论和化学本质的相关理论后,从叁个部分展开从化学本质的视角对于化学教科书中模型的研究。第一部分,从化学核心概念的角度对化学教科书的文本内容进行选择。第二部分,从化学本质的角度将教科书中的模型进行分类,建立模型编码标准,形成高中化学教科书模型分类编码表。第叁部分,利用上述模型分类编码表分析研究第一部分选取出来的文本内容。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找出教科书中模型呈现的问题并给予相关建议。通过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台湾南一初版社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收集的有关于模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后,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模型的总量上,南一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模型数量多于上科版。模型数量的分布较为一致,这样的模型分布与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相一致。第二,模型的类型上,两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模型类型分布是有明显差异的,南一版想象模型和数学模型多于上科版。反之,上科版中符号模型多于南一版。两版本教科书通过倾向于不同类型的模型的使用完成了从化学知识点到化学核心概念,再到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过程。第叁,模型类型的内部进行比较后,发现符号模型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在“物质”、“结构”和“变化”中的使用频率也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根据原型选择内容的不同,模型的表征方式会有一些差异,但大体一致,这样的模型类型分布在不同原型内容中的比重是符合化学学科的本质规律的。第四,在模型分类编码表编码后的数据来看,各个小单元中显示最多的数据都集中在原型为“变化”的内容中,符号模型被使用最多,其次为在原型为“结构”的内容中,符号模型最多。什么样的模型要使用什么样的表征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原型和教学条件,灵活搭配模型类型与表征方式。本研究根据上述结论,发现两版教科书中模型的内容存有以下共同问题:过于强调宏观现象和符号,缺少链接宏观现象与符号表征的微观粒子桥梁;缺少化学学科本质的完整体现;大多数都采取了单一的模型表征,忽略了多重表征的互补特性以及强化功能;过于强调化学理论的构建,忽略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针对教科书中模型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模型的观点给化学教科书编写提出以下建议:增加多重表征的使用,利用多重表征的强化性和混合性;形成模型本位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化学观;提供更多基于模型且与生活相关联的学习文本。

殷蔚宇[6]2010年在《大陆苏教版高中化学与台湾地区全华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教材应是课程的核心,是指引教学方向和启发讨论的工具,它应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要求,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已学内容。优秀教材必须从竞争中产生,必须适应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法的要求。基本概念、规则的阐述应清楚易懂,科学性、可接受性、继承性、预见性及有趣性等应紧密结合,教材应以教学原理为基础,保证所学材料的复现率与系统性,并能促进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台湾地区高中化学教材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下教材编写在遵循理念、设计主线、内容选材、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台湾全华版化学教材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文本,突出了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突显了本土特性;苏教版化学教材则是基于学生中心的文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了解教材编写的方法、遵循的规律,以及评价系统。通过比较异同,找出两套教材的编写特色。对苏教版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据此提出使用建议。

朱智铭, 程志川[7]2006年在《中外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拟对中外高中化学教科书进行分析,寻找高中化学教科书发展的方向,了解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结构,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一点理性线索,使自己能更快地融入当前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

刘莹莹, 王婧子[8]2018年在《中美主流高中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美国《化学:概念与应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巩固强化、延伸拓展及应用新知的功能,而且对于训练学生思维和渗透思想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解中美两国主流高中化学教科书习题的特色及差异,本文以中美高中主流理科教科书的课后习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习题的结构组成、题量、题型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研究美国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编制为我国今后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栏目设计层次性,丰富习题结构;呈现方式专题化,把握题型题量;问题设置情境性,彰显STSE理念;增强学科融合性,联系社会实际。

吴芳[9]2013年在《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已经审定通过了基于《课标》编写的五个版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并于2004年9月开始在各实验区试用。本研究以教育科学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五套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科书为研究的载体,以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课程内容、组织结构、呈现方式、活动配置为比较的维度,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五个版本教科书的共性和差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系统地比较和分析,发现五个版本教科书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共性在于:五个版本教科书都体现了STS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主题相同。差异在于:“信息技术与社会”主题的设置和所占比例不同;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程度不同;教科书中活动配置程度不同。基于对五个版本教科书的共性和差异的分析,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如下建议: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该缩短《课标》和教科书的修订周期,体现教科书的时代性;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教科书内容和活动配置上呈现明显的层次性;重视教科书的整体性,加强与义教、学科间的联系性。

王海燕[10]2013年在《两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山东科技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新课标高中化学教科书。本文从实验数量、呈现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两版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各自特点、实验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正确理解与认识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也有助于广大教师恰切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内容难度比较研究[D]. 谭操.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2]. 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 赵嘉惠.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3]. 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分析[D]. 王坤.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4].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比较人教版和翰林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部分[D]. 彭颖. 首都师范大学. 2014

[5]. 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模型的对比研究[D]. 陈笑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6]. 大陆苏教版高中化学与台湾地区全华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D]. 殷蔚宇. 苏州大学. 2010

[7]. 中外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比较分析[C]. 朱智铭, 程志川. 第叁届中学化学教学优秀论文交流暨表彰大会论文集. 2006

[8]. 中美主流高中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美国《化学:概念与应用》为例[J]. 刘莹莹, 王婧子.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9]. 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比较研究[D]. 吴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0]. 两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比较分析[J]. 王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标签:;  ;  ;  

两岸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