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末宁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伏芝[1](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组方筛选与优化》文中提出中药新药开发不仅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也是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药组方是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的第一步,是决定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或体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发病后致残、致死率高。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以1.14亿人次高居世界第一,而DPN的发病率已达到糖尿病总人数的50%以上。气虚血瘀证是DPN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治疗该证的中药复方非常丰富,但目前临床使用的中成药只有木丹颗粒一种。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大量临床治疗DPN文献中发掘药物使用规律,并筛选出适合进行药物开发的新组方,为进一步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目的:开发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提高文献数据挖掘的效率,采用文献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中医治疗DPN用药规律,筛选优化新药候选组方,建立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组方新方法。方法:1、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的建立制定临床文献抽取系统的数据仓储结构,以糖尿病肾病临床文献作为系统数据源进行抽提,测试系统采集药物的使用结果,人工校验抽提结果完成系统迭代。2、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分析DPN用药规律收集2008-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主题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的文献以及PubMed 数据库中检索词为(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ANDTCM 的文献,筛选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构建复杂网络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医临床用药的功效、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组方优化于TCMSP、TCMID、ETCM数据库搜索候选药物化学成分并通过OB、DL、Caco-2进行筛选,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于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DPN的相关基因,在HSDN数据库中获取DPN气虚血瘀证症状对应标准词,DPN相关基因与气血血瘀证DPN症状相关基因进行网络模块富集计算获得DPN气虚血瘀证的基因,进行候选中药靶点和DPN气虚血瘀证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计算候选中药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以及贡献系数,确定累计贡献系数达到80.00%的组方为优化方。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治疗DPN气虚血瘀证新组方与木丹颗粒药效比较计算优化方与木丹颗粒相关性系数总和,比较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总相关性系数,确认两者疗效差异。结果:1、成功建立了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并通过人工校对该系统对糖尿病肾病临床文献的抽提结果,完成了系统改进和迭代。2、纳入治疗DPN的文献461篇,涉及中药275种,总使用频次6361次。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各类药物功效中以活血祛瘀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药物性味以甘味、温性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当归→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中药为黄芪、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3、确定候选组方中药为黄芭、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甘草、山药、白术、党参、牛膝、水蛭、川牛膝、延胡索、没药、乳香、姜黄、土鳖虫、穿山甲、苏木。DPN气虚血瘀证相关基因共336个,富集通路214条,相关性系数最高的中药为红花,优化后组方为红花、黄芪、丹参、没药、甘草、山药、延胡索、党参、鸡血藤、牛膝,该组方累积贡献度占总候选组方83.47%。4、木丹颗粒各组成中药的总相关性系数(2.61×106),低于优化方总相关性系数(4.15×106)。结论:1、开发了可以自动抽提中医临床文献中药物使用情况的新系统。2、发现了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是中医临床防治DPN的主要治法及用药规律。3、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优化了一个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候选组方,且其疗效优于木丹颗粒。4、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组方筛选优化新方法。
何洋[2](2019)在《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药效学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复方龙芪汤是临床经验方,方中含有黄芪、桂枝、赤芍、当归、鸡血藤、地龙和桑枝,共7味药材,全方具有益气补血,活血通络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本文研究复方龙芪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作用,继而探索其相应的作用机制,并对复方龙芪汤化学成分做初步的定性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研究采用高脂饲养兼链脲佐菌素(STZ)诱导Wistar大鼠造成2型糖尿病模型,待大鼠血糖稳定4周后,按血糖将其分成模型对照组,木丹颗粒组,龙芪汤高剂量组,龙芪汤中剂量组和龙芪汤低剂量组,以复方龙芪汤的处方比例提取制备干浸膏粉作为受试物,共给药16周。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糖、血脂水平;给药5周、9周后分别测定血粘度值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给药12周至14周,观测大鼠步态行为学。动物处死后,测定大鼠血清中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生化指标;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法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网的病理改变。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可以减缓由糖尿病引起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下降(p<0.05),对降低血清中GSH-Px和胆固醇的作用明显,对降低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甘油三酯等有一定作用,但均没有显着性差异;视网膜病理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有不同程度改善病变视网膜毛细血管细线状态,减少毛细血管瘤的发生,减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减少。