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石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墨,化石,电极,阿霉素,黄铁矿,芦丁,色氨酸。
化石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魏菲[1](2019)在《功能化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Cr(Ⅵ)吸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价铬由于其来源广泛、毒性较大、迁移性强、不可生物降解及累积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类高危重金属污染物,因而Cr(VI)的高效处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吸附法具有高效、低能耗、易于操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中。石墨烯气凝胶材料是一类石墨烯片层间或以石墨烯片层为主体与其他有机或无机分子结合在一定条件下组装起来的叁维网络多孔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一系列优点,如较大比表面积、独特的网络互穿结构及高孔隙率等,在废水治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分别通过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两种新型高效的石墨烯气凝胶吸附材料,并分别考察其对Cr(VI)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四乙烯五胺(TEPA)为氮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四乙烯五胺-石墨烯气凝胶(TEPA-GA),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及热重分析(TGA)等表征手段对材料进行结构分析及性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TEPA与GO片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和酰胺化反应,成功向气凝胶材料中引入大量-NH_2活性基团;TEPA-GA质量仅为0.005 g,密度为6.77 mg/cm~3,属于超轻材料;通过SEM观察到其具有叁维互穿网状结构以及丰富的开放型多片层孔结构;TEPA-GA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将TEPA-GA作为吸附剂用于对水体中Cr(VI)的吸附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1,吸附时间为1 h,温度为40℃,吸附剂用量为0.005 g,Cr(VI)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实验条件下,TEPA-GA对Cr(VI)的吸附容量高达342.48 mg/g,说明该吸附材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EPA-GA对Cr(VI)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循环再生实验结果表明经5次循环利用,TEPA-GA仍能表现出较优异的吸附性能,在对Cr(VI)的去除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气凝胶材料的机械强度,以GO为前驱体,聚乙烯亚胺(PEI)作为交联剂和主要氮源,引入海藻酸钠(SA)作为增强材料,通过溶胶凝胶法经二次交联制备一种新型的海藻酸钠增强型聚乙烯亚胺氧化石墨烯复合气凝胶(SA/PEI/GA),采用FT-IR、SEM、XRD、XPS、Raman、TGA、物性分析仪等现代仪器对SA/PEI/GA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EM观察到SA/PEI/GA具有相互连通孔洞的叁维网络结构;物性分析仪测定结果表明SA作为增强材料,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制备的复合水凝胶材料具有较高强度且有一定的可回复性。FT-IR、Raman、XPS检测结果表明PEI作为一种交联剂成功与GO片层发生共价交联和非共价交联,并引入大量的-NH_2,SA在复合凝胶体系中与Ca~(2+)进行互穿网络交联,对体系机械性能作出较大贡献。XRD检测结果表明,经改性和复合后,SA/PEI/GA的结晶度明显下降。TGA结果表明SA/PEI/GA的热稳定性较好。SA/PEI/GA作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对Cr(VI)进行吸附实验,最佳吸附条件为:pH为2,温度为50℃,吸附时间60 min,吸附剂用量0.01 g,Cr(VI)初始浓度100 mg/L。在此条件下,最大吸附容量高达174.05 mg/g,表明SA/PEI/GA是一种高效优异的吸附剂。SA/PEI/GA对Cr(VI)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更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且该吸附过程属于自发的吸热过程。循环再生实验结果表明,SA/PEI/GA经5次循环利用后对Cr(VI)的吸附去除率仅下降了10%左右,表明SA/PEI/GA具有较好的循环吸附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因此可作为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新型吸附剂应用于对废水中Cr(VI)的去除。(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高燕,刘成宝,任思明,叶育伟[2](2018)在《色氨酸功能化石墨烯改性水性环氧涂层的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石墨烯在有机涂层中的分散性,并赋予其一定的功能性,制备一种方法简单、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水性环氧复合涂层。方法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以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为缩合剂,在常温下经酰胺化反应将天然缓蚀剂色氨酸接枝到氧化石墨烯表面。再利用水合肼将其部分还原,得到色氨酸功能化的石墨烯,并成功分散至水性环氧涂层中,制备出色氨酸功能化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选用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功能化石墨烯的片层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复合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行为进行评价。结果色氨酸分子成功接枝在氧化石墨烯表面,且功能化的石墨烯在无水乙醇及水性树脂中表现出优异的分散性。