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克鸿(西北师大教育学院在职教育硕士甘肃民乐县职教中心甘肃民乐734500)
摘要:文章针对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现实问题,阐释了教育信仰的概念,从社会、学校管理、教师个体发展三个层面对教育信仰缺失的普遍原因进行了探析,进而结合中职学校教师现状,重点论述了中职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原因,以此启发我们对教师教育信仰培树的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育信仰教育信仰缺失原因
教育的本真属性就是生成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实现心灵和心灵的交流、精神和精神的畅游,教师的需要就是用教育智慧来培养学生,生成学生的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追求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实现和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从而提升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教师的教育信仰必然存在于教师和教育所构成的价值关系中,是教师对这种价值关系的评价及对评价结果的持有。因此,教师教育信仰是教师在评价教育本真属性和教师需要关系的基础上,对于某种被认定的终极价值的极度信奉和自觉追求。教育信仰展现了教育者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宣称:“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写道:“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当前,教师对教育的事业心不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只是教师得以生存的职业,而不是一项为之奋斗而无悔的事业,这导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追本溯源,多是教育信仰缺失造成的。对目前教师教育信仰缺失的原因,下面从社会层面、教育管理及教师自身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看,目前中国正处在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代,传统的精神信仰受到质疑,原有的价值观被瓦解;物欲横流,虚夸盛行,社会价值观低俗化,存在民族精神信仰危机;社会分配缺失公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教师薪酬和地位低下,教师承载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教育行政化趋势愈演愈烈,教育活动陷入机械被动的境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失去了本真,教师个体心理被迷茫和浮躁充斥,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也就似乎自然而然了。其次,就学校教育管理来说,应试的突出地位,迫使教育的管理功利化,相应的教育评价体制也只是成为了“制取高分”的大型机械厂。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危机感增强等原因,对教师心理的影响可想而知。部分学校管理者只是机械地命令式地以制度管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长远目标。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教师心智枯萎,遑论教育信仰了。再次,教师个体的发展历程也忽略了对教育信仰的培树。据笔者的调查了解,以“热爱教育,奉献教育”为目的而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微乎其微,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为“就业”、为“有一个固定工作”踏上了从教之路。这种情况,主要归因于80、90年代师资急剧增长,政府对“教师生产”的粗滥管理。就一个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求学目的只是为了升学考学;而在师范学院,对教育的认识狭隘偏窄,学业任务的功利性十分明显,那就是为了就业、“找个好单位”。整个成长历程,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肤浅。工作伊始,年轻教师工作量大,自修自学时间有限,对教育的思考也就缺乏了深刻。
以上是对教师总体而言,而对于处在“尴尬”境地的中职教师来说,充满了更多的迷茫和困惑。就教育信仰的缺失情况,中职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肤浅化,误识、歧视职业教育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应试升学的观念根深蒂固,“上职教”成了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非是学生的“志愿”所致,这就形成了中职学校的尴尬身份。社会舆论、家长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及中职教师对中职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识、歧视,有些地方甚至把职教生看成“没出息”的代名词。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从职的中职教师无形中承受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第二,教育管理中“逐利性”强,忽略了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领和教育信仰的培树。中职学校与企业、市场的关系近,受此影响,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不注重长远目标、过分看重当前效益的不良趋向,一味追求大规模、多人头、高收益的办学模式,有部分学校甚至成了贩卖学生人头的“皮包公司”。当然,这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价不无关系。这样的办学思路下,往往忽略了职业教育最长远的“教育”本位,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领和教育信仰的培树只能是挂在口头上。
第三,中职教师队伍的构成较为复杂,这对培树良好的教育信仰有一定的困难。中职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专业教师非师范院校出身,甚至有些是因专业需要从工厂企业招聘的技工类教师,这对学校管理者培树良好的教育信仰无疑有着很大的难度。
第四,课程设置复杂,教师分工多样,评价考核制度欠完善,由此引发教师不满心理,进而导致教师丧失了对教育的信仰。多专业、多部门成了中职学校的特点,这对课程设置和教师分工带来了难度,由此产生了考核评价的“不公”现象,引发了教师的不满心理。这里特别要提的是招生工作。中职学校招生难度大,有好多学校为此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于不惜以高回报为诱,于是出现了招生专职人员的“高收入”现象,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在有些学校出现了一线教师待遇最差的不良状况,久而久之,导致教师丧失了对教育的信仰。
第五,教师的成就感不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充满了失落感。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不规范,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对职业教育的本源性问题认识肤浅。中职教师普遍存在成就感不强的感受,只是单一地从学生是否“有出息”的肤浅层面看待自己的工作价值,这就导致许多中职教师产生了迷茫困惑的工作情绪。
第六,学生管理难度大,矛盾多,逐渐磨损了教师的职业敏感性,产生了得过且过的不良情绪。中职学生“毛病多”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其中的缘由在此不赘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是重头戏,中职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矛盾,如师生之间的矛盾、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矛盾、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等,处在这些琐屑的矛盾中,精力要求高;如果处理不当,教师的自尊受损,职业敏感变钝,逐渐产生了得过且过的不良情绪。
当然,就教育信仰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在于教师个体不断的修为。毋庸置疑,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崇高职业奉献精神、对教育挚诚热爱的优秀中职教师,这也正是教育的希望所在。但面对中职教育的现状,从教师教育信仰的角度来说,足以引起社会、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深切思考,如何循教育本真规律,奔着教育的长远目标,激发教师热情,培树教育信仰,确是目前亟待行动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张璇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当代教育科学,2010,(09)。