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染色体,树蛙,核型,宝兴,昭觉,肾癌,基因组。
染色体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朱满员[1](2018)在《基于“分类思想”的生物教学实践——以“染色体畸变”一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类思想",对"染色体畸变"一节的教学进行改进:从染色体类型图引入→染色体类型的分类标准→显带技术→染色体结构畸变→图示单体、叁倍体等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产生→用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染色体畸变的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8年09期)
陈韦寰[2](2017)在《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的染色体组组成和分类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披碱草属(Elymus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多年生属,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与欧亚大陆及非洲。披碱草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属,物种形态差异大,是一个多形性属。广义披碱草属含有St、H、Y、P、W等染色体组组合的四倍体、六倍体和少量的八倍体物种,而狭义披碱草属只包含染色体组组成为StH的四倍体和六倍体物种。曲穗草属(Campeiostachys Drobov)是从披碱草属独立出来的,含有StYH染色体组组合的六倍体物种。披碱草属和曲穗草属从形态学角度无法区分,为两个同形属,但在系统起源上两个属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曲穗草中的Y染色体组的隐性基因不表达,两个属在物种形态上均表达的是St和H两个染色体组的性状,这也就导致很多物种被错误地划分至披碱草属中。颜济和杨俊良教授在2013年将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Nevski)Hand.-Mazz.)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tatus C.P.Wang et H.L.Yang)作为披碱草属的存疑分类群处理,即它们的染色体组组成尚不明确,确切的系统地位无法确定,有待相关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以确定它们的归属。本文就是研究这两个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和分类处理,主要通过:(1)利用已知染色体组组成的披碱草属物种与E.atratus和E.purpuraristatus进行人工杂交,并对杂种后代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确定它们的染色体组组成;(2)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验证染色体组分析的结果,对这两个物种进行分类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atratus的种间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的结果表明:E:atratu× E.tangutoru(2n = 6x = 42,StYH)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9.21个二价体,表明E.atratus具有StYH染色体组。2、利用H染色体组的大麦属物种Hordeum bogdanii和StY染色体组的鹅观草属物种Roegneria ciliaris互为探针DNA和封阻DNA,对E.atratus进行单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E.atratus为六倍体,具有StYH染色体组。3、E.purpuraristatus的种间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的结果表明:(1)E.wawawa(2n = 4x = 28,StH)×E.purpuraristatus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2.80个二价体,表明E.purpuraristatus含有StH染色体组;(2)E.purpuraristatus×E.tanutorum(2n = 6x = 42,StYH)平均每个细胞形成 19.11个二价体,表明E.purpuraristatus具有StYH染色体组。4、利用H染色体组的Hordeum boganii和StY染色体组的Roegneria ciliaris互为探针DNA和封阻DNA,以及利用H染色体组的H.bogdanii和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物种Pseudoroegnerialibanotica同时作为探针DNA,对E.purpuraristatus进行单色和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E.purpuraristatus为六倍体物种,具有StYH染色体组。5、根据染色体组分析法和GISH的研究结果,Elymus atrtus和E.purpuraristatrs为六倍体,具有StYH染色体组。按照小麦族系统分类学普遍遵循的染色体组分类原则,应将他们组合到曲穗草属中,处理为:(1)黑紫曲穗草Campeiostachys atrata(Nevski)Y.H.Zhou,H.Q.Zhang et W.H.Chen。(2)紫芒曲穗草Campeiostachys dahurica(Turcz.ex Griseb.)B.R.Baum,J.L.Yang et C.Yen var.purpuraristata(C.P.Wang et H.L.Yang)Y.H.Zhou,H.Q.Zhang et W.H.Chen。(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亚,胡慧君,刘茂福[3](2016)在《基于混合染色体的带钢缺陷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带钢缺陷分类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染色体的带钢缺陷图像分类方法。该方法不仅优化了支持向量机SVM中核函数参数、惩罚因子,并且对核函数、输入的特征向量进行了选择。