在防护性能方面,较之于空白样及未改性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在浸泡40d后,功能化石墨烯基复合涂层表现出最高的阻抗模值(107?·cm2)及电荷转移电阻值。同时,在所有涂层中,经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涂层覆盖后,金属基底表现出最为轻微的腐蚀。结论功能性的石墨烯添加至水性环氧涂层中可以显着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赵曌,张立军,龚一鸣[3](2018)在《遗迹化石形貌对造迹生物行为与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以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Rhizocorallium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沟组发育一套浅海陆棚环境下的生物礁灰岩,组内大量Rhizocorallium发育。本文选取研究区内形态完好的Rhizocorallium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野外宏观潜穴形态观察及定量表征测量后发现,其全部为平行展布于层面之上的具有蹼状构造的U形潜穴,宽度为2.5-5.1 cm,潜穴长度为2.9-9 cm。分形维数为1.44-1.7,其随潜穴边缘管直径及潜穴宽度增加而增高,反映造迹生物对沉积物的利用率增高。结合研究区内Rhizocorallium整体形态特征将其归为遗迹亚种R.commune var.auriforme。扫描电镜观测表明,大量单晶呈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和近球形的草莓状黄铁矿及铁的氧化物存在于Rhizocorallium边缘管及蹼纹内部,将其与相似遗迹潜穴(Diplocraterion、Planolites)超微结构对比后发现,草莓状黄铁矿单晶颗粒尺寸自潜穴边缘管至蹼纹呈逐渐缩小趋势,S/Fe比值随单晶边数的增多逐渐增大。上述特征显示,造迹生物在造迹过程中可能有硫酸盐还原菌的参与,是宏体造迹生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潜穴内不同区域单晶颗粒尺寸的变化反映出氧化还原程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卢宗盛,雷凯茜,王小兵[4](2018)在《“龙”戏水边,鱼翔浅底——“龙”足迹化石群落记录2亿年前生命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走进武汉自然博物馆肯尼斯·贝林大河生命馆序厅,右侧一幅宏大而罕见的足迹化石幕墙映入眼帘,幕墙由一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完整沉积岩构成,其上布满2亿年前"龙"足迹和鱼类游泳迹等遗迹化石。含化石沉积岩产于我国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晚叁迭世湖相沉积地层,化石清晰、优美、壮观,集科学性、稀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堪称博物馆之最。(本文来源于《化石》期刊2018年02期)
宋虎[5](2018)在《~(131)I标记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生物体内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由于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药物传递、生物成像、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荧光体内显像存在背景干扰大、穿透深度有限、只能定性或半定量检测等问题,关于GQDs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物体外,在生物体内代谢等行为尚未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其次目前对GQDs的功能化修饰通常只考虑到改进生物相容性或者提高肿瘤靶向能力,有必要同时改进其生物相容性和提高靶向能力;再次GQDs作为一个有前景的靶向显像治疗平台,应考虑结合临床已经得以应用的诊断治疗手段发展多模态诊断治疗能力。本论文利用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显像和治疗的优势,用~(131)I标记GQDs及其功能化衍生物并研究其生物体内行为,获得了以下结果:采用自下而上热解柠檬酸的方法制备了 GQDs,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表征。评价了 GQDs对HeLa细胞和HEK293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GQDs对前述两种细胞无明显毒性。采用Iodogen法用~(131)I对GQDs进行标记,优化标记条件,获得的~(131)I-GQDs标记率大于97%。脂水分配系数和体外稳定性测试表明~(131)I-GQDs亲水性和体外稳定性都较好。研究了13 I-GQDs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和在荷HeLa肿瘤裸鼠体内的SPECT显像。发现~(131)I-GQDs分布和代谢都较快,主要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由于高通透和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131)I-GQDs对肿瘤有一定的被动靶向作用。表明GQDs作为药物平台具有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潜力。为改善GQDs的生物相容性和提高靶向能力,我们同时引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叶酸(folic acid,FA)对 GQDs 进行共修饰,制备得到GQDs-PEG-FA。对GQDs-PEG-FA的细胞毒性、细胞荧光成像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GQDs-PEG-FA较GQDs毒性更低,有潜力作为一种对叶酸受体过度表达肿瘤细胞的荧光探针。用1311对GQDs-PEG-FA进行了标记,获得的~(131)I-GQDs-PEG-FA标记率大于97%,其亲水性和体外稳定性都较好。研究了~(131)I-GQDs-PEG-FA在正常小鼠体内的血液循环、生物分布和在荷HeLa肿瘤裸鼠体内的SPECT显像。结果表明GQDs-PEG-FA体内代谢较快,但相对GQDs慢一些。功能化修饰GQDs降低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其的识别作用。~(131)I-GQDs-PEG-FA能够较为清晰地对肿瘤组织进行显像,具有作为一种对叶酸受体过度表达肿瘤的放射性探针的潜力。将化学治疗药物DOX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加载到~(131)I-GQDs-PEG-FA上,评价其用于放射性核素和化学药物联合治疗的可能性。体外DOX控制释放结果表明DOX在肿瘤模拟环境同正常生理环境相比具有更高的释放率。