综合上述结果可认为复方龙芪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复方龙芪汤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探讨使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法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中山梨醇含量;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能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山梨醇的含量(p<0.01)。从大鼠晶状体组织中提取醛糖还原酶,通过设定的酶促反应体系,考察不同浓度复方龙芪汤对体外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复方龙芪汤在一定浓度下,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的作用。综上,复方龙芪汤具有抑制糖尿病大鼠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山梨醇的含量。这可能是龙芪汤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作用途径。(3)复方龙芪汤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联用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复方龙芪汤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组方各单味药比对,对复方龙芪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识别和归属。结果从复方龙芪汤中共鉴定出70种化学成分,其来源于黄芪有25种、桂枝有5种、赤芍有25种、当归有8种、地龙有10种、鸡血藤有11种、桑枝有2种,有少数成分有多种来源。成分归属结果表明黄芪、赤芍在药方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论文用整体研究的思路探索复方龙芪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治疗作用,发现了复方龙芪汤主要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降低组织中山梨醇含量,改善坐骨神经的传导功能。此外,复方龙芪汤改善视网膜毛细血管,并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氧化应激状态有缓和趋势。复方龙芪汤的成分分析为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线索。本文为复方龙芪汤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实验数据,为多层次、多靶点治疗特点的中药复方增添基础数据,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研究数据和新思路。
王沐瑶[3](2019)在《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文中指出目的:消渴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范畴。在全球的疾病杀手排行榜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排名第三。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还在以不可遏止的趋势上升,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而消渴病痹症作为消渴病并发证之首,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以同样的发病趋势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中医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的优势,一:通过中药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降低和稳定血糖,甚至部分初发消渴病患者经过中药调理可以不予以西药降糖,摆脱药物治疗。二: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消渴病痹症的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刘敏教授从事临床实践三十余年,并长期潜心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及运用研究,擅长六经辨证,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了解部分近现代中医家治疗消渴病和消渴病痹症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经验和消渴病痹症的西医研究进展以启发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思路。2.通过收集刘敏教授发表过的文章和临床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梳理、总结出刘敏教授在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指导下治疗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临证特点和思路、遣方用药的特点和个人经验用药的心得。希望刘师的经验得以传承,指导后辈医者更好地诊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并树立起中医学子对中医药文化的信心。这对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课题研究包括文献资料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研究即文献综述,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及藏书,以“消渴病”、“糖尿病”、“六经辨证”、“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词条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和收集。该部分又分为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和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研究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等角度去全面认识消渴病及消渴痹症。现代医学研究主要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和方法及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去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即病例回顾性研究,通过拍照的形式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刘敏教授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DM和DPN患者每次就诊的情况,包括当天的问诊资料,处方用药和特殊医嘱。经过整理照片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DM患者一共646例,共就诊次数1633次,符合纳入标准的DPN患者一共115例,筛取有效方182个。将所有患者均参照伤寒论“首辨阴阳,六经辩证”及本院内分泌科诊疗规范,进行分型统计频次。DM患者仅进行简单的统计学处理,着重对DPN患者的就诊情况(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即中药功效权值分析,再结合平时门诊跟师学习的心得体会,以更好地分析总结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临床经验及进行分析探讨临床上尚未发现的治疗特点,尤其是用药经验。结果:如表1所示,一共纳入646例DM患者,就诊次数共计1633次,除了六经辨证,还有湿热证和血瘀证。频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少阳证(483)、少阴证(470)、太阴证(255)、太阳证(255)、阳明证(58)、厥阴证(42)、血瘀证(31)、湿热证(14)。如表2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常用的方剂有桂枝类方(40)、柴胡类方(40)、真武汤(37)、理中汤(9)、归脾汤(9)、四妙散(5)、益气聪明汤(5)等,从六经归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太阳病(53)、少阳病(40)、少阴病(39)、太阴病(34),厥阴病很少见,几乎没有阳明病(疾病发展到后期,阴阳俱损)。