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涛[1]2003年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展战略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China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mmerce Center 以下简称CIECC)成立于1996年,原名为外经贸部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是隶属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致力于我国外经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CIECC在前两年的发展一方面基于政府的资源,同时得力于外部环境的推动。但由于近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IECC的发展逐渐走入了困境。其主要问题有:1、缺乏系统的发展战略规划;2、下属企业散乱,缺乏统一管理;3、下属企业大都依靠母公司面向政府机关,依附性过强;4、体制、激励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突出;5、资金来源问题严重。自2001年开始,由于对企业用户所提供的服务缺少改进,同时受专网的局限性,CIECC的业务逐渐显现下滑的趋势。此外由于该中心一直具有企业事业双重身份,造成了内部企事不分、资源混乱、效率不高。 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与首要任务,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着指针的作用,因此战略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为例,从宏观环境、行业竞争性、竞争对手、企业内部资源环境的研究入手,结合SWOT分析对其现行战略进行评价,并提出其发展战略。在研究中,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产业特有的行业特点紧密结合,以进一步揭示在网络社会条件下高技术企业战略制定的特点。在外经贸部的扶植和支持下,CIECC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CIECC应选择发展战略,通过恰当的业务及机构重组,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发展战略。根据分析,我们建议CIECC的多元发展战略为:围绕电子政务服务主业,实施客户聚集战略,以电子商务产品和增值服务实现盈利,以全面增强CIECC的整体竞争力。
佚名[2]2013年在《陕西:电子商务平台初显威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前,由陕西省商务厅、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国际商报社共同主办的"第叁届中国诚交会——贸易商品及投资洽谈会(陕西站)"在西安举办。本届诚交会邀请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家采购商,采购行业涵盖陕西省太阳能光伏、机电等战略优势产业,还包括农产品、纺织品、工艺品等各地市主导产业;本地参会企业达到300家;会议规模、会议成效较前两届实现了跨越、突破和提升。据统计,本届诚交会成交金额约为1.14亿美元。
常丹[3]2011年在《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移动商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商务已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移动商务应用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针对移动商务进行的研究,也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移动商务流程中存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等难点,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关于移动商务的研究还只停留于探讨商业模式和基础技术方面。针对移动商务的以服务为主题,以流程为主线的优化研究鲜有涉及。随着移动商务不断为大众所接纳,移动商务流程的研究将进入人们的视野。网格化管理,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理念,成为可能对移动商务流程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创新突破武器。网格化管理已经在我国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中得到了应用研究,其理论研究也正在逐步完善。因此,网格化管理作为一个解决公共资源和信息利用问题的有力工具,恰好能够满足本研究想要整合社会移动商务资源的想法,故本文选择网格化管理思想作为移动商务流程的优化理论。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移动商务安全认证系统研究》为依托,在系统调研国内外移动商务流程研究实践中的关键理论、方法、模型与应用策略基础上,系统、详细、深入地研究分析移动商务流程模式;并以网格化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思想的移动商务优化流程模式,同时对网格化移动商务流程优化特点和实施条件进行了分析,以期系统答复移动商务流程所面临的系统问题;通过ASME流程评价方法和仿真理论,验证所构建的基于网格化理论的移动商务优化流程在方便性、功能性、安全性等方面达到最优;针对网格化移动商务流程在实施实现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别提出商户、政府和用户的利益协调策略,建立网格化移动商务业务流程规范和流程参与者权限及义务规范,提出推动网格化移动商务流程实施的螺旋式推进策略,为我国移动商务流程设计优化及实施应用提供建议对策;基于前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某个开展移动商务企业的移动商务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实证研究。本文尝试从移动商务流程方面探索,做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1.系统测绘移动商务优化流程,提出并构建B2C移动商务的标准流程,分析我国移动商务流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2.基于对网格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移动商务流程进行的流程再造研究,设计并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思想的、具有流程优化性的移动商务流程,为移动商务行业提供理论依据,丰富网格化管理的应用案例,为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移动商务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建议。3.创新性的采用ASME法,从流程环节增值的角度,对网格化移动商务流程进行了优化性评测;4.向我国移动商务流程设计优化及实施应用提供建议对策,将为移动商务流程参与者提供全局思路,为政府监督提供积极合理的建议,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资料。
余锦然[4]2007年在《从绍兴柯桥的实证探析新兴中小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发达地区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兴中小城市,绍兴柯桥就是其一。但是这些新兴城市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遭遇了成长中的困惑,它们受市场需求和空间资源要素制约以及体制机制的束缚已日益明显,如何破题,怎样扶持,加快转型,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是新兴中小城市实现经济结构战略转型,构建“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试图以绍兴柯桥为实证,通过对其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SWOT分析,城市结构与空间布局研究,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现代商业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新兴中小城市如何破解要素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发展现代服务业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空间布局研究,提出了新兴中小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定位、业态选择、空间布局及推进机制,并在研究分析了柯桥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及经济基础上,提出了绍兴柯桥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了柯桥要依托中国轻纺城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力发展物流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抢抓机遇打造绍兴大城市的中央商务区的战略构想。以期对其他新兴中小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作用。