测试了~(131)I-GQDs-PEG-FA/DOX 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 ~(131)I-GQDs-PEG-FA/DOX 相比~(131)I-GQDs-PEG-FA放射性核素治疗对照组和GQDs-PEG-FA/DOX化学药物治疗对照组,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说明~(131)I-GQDs-PEG-FA/DOX具有很好的用于肿瘤治疗的潜力。根据~(131)I-GQDs-PEG-FA/DOX经小鼠瘤内注射显像以及~(131)I-GQDs-PEG-FA/DOX体外DOX控制释放的结果,确定肿瘤治疗实验采取瘤内注射多次给药方式。评价了将~(131)I-GQDs-PEG-FA/DOX用于对荷HeLa肿瘤裸鼠联合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单一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对肿瘤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放射性核素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具有协同作用,~(131)I-GQDs-PEG-FA/DOX对于肿瘤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由于~(131)I同时具有γ显像能力,因此~(131)I-GQDs-PEG-FA/DOX有潜力成为诊疗一体的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双模式治疗药物。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GQDs及其功能化衍生物并研究了其生物体内行为。结果证实了 GQDs对肿瘤的被动靶向作用;1311标记FA和PEG共修饰的GQDs由于进一步的主动靶向作用能够对HeLa肿瘤较为清晰的显像,具有作为一种对叶酸受体过度表达肿瘤的放射性探针的潜力;~(131)I-GQDs-PEG-FA/DOX可用于放射性核素和化学药物联合治疗,有潜力成为诊疗一体的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双模式治疗药物。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希望拓展GQDs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30)
范若颖[6](2017)在《深海遗迹化石的定量分类、形态功能与行为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深海(指200m水深以下)原地生物行为的记录,深海遗迹化石是探究深海生物圈及其演化的重要窗口。论文提出综合运用定量形态表征、理论形态分析和行为生态分析来全方位探讨深时深海造迹生物的行为、生态及其环境背景的方法论。通过对波兰喀尔巴阡山晚白垩世—中新世深海浊积岩相200余块雕画迹标本和文献中报道雕画迹(1850~2017,28属79种)的拓扑结构分析,论文提出适用于所有遗迹化石的拓扑结构分类方案。雕画迹可分为线形、树形和网形3大拓扑结构类型,并进一步归为19个拓扑原型。通过对晚白垩世—中新世深海浊积岩相地层中线形雕画迹(Helminthorhaphe)46块标本的系统观测,几何和分形形态测量数据能够提供具有行为学意义的形态参数,可用于遗迹化石的精细分类。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线形雕画迹的不同形态类型具有相似的行为控制机制,与造迹生物的运动行为和神经系统的不对称性密切相关。根据与现代深海肠鳃动物的生物学、行为和生态的综合对比(4科10属14种),Helminthorhaphe的造迹生物可能为深海肠鳃类。基于详实的遗迹沉积学工作(20条剖面,总长约120公里),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深海遗迹化石组合综合反映了北半球中低纬度季风气候下的多岛洋古地理背景。通过对欧洲、北美和西准噶尔早石炭世深海相遗迹化石组合的板块背景分析,并结合典型深海遗迹化石的宏演化特征,论文识别出高扩散速率遗迹属(Phycosiphon,Nereites)与低扩散速率遗迹属(Dictyodora),可能与海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发育类型密切相关。遗迹化石作为造迹生物身体构造、行为和神经控制特征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型式的有机整体,经由多方面综合研究,能提供诸多关于深时行为、生态和宏演化的信息。海相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特别是具有丰富形态类型的深海雕画迹是动物智能的典型代表,对人工智能、人工生命研究乃至高等动物或人类本身的行为演化也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11-01)
邓培红,刘晓鹏,贺全国,李俊华[7](2017)在《香草醛在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香草醛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及支持电解质、富集电位、富集时间、扫描速率等对香草醛伏安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修饰电极测定香草醛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0.1mol·L~(-1) HCl溶液中,香草醛在约936m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氧化峰。与未修饰的玻碳电极相比,峰电位负移,峰电流显着增加,说明该修饰电极对香草醛的电化学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增敏作用。利用二阶导数线性扫描伏安法进行定量分析,峰电流与香草醛的浓度在1.0×10~(-7) mol·L~(-1)~1.0×10~(-5) mol·L~(-1)和1.0×10~(-5) mol·L~(-1)~1.0×10~(-4)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0×10~(-8) mol·L~(-1)。(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8](2017)在《琥珀化石揭示一亿年前昆虫求偶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求偶行为广泛存在于现生昆虫的各个类群,因为昆虫(包括其他动物)行为保存为化石的几率极低,故化石记录极为罕见。昆虫的古行为研究多借助间接的证据来推导,如一些特殊的身体结构。近期,研究者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3枚具求偶行为的雄性豆娘化石,并将其命名为黄氏忆人扇蟌。黄氏忆人扇蟌的胫节透明,具有两条棕色斑纹,图案与一些脉翅目昆虫的翅膀相像。后足胫节具有一个眼睛形状的斑纹,类(本文来源于《生物进化》期刊2017年02期)