除此之外,该方法融合了遗传算法和SVM,用遗传算法优化影响SVM的核函数参数、惩罚因子、输入特征和核函数;同时,用SVM建立的分类模型的分类准确率限制遗传算法的进化方向,彼此制约和促进,最终确定最优分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混合染色体的带钢缺陷图像分类方法建立的分类模型能实时、准确地对带钢缺陷图像进行分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薛慧玲,张云峰,陈祈磊,赵海,李红梅[4](2014)在《浮萍形态分类鉴定与染色体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采集自国内外多个地区的浮萍种群样本为试材,采用形态分类、显微镜观察等方法,通过叶片大小、叶脉、根数目、叶背颜色、根鞘、根尖等指标对采集样本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并对样本染色体数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萍基因组较小,染色体变异较多,且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大,从2n=20、30、40、60不等。该试验建立了简便的形态学分类系统,为浮萍的分类和细胞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16期)
唐琦[5](2010)在《管溪蜜柚单染色体AFLP指纹图谱构建和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柚( Citrus grandis (L.) Osbeck )是柑橘属真正柑橘类植物,是我国的特色果树。由于具有生长周期长和遗传背景较复杂等特点,致使柚的精确物理图谱一直难以构建,这对其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困难。本试验采用单染色体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建立了48条柚单染色体文库;通过构建AFLP指纹图谱,利用NTsys软件进行分析,完成对柚单染色体较为系统的分类。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摸索出适合柚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获得质量好、纯度高的柚基因组DNA;采用玻璃针微分离法,分离得到48条单染色体。2、经两轮LA-PCR对柚单染色体进行体外扩增,建立了48条柚单染色体文库;从23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较为理想的3对,进行单染色体的AFLP选择性扩增。3、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银染方法,获得具有大量多态性片段的单染色体AFLP指纹图谱。4、通过Ntsys软件分析AFLP指纹图谱,将48条柚单染色体分为13类。本试验通过构建的AFLP指纹图谱,从分子水平上对柚单染色体进行了科学分类,同时提供了大量多态性候选片段用于筛选各条单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这为今后绘制精确的柚物理图谱奠定了基础,对进一步开展柚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康雪玲,邹泓,花本林,尹亮,胡建明[6](2009)在《未分类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与染色体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未分类肾细胞癌(undifferentiated renal carcinoma,URCC)基因组DNA的变化特征。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分析2例未分类肾癌患者。根据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结果:①2例URCC CGH分析结果显示:URCC中发生DNA拷贝数扩增最常见部位是1P和3q,其他依次是2q、16q和1q(>50%);DNA拷贝数缺失最常见的部位是17p,其他依次6p、16p、20p、17q、5p、3p和11q(>50%)。②2例URCC免疫组化表达CD10,CK,VIM,P53强阳性表达。结论:①1P、3q、2q、16q和1q的扩增及2p、6p、16p、20p、17q、5p、3p和11q的缺失可能与URCC发病相关。②17p缺失可能与URCC的高级别类型、预后差相关。(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09年03期)
费利娜,马克学,陈广文,石苛,刘德增[7](2009)在《日本叁角涡虫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叁角涡虫是国际上研究涡虫再生和发育的模式动物,叁角涡虫传统的分类学基础是以其生殖解剖学特征为依据.通过核型分析和RT-PCR技术,从核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叁角涡虫的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可以有效地辅助叁角涡虫的分类.(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施嘉奇[8](2009)在《治愈“阿喀琉斯之踵”》一文中研究指出看过荷马史诗的人,都知道“阿喀琉斯之踵”的典故,它特指英雄阿喀琉斯的致命弱点。而在中国最大的内分泌疾病基因库,医生和研究人员正试图追寻先祖们的基因遗传轨迹,治愈他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医学专家坚信,我们也许能够迅速从一次病毒感染中康复(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09-02-19)
王宏,申晓辉,郭瑛[9](2007)在《野鸢尾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地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两种不同花色的野鸢尾进行核型分析,确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32,其中白色花的核型类型为2A型,紫色花为2B型,并明确了两者间不存在倍性的关系,推测白色花野鸢尾可能是紫色花野鸢尾的一个种内变异。通过分析野鸢尾与射干属植物射干以及与其同亚属植物中甸鸢尾的核型差异,从细胞学角度探讨了野鸢尾的分类地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李家堂,吴贯夫,赵尔宓[10](2006)在《宝兴泛树蛙和昭觉泛树蛙的染色体学研究,兼论两种的分类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宝兴泛树蛙模式标本产地四川宝兴居群(背部有斑点和无斑点两种类型)、大瓦山居群、瓦屋山居群,也选择了被命名为昭觉泛树蛙的模式标本产地四川昭觉的居群,共两种泛树蛙4个居群的5类52号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次缢痕及Ag-NORs研究。本文结果主要有叁:1、首次报道宝兴泛树蛙地模标本的染色体组型,且证明背部有斑点与无斑点个体在染色体学方面没有显着区别;因此将过去文献上对宝兴泛树蛙色斑的描述作了补充。2、对昭觉泛树蛙昭觉居群的研究,证实吴贯夫与曾晓茂(1994)关于昭觉居群是与宝兴泛树蛙形态虽然相似,但染色体特征之间有极显着差别的另一个种,但按照“优先权律”,本文正式恢复刘承钊根据昭觉燕窝塘标本命名的胡氏泛树蛙学名的有效性,同时将吴与曾命名的昭觉泛树蛙学名作为前者的次定同物异名。3、本文所研究的宝兴泛树蛙属于广泛分布的种,建议有必要补充其它居群(如四川巴塘居群)的染色体学资料,再作进一步的分析是否尚有隐存种(或亲缘种)的存在。(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6年01期)