如表3所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的常用药物有27种,将表中药物进行分类其中桂枝汤中的桂枝、炙甘草及赤芍调和营卫的药所用最频繁;其次是当归、黄芪、制附子、黑枣、红参、茯苓、白术、干姜等益气养血,温阳健脾的药;再者是牛膝、独活、木瓜、羌活、葛根祛风湿,通经络的药;黄芩、柴胡、半夏、党参等和解少阳,畅达疏机的药;牡蛎、龙骨、酸枣仁敛阴潜阳,养心安神的药;天麻、川芎祛风活血止痛的药;最后是白芍、甘草敛阴缓急止痛的药。按照刘师处方用药的经验生姜也应该是高频药物之一,但由于生姜是鲜品,一般口头医嘱,叮嘱患者自加适量生姜一起煲药,故在表中未体现出来。符合DPN要求的方剂182个,录入药物138个,总结药物功效97种。方剂功效的权值热图显示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类方高表达的功效分布,热图从深到浅分别为补心、补脾、补气、止痛、化饮、温经、散寒、化痰等46个功效。功效网络图显示的功效组合共15组,其中第7组:a93截疟-a94杀虫和第8组:a86治心悸-a97开窍与药物网络图相关性不强,其余13组均与热图表示的功效重合。药物网络图显示的药对大组合共18组,小组合33组,药对之间的功效有相须、相使的作用,其中第16组:B4红参-B39人参,在临床上一般不同用,可相互替代使用。功效组合及药对组合整合后主要有七大组,1.补肝肾、收敛固精;2.温补中焦;3.祛风通络;4.行气通络;5.清虚热、凉血消痈;6.活血化瘀;7.祛湿利水。每个大组下面再细分为相应的亚组,共14个。每个亚组下有对应的代表药物,具体药物见表6。结论:基础方的频数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图表分析显示刘师对消渴病痹症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一直在演变,从对消渴病的阴虚燥热和气阴两虚的滋阴清热或益气养阴法到温阳祛湿通络法,再到温阳益气祛湿通络法。高频药物实质上代表的是基础方的运用,而基础方代表着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最核心的思路,即六经辨证。方剂的定性定量研究可以弥补主观用药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发现新的药对,比如本次研究中图3的分组和表6里的代表药物便有一些新的药对出现,而且药效针对性强,尽量做到精准用药,这样同用既可以加强药效,也可以减少副作用,予以传统的组方用药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刘师治疗消渴病痹症其实与消渴病一脉相承,遵循《内经》的“治病求本”,善用经方扶正气,而经方短小精悍,疗效显着,有一两拨千金之能。刘师用方功效集中而且平和,注重顾护先后天之本,即脾肾的阳气,谓固本培原也。但刘师治病也不拘泥于经方,而是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效方治疗。刘师亦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治则,注重脉症结合,从脉和症两个方面来治疗消渴病痹症。在基础方即经方的基础上,结合脉症灵活加减药物,还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人的体质差异选用相对平和的药物,而少用温燥的补益性药物,注重“以通为补”。刘师在治疗消渴病痹症时善用柴胡剂和行气药,注重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和三焦通利;诊治过程中看舌按脉,注重腹部和趺阳脉的触诊,细问睡眠与二便情况,以先调理睡眠和脾胃为重。刘师还强调外治法的重要性,自拟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的外洗方,用于临床表现麻木疼痛的患者。
徐洁淼,王镁,于世家[4](2018)在《木丹颗粒(糖末宁)治疗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文中提出木丹颗粒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成药,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于世家教授自主创新研发,其前身是糖末宁煎剂,已有多个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DPN的疗效和作用机理。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木丹颗粒(糖末宁)对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症、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糖尿病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治疗作用。这可能与木丹颗粒(糖末宁)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减轻血管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有关。木丹颗粒(糖末宁)对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但需进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以明确其作用和机制。
饶潇潇,姚广涛,文小平[5](2017)在《中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中药在防治该病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本文从氧化应激、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微血管功能紊乱4个方面综述近年来中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该病防治提供借鉴。
郝宏铮[6](2016)在《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模拟出与气虚血瘀表征相对应的证候模型,通过对模型组血浆标本的代谢组学研究,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病变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其不同代谢途径对生理病理相关改变的作用机理,探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分子变化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证候本质。同时运用代谢组学的技术与方法,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阐释木丹颗粒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及作用靶点,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疾病模型的制备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士20)g共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30)。空白对照组常规基础饮食,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8周。造模前禁食12小时,模型组给以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72小时后通过血糖仪测定大鼠尾静脉血血糖,血糖大于16.7mmol/L者列入观察对象,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等容积0.1mol/L枸椽酸缓冲液。然后模型组单日喂食甘蓝1520g/只,并放于水槽中游泳至出现半数以上沉降;双日持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4周,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气虚血瘀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气虚血瘀证的生物表征、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情况,测定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热板舔足间隔时间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指标,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确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的病理性改变。