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将归何处?

谣言将归何处?

——浅析“地震门”和“青蛙门”的谣言传播

◎徐婷彭堃

(山西大学文学院08级新闻专业,山西太原030006)

中图分类号:G20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136-01

摘要:地震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关于地震的传言屡有出现。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2010年山西“地震门”事件和2011年临汾“青蛙门”事件的对比,浅析在地震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特点,并进行了谣言控制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地震门;青蛙门;传播;谣言

一、从“地震门”到“青蛙门”

据2010年1月19日的山西青年报报道,1月15日,家住太原的王先生收到朋友转发的一条手机短信,短信称:“最近各大医院正在搞防震演练,并且储备医疗用品,还选派很多医生和护士作为地震应急人员,看来太原近期会发生大地震,请做好防震准备,尽量不要在建筑物内逗留。”此后,“地震传言”进一步升级,有了另一个版本:“我已经看过山西省地震局网站上的地震目录,上面写着六级以上地震。”2010年2月21日凌晨,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阳泉等地市民、村民传播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谣言,导致各市、各村居民半夜从家里跑到街头、公园躲避灾难。山西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几十个县市、上千个村落灯火通明,人们半夜不睡觉挤上街道,焦虑、凑热闹地“等地震”。此次事件被称为“地震门”事件。

“地震门”事件时隔一年后,2011年6月29日,新民网发布了一篇题为《山西临汾万只青蛙涌上路面,专家称系自然现象》的报道。报道称,在临汾市汾河生态公园里,上万只青蛙涌上路面。为此,该记者采访了临汾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张成勇。张成勇解释说“每年的五、六月份是青蛙的繁殖季节,加上近期下雨较多,许多青蛙就从河滩蹦到了路上,这属于自然现象。另外,这也与临汾市汾河景区内生态环境的改观有很大关系。”此篇报道的“辟谣”在网上广泛传开,很多网民联系到动物“预警”,将其与08年汶川地震的前兆进行比较,同时对“专家”进行了讽刺批判。“青蛙门”再次引起了网民对于地震的猜测和恐慌。

二、全媒体环境多途径传播

回顾“地震门”事件,手机短信和网络是“地震传言”的始发地。所谓的“各大医院防震演练”、“地震局网站上的地震目录”经过短信和网络平台的迅速传播,在群众中形成了影响力,造成了“等地震”的行为。此外,在“地震门”事件中,广播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在新媒介的冲击下,广播相对的成为了“旧”媒体,但在此次事件中,各个乡村的“大喇叭”却成为了“地震传言”的有力传播途径,广播这一媒介传播的集中性在此次事件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最近的“青蛙门”事件中,手机短信和网络平台也成为了主力。《山西临汾万只青蛙涌上路面,专家称系自然现象》的报道在网上发布后,迅速地引起了网民们的转发、跟帖、留言,贴吧、人人网、微博等平台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部分人在网上看到帖子后又通过手机短信向亲人、朋友、同学核实信息,谣言就这样传播开来。虽然没有造成“等地震”的事件再次发生,可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恐慌。

在这两起事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媒体的报道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存在争议。2010年1月19日的山西青年报报道了谣言的来源,进行辟谣,2010年2月21日凌晨出现了“等地震”的事件。2011年6月29日,新民网发布了一篇题为《山西临汾万只青蛙涌上路面,专家称系自然现象》的报道,同样为地震辟谣,称青蛙上街原因是繁殖和临汾汾河景区生态环境改观,但之后网民们把这篇报道广为转发并进行揣测。这两起事件中,媒体的正面报道和好心辟谣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但似乎效果不佳。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是这两篇报道加剧了谣言的传播,但是经过扭曲、利用,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

三、群众“智慧”空前解放

从“地震门”到“青蛙门”,地震谣言的传播中,群众无疑是主导力量。“地震门”事件中,群众主要通过“大喇叭”和手机短信进行传播,网络传播也是途径之一,而一年后的“青蛙门”事件,网络则成为了主要平台,主要传播媒介。网络平台的搭建,特别是近年来人人网、微博等的崛起,给群众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平台,网民们在这些平台上畅所欲言,“公民记者”大量涌现,群众智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但谣言却没有止于群众之“智”,而是更加肆虐了。在这两起事件中,谣言的群众传播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扭曲利用事实。从“地震门”事件中对医院防震演习的扭曲,对地震局网站中地震信息的捏造到“青蛙门”事件中对网络报道的扭曲利用,我们不难发现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信息的误解和偏差,从而造成了与事实意图和传播意图偏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传播效果。

盲目联系比较。“青蛙门”事件中,一些网友否定专家的青蛙繁殖迁徙的说法,将青蛙上街这一现象与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一些前兆进行联系和比较,认定该现象为动物预警,从而促进了“地震传言”的顺利传播。

四、专家媒体面临信任危机

在这两起事件中,两个媒体的正面报道却收到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不只是一部分“乌合之众”的妄加揣测和传播,同时也反映了如今媒体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媒体报道中的“专家”也成了众矢之的,专家的澄清也成了大家怀疑地震的一个根据,信任度空前低落。媒体和专家现在都面临着“澄不清”的尴尬。谣言不止,“地震”不休,谣言的控制需要多方的努力:

专家少澄清多教育。专家辟谣现在已经不是谣言的终结,反而变成了导火索。所以建议在谣言产生后尽量少地针对谣言本身进行澄清,各方面的专家在日常生活中多普及防震知识和科学的地震前兆的判断,减少由个别人的无知造成的多数人的恐慌,增加群众的安全感。

媒体少辟谣多讲究。在这两起事件中,媒体的报道都被进行了扭曲和利用,成为了谣言的来源和根据。所以媒体在报道中,应该更加注意报道的方式,充分了解群众心理现状,考虑报道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谣言产生后,应由权威的媒体做考究的报道和必要的辟谣,谨防被利用、被扭曲。

群众少揣测多考量。谣言至于智者,这个“智者”不会是政府、专家,也不是媒体,而是群众自身。解铃还须系铃人,谣言从群众中来,也只能在群众中化解。群众在面对某一事件时,有评论、传播的自由,但是如果妄加评论和揣测再利用自己的平台肆意传播,就会将事实变为谣言。所以谣言欲休止,群众当思量。

“地震门”已经远去,“青蛙门”也不会是最后一场“地震传言”。谣言无法完全制止和消灭,但可以控制。希望在大家共同的理论探讨下,在共同的行动中,谣言渐少,关于地震,关于其他……

该文系山西大学201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特点及控制分析——以山西“地震门”为例》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01010802)

标签:;  ;  ;  

谣言将归何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