刘曙华[5]2012年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形态开始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型,由此导致经济结构处于不断地更新和升级之中,全球经济形态也逐步由商品生产向服务生产转变,人类逐渐步入“服务社会”时代。在“服务社会”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显着,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集聚已成为区域经济空间重构的重要驱动力。但在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系统理解及其与新经济空间动力学关系的研究仍比较薄弱,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索并需要更多的补充与完善,对其作用的方式、机制和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在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这个领域,还缺乏一种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据此,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不但在学术上可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以上思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为绪论、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及其述评。首先基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同时构建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并对全文的创新之处及其存在不足进行了说明;然后在明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古典区位理论、产业区理论、竞争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等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等视角,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分别加以述评。第二部分(第叁、四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重构区域空间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首先通过在全球、区域、城市叁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的分析,总结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七个驱动因素和五个集聚模式;然后具体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四大作用途径,并从叁个方面分析了其作用机理;最后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表现形态。第叁部分(第五章)从行业角度出发,着重就叁个重要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探讨其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的关系。首先分别分析了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及其动力因素;其次分析了这叁大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对叁大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作用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部分(第六、七章)主要以长叁角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态势及其演化模式;其次探讨了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最后分析和提出了推进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结构形态、实现途径和战略选择。第五部分(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别是在城市的集聚对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传导路径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重构作用,由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跃升的推动力,在此过程中遵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空间结构重构——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2)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存在异同,但总体上遵循服务行业集聚——服务行业集聚区——空间结构重构的作用路径。在此过程中,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空间集聚的差异,促使行业集聚区的表现形态和空间分布有所区别,从而形成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质的产业空间结构。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可从不同地域层面进行考察。具体表现为,在全球层面是有选择性的跨国迁移与集聚发展;区域层面是向中心城市的集中不断增强;城市层面则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不断强化。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各类驱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了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生产与交易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性服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动、制造企业的服务外置等因素,也包括了地区人力资本、政府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等驱动因子。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可形成核心区、集聚区、功能区和发展轴带等多种布局形态;而在微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政府驱动式等五大模式,不同集聚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采取的集聚方式有所不同。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的重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途径。具体为:重构产业空间布局、变换就业和居住空间分布、改变交通设施空间走向和变更土地空间利用类型等。其作用的机理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空间博弈、集聚区的空间演进和集聚发展的区域空间响应等,由此导致两个地域层面表现形态的差异。也即,城市层面服务业集聚布局的差异化与空间经济非均衡的产生、区域层面服务城市的区域化与城市等级新体系的形成。7)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金融业、物流业和研发业集聚的空间表现、动力因素及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整个产业的分析,基于整体的个案(行业)分析也十分重要。8)长叁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演化上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交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功能分化和集聚城市的功能扩展等模式。而且,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遵循了企业之间、集聚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传导路径,由此带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效应、区域效应和全球效应等叁大效应。9)长叁角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有效支撑,城市群的构筑需要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工相配合,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分布相协调。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在空间形态发展上体现为产业业态和空间结构与布局的层级性、企业之间和集聚区之间以及集聚城市之间的网络性以及产业空间发展的一体化。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是市场和政府共同驱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服务业的发展及其空间优化以及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集聚发展,只有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扶持手段才能充分实现,并以此促进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发展战略应与其他产业有所不同。也即,既要结合自身产业特性,又要区分行业各自特性。据此,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具体战略选择必须加以统筹考虑,有调控引导战略、分工发展战略、融合互动发展战略、功能提升发展战略、特色专业化发展战略、集群发展战略、嵌入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和重点扶持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制度安排等。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过程中,应根据长叁角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采用合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空间研究视角的确立。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发展的传统研究主要把着眼点放在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对空间分析重视明显不够。本论文把着眼点重点放在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导致的区域空间结构变化上,以此确立了空间研究的新视角。2)研究尺度的动态变化和范式转换。为了能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结构作用的动态变化,本论文采用了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市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比分析等动态研究方法,分别对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类型、竞争方式、市场范围及其空间效应的差异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演进、驱动机制及其空间功能等作了详细探讨,以此区别于以往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进行研究的静态方法。而在空间维度上,从微观到宏观采用整体分析与局部分析、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全球、区域和城市叁个层面以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叁个层次,进行了分层论证和综合分析,做到统分结合,由此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3)在文献调查、案例剖析、理论归纳和提炼的基础上,论证和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规律、驱动因素与基本模式;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本规律的详细分析,论证和阐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通过对长叁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态势、演化模式及其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方式和传导路径的实证研究,论证和提出了推进长叁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空间合理布局的实现途径和战略选择。