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数据平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判定有显着性差异,P<0.01被认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随机选取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组(n=7)和空白组(n=7)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按质量数生成总离子流数据(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经Masslynx V4.1工作站进行峰匹配、峰对齐、归一化等处理后,导入SIMCA-P11.5(umetrics,umea,sweden)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产生得分矢量图(scoreplot)用以获得样品分类信息,载荷矢量图(loadingplot)用以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标记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和对照品确证,完成基于uplc-ms的大鼠血浆代谢标记物谱中代谢物的鉴定,并追溯其来源和代谢途径。首先,根据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提取得到代谢标记物的提取离子色谱峰。第二步,通过提取离子色谱峰得到代谢物的一级质谱图,找到其准分子离子和相关离子,确定代谢物的分子量。第三步,对代谢标记物进行二级质谱扫描,获得代谢物的结构信息。第四步,利用国内外相关代谢组学标志物在线数据库,通过代谢物的分子量进行检索,得到若干候选化合物。比较代谢物的二级质谱信息,去除不相关的化合物,完成代谢物的鉴定。第五步,参照可以获得的对照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血浆样品和对照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保留时间、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对鉴定结果进行确证。3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应用木丹颗粒干预后的代谢组学研究将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模型组(n=7)和中药组(n=7)。根据临床患者每日中药服用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每日等效剂量为4.375g/kg,中药组大鼠每天灌胃二次,连续4周。通过uplc-ms技术检测,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经木丹颗粒治疗干预后,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组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并对大鼠血浆uplc-ms代谢物谱分析方法系统稳定性进行验证,同时考察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可重复性、血浆样品及系统的稳定性。结果:1.造模开始后,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游泳半数沉降间隔时间缩短,耐力逐日下降,进食减少,倦怠懒动,精神萎靡不振,体毛光亮度减退,粪便时软时溏,或便次增多,4周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耳部血管脉络扩张充血,口唇周围发黑、爪尾部紫暗等瘀血症状。2.8周后模型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出现异常改变,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出现血糖升高,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分析提示变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舔足间隔时间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液流变学改变。3.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在空白组及模型组均可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lpc,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精氨酸,色氨酸,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2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8:0,lpc18:1和lpc18:2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中存在异常改变,可能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4.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浆中色氨酸,lpc(20:4)和pc(36:4)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应用木丹颗粒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后其血浆中的含量发生改变,可能为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结论:1.本实验运用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生物表征”的评价指标,在采用中医研究中较为公认的劳倦内伤“半数沉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病理指标模型,结果较为成功的建立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动物模型。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判定标准,同时也具有气虚血瘀模型表征的生物学特征。2.实验中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多种lpc等物质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特征性的代谢产物,对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对实验模型组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可能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调节异常;多巴胺(da)或去甲肾上腺素(ne)合成减少,而同时生成假性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改变,内皮功能损伤,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损伤,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增加;糖脂代谢异常改变。4.木丹颗粒通过多种途径、不同靶点、双向调节等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使色氨酸,lpc(20:4)和pc(36:4)水平显着升高;同时也使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通过用药干预后下游的代谢标志物出现的趋势特点推测出木丹颗粒作用机制。5.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病证结合的中医动物模型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根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推测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中药机理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张慧杰,张文风,钟慧群,史立英[7](2015)在《中药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等整体治疗优势。本文从多元醇途径、蛋白非酶糖基化产物的生成、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因素、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的激活、神经营养因子等6个方面,综述近10年来中药单味药及复方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进展。
