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明[1]2004年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分类设计”。提出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是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的主要形式,打破了政治课活动教学以课外为主的模式,并把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研究落脚点定位在教学模式这一最富活力的教学环节。文章以本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2003年7、8期合刊上发表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为基础,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课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依据课堂内学生活动方式的不同特点,将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模式、搜集分析信息类的活动课教学模式、模拟或表演类活动课教学模式、发展情感类活动课教学模式和成果展示类活动课教学模式五种,并阐述了每种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操作程序及案例分析。论述了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确定的目标和原则。 在研究方法上,以五种课堂内活动课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实验校教师的配合下开展实验研究。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种模式的设计。几种类型的活动教学模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也可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专题活动课。几种教学模式即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这就使这项研究成为一种开放性、操作性、发展性很强的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从实验校师生反馈的信息看,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对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验教师认为这一模式可操作性强、灵活性强,适应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更加喜爱上政治课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在这一模式分类的细化、创新、灵活、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使这一理论和实践有所发展。
毛莹[2]2017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强调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中每一个教学模块后面,都设置有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活动探究和活动建议。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充分实现,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笔者对湖北省叁所重点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湖北省武汉中学、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中学。本文主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必要性、问题、原因、优化策略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内涵和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必要性:与高中政治课学科特点相适应;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和趋势相符合;与高中生认知情感发展的身心特点相一致;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达成教学目标;有助于转变教师教学角色、观念,有助于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第二部分结合对湖北省叁所重点中学问卷调查的定量定性分析,总结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实施现状。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实施取得的成绩:高中思想政治活动教学成为评价公开课、优质课的重要标准;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改革;增加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提升能力。二、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在活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活动教学目标虚置;“伪活动”广泛,活动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活动教学适用范围把握不当;“窄活动”普遍,学生参与活动广度欠佳;“浅活动”普遍,活动教学形式单一不多样;活动教学活动过程调控不佳。第叁部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是由活动教学本身特点影响的;部分师生观念错误、能力素质欠佳、态度欠佳,对政治课传统教学的惯性依赖;时空条件限制。第四部分,针对这些问题,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案例具体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优化策略:提高意识、增强能力;精心设计、教法灵活;多元评价、主体广泛。
吉萍[3]2013年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课程资源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不但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实效性。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从以下叁个层次展开。首先,关于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必要的概念界定是论文写作的前提条件,所以论文第一部分我从相关概念界定入手,为整篇论文的研究铺设必要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阐述了“生成”的内涵、“资源”的内涵、“生成性资源”的内涵以及“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内涵。其次,在完成内涵的阐述后,论文对思想品德课堂资源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很有必要。再次,明确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分类后,论文继续对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内容分析了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存在问题。从四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课堂生成性资源流失严重;二是注重知识传授,缺乏人文关怀;叁是开发与利用过于放任,课堂失控;四是开发利用形式化,缺乏长期性和延续性。找到存在问题后,紧接着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四个角度进行原因探析:“应试教育”的束缚、功利主义的价值心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制约。再次,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则和思路分析。这是论文的第叁部分,着重研究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则和思路。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则和思路是本论文的最终落脚点。开发和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需要提高思品教师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素质,明确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原则,并掌握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些思路,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弹性巧妙预设,留足生成空间;积极创设情境,催生生成性资源;认真观察倾听,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善于随机应变,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等。通过以上途径,可以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
