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聚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荧光,肝炎。
多聚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强[1](2014)在《抗病毒治疗后CHB患者HBV多聚酶基因P区突变检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多聚酶基因逆转录保守区(P区)突变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20例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采用套式PCR方法扩增HBV多聚酶基因P区特异性片段,焦磷酸测序法检测相关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性别、年龄与突变率的关系及联合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HBV基因P区突变位点包括173、180、181、184、202、204、236和250,其突变率依次为1.81%、22.72%、13.63%、5.90%、0.45%、34.09%、5.00%、1.36%;204位点突变率在男性显着高于女性(P<0.01),180、181、236位点突变率无显着性别差异;180位点突变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204位点突变率在<30岁者与41~50岁、51~60岁者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或0.01);204位点联合180位点突变率为66.67%,181位点联合236位点突变率为36.67%。结论抗病毒治疗后CHB患者的HBV多聚酶基因P区突变主要集中在204、180位点,对抗病毒治疗耐药的HBV患者进行相关位点突变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15期)
杜玉军,高明,辛维娟,贺应红,张菊[2](2010)在《一种HBV多聚酶基因检测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荧光偏振理论,设计了一套HBV多聚酶基因检测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荧光激发系统和荧光检测系统。使用荧光激发系统对激发样品产生荧光,由荧光检测系统对荧光进行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荧光强度检测,从而获得荧光的偏振度。通过更换该套系统中的滤光片可实现对400~550nm范围内的样品荧光偏振度的检测。运用该光学系统进行了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试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灵敏度高、精确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0年06期)
景博琼,王宏峰,徐菲莉[3](2010)在《拉米夫定联合清肝解毒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多聚酶基因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清肝解毒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HBV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74例未间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未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40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清肝解毒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YMDD变异、ALT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YMDD变异发生率为8%,对照组YMDD变异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治疗YMDD变异发生率为14%,对照组YMDD变异发生率为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8,P>0.05);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5,P>0.05)。结论清肝解毒汤联合拉米夫定可减少HBVYMDD变异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地方病通报》期刊2010年02期)
罗进,郭晏海[4](2008)在《反向荧光偏振(FP)检测血清中HBV多聚酶基因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简便的HBV多聚酶基因序列中拉米呋啶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pfu酶的3′-5′外切校正功能和荧光偏振光检测技术进行点突变的检测。首先PCR扩增HBV多聚酶基因,然后用3′标记荧光分子FAM的探针与扩增产物中待测核苷酸的下游序列杂交,使探针3′第一个碱基与靶序列中待测点的碱基配对。若碱基配对正确,pfu酶可以沿探针的3′端延伸;若碱基配对错误,pfu酶须将探针3′标有荧光分子的核苷酸切掉,然后再沿探针3′端延伸。由于第一种情况,荧光分子与DNA链相连,分子量增加,则荧光偏振光值增大;而第二种情况,荧光分子与探针分离,荧光分子的整体分子量减小,则荧光的偏振光值减小,这样可以通过荧光偏振光值的大小判断待测点核苷酸的改变。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出HBV多聚酶基因序列中特定位置的核苷酸类型,可以检测1×101个拷贝的模板量。对30例经过6个月以上拉米呋啶治疗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检测出其中有3例是甲硫氨酸(M)密码子ATG中的A→G变异;2例是ATG中的G→C变异;1例是ATG中的G→T。结论:该技术可以对血清中HBV多聚酶基因序列中点突变以及其他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王晓燕,高琳琳,邓菲,张艳芳,林菊生[5](2007)在《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重组蛋白。方法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Dual-polymerase,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进行转座,提取重组Bacmid转染昆虫细胞获得含有HBVpol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进行蛋白表达,用SDS-PAGE电泳分析表达情况。结果将所得Bacmid行PCR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的含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SDS-PAGE分析表明该病毒能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重组的多聚酶蛋白。结论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的重组杆状病毒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为进一步的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的体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王永刚,黄燕萍,王槐志,董家鸿,王宇明[6](2007)在《拉米夫定耐药的HBV再感染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HBV多聚酶基因区序列演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OLT)后对拉米夫定(LMV)耐药的乙型肝炎复发者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前后HBV多聚酶(P)基因区序列的演变,为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抗病毒治疗,以及针对病毒逃逸株的疫苗研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8例LMV耐药的HBV再感染者接受了ADV治疗,对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服药前后HBVP基因区进行PCR扩增及TA克隆,随机选取10个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核酸序列分析未发现目前已证实的与ADV耐药性变异有关的A181V/T及rtN236T变异体,但有多个目前未报道的氨基酸替换位点,且服药前均有与LMV耐药性变异有关的rtL180M变异体存在。