吴小芬,罗晓红[8](2013)在《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基础研究现状。方法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复方治疗DPN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中药可改善DPN血流变学异常,提高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神经组织山梨醇含量,提高肌醇含量,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提高Na+-K+-ATP酶活性,以改善DPN症状。结论中药复方治疗DPN疗效可观,值得推广。
赵步长,赵涛,赵明中[9](2013)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木丹颗粒干预研究新进展》文中指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并发DP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的西药。中药木丹颗粒成分多样,对DPN有多层面的保护作用。本文就木丹颗粒对DPN的发病机制的干预及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DPN的中医药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张宏[10](2012)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规律研究及糖痹康干预高糖环境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师刘铜华教授在治疗此方面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毒”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毒瘀神络”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病机。糖痹康是导师应用此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用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采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的相关症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K类中心聚类分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证候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研究部分对糖痹康干预高糖损伤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观察糖痹康制备的大鼠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从微血管损伤的角度及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机制,为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部分:收集东方医院2010-2011年入院的200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并除外排除标准的患者,设计和填写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观察证候信息采集表,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症状进一步筛选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将各种症状进行快速聚类,使用K-means算法不断更换聚类中心,把症状分派到与之最近的聚类证候中心,然后结合临床,得出相关结论。实验研究部分:首先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和高糖造模,使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HUVEC增殖活性的影响,及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培养HUVEC上清液中NO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造模后,从氧化应激、血管保护、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磷酸化信号通路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糖痹康对内皮细胞及周围神经的保护作用。具体实验有:1、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分泌LDH、MDA、SOD的NO影响;2、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cl-x、bax和eNOS mRNA表达的影响;3、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的PI3K-Akt信号途径的影响。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试剂盒检测LDH、MAD、SOD的NO的含量;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VEGF、bcl-x、bax和eNOS mRNA表达;采用WB及IP法检测PI3K-Akt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经过对调查表中123个中医症状体征的反复筛选,最终用出现频率统计大于或等于5%的46个症状体征来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通过K-means中心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多位专家意见,将DPN分3型:第一类:阴阳两虚,毒瘀神络;第二类:气阴两虚,毒瘀神络;第三类:气虚,毒瘀神络。实验研究部分:综合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内皮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与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NO的影响,得出两个实验的结论,我们认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予25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液造模最佳。实验结论如下:1、高糖培养的HUVEC培养上清液测得过氧化脂质终产物MDA及LDH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NO含量及SOD活力则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糖痹康含药血清能显着降低高糖损伤HUVEC的MDA及LDH漏出量,同时能升高NO含量并增加SOD活力,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2、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相对于高糖模型组均能提高VEGF基因表达(P<0.01)。各组对baxmRNA表达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与高糖模型组相比较,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提高bcl-xmRNA表达,且糖痹康组优于弥可保组(P<0.01)。与高糖模型组相比较,糖痹康中、高剂量组均可显着提高eNOSmRNA表达,且糖痹康组优于弥可保组(P<0.05)。3、高糖模型中,无论是p85和Akt的磷酸化水平都显着下降(P<0.01)。弥可保组可以提高磷酸化的p85和pAkt的量(P<0.01)。糖痹康组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高糖组p85和Akt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临床研究部分:采用K-means中心聚类分析DPN辨证分型探索性研究表明:回顾性调查和数学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型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此次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临床住院患者常出现的DPN证型。由于此次研究的DPN患者病例数有限,且都来源于同一个单位,因此研究结果有相对的局限性。实验研究部分:①糖痹康可以改善细胞的氧化应激。②糖痹康可能通过提高内皮细胞VEGFmRNA表达来起到对血管的修复和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神经血流。③糖痹康可能通过提高bcl-xmRNA、eNOSmRNA表达来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及恢复内皮细胞功能,起到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保护作用。④糖痹康组相对于高糖模型组可以使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糖痹康在提高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的作用中,可以起到与弥可保相似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磷酸化信号通路保护内皮细胞。