染色体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披碱草属(Elymus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多年生属,主要分布于南、北美洲与欧亚大陆及非洲。披碱草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属,物种形态差异大,是一个多形性属。广义披碱草属含有St、H、Y、P、W等染色体组组合的四倍体、六倍体和少量的八倍体物种,而狭义披碱草属只包含染色体组组成为StH的四倍体和六倍体物种。曲穗草属(Campeiostachys Drobov)是从披碱草属独立出来的,含有StYH染色体组组合的六倍体物种。披碱草属和曲穗草属从形态学角度无法区分,为两个同形属,但在系统起源上两个属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曲穗草中的Y染色体组的隐性基因不表达,两个属在物种形态上均表达的是St和H两个染色体组的性状,这也就导致很多物种被错误地划分至披碱草属中。颜济和杨俊良教授在2013年将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Nevski)Hand.-Mazz.)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tatus C.P.Wang et H.L.Yang)作为披碱草属的存疑分类群处理,即它们的染色体组组成尚不明确,确切的系统地位无法确定,有待相关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以确定它们的归属。本文就是研究这两个物种的染色体组组成和分类处理,主要通过:(1)利用已知染色体组组成的披碱草属物种与E.atratus和E.purpuraristatus进行人工杂交,并对杂种后代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确定它们的染色体组组成;(2)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验证染色体组分析的结果,对这两个物种进行分类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atratus的种间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的结果表明:E:atratu× E.tangutoru(2n = 6x = 42,StYH)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9.21个二价体,表明E.atratus具有StYH染色体组。2、利用H染色体组的大麦属物种Hordeum bogdanii和StY染色体组的鹅观草属物种Roegneria ciliaris互为探针DNA和封阻DNA,对E.atratus进行单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E.atratus为六倍体,具有StYH染色体组。3、E.purpuraristatus的种间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的结果表明:(1)E.wawawa(2n = 4x = 28,StH)×E.purpuraristatus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2.80个二价体,表明E.purpuraristatus含有StH染色体组;(2)E.purpuraristatus×E.tanutorum(2n = 6x = 42,StYH)平均每个细胞形成 19.11个二价体,表明E.purpuraristatus具有StYH染色体组。4、利用H染色体组的Hordeum boganii和StY染色体组的Roegneria ciliaris互为探针DNA和封阻DNA,以及利用H染色体组的H.bogdanii和St染色体组的拟鹅观草属物种Pseudoroegnerialibanotica同时作为探针DNA,对E.purpuraristatus进行单色和双色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E.purpuraristatus为六倍体物种,具有StYH染色体组。5、根据染色体组分析法和GISH的研究结果,Elymus atrtus和E.purpuraristatrs为六倍体,具有StYH染色体组。按照小麦族系统分类学普遍遵循的染色体组分类原则,应将他们组合到曲穗草属中,处理为:(1)黑紫曲穗草Campeiostachys atrata(Nevski)Y.H.Zhou,H.Q.Zhang et W.H.Chen。(2)紫芒曲穗草Campeiostachys dahurica(Turcz.ex Griseb.)B.R.Baum,J.L.Yang et C.Yen var.purpuraristata(C.P.Wang et H.L.Yang)Y.H.Zhou,H.Q.Zhang et W.H.Che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朱满员.基于“分类思想”的生物教学实践——以“染色体畸变”一节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8
[2].陈韦寰.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的染色体组组成和分类处理[D].四川农业大学.2017
[3].刘亚,胡慧君,刘茂福.基于混合染色体的带钢缺陷图像分类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
[4].薛慧玲,张云峰,陈祈磊,赵海,李红梅.浮萍形态分类鉴定与染色体观察[J].北方园艺.2014
[5].唐琦.管溪蜜柚单染色体AFLP指纹图谱构建和分类[D].福建农林大学.2010
[6].康雪玲,邹泓,花本林,尹亮,胡建明.未分类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与染色体畸变研究[J].农垦医学.2009
[7].费利娜,马克学,陈广文,石苛,刘德增.日本叁角涡虫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施嘉奇.治愈“阿喀琉斯之踵”[N].文汇报.2009
[9].王宏,申晓辉,郭瑛.野鸢尾染色体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地位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
[10].李家堂,吴贯夫,赵尔宓.宝兴泛树蛙和昭觉泛树蛙的染色体学研究,兼论两种的分类现状[J].四川动物.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