孟祥铭[6]2006年在《电子贸易的区域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电子贸易是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贸易方式的一种创新,在Internet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系统地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电子贸易的开展大体是以企业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根据不同商务活动群体的业务性质,可分为B2B、B2C、B2G几种发展方式,其中,B2B已被全行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电子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模式。 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下,各个企业分别从内容管理、协调处理以及交易服务等不同的功能层次建立自己的站点,以独立的体系参加到世界电子商务中去,这个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监管,虽然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但所建立的始终是一个以企业站点以及相关的服务站点为基本单位的电子贸易模式,在安全、税收、电子支付、相关法律、基础设施建设、贸易诚信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行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找出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 基于此,本文在在分析当前贸易实践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破除传统B2B、B2G分类模式,从实际出发,以新的视角提出区域化电子贸易模型,突出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构建统一运行平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解决现有贸易模式“信息”、“管理”、“交易”不同步问题。同时,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对电子贸易区域化模型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并结合我国贸易领域利用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应用区域化模式推动对外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前景设想。 作为理论研究性课题,本文是在电子贸易发展方面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国际电子商务理论应用的一种创新。
胡军[7]2003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趋势的浪潮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诞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合作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趋势的有力结合,昭示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电子商务发展美好的前景。 电子商务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组、新兴行业产生和要素禀赋新要求等五个方面相互影响、促进。电子商务存在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通过交易费用理论我们分析了电子商务运行机理,指出了正是交易费用中信息成本的减少,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新要素论、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我们分析了中国、东盟在电子商务合作中的竞争优势和新要素禀赋,同时指出了双方在电子商务合作中对他们的利用。 中国、东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合作的现实基础,中国的电子商务经过了从起步到成熟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足。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东盟电子商务发展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东盟自由区内制订了指导整体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我们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时候,理论和现状都落实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合作的具体框架上,本框架是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远景目标和具体措施的桥梁。借鉴欧盟的电子商务合作政策和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策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展现了未来的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合作组织结构和政策措施。经济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和交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具体措施是自由贸易区规则和电子商务合作规则的结晶,是未来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合作的奠基石。
曹生翔[8]2016年在《广东黄埔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纵深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方式,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但也给传统的海关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趋势的分析、研判,直面海关监管所面临的冲击与挑战,探析跨境电子商务监管路径改革,实现海关监管理念创新,促进跨境点子商务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站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国内国际背景下,立足跨境电子商务概念,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特点,以点及面展开论文研讨。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除具有传统国际贸易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传统国际贸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自身独有的特点。具体而言包括交易范围的全球性、信息交流的及时性、贸易渠道的便捷性以及交易环节的灵活性。跨境电子商务的上述特点,进一步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频繁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也存在碎片化,以中小电商为主体的发展态势。本文对跨境电子商务基本概念、特征、发展趋势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把握跨境电子商务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广东黄埔海关是直属于海关总署的正厅级单位,该关把握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趋势,主动联系配合地方政府,共同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并促成多元融合保税展示交易项目成功试点,监管区域范围内跨境电子商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黄埔海关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立足优势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在税收征管、监管方式、风险防控、后续监管、数据统计等机制方面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碍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立足广东黄埔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理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建议转变传统海关监管理念、优化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管理法规、健全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改进海关通关监管模式、创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后续监管工作机制、出台全面跨境电子商务统计办法、逐步提升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政策优势,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推动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和商业圈;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与保税展示交易的融合,配合地方政府打造新型保税商品交易中心,为进一步加强业务监管,促进新业态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陆畅[9]2016年在《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型发电集团物流资源整合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电集团的经济运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型发电集团物资集约化和管理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从单纯的物资采购向全过程供应链管理转变,客观上要求将管理链条延伸至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因此,有必要在目前已有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整合物流资源,完善全产业链物流信息,建立上下游一体的信息共享通信模式,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提升物资服务产生的附加值,最终形成综合物流服务模式,实现集物流信息服务和产品交易为一体的大型发电集团电子商务平台系统,提高大型发电集团物流的整体效率。