熊健,刘向君,梁利喜[9](2017)在《甲烷在官能团化石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中干酪根结构简化为不同碳氧比石墨结构,利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甲烷分子在不同碳氧比石墨中吸附行为,讨论了孔径、温度、含水量和二氧化碳对甲烷在不同碳氧比石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碳氧比变化对甲烷吸附行为影响,揭示了甲烷在不同碳氧比石墨中的微观吸附机理以及温度、水分及二氧化碳对甲烷吸附行为的影响及其微观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碳氧比中,当孔径从1nm增大到20nm时,甲烷在碳氧比为4孔中的平均等量吸附热从19.65kJ/mol减小为7.88kJ/mol,且甲烷过剩吸附量随微孔孔径增大而增大,而随中孔孔径增大而减小;相同孔径中,当碳氧比从4增加到20时,甲烷在孔径1nm中的平均等量吸附热从19.65kJ/mol减小为16.39kJ/mol,且甲烷过剩吸附量随着碳氧比增大而减小;当温度从313K升高到373K时,甲烷在碳氧比为4孔中的吸附逐渐由能量较低的吸附位向能量较高的吸附位转移,甲烷等量吸附热从12.76kJ/mol减小为12.16kJ/mol,造成甲烷过剩吸附量降低;水分子在孔中受到范德华力和静电能共同作用使其聚集在含氧官能团附近,且水分子占据了甲烷分子吸附空间,造成甲烷过剩吸附量降低;在多元组分竞争吸附中,不同碳氧比石墨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于甲烷.甲烷在气相中摩尔分数降低、甲烷吸附位的变化以及甲烷吸附空间减小将导致了甲烷吸附能力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惠茗,张惠怡,赖祥文,梁立,刘坤平[10](2016)在《鞣酸功能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芦丁的电化学行为及灵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功能化试剂鞣酸一步还原法制备了鞣酸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材料(TA-G)。鞣酸不仅起到还原剂的作用,还用作功能化试剂包裹石墨烯纳米片。将所制备的TA-G用于构建芦丁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电化学信号放大并获得较好的检测灵敏度。电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芦丁在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受表面准可逆过程控制。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为p H 3.0,TA-G(1.0μg/m L)的电极修饰量为8μL,扫速为100m V/s,富集圈数为100圈。在优化条件下,芦丁的还原峰电流在1.0×10-8~1.0×10-5mol·L-1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6.0×10-9mol/L。该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特异性,可实现实际样品中芦丁的灵敏检测,从而拓宽了石墨烯的应用领域并为药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化石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石墨烯在有机涂层中的分散性,并赋予其一定的功能性,制备一种方法简单、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水性环氧复合涂层。方法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以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为缩合剂,在常温下经酰胺化反应将天然缓蚀剂色氨酸接枝到氧化石墨烯表面。再利用水合肼将其部分还原,得到色氨酸功能化的石墨烯,并成功分散至水性环氧涂层中,制备出色氨酸功能化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选用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功能化石墨烯的片层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复合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行为进行评价。结果色氨酸分子成功接枝在氧化石墨烯表面,且功能化的石墨烯在无水乙醇及水性树脂中表现出优异的分散性。在防护性能方面,较之于空白样及未改性石墨烯/环氧复合涂层,在浸泡40d后,功能化石墨烯基复合涂层表现出最高的阻抗模值(107?·cm2)及电荷转移电阻值。同时,在所有涂层中,经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涂层覆盖后,金属基底表现出最为轻微的腐蚀。结论功能性的石墨烯添加至水性环氧涂层中可以显着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石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魏菲.功能化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Cr(Ⅵ)吸附行为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2].高燕,刘成宝,任思明,叶育伟.色氨酸功能化石墨烯改性水性环氧涂层的耐蚀行为研究[J].表面技术.2018
[3].赵曌,张立军,龚一鸣.遗迹化石形貌对造迹生物行为与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以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Rhizocorallium为例[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卢宗盛,雷凯茜,王小兵.“龙”戏水边,鱼翔浅底——“龙”足迹化石群落记录2亿年前生命行为[J].化石.2018
[5].宋虎.~(131)I标记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生物体内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范若颖.深海遗迹化石的定量分类、形态功能与行为生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
[7].邓培红,刘晓鹏,贺全国,李俊华.香草醛在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功能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测定[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8]..琥珀化石揭示一亿年前昆虫求偶行为[J].生物进化.2017
[9].熊健,刘向君,梁利喜.甲烷在官能团化石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
[10].李惠茗,张惠怡,赖祥文,梁立,刘坤平.鞣酸功能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芦丁的电化学行为及灵敏检测[J].分析测试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