结论rtL180M替换可能影响ADV的抗病毒疗效;ADV耐药性变异很可能还存在于A181V/T及rtN236T以外的位点,抑或ADV耐药性变异株出现较晚。(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丁静娟,张伟叁,张莉莎[7](2004)在《乙型肝炎病毒耐拉米夫定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简便、准确、实用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耐拉米夫定多聚酶 (P)基因变异的方法。方法 根据HBV基因序列 ,设计 5只寡核苷酸引物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PCR)分别扩增HBVP基因B区和C区片段 ,产物用NdeⅠ或NIaⅢ酶切 ,琼脂糖胶电泳 ,分析酶切产物长度多态性(RFLP) ,建立检测P基因变异的方法。对 30例长期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检测YMDD基序及 5 2 6位点变异 ,16例未用拉米夫定的慢乙肝患者为对照。 4份PCR产物作克隆测序以验证方法的准确、可靠。结果 所建的巢式PCR RFLP方法操作简便、快速 ,从模板提取到酶切后电泳分析仅需 11h ;灵敏度高 ,可检测到 10 3拷贝 ml的HBVDNA ;结果准确 ,4份经酶切分别判断为野毒株或变异株的标本经测序证实。 30例用拉米夫定的慢乙肝患者中 ,发现单纯YMDD变异 8例(2 6 7% ) ,YMDD联合L5 2 6M变异 3例 (10 0 % ) ,16例对照未检出上述位点的变异。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 ,适合较大样本检测。可用于临床筛检常见拉米夫定耐药性HBVP基因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期刊2004年01期)
张伟叁,丁静娟[8](2004)在《耐拉米夫定HBV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拉米夫定 (lamivudine,3-TC)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 ,可以显着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BV)多聚酶活性 ,从而抑制HBVDNA复制 ,迅速降低HBVDNA的水平 ,改善临床生化指标 ,改善肝脏组织学的病变[1 ,2 ] ,是一种慢性乙型肝(本文来源于《医师进修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郭晏海,吕贯庭,赵锦荣,张菊,白玉洁[9](2003)在《荧光偏振检测血清中HBV多聚酶基因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简便、多重HBV多聚酶基因序列中拉米呋啶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终点终止法和偏振光检测技术进行点突变的检测。对HBV多聚酶基因进行PCR扩增 ,然后用特异探针与扩增产物中待测核苷酸的下游序列杂交 ,使探针的 3′可以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 ,依据其互补链上的待测核苷酸连接上一个标有特定荧光素的ddNTP ,然后检测该 3′端带有荧光素的探针 ,根据检测到的荧光素种类和偏振光的强度判定待测点是何种核苷酸。结果 该方法可以检测出HBV多聚酶基因序列中特定位置的核苷酸类型 ,能检测 1× 1 0 1 个拷贝的模板量。对 30例经过 6个月以上拉米呋啶治疗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 ,检测出其中有 3例是甲硫氨酸 (M)密码子ATG中的A→G变异 ;2例是ATG中的G→C变异 ;1例是ATG中的G→T。结论 该技术可以对血清中HBV多聚酶基因序列中点突变以及其他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余兴龙,涂长春,徐兴然,张茂林,张青婵[10](2003)在《T7 RNA多聚酶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其在E.coli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 BL 2 1(DE3) E.coli菌株中以 PCR的方法扩增得到了与 T7RNA多聚酶 (T7RNA polymerase,T7pol)基因大小一致的 DNA片断。将 PCR产物纯化后直接克隆到 p GEM- T载体中 ,经酶切鉴定和 DNA序列分析表明克隆得到了正确的 T7pol基因。将 T7pol基因亚克隆入 p ET- 2 8b(+)中 ,构建得到原核表达质粒 p ET2 8T7。该质粒的 BL 2 1(DE3) p L ys S转化菌在 IPTG的诱导下可表达约 9880 0的蛋白 ,这与 T7pol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致。将该质粒转化DH5 α、JM10 9、HB10 1、BL2 1(DE3)和 BL2 1(DE3) p L ys S等 5种不同的宿主菌 ,仅有转化 T7pol酶活性受到抑制的宿主菌 BL2 1(DE3) p L ys S才能得到转化子 ,而其余 4种 T7T7pol酶活性不受抑制的 E.coli宿主菌不能得到转化子。p ET2 8T7原核表达质粒这种仅能在 T7pol酶活性受到抑制的宿主菌中才能存活的现象说明本试验所克隆的 T7pol基因能正确表达出具有 RNA转录酶活性的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多聚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荧光偏振理论,设计了一套HBV多聚酶基因检测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荧光激发系统和荧光检测系统。使用荧光激发系统对激发样品产生荧光,由荧光检测系统对荧光进行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荧光强度检测,从而获得荧光的偏振度。通过更换该套系统中的滤光片可实现对400~550nm范围内的样品荧光偏振度的检测。运用该光学系统进行了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试方法具有简单易行、灵敏度高、精确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聚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赵建强.抗病毒治疗后CHB患者HBV多聚酶基因P区突变检测及分析[J].山东医药.2014
[2].杜玉军,高明,辛维娟,贺应红,张菊.一种HBV多聚酶基因检测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10
[3].景博琼,王宏峰,徐菲莉.拉米夫定联合清肝解毒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多聚酶基因变异的影响[J].地方病通报.2010
[4].罗进,郭晏海.反向荧光偏振(FP)检测血清中HBV多聚酶基因突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
[5].王晓燕,高琳琳,邓菲,张艳芳,林菊生.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
[6].王永刚,黄燕萍,王槐志,董家鸿,王宇明.拉米夫定耐药的HBV再感染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HBV多聚酶基因区序列演变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
[7].丁静娟,张伟叁,张莉莎.乙型肝炎病毒耐拉米夫定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
[8].张伟叁,丁静娟.耐拉米夫定HBV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医师进修杂志.2004
[9].郭晏海,吕贯庭,赵锦荣,张菊,白玉洁.荧光偏振检测血清中HBV多聚酶基因突变[J].临床检验杂志.2003
[10].余兴龙,涂长春,徐兴然,张茂林,张青婵.T7RNA多聚酶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其在E.coli中的表达[J].中国兽医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