本文对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资源整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外对物流资源整合研究成果基础上,文章详细分析了电子商务和物流资源整合的相关理论,为物流资源整合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大型发电集团电子商务和物流进行了分析,包括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概况、电子商务和物流需求分析、电子商务和物流建设目标、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应用建设;提出了大型发电集团物流资源整合的对策,包括大型发电集团物流资源整合的原则、整体思路、内部整合对策、外部整合对策;文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国电物资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中心物流资源整合进行了评价,阐述了评价过程及成果;最后,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得出研究成果和结论,并提出本文的不足,进行了展望。
郝璐[10]2017年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贸易制度是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管理和经营所采取的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分配、管理方式以及经营组织形式、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是一国国民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结构日益优化,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不断完善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分不开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针对性的、不断变化的对外贸易制度。2016年,在面对全球经济缺乏复苏动力,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较大,对外贸易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严峻的形式,中国对外贸易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出口总额为36849.3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20974.4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5874.8亿美元。尽管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好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取得显着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的发展。从制度层面上来看,有效的制度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合理的对外贸易制度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缩小收益差距,极大的激发企业或个人从事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因而,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对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平稳增长,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紧紧围绕对外贸易制度这一主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工具,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深入探索,并借鉴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的经验,对中国对外贸易制度进行创新。全文共分为6章。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框架结构,指明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对外贸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对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指出其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第3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分析。首先,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联系。其次,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构成与特点等方面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现状。再次,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即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进程缓慢、对外贸易产权制度不健全、内外贸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外贸易技术创新制度缺乏、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不完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制度不明晰以及利用外资制度不合理等。最后,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过度追求利益、过于依靠劳动力优势、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第4章,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评估与实证检验。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实施的效果,为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提供依据。第5章,国外对外贸易制度及其启示。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进行梳理和分析。其次,分析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第6章,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及对策建议。首先,确定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目标,包括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公平性、提高对外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促进网络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形成制度比较优势。其次,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加快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建设、健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制度、降低对外贸易交易费用、推动自由贸易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构建利用外资的新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发展战略探析[D]. 李鸣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陕西:电子商务平台初显威力[J]. 佚名. 中国经贸. 2013
[3].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移动商务流程优化研究[D]. 常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11
[4]. 从绍兴柯桥的实证探析新兴中小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D]. 余锦然. 浙江大学. 2007
[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空间重构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研究[D]. 刘曙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6]. 电子贸易的区域化模式研究[D]. 孟祥铭. 沈阳工业大学. 2006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电子商务框架[D]. 胡军. 广西大学. 2003
[8]. 广东黄埔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问题研究[D]. 曹生翔. 兰州大学. 2016
[9].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型发电集团物流资源整合研究[D]. 陆畅. 华北电力大学. 2016
[10].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研究[D]. 郝璐.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贸易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论文; 跨境贸易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论文; 电子商务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企业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