伍家文[4]2009年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叁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杨骞[5]2004年在《数学教学耦动论》文中指出数学教学耦动论 数学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存在的价值。 数学教学存在的价值,除了要通过数学课程的编制、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来体现外,最终、也是更加重要的是借助于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然而,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仍存有一些问题或者说困惑,比如: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照本宣科的情形比较严重;教师的教,不管学生懂不懂、会不会,更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会不会学;教学以应付考试为其主要目标,不求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以练代教,以考代教;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注重记忆,不求理解;不重视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等等。其结果是,数学教学的效率低下,数学教学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至关重要的仍然在于人们缺乏对教与学的关系、数学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细致分析和深刻揭示,缺乏对数学教学的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 本研究综合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教学实验、层次研究、思辩、演绎等多种研究方法,以“(1)教、(2)学、(3)耦合、(4)互动、(5)教学、(6)数学教学”为其基本概念,以“(1)教与学成对关系的形成是教学存在的基本机制;(2)学生自身的能动的主体性活动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机制;(3)交往性活动与对象性活动是教学存在的基本形态;(4)主体的建构与发展是教学存在的基本职能;(5)数学教学是教学存在的一种形态”为其基本命题(公理),演绎构建了一个数学的教学理论体系(称之为“数学教学耦动论”): 首先,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一大主题;学生主体的建构又成为数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 其次,数学教学对学生发展和成长所起作用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数学教学的内容有叁个方面;数学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四个层次及五个环节。 最后,学生是否得到发展需要评定,由此本研究提出了六项指标体系;另外,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否合目的性,也需要评价,本研究也给出了一个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建构较系统地回答了作为一个教学理论所包含的四个问题: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以及教/学得怎样?这也就构成了本研究所要提出的数学教学耦动理论,并将其称之为“一种观点,二大目的,叁项内容,四个层次,五个环节,六项指标”(简称“一,二,叁,四,五,六”),具体包括: ■逻辑起点 一种观点: 1.教学耦动观 ■为什么教/学? 二大目的: 2.1(终极性目的)发展观 2.2(过程性目的)主体观 ■教/学什么? 叁大内容: 3.1(本体性内容)“数学” 3.n数学知识与方法3.12数学技能与思维3.13数学应用与实践 3.2(条件性内容)“学习” 3.21学习的自我诊断与评价3.22学习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3.23学习的自我监控与调节 3.3(实践性内容)“经验” 3.31学生经验世界3.31人类科学(文化)世界3.33人类生活世界.怎样教/学? 四个层次与五个环节: 四个层面:课堂教学规范(4 .1),本体教学模式(4 .2),学科教学方法(4 .3),分类教学策略(4 .4) 4.1课堂教学规范(五个方面) 5 .n过程规范5.12言语规范5.13操作规范5.14行为规范 5.15管理规范 4 .2本体教学模式(五个环节) 5 .21创设情境,激发需要5.22引导探究,获得新知5.23启发思维,促成理解5.24指导练习,产生迁移5.25点拨评价,完善结构 4.3学科教学方法(五个步骤) 比如数学教学方法: 5.31设疑一一形成问题空间5.32探究一一解决问题5.”归纳一一发现规律 5 .34变式一一形成技能5.35反债一一调节补差 4.4分类教学策略 比如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5 .41特征分析策略5.42符号化策略5.43例证策略5.44比较策略 5.45系统化策略.教/学得怎样? 六项指标〔学生发展): 学业成就(6.1),学科能力(6.2),学习能力(6.3),创造性(6 .4),迁移性(6.5)课业负担(6.6)
何爱霞[6]2010年在《专业社会化图景》文中认为.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化内涵从狭义向广义的扩展、整个社会职业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身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兴趣共同引领着我关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问题,而从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找寻“成人教育学”、让一直处于沉默失语状态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则促使我将研究方法定位于叙事探究。由此,本研究通过走进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世界,倾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声音,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鲜活、灵动的经验故事,在此基础上诠释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受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等与其专业社会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解析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实现路径,勾画成人教育工作者丰富多彩的专业社会化图景。本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论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说等内容。第二章理论视角及研究综述,主要阐述人格发展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两种社会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论学派、冲突论学派、符号互动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从而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第叁章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阐释选用叙事探究方法的原因和动机,说明确定研究合作者、进入现场、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的具体研究过程。第四章至第六章成人教育工作者A-G的故事,依循他们进入成人教育领域的时间和所呈现出的同质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在摸索中前行、从失落到坚守、承继与发展叁个组别,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从家庭环境、受教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五个方面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动因。第七章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基于所呈现的文本及相关理论,诠释与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和基本图景。影响因素分析从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叁方面展开,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终身自我导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所勾画的图景则蕴涵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过程的动态持续、动因的多重合力和“模式”的辩证互动。
易和平[7]2008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政治课堂的教学情境,是顺应新课程,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借鉴了有关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教学情境的含义及其类型。第二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二个方面论述了创设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依据。第叁部分,论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第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论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内活动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D]. 王书明.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2].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毛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 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吉萍. 苏州大学. 2013
[4].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
[5]. 数学教学耦动论[D]. 杨骞.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6]. 专业社会化图景[D]. 何爱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 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易和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数学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政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数学专业论文; 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思想政治课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