二、糖末宁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末宁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组方筛选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药复方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
综述二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西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药文献数据自动抽提系统的构建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仓储设计 |
1.2 数据源介绍 |
1.3 数据采集 |
1.4 抽取结果人工审核与优化 |
2 结果 |
2.1 系统功能展示 |
2.2 系统使用方法 |
2.3 测试用数据源 |
2.4 输出结果展示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中医临床文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数据库构建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单味中药使用频次 |
2.2 中药功效频次统计分析 |
2.3 中药药性统计分析 |
2.4 药对使用情况分析 |
2.5 治疗DPN中药核心网络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组方优化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相关数据资源 |
1.2 中药相关活性成分收集及靶点预测 |
1.3 DPN气虚血瘀证基因预测 |
1.4 DPN气虚血瘀证及中药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 |
1.5 单个候选中药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计算 |
1.6 单个中药在组方中对DPN气虚血瘀证的贡献系数计算并优化组方 |
2 结果 |
2.1 DPN气虚血瘀证症状对应的英文标准词 |
2.2 DPN气虚血瘀证相关基因 |
2.3 DPN气虚血瘀证相关基因KEGG通路富集结果 |
2.4 候选中药的有效成分及靶点 |
2.5 候选中药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 |
2.6 候选中药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 |
2.7 候选中药对候选组方的贡献度与优化后组方 |
3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新组方与木丹颗粒药效对比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相关数据资源 |
1.2 中药相关活性成分收集及靶点预测 |
1.3 DPN气虚血瘀证基因预测 |
1.4 DPN气虚血瘀证及中药靶点的KEGG通路富集 |
1.5 木丹颗粒组成药物与DPN气虚血瘀证的相关性系数计算 |
1.6 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总相关性系数对比 |
1.7 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治疗DPN气虚血瘀证作用通路对比 |
2 结果 |
2.1 木丹颗粒组成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 |
2.2 木丹颗粒组成药物的KEGG通路富集 |
2.3 木丹颗粒与优化方的总相关性系数 |
2.4 木丹颗粒与优化方的总相关性系数对比 |
2.5 优化方与木丹颗粒治疗DPN气虚血瘀证的作用通路对比 |
3 讨论 |
结语 |
主要研究结果 |
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药效学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复方龙芪汤对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龙芪汤对STZ诱导2型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复方龙芪汤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探索 |
第一节 坐骨神经及红细胞中山梨醇含量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龙芪汤体外抑制醛糖还原酶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复方龙芪汤化学成分分析 |
第一节 复方龙芪汤干浸膏粉总糖苷的测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UPLC/Q-TOF-MS分析复方龙芪汤化学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消渴病的中医研究 |
1.1.1 消渴病名的来源 |
1.1.2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1.1.3 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其他论述 |
1.1.4 消渴病的辨证论治 |
1.1.5 六经辨证的应用 |
1.1.6 小结 |
1.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研究 |
1.2.1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概念简述 |
1.2.2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治疗 |
1.2.4 小结 |
1.3 消渴痹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流行病性 |
1.3.2 DPN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3 DPN诊断研究进展 |
1.3.4 DPN的预防和治疗 |
1.3.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中止研究标准 |
2.3 方法 |
2.3.1 简单的频数分析 |
2.3.2 双层频权剪叉算法 |
2.4 建立数据库 |
2.4.1 一般资料的频数分布表 |
2.4.2 方剂-药物数据库 |
2.4.3 药物-功效数据库 |
2.4.4 方剂-功效数据库 |
2.4.5 方剂功效权值和阈值的确定 |
2.4.6 构建网络图和热图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6.1 刘敏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2.6.2 跟诊体会 |
2.6.3 刘敏教授治疗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概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木丹颗粒(糖末宁)治疗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对DPN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
1.1 对DPN的治疗作用 |
1.1.1 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 |
1.1.2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
1.2 防治DPN的作用机理 |
1.2.1 改善糖尿病大鼠神经代谢紊乱 |
1.2.2 上调糖尿病大鼠NGFm RNA表达 |
1.2.3 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
1.2.4 抑制DPN大鼠神经细胞凋亡 |
1.2.5 改善DPN大鼠血管内皮功能 |
1.2.6 改善DPN患者血液循环 |
1.2.7 升高血清β-EP水平, 降低5-HT水平 |
2 对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的研究 |
2.1 对糖尿病治疗作用的研究 |
2.1.1 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 |
2.1.2 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 |
2.1.3 减轻糖尿病患者血管的慢性炎症 |
2.2 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 |
2.3 改善糖尿病大鼠血脂异常 |
2.4 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及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 |
2.4.1 降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CIMT) |
2.4.2 增加糖尿病足背动脉硬化患者踝臂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
2.4.3 治疗糖尿病足 |
2.5 治疗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
3 展望 |
(5)中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应激 |
1.1 清除自由基 |
1.2 提高抗氧化能力 |
1.2.1 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
1.2.2 激活NF-E2相关因子 |
1.3 抑制MAPK信号传导通路途径 |
1.4 抑制细胞凋亡 |
1.5 抑制核因子-κB活化 |
2 代谢紊乱 |
2.1 干预多元醇及其相关通路 |
2.2 抑制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表达 |
2.3 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 |
3 神经营养障碍 |
3.1 神经生长因子 |
3.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3.3 神经营养因子 |
4 神经微血管功能紊乱 |
4.1 微血管结构病变 |
4.2 血管活性因子 |
5 展望 |
(6)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论文一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木丹颗粒干预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中药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多元醇通路激活 |
2 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 |
3 抑制蛋白激酶C(PKC)激活 |
4 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因素 |
5 抑制氧化应激 |
6 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生长 |
(8)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络必通颗粒 |
2 乌芪通络胶囊 |
3 九虫丹 |
4 木丹颗粒 |
5 结语 |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木丹颗粒干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 |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 |
2.1 多元醇代谢旁路异常活跃 |
2.2 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 |
2.3 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
2.4 神经损伤与修复延迟 |
3 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规律研究及糖痹康干预高糖环境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规律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入选病例标准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细胞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糖痹康干预高糖环境内皮细胞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及高糖干预条件选择研究 |
实验一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对HUVEC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培养HUVEC上清液中NO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糖痹康干预高糖环境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分泌LDH、MDA、SOD的NO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的VEGF、BCL-X、BAX和ENOS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糖痹康对高糖环境下HUVEC的PI3K-AKT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 |
附录二 实验图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糖末宁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组方筛选与优化[D]. 张伏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复方龙芪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药效学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D]. 何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刘敏教授六经辨治消渴病及消渴病痹症的经验探析[D]. 王沐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木丹颗粒(糖末宁)治疗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据[J]. 徐洁淼,王镁,于世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02)
- [5]中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饶潇潇,姚广涛,文小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04)
- [6]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D]. 郝宏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7]中药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J]. 张慧杰,张文风,钟慧群,史立英. 新疆中医药, 2015(06)
- [8]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述评[J]. 吴小芬,罗晓红. 光明中医, 2013(10)
- [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木丹颗粒干预研究新进展[J]. 赵步长,赵涛,赵明中.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2)
- [1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规律研究及糖痹康干预高糖环境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D]. 张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标签:糖尿